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钜鹿郡莫姓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钜鹿郡莫姓的来源
钜鹿郡莫姓与江陵郡莫姓的远祖都是古帝颛顼,也可以说两地莫姓同出一源。
颛顼在任华夏部落联盟大首领时,为了防御北狄(北方民族)的攻击,建立起一些驻屯军队的城邑,其中在今天的河北任丘、平乡一带建起了“莫+右耳”阳城,这一带,就是后来的钜鹿郡。
颛顼的一个支系部落驻守在此,就称为“莫+右耳”氏。
后来,这个“莫+右耳”国在部落争斗中被攻灭,“莫+右耳”氏的族人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城邑。
“莫+右耳”的“右耳”是个“邑”字,这些外迁的族人就取了失去城邑的意思,去掉“右耳”,以莫为氏。
这就是钜鹿郡莫姓的由来。
三国时平乡属钜(巨)鹿郡,郡治在平乡县境内,后来分出去了
巨鹿县境,在春秋初为邢地,后为卫地,末期并入晋地。
战国时为赵辖区。
秦属钜鹿郡(郡治不在今巨鹿县内,而在今平乡县境)。
西汉始于此置南亦县(故城在今县城北),属钜鹿郡。
后汉因之。
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钜鹿郡封为钜鹿国,仍辖南亦县,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复为钜鹿郡,南亦县仍属之。
晋代南亦县省入任县,后赵时复置,仍属钜鹿国。
北魏初,南亦县属钜鹿郡,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南亦县省入柏人县,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复析置南亦县,改隶南赵郡。
北齐时,南亦县复省入任县。
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南亦县,属赵州,十六年更隶邢州,大业初南亦县始改称钜鹿县,三年属襄国都。
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析钜鹿县增置白起县(故城在县西南),两县皆属同年置之起州,钜鹿且为州治,四年白起县省入钜鹿县,同年废起州,钜鹿县改隶赵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更属邢州,嗣圣垂拱间钜鹿城因漳水为患,徙治于县东东府亭城(今地不详),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州,钜鹿县改隶钜鹿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罢郡复为邢州,仍辖钜鹿县。
五代时钜鹿县仍属邢州。
宋代,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平乡县省入钜鹿县,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复析置平乡县,钜鹿县仍属邢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邢州为信德府,仍辖钜鹿县。
金代,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降信德府复为邢州,钜鹿县仍属之。
元初,钜鹿县仍属邢州,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升邢州为顺德府,仍辖钜鹿县,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顺德府改名顺德路,钜鹿县仍属之。
明初,钜鹿县属顺德府,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广宗县省入钜鹿及平乡县,十三年复析置广宗县。
清代,钜鹿县属直隶省顺德府。
民国二年(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仍辖钜鹿县,十七年(1928年)废道,钜鹿县始直属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
广西昭平《莫氏族谱》中的“莫氏源流考”
我莫姓氏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根据中国史籍及各地莫氏谱记载,可寻根至西周时代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
莫氏源自姬姓,太始祖名昌,他生于西岐(今陕西岐山县),商纣时,为西伯侯,又称岐周文王(由于周初建都于此)。
他生有伯邑考、姬发、泰伯、仲雍等子。
莫氏乃文王之子泰伯的后代。
泰伯原名孟伯,他生性聪敏,年登十八,就能文能武,二十岁时与弟仲雍辞别母后外游,行经一月,进入荆蛮境地住宿,睡至半夜,被抢民抢劫,兄弟失散。
孟伯因兄弟失散不见,乃改名泰伯,独自往东而走,经一月,到达河北钜鹿地之莫湖(夏禹治水时封的地名,东西宽二十里,南北长三十里,故址在今河北钜鹿县北,今称广河泽)外地,有四百余里之宽,皆蛮民居住,他们没有文化,不知礼貌,遇泰伯到,则以圣人称之。
泰伯则向蛮民宣讲忠孝仁义道德,清传境界,各民众爱而受之。
以后三年,有一巨富之女,欲嫁泰伯为妻,泰伯乃从之。
巨富姓姜名首甚喜,遂择吉日与姜氏结配良缘,成为夫妇。
以后四百余里,俱以泰伯为尊,在湖外方主,领管湖外百姓,伸报完纳,风调雨顺,各得安居乐业。
殷商传至帝辛纣王,奢侈好淫,残杀忠良不顾黎民疾苦,毫无道德。
当时西伯侯姬昌,亦无辜被囚羑里(今河北相州汤荫县)七年,其长子伯邑考前往探望,被残杀死亡。
西伯侯出狱后即逃回西岐,其次子姬发乃起兵反商伐纣,至公元前1057年灭商,国号西周,建都镐京(今西安市)。
姬发登基称武王。
