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消化过程及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的消化过程及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一,猪的消化生理常识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其中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以直接被机体吸收利用,而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一般都是大分子物质,结构复杂,不能直接被动物利用,它们必须在消化器官的被分解为简单的小分子,才能被吸收利用。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就叫消化。
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壁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做吸收。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过程,完整的消化概念包括这两个过程。
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胃、小肠、胰及肝脏中进行。
消化系统的容量、酶的分泌能力、小肠粘膜的吸收能力等影响动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食物在消化道内有三种消化方式,即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物理性消化即机械性消化,在消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指各段消化道通过收缩运动,包括咀嚼、吞咽和胃肠的运动等,将大块的食物磨碎,分裂为小块。
增加食物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其次,由于胃肠的收缩运动,使已消化的营养物质能与消化道壁紧密接触,有利于消化产物的吸收。
化学性消化主要指消化液含有的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动物的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其中除胆汁外都含有消化酶。
这些消化酶都是水解酶类,可将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物质水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水解为单糖(主要是葡萄糖),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等。
微生物消化是指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参与的消化作用,对草食家畜特别重要。
在猪的大肠内也存在微生物,并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
三种消化作用是互相联系,同时进行的
二,猪的消化道的结构
消化道各段虽然粗细、厚薄不同,外形也各异,但其基本结构大致相同。
消化道壁从内向外可分为四层,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
粘膜层:由上皮细胞构成,衬在管腔的内表面,其下分布有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
粘膜上皮细胞在演化过程中,分化形成了两种腺体,一种分布在管壁内部的,叫壁内腺,如胃腺和肠腺等;另一种是分布在管壁外的,叫壁外腺,它以导管与消化道相连通,如三对主要唾液腺、胰腺和肝脏等。
粘膜层表面常有粘液而保持湿润,主要起吸收和保护作用。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弹性纤维、脂肪细胞和神经丛。
肌层:消化道中除口腔、食管上段以及肛门周围属于横纹肌外,其余消化道的肌层均由平滑肌构成。
消化道中的平滑肌一般有两层肌纤维走向不同的平滑肌,靠近粘膜的称内层,肌纤维呈环状排列;靠近浆膜的称外层,肌纤维呈纵向排列。
各层平滑肌均由植物性神经支配,它们相互配合、协调地收缩和舒张,引起消化道的运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沿着消化道向后移动。
浆膜层:是消化道的最外层,表面光滑,并分泌少量浆液,可以减少肠管运动时的摩擦,起保护和润滑作用。
三,消化器官的构造、发育及其消化功能
猪的消化器官由一条长的消化道和与其相连的一些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起始于口腔,向后依次为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最后终止于肛门(图1-1)。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和消化道壁上的小腺体。
消化腺合成消化酶,分泌消化液,经导管输送到消化道内,促使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发生水解作用。
图1-1 猪的消化系统组成()
猪消化器官的解剖结构随个体生长而发生变化。
在出生时,猪的消化器官已形成,但重量和容积都很小,结构和机能也不够完善。
哺乳期间猪消化器官的生长发育最为迅速。
