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寒》古诗词鉴赏
《春寒》古诗词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寒》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寒》古诗词鉴赏1
春寒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翻译
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

一片迷茫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

叫人感到一阵寒冷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于身体条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

注释
青帘:指酒旗。

赏析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春寒》诗可以按“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来把握。

首联“起”,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

“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

颔联“承”,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
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

颈联“转”,由静景而至于动景。

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

“亚”通“压”,低低地垂挂着。

“片”,不能理解为大雨,它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点。

尾联“合”,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

“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

“病”字一语双关,既写了身体状况,也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诗题“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调。

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

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

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

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范仲淹革新失败的历史背景,不难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

《春寒》古诗词鉴赏2
《春寒》原文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春寒》译文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独自在寒风冷雨中默默开放着。

《春寒》注释
选自《简斋集》。

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

宋代诗人。

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也泛指红色。

《春寒》赏析
《春寒》是南宋初年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作者南渡避难于巴陵时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二月里风雨凄凄,春寒料峭;后两句写园中的海棠却冒雨盛开,无限生机,给作者以启迪和鼓舞。

全诗借海棠以咏志,写来浑厚醇雅,蕴藉含蓄,读来令人余味无尽。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

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

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铺垫。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联系到下文,不仅有风,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风雨,凄冷无比。

更何况诗人还流离失所、漂泊无依。

由己及物,想到满园即将吐蕊发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担心。

“怯园公”此三字,道出了诗人心境:既怯花不发,又怯花发遭雨打。

尽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诗人还是希望寻觅到些许的安慰。

当他看到园中海棠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祁词《锦缠道》曰:“海棠经雨胭脂透。

”海棠经雨打风吹,像湿透的胭脂一样,会有所残败。

但诗人眼中的海棠,却是那样的傲然不屈:“不惜”娇色、“独立”风雨。

花木不会有什么情感,有情的只是诗人,诗人“情眼观物”,便万物皆有情了。

此时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诗人的化身——风流,雅致,却还有孤傲的品格。

此诗作者开海棠喻己之风,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

而陈简斋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仅风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联系到“靖康之难”后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乡,这首诗也就获得了超越个人情怀的普遍品格。

《春寒》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

当时,南宋朝廷初建未稳,尚在风雨飘摇之势,金兵大有席卷江北之际。

诗人被迫避乱于岳州,借住于郡守王接后园的君子亭,自号“园公”。

是年春二月,诗人看到园中独立于春寒细雨中的海棠,不由得感物起兴,推人及花,写下了这首诗。

《春寒》古诗词鉴赏3
古诗原文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译文翻译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

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注释解释
选自《简斋集》。

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

宋代诗人。

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也泛指红色。

诗文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

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

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因此,头两句的
“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

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

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