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湿地小镇规划及产业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家浜湿地小镇规划及产业发展对策
袁瑗;安树青;邓国华;霍惠明;戴惠忠;张轩波;熊依依;刘铭;陆敏婕;顾稳
【摘要】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鱼米水镇.根据沙家浜镇广泛分布的河网水系所展现的"乡镇湿地"这一地域特征,探讨了长江下游农耕文化保育,并提出了湿地生态保育恢复策略.沙家浜湿地小镇的规划可追溯历史、提炼文化、挖掘精髓,力求将湿地生态保育与文化保育相互协调统一,并使湿地产业特色得到显
著提升.通过现状及案例分析,重点阐述"沙家浜湿地小镇规划"及"产业发展对策",从
而实现湿地产业发展与湿地生态重建.%Shajiabang town of Changsho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where the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the breeding of ifsh flourish,is mainly in the Han nationality.The article,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township wetland",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etwork of rivers and waterways, explores the conservation of farming cultur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etland ecology. The planning of wetland town in Shajiabang, which can trace back the history, reifne the culture and excavate the essence, strives to harmonize the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the cultural conservation, and it makes the wetl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rticle focuses on "Planning of wetland town in Shajiabang"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termeasures", through a serie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se analysis,
so a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industry and wetland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期刊名称】《湿地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2017(013)003
【总页数】5页(P16-20)
【关键词】湿地小镇;规划;产业;民宿;沙家浜
【作者】袁瑗;安树青;邓国华;霍惠明;戴惠忠;张轩波;熊依依;刘铭;陆敏婕;顾稳【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苏州215500;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苏州215500;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湿地生态研究所,南京210046;江苏省常熟市农业委员会,苏州215500;江苏省常熟市农业委员会,苏州215500;江苏省常熟市农业委员会,苏州215500;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苏州215500;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苏州215500;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苏州215500;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苏州215500;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苏州215500
【正文语种】中文
Abstract Shajiabang town of Changsho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where the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the breeding of fi sh flourish,is mainly in the Han nationality.The article,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township wetland",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etwork of rivers and waterways, explores the conservation of farming cultur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etland ecology. The planning of wetland town in Shajiabang, which can trace back the history, ref i ne the culture and excavate the essence, strives to harmonize the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the cultural conservation, and it makes the wetl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rticle focuses on "Planning of wetland town in Shajiabang”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termeasures”, through a serie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se analysis, so a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industry and wetland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 Wetland town; planning; industry; Village Inn; Shajiabang
沙家浜镇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南部,行政区域面积80.4 km2,常住人口72 096人(2014年)。

沙家浜镇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内河道水网交织,水光交错,光波潋滟,河浜纵横,湖荡密布。

沙家浜地势低洼,芦苇丛生,城市化趋势明显,自然生态恢复趋势弱。

水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大,旅游业发展滞后,其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及良好的水系环境基础为哺育湿地小镇,探索湿地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胚胎。

本研究选取与沙家浜风景区南邻的“南草荡面”及周边水产养殖、芦荡村分布区域,探讨湿地小镇规划与产业发展对策,以湿地空间为基础,河湖水系为纽带,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目标,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宜居、宜游的新兴现代特色小镇(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2017)。

根据沙家浜及其规划核心区“临水而居,面水而作”这一现状,湿地小镇布局要求“以河为街——优化水街景,植入水产业。

”其空间布局为“枕水而作,行水而游,不亵玩水;源头活水,集水而治,泄水而观”。

此次对沙家浜湿地小镇规划及产业发展对策的探索,重点是提升湿地小镇水环境、物质空间构造以及特色湿地产业的集聚度。

其中,湿地小镇的水处理包括核心水域的生态水补给及污水处理与日常维护,景观水的可循环利用及其健康维护。

空间布局应综合生态科学、景观美学、建筑艺术等,实现生态治水、景观美水,湿地孕产业、产业惠湿地的规划目标。

从功能、形态、产业和制度4个维度,将发展理念和内涵进行交叉构建,直接指导小镇规划及产业布局(吴一洲等,2016)。

1.1.1 功能维度沙家浜湿地小镇应兼有区域生态屏障及生态旅游功能,使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功能协调发展。

公共服务功能以现代设施与湿地乡土空间相结合为原则。

1.1.2 形态维度湿地小镇就是要全面体现“水”特色,除了产业特色以外,在空间上也需体现显著的苏南街巷特色。

建筑、开放空间、街道、绿化景观和整体环境都需体现相应的临水特质,且应具有较为统一鲜明的风貌特征。

生态旅游空间形态和环境质量管控协调发展,以确保产业投资的空间环境品质较好。

1.1.3 产业维度沙家浜湿地小镇的产业应具有一定的湿地“水产”特性,与镇域特色产业形成一定长度的产业链,发展绿色低碳型产业,提高产业的经济开放性和生产效率(吴一洲等,2016)。