猪消化器官的发育过程与其它组织器官一样,受遗传因素、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内分泌调节及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容积和重量随年龄与体重变化的情况,以及消化器官的长度和容积比例见表1-1和表1-2。
表1-2 成年猪消化器官的体积和长度
猪各消化器官的特点
(1)口腔消化特点猪有坚硬的吻突,可以掘地寻食,靠尖形下唇将食物送入口腔。
猪饮水或饮取流体食物时,主要靠口腔形成的负压来完成。
猪咀嚼食物较细致,咀嚼时多做下颚的上下运动,横向运动较少。
咀嚼时有气流自口角进出,因而随着下颚上下运动,发出咀嚼所特有的响声。
猪的唾液中含有较多的淀粉酶,这在家畜中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唾液淀粉酸的最适pH是弱碱性或中性。
食物进入胃内之后,在未被酸性胃液浸透之前,随食物入胃的唾液淀粉酶,仍继续起消化作用。
猪的唾液分泌是连续性的,不论是否采食,24小时总在不断分泌,但采食时分泌加强,唾液分泌量每昼夜可多达15L。
猪两侧唾液分泌呈不对称性。
对某一食物的刺激,左侧腺体的分泌多于右侧,而另一种食物的刺激,则右侧分泌多于左侧。
因此,应避免长期喂给单一饲料,避免造成单侧腺体负担过重,而另一侧腺体却可能功能得不到发挥而退化,唾液分泌的质和量随饲料不同而变化。
(2)胃消化特点胃液是胃黏膜各种腺体所分泌的混合液,无色透明,呈酸性(pH约0.5~1.5),由水、有机物、无机盐和盐酸所组成。
有机物中主要是各种消化酶,包括胃蛋白酶,胃脂肪酸和凝乳酶。
猪胃腺细胞不产生水解糖类的酶。
但糖在胃内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化过程,这主要依靠唾液淀粉酶和植物性饲料中含有的酶来完成的。
仔猪胃内的消化酶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哺乳仔猪胃液分泌量随日龄增长而增加,到断乳时白天和夜间胃液分泌量几乎相等,然后逐渐过渡到成年猪的白天分泌量大于夜间分泌量。
初生仔猪胃液中不含游离的盐酸或仅有少量。
盐酸产生后即被胃液所中和。
到1月龄左右,仔猪胃酸才显示出杀菌功能,但此时酸度仍然较低,直至2.5月龄时,胃酸才达到成年猪水平。
仔猪胃液中凝乳酶和脂肪酶活性很强,胃蛋白酶活性很弱,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主要是依靠小肠中胰蛋白酶来完成的。
仔猪出生后便对母猪乳汁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有很强的消化吸收能力,消化吸收率几乎
达100%。
由此可见,母乳是仔猪最佳食品。
当母猪缺乳时,其仔猪应首先考虑寻找奶水充足的哺乳母猪寄养或代养。
仔猪出生后36小时内,胃肠黏膜上皮能够以“吞饮”的方式,直接吸收母猪初乳中完整的免疫球蛋白,从而获得后天免疫能力。
因此,应尽早让仔猪吃到初乳。
(3)小肠消化特点由胃排入小肠的食糜,在小肠内受到胆汁、胰液和小肠液中各种酶的化学作用,以及小肠收缩运动的机械作用,使其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
因此,小肠是整个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消化部位。
胰液由胰腺组织中的消化腺细胞所分泌,经胰腺导管排入十二指肠,无色透明,呈碱性(pH7.8~8.4)。
胰液分泌是连续的,采食时分泌增加。
胰液中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中主要是浓度很高的碳酸氢钠和钾、钠、钙等离子,有机物中主要包括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
仔猪哺乳期间胰脂肪酶活性很强,断奶之后活性降低。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是有黏性、味苦,橙黄色的弱碱性液体。
在非消化期间,贮于胆囊中,消化时胆囊收缩,胆汁由胆管排入十二指肠。
胆汁中除水以外,主要包括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不含消化酶。
小肠液是指小肠黏膜中肠腺的混合分泌物,呈弱碱性,含有水、重碳酸钠和多种消化酶,并混有脱落肠黏膜上皮细胞。
消化酶主要包括肠肽酶、肠脂肪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核酸酶、核苷酸酶等种类齐全的消化酶。
小肠中的食糜,一方面受到小肠液中各种消化酶的水解作用,另一方面小肠也在不断运动,使消化产物与肠黏膜密切接触,以利吸收,并推进食糜后移,进入大肠。
小肠运动是肠壁平滑肌收缩与舒张的结果,肠壁内层环行肌收缩时,胸腔缩小;外层纵行肌收缩时,肠管长度缩短。
两层肌肉协同舒缩而表现出各种肠运动方式,包括蠕动,分节运动和摆动。
(4)大肠消化特点大肠液的主要成分是黏液,含酶很少。
随食糜进入大肠的小肠液中的消化酶,在大肠内继续进行着消化作用。
但食糜中绝大部分营养物质,经过小肠之后均已被消化和吸收,进入大肠的大都是难以消化的物质,主要是植物性饲料中的纤维素。
大肠内的微生物可对部分纤维素进行分解和发酵。
大肠内的细菌也能分解蛋白质、氨基酸等含有氮素的物质。
猪大肠运动方式基本与小肠相似,但速度比小肠慢,运动强度也较弱。
大肠内容物被推送到大肠后段后,由于水分被强烈吸收,最终形成粪便。
自饲料入口腔直至消化残渣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所需的时间,可因饲料性质,采食量以及猪体生理状态不同而异,一般情况下,成年猪进食后18~24小时开始排出饲料中的第一份残渣,约持续12小时方能排泄完毕。
五,猪的消化吸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