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技术
摘要:河流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河流的治理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就目前来看,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大部分中小河流仍存在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以及水污染加剧等问题,导致河流基本功能衰退,严重威胁着河流生态环境。

因此,为了提高中小河流治理效果,应当摒弃以往以防洪为单一目标的治河思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河流回归自然”的生态治理理念,以更科学地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恢复河流水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类与河流健康生命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应用
前言
我国水资源分布广泛,中小型河流星罗棋布,而当前我国大型江河的治理技术趋于成熟且治理成果显著,相比之下中小型河流治理却总体处于滞后的状态,甚至成为了部分地区汛期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

因此,设计和规划生态治理工程时,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防洪安全建设并举,进一步打造突出地方水资源特点和自然风光的生态景观。

1.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及治理目标
1.1中小河流生态治理重要性
由于中小型河流生态治理技术的滞后性,一些中小河流的区域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水源污染严重、短缺等情况,在河流基本功能退化、水源生态健康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必须全面提高生态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开展治理工作和应用生态治理技术时,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治理观,从中小型河流本身的实际情况和自然规律出发,在保护河流水体本身的情况下,保证河岸的延续性和岸上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使河流的功能得到恢复和完善,确保水源质量。

1.2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目标
当前中小河流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①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设施不完善,
洪涝灾害频发,河岸稳定性差;②在人群密集区,人类活动导致河道被侵占、河
水被污染的情况日益突出,造成河流日益萎缩,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③地方政
府对中小河流治理维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薄弱,投入不足,造成对社会经济
发展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明显。

对中小河流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要坚持以安全和生态并重、以问题为导向
的原则。

在工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和生态措施,避免
过度治理。

中小河流治理的目标可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来概括。

要实
现这些目标,在中小河流治理中需要加大对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2.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分类
当前,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四种类型:河岸生态护砌技术、河道清
淤清障技术、河流湿地构建技术以及生态景观修复技术,在具体应用中需要结合
不同地区和河流、河道和河段的实际情况,才能达到治中小型河流生态治理的目标。

2.1河岸生态护砌技术
生态护砌主要是利用河岸植物或边坡斜坡工程构成河道护坡系统,不同于传
统的护砌技术和护坡系统,生态护坡技术不仅能保证维持河流、河道与河段的协
调性,还能增强中小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性。

在应用河岸护砌技术时,可以结合
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可进一步划分为金属网笼块石体护坡、植物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护坡、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和生态基材料护坡。

通过对斜坡或边坡进行
支护,充分与周围的景观植物相协调,进一步增强中小河流水系统的生机。

2.2河道清淤清障技术
河道清淤清障技术的重点是,及时处理对防洪排涝有干扰的砂石、垃圾和淤泥,并间接使水质得到净化,通过清运河道,全满拆除河道内部的影响景观打造、船只航运的以及行洪过程中产生的障碍物,而对行洪安全不影响的滩地和沙洲要
有所保留。

在清淤清障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枯水期河流生态的水量需求以及水
深动植物的生存栖息条件,还要充分把握区域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量,以及不同
时节的最大洪水过流等因素,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逐步恢复河道的过水能力
和生态功能,并体现中小型河流周围的良好景观。

另外,在完成清淤疏浚工程后
的河底工程应与上级主要河道河底高程相对应,确保满足河道过水和航运的综合
要求,避免对中小型河流堤防结构安全破坏。

2.3河流湿地构建技术
人工河流湿地的构建,有助于净化中小河流的水体环境,也是借助微生物与
生物的吸附和代谢作用,实现对河流内沙土、砂石进行有效降解措施。

人工构建
的河流湿地包含水面、砂卵石和滩涂湿地,能够为河流周围的植物生长和水陆生
物创造良好适宜的生存空间和栖息环境,有利于实现休闲景观环境的建设,进一
步美化地区生态环境。

河流湿地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地区的防洪建设
标准,以人工填挖或推土修建湿地的方式,完成对水路过渡带的合理扩展,并适
时修建湿地景观平台,彻底发挥其净化河流水体、调节地区气候、加强洪调和生
物保护的综合型功能。

另外,在构建人工湿地时,可以按实际区域和植物类型划
分模块,例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生植物等,以形成有效的净水生态系统。

3.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应用
3.1水系沟通工程
通过水系沟通工程建设可以实现对中小河流水质的全面改善,并加强河流的
水体畅通,因此,必须在水系沟通工程应用的技术上加强对生态治理计划的应用,同时,加强对地方水系特点的全面考察,为有效沟通措施提供有力依据。

应进一
步针对水体淤积滞留、断头河和引排水河道卡口处常见问题进行解决,以合理加
大过水涵洞、科学增加引排水河道数量、定向拆除围堰等方式,确保中小河流水
体的良好通流情况,加强区域水体之间的沟通作用力与水力联系。

3.2清淤疏浚工程
通过对将河道内阻水的如淤泥、砂石、垃圾等清理出河道,以恢复或扩大过
水断面,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水质等。

对以排涝为主的河
道,应根据两岸地面高程及排水要求,合理确定排涝水位线,并根据排涝流量相
应确定河道清淤疏浚的纵横断面;同时也应该注意疏浚后的河道底高程与上级河
道相衔接。

在制定疏浚方案时,对于不影响行洪排涝的滩地应该尽量保留,尽量
避免断面单一化、尺寸几何化,有利于维持和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3.3岸坡整治工程
岸坡整治工程是确保生态治理技术应用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整治工作包括护
岸整修、护岸新建和护坡植被,在具体实施时,首先要充分结合地区河流、水文
地形的特点以及生态需求,合理地设计岸线的走向,并尽量使河岸保持自然地形态。

其次,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势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岸坡样式,加强科学
规划,及时对失去功能闸、坝等进行拆除。

最后,在选择岸坡样式和整治材料时,要坚持尽可能应用当地原有材料的原则,在确保防冲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
地选择生态护岸,进一步提升中小河流谁提的自我修复和接近能力,满足美化地
区生态环境的要求,充分把握防洪与生态之间的平衡,打造带有地方特色的生态
景观。

总结
总之,河道的生态治理是今后城市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

开展河道的生态治
理不只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也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
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更是打造绿色河道的客观需要。

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是一项
系统工程,在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坚持以安全和生态并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注重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进行治理,以真正实现水清、岸绿、环境优美的目标,促进人类与河流健康生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来.生态治河理念与设计理念探讨[J].信息化建设,2015(8).
[2]高婷,赵彦伟,常国梁,等.北方平原区中小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筛选[J].环
境工程,2020,38(10):41-46.
[3]韦兴达.关于河流生态治理技术浅析[J].珠江水运,2020(17):82-83.
[4]戴跃华,林显兵,李成.浅谈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态理念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16(5):52-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