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课件(2)(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还能说 出鲁迅先 生的其他 作品吗?
第四段:写作成果。(1930年以前)
1.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2.一本论文:《坟》 3.一本回忆记:《朝花夕拾》 4.一本散文诗:《野草》 5.四本短评:《热风》、《华盖集》等 6.若干翻译作品 7.一本《中国小说史略》 8.一本《唐宋传奇集》
读第4段。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 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 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 熏陶……
鲁迅的童年应该是很幸福的。
三、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 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 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 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 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 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 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关于自传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 “传”。
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 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一类属文学范畴, 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 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 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 (别传,评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 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 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 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请同学听课文朗读,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
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
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给下列词语注音:
筹办(chóu bàn ) 衰落( shuāi luò) 学籍( xué jí ) 学力( xué lì ) 乞食者(qĭ shí zhě ) 生计( shēng jì) 呐喊( nà hăn ) 彷徨( páng huáng)
三次重大转折:第一次:从南京 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想走实业救 国的道路;第二次:到日本留学决意 学医;第三次:弃医从文。三次转折 代表了鲁迅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特 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 迅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 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讨 论 问 题
2.鲁迅为何要弃医从文,其思想动因是什 么?你如何评价?
特点:内容真实,评价公允
(1)篇幅不宜过长; (2)用第一人称来写;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语言要朴实。
写法:
主要写自己的生 平与贡献。
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 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 很大的缺陷。
从经历中发现作者的性情品格、人生态度 ①家中变故,寄人篱下,“决心回家”,表现作 者自尊自爱自强的品格。
自传记述了作 者近50年的人生经 历和写作成果,表 现了自己的人生态 度和深沉的爱国思 想。全文共4个自 然段。
课 文 内 容
第一段:家庭情况 第二段:求学经历 第三段:工作简历 第四段:写作成果
课 文 结 构
第一段:家庭情况。
1.1881年出生; 2.地点:浙江省绍兴府城; 3.父姓周,读书人; 4.母姓鲁,乡下人,能看书; 5.幼时不愁生计; 6.13岁时遭变故,寄居在亲戚家里 7.父亲重病三年而死.
一、鲁迅的家世怎样?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字豫山, 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 内周氏望族。祖父周福清(字介孚)出身翰林, 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 愁生计。其父周伯宜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 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二、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 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活轨迹,我们可以归纳他的经历:
出生时间、地点 第一段 家庭状况: 父母简况、家庭
(少年时代) 变故、寄居亲戚 父病重三年去世
第二段:求学经历。
1.18岁考入水师学堂; 2.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 3.毕业后派往日本留学; 4.在仙台专门医科学校学习两年 5.因感学医无用,便弃医从文。
四、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 改进矿路学堂呢?
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 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可见,作者当 时想走的是实业救国的道路。
1.作者决意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确知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 力,于是认为自己学医对救国救民会有很大帮助。
2.作者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学医? 从电影上看到中国人的精神麻木,使作者 觉得首先需要“救治”的是国民的精神,用新 文艺唤醒他们的觉悟。 3.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这样的人? 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 任感的伟大作家
第三段:工作简历。
1.1909浙江师范学堂教员; 2.1910绍兴中学教务长; 3.1911师范学校校长; 4.1912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5.1920北京大学等校讲师; 6.1926.8厦门大学教授; 7.1927.1中山大学教授。
作频
者繁
怎的
样工
的作
心 情 ?
变 动 ,
表
明
读课文最后一段,了解鲁迅先生 的创作成果。
鲁迅 自传
作者介绍:
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 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 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 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 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 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 16卷。被译成英、日、俄、 西、法、德、阿拉伯、世 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文中鲁迅自述是因为看到一 群人围着看一个中国同胞被日本
讨
论 人斩首示众,引起强烈的思想振
动。他认为:中国人缺乏的不是
问 强健的体魄,而是精神;要医治
中国人首先要医治中国人麻木的
题 神经,唤醒他们的自觉的民族意
识。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立
志用文学来疗救中国人的灵魂。
3.从此文可以看出,自传有 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
②读水师学堂、矿路学堂,表明思想进步,想走 实业救国的道路。
③学医,是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想走 医学救国的道路。
④弃医从文,想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由此可以归纳:鲁迅具有自尊自爱自强的品 格和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
刻苦著作 鞠躬尽瘁
1.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好几次重大转折? 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 ?反映了他怎样 的思想?