发展特色湿地产业,如现代渔业产业及特色餐饮、互动体验农业。

由长江下游地域性水生植物衍生出的植物根茎叶的深加工产业链,产品加工及包装,联动湿地小镇产业空间的规划布局。

1.1.4 制度维度沙家浜湿地小镇属于芦荡村行政管辖区,应围绕湿地小镇的发展目标,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吴一洲等,2016),构建湿地小镇核心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共享机制。

本研究中湿地小镇核心区的规划理念为“湿地小镇·芦荡蟹居”。

其寓意关联芦苇水沼,红色芦荡,芦荡渔樵,鸟栖芦荡,芦荡美食,芦荡人家,芦荡民俗等元素,并以“水间蟹香绕,芦荡渔樵归”作为其空间打造的美好愿景。

本研究对该湿地小镇核心区“芦荡蟹居”生态园(以下简称“生态园”)规划结构定位为“一环、两街、七核”。

“一环”即生态环路、连接飘带;“两街”即两条水十字街;“七核”体现为美食之核,即“草荡渔舍”功能区;水趣之核,即“草荡渔乐园”功能区;文艺之核,即“沙家浜拾遗”功能区;民宿之核,即“芦荡人
家”功能区;生态之核,即“芦荡新绿”功能区;商贸之核,即“蟹趣沙家浜”功能区;产业之核,即“特产沙家浜”功能区。

“芦荡蟹居”生态园总平面规划内容包括生态、文化保育工程设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生态园所需的湿地旅游发展要素(图1)。

重要设施及景点分布以道路作为骨架,布局清晰,层次分明。

生态园的道路交通规划分为陆路和水路两种类型。

规划黠缀于自然中,在满足园区基本需求和功能后,在各个功能区内进行个性化园路布局。

为了不破坏湿地自然生态,可在一部分保留道路的基础上,结合功能区作道路改造规划和交通线路的串联梳理。

规划区的开发采用生态环境治理与湿地产业集聚规划相结合的模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

同时,规划要重视社区参与,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及生态园的旅游管理。

因此,乡村湿地旅游开发需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而小城镇的建设需按照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李翔昊,2014)。

也可依托生态园,最终实现小镇的全面湿地化格局。

规划核心区建设周
期为5年。

(1)近期规划(2018-2019年):初步成型阶段。

生态园环境治理;生态保育与恢复工程;规划将通过草荡渔舍、通古渔社、鱼庭蟹市这些现有业态树立渔产餐饮、交易品牌;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并开发部分民宿,保证实现项目可持续渐进式开发。

(2)中远期规划(2020-2022年) :产业集聚阶段。

完成湿地绿色产业展示区建设;完成待开发民宿的工程;实现一个集餐饮、本区产业集聚和相关文化体验、生态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居综合体。

生态园交通便利,产业主要有初具规模的特色餐饮、水产养殖业及居民自发农业。

产品以有机果蔬、船菜、鱼、大闸蟹、花蛤等为主。

规划区内已初步形成大闸蟹养殖及售卖的成熟产业链。

船菜坊服务半径小,凌乱且缺乏生机。

产业的生态科技含量低,商业空间凋敝,未形成四季皆有市,四季皆有景的生态水乡产业集群。

彰显
苏南民居特色的凌乱自然村落,开敞凋敝的院落格局,给规划区发展民宿产业,打造特色“蟹居一宿”带来很多业态机会。

“芦苇”作为场地水域内四季常见的水生植物。

其不仅可作为芦荡滩涂湿地的典型代表元素,更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有机载体。

本研究将通过发展“芦苇”,来弘扬沙家浜芦荡深情,将生态与文化保育的结合落到实处,促进形成新的生态旅游热点。

发展“芦苇”将结合物质空间的布局,并通过以下几项微观举措实现,立足于营造可赏可听可把玩的“芦苇”产业空间一体化模式(图2)。

2.2.1 促进芦苇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相关工艺机构联合,以艺术为推动力,积极创作芦苇艺术新作品,如编苇帘、芦苇民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

2.2.2 延长芦苇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以芦苇艺术为中心,诞生工艺品业、旅游服务业、会展业和演艺业,再衍生设计业、影视业、动漫业和出版业,建立互动类芦苇艺术创作体验馆。

2.2.3 传承并发扬传统手工艺逐步建立以保护芦苇艺术为目的的社会意识,保护芦苇编制技艺以及传统芦苇画制作工艺和作品,尝试芦苇编织技艺的传承。

2.2.4 延缓规划区芦荡村“空心化”趋势形成全景式价值链,积极展开相关产业开发,创造农业及非农职业供给,增加村民非农业收入。

规划区区位环境及客源质量较好,主要客源均在2 h车程范围内。

目前,沙家浜旅游度假收入占镇域GDP的比重较低。

生态园北侧的沙家浜风景区门票收入占据全镇旅游收入的大半。

本研究通过对规划区进行适建性分析,结合沙家浜本土旅游及沙家浜风景区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并分析了沙家浜客源需求,摆正“先有市,后有场”的建设与发展关系理念。

规划将依托沙家浜风景区,在该湿地小镇核心区内培育旅游度假项目,形成优势互补与差异化发展,完善沙家浜旅游度假核心区版块的湿地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融合旅游与生态园现状产业(大闸蟹、船菜、湿地等);引导开发特色本土
产业,以达到增加生态园收入、增强第三产业外溢效益的目的。

规划区在开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中,需要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整体开发(黄文燕,2013)。

规划应发挥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形成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综合实力,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强游客的参与体验性,从而使游客感受到湿地小镇的吃喝住行游皆为水而生,实现“从水中来,到水中去”的视听生态游体验。

在湿地小镇核心区发展“住”产品的优势在于周边交通体系健全,规划区内“芦荡村”具有典型的苏南民居特色;劣势在于房屋、道路及周边绿化呈现破败景象,生活污水直排及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凸显,缺乏环卫基础设施等。

针对湿地小镇民宿产业现状,提出以下两个典型民宿产业规划和一个民宿单体建筑规划方案。

2.4.1 典型民宿产业规划方案一规划区内的典型乡村民居,不仅有许多有趣活泼、可塑性强的庭院空间,而且每处宅院都很大,拥有一大片的资源与深厚的当地智慧。

当然,也面临着重新规划及环境重塑问题,这正是本次规划与乡村结合的一个新契机。

本研究在探讨新的民宿建筑及庭院思想的同时,直接把湿地产业研究结合到村落的性格重塑建设中。

选取一组紧邻的村民自建大房子,即四户宅院围合的相对独立的空间,构建了民宿组团规划方案一。

规划了房屋前的大片水泥场地,做了横向及竖向的沟通与空间层次的丰富,为空间增添了私密感及赋予内院景观以浓郁的标签式个性(图 3)。

2.4.2 典型民宿产业规划方案二选取村落主入口处的公共空间,即自建民宅组团间的公共通道,构建民宿组团规划方案二(图4)。

此处场地较开阔完整,且呈外向型开放空间性格,是民宿组团公共功能型场地的最佳选址,如茶会所、庭院式小广场、康体养身、水景小游园等活泼的开敞空间,塑造景观轴线。

2.4.3 单体建筑规划在建筑空间布局上,规划区按照功能分区不同,要求建筑风格以木结构草顶建筑为主,返璞归真(姚岚等,2014)(图5)。

湿地小镇规划及产业发展对策,将进一步明确规划设计,延伸生态水系空间,完善
细部整治,提高和优化旅游基础设施质量,吸引资本投入,产业创新,特产挖掘,促进“芦荡蟹居”生态园的全面发展。

促进湿地小镇产业集群内部构造的演化,其关键在于解决发展生态旅游的小镇产业集群内部构造演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内部构造能够朝着“水”产业品质提升、湿地个性突出的趋势健康演化(赵小芸,2010)。

为实现这个目标,应以构建湿地旅游小镇产业集群全新的建设模式为对策。

这种模式体现出生态园(政府)、产业集群、企业3个层面明确的定位和职能分工,由不同的主体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并强化3个层面之间的合作。

沙家浜湿地小镇规划以“沙家浜”“水”及“滨水”3个关键词为线索,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性能,从而创造水生态及水环境基础空间。

同时,规划将“生态水”元素贯穿产业运营全过程,为到访游客创造多维的“湿地”感知。

在未来的湿地小镇建设中,对湿地的认知将不只停留在为村民家门口增添一片绿色、还一片清澈的水面这些层面,而是将更注重人与湿地的和谐相处,将湿地保护工作与改善农村环境、“湿地”产业提升相结合,更充分考虑景观、旅游要素,为湿地旅游发展、小镇全面湿地化留下空间,打下基础。

湿地和小镇共建共美,产业与生态效益兼顾,期待沙家浜湿地依托产业开发与环境重塑,勾勒出一幅现代水乡小镇的风情图。

黄文燕.2013.苏南地区休闲度假型小城镇旅游规划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翔昊.2014.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以华润希望小镇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莹.2013.云南滇西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2017.常熟沙家浜湿地小镇概念性策划:芦荡蟹居生态园[R]
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2016.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A].专题研究,
1006—0022(2016)07—0123—05
姚岚,周军,崔怀飞.2014.沙家浜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苏农业科
学,42(9):162—167
赵小芸.2010.旅游小城镇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研究:以云南实践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