第四段:写作成果。(1930年以前)
1.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2.一本论文:《坟》 3.一本回忆记:《朝花夕拾》 4.一本散文诗:《野草》 5.四本短评:《热风》、《华盖集》等 6.若干翻译作品 7.一本《中国小说史略》 8.一本《唐宋传奇集》
读第4段。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 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 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 熏陶……
鲁迅的童年应该是很幸福的。
三、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 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 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 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 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 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 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关于自传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 “传”。
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 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一类属文学范畴, 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 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 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 (别传,评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 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 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 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请同学听课文朗读,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
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
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给下列词语注音:
筹办(chóu bàn ) 衰落( shuāi luò) 学籍( xué jí ) 学力( xué lì ) 乞食者(qĭ shí zhě ) 生计( shēng jì) 呐喊( nà hăn ) 彷徨( páng huáng)
三次重大转折:第一次:从南京 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想走实业救 国的道路;第二次:到日本留学决意 学医;第三次:弃医从文。三次转折 代表了鲁迅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特 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 迅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 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讨 论 问 题
2.鲁迅为何要弃医从文,其思想动因是什 么?你如何评价?
特点:内容真实,评价公允
(1)篇幅不宜过长; (2)用第一人称来写;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语言要朴实。
写法:
主要写自己的生 平与贡献。
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 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 很大的缺陷。
从经历中发现作者的性情品格、人生态度 ①家中变故,寄人篱下,“决心回家”,表现作 者自尊自爱自强的品格。
自传记述了作 者近50年的人生经 历和写作成果,表 现了自己的人生态 度和深沉的爱国思 想。全文共4个自 然段。
课 文 内 容
第一段:家庭情况 第二段:求学经历 第三段:工作简历 第四段:写作成果
课 文 结 构
第一段:家庭情况。
1.1881年出生; 2.地点:浙江省绍兴府城; 3.父姓周,读书人; 4.母姓鲁,乡下人,能看书; 5.幼时不愁生计; 6.13岁时遭变故,寄居在亲戚家里 7.父亲重病三年而死.
一、鲁迅的家世怎样?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字豫山, 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 内周氏望族。祖父周福清(字介孚)出身翰林, 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 愁生计。其父周伯宜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 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二、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 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活轨迹,我们可以归纳他的经历:
出生时间、地点 第一段 家庭状况: 父母简况、家庭
(少年时代) 变故、寄居亲戚 父病重三年去世
第二段:求学经历。
1.18岁考入水师学堂; 2.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 3.毕业后派往日本留学; 4.在仙台专门医科学校学习两年 5.因感学医无用,便弃医从文。
四、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 改进矿路学堂呢?
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 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可见,作者当 时想走的是实业救国的道路。
1.作者决意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确知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 力,于是认为自己学医对救国救民会有很大帮助。
2.作者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学医? 从电影上看到中国人的精神麻木,使作者 觉得首先需要“救治”的是国民的精神,用新 文艺唤醒他们的觉悟。 3.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这样的人? 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 任感的伟大作家
第三段:工作简历。
1.1909浙江师范学堂教员; 2.1910绍兴中学教务长; 3.1911师范学校校长; 4.1912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5.1920北京大学等校讲师; 6.1926.8厦门大学教授; 7.1927.1中山大学教授。
作频
者繁
怎的
样工
的作
心 情 ?
变 动 ,
表
明
读课文最后一段,了解鲁迅先生 的创作成果。
鲁迅 自传
作者介绍:
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 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 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 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 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 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 16卷。被译成英、日、俄、 西、法、德、阿拉伯、世 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文中鲁迅自述是因为看到一 群人围着看一个中国同胞被日本
讨
论 人斩首示众,引起强烈的思想振
动。他认为:中国人缺乏的不是
问 强健的体魄,而是精神;要医治
中国人首先要医治中国人麻木的
题 神经,唤醒他们的自觉的民族意
识。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立
志用文学来疗救中国人的灵魂。
3.从此文可以看出,自传有 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
②读水师学堂、矿路学堂,表明思想进步,想走 实业救国的道路。
③学医,是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想走 医学救国的道路。
④弃医从文,想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由此可以归纳:鲁迅具有自尊自爱自强的品 格和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
刻苦著作 鞠躬尽瘁
1.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好几次重大转折? 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 ?反映了他怎样 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