次年(公元前1056年),武王为巩固扩大周朝的势力,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见《中国历代帝王录》63页,扬剑宇著,1989年4月第十版),因泰伯是其兄弟,且昔年在河北钜鹿地莫湖外地宣教黎民有功,乃封泰伯为莫湖侯,并以地名赐姓为莫,是为我莫姓受姓之始,而泰伯实为我莫氏的第一世祖。
我莫氏第一世祖泰伯,与姜氏结婚后,生一子名文(乳名珠仙子)字东昇,敕授开基侯,乃莫氏之第二世祖。
其父亡之后,于二十岁时移山东曹州,联发巨富,妣姒氏,生子名武字震雷,敕授定城侯,乃第三世祖。
妣贾氏,生子名亢字丁纪,敕授光禄大夫,乃第四世祖。
妣辛氏,生子名箕,字原司,敕授谏议大夫,乃第五世祖。
妣黄氏,生子名白,字斗星,敕授奉政大夫,乃莫氏之第六世祖。
故我莫姓氏族,实是“西岐血脉,东鲁家声”。
我莫氏自六世祖斗星公而下,传至二十五世祖玉牛公,妣于氏,生鬼灵公,妣田氏。
鬼灵公在战国赧王姬延期间(公元314--256年),当明公先生,辅佐青州有功,升原任特授临淄县令,以后落业于山东青州临淄之区,子孙发达千秋矣。
鬼灵公是我莫氏之第二十六世祖,他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25年)修谱,提出:“豉方叔播发,武少师阳击,磐襄入於”十五个字,给后代按序排辈,以别先后老幼尊卑,这是我莫氏按字排辈之创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他为了加强统治基础,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大郡,河北钜鹿地划称钜鹿郡(约今河北南自平乡、任县至晋县藁城一带地区),今各省县的莫氏族谱,皆冠以“钜鹿郡或钜鹿堂”字样,旨在教育子孙后代,莫忘我莫氏之原始祖籍是钜鹿郡。
我莫氏之廿七世祖豉鸣公,在汉朝初乙未年(公元206年)出生,妣于氏。
由此而下传至“海”字辈第四十一世祖海中公,妣邓氏。
海中公在三国蜀末癸未(公元263年),续修莫氏族谱,提出以:“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八个字给后代排序,以别先后老幼尊卑。
这是我莫氏之第二次修谱提出按字排辈。
此后,各宗支随着时代的发展,连续不断地提出有意义的字给后代排辈,作为传统。
我莫氏之四十二世祖日华公,生于晋武帝司马炎秦始年间(公元265--274年),妣陈氏,生子月照,由此往下传至四十九世祖照容公,妣张氏,此公生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年间(公元420--422年),在照容公之后,仍旧继续代代相传。
唐圣历元年戊戍(公元698年),我莫氏之第五十四世祖将兴公,应进士及第,后因征剿北狄有功,奉封平北王,赐文武壮元之职。
妣郭氏,生四子,长名莫英,次名莫雄,三名莫豪(宇一千),四名莫杰。
皆在山东青州出生,送读成名后,英公原任金陵(今南京)奉政大夫;雄公原任浙江中书令;豪公原任岭南西道(今广西)桂林郡桂州刺史(今临桂县);杰公原任云南大理学禄。
各皆上任供职。
此四公乃我莫氏之第五十五世祖。
由于莫雄公官在浙江,其后裔世系在浙江;莫杰公官在云南,其后裔世系在云南。
在此略不加述。
兹仅将莫豪及莫英两公之后裔世系,分别详述,因为两公之后裔都在晚唐时代,从北移居岭南东道(今广东)和岭南西道(今广西)。
千百年来,子孙繁衍,枝叶茂盛。
且互有交差,迁徙居住谋生之事实存在。
首先就莫氏入广东始祖之世系而言,据史料记载是建苍公,他是莫氏五十四世祖将兴公之孙,系五十五世祖莫英公之子,原住金陵(今南京)城北珠玑巷,他于唐德宗建中四年癸亥(公元783年)离开金陵到闽中莆田(今福建省莆田)谋生。
殁后安葬于广东南雄猪乸山。
生子辅廷(号莫伦),进士,奉政大夫,唐宪宗元年(公元806年),偕父建苍,携夫人窦氏赴岭南道绥州(今广东怀集、广宁)任郡守。
任届期满,定居于广宁县江屯镇。
殁后安葬于绥州十排山腰。
由于近代发现十排山蕴藏金矿,采矿者众,辅廷公之墓地仅存遗址矣。
因此,建苍公实是入广东籍之开山始祖,而辅廷公实是第二世祖。
辅廷公生二子,长让仁,次让义。
让仁公生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5年),十八岁,遵照父亲遗嘱,偕母窦氏夫人,携幼弟让义,从广宁江屯镇迁到广东省封川(今封开)麒麟山麓之蕨村居住。
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与梁氏二娇结配良缘。
次年夏月一日,因暴风骤雨,广信河水高涨,他为帮村民黎大伯抢救一头黄牛,被巨浪洪波淹死。
村民为表其德,把让仁安葬于大茜岗,并立石碑于墓前。
上书:“莫大善人让仁公之墓”。
现在古墓完好,时常有人参观拜祭。
是以让仁公,实是广东莫姓之第三世祖。
在让仁公逝世后第二年,即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梁氏二娇,就于八月十七日生下一子,取名宣卿(字仲节)。
梁氏恐公无倚,改适开建金镂村莫及芝。
公随前往。
因继父原生有二子,长莫俦,次莫群,宣卿最少,是其季子,并昆仲者三。
宣卿天资聪颖,闻言即悟,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能成诵。
时人目为神童。
入郡庠后,从游梁明甫先生,梁母尤严于内训。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壮元及第,为岭南道首魁,时年十七岁。
初典翰林,未服官政。
后以母老,具表陈情,乞官外补,以便就养。
上可其奏,调任浙东台州别驾。
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病卒故里。
时于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享寿三十四岁。
安葬于广东封川(今封开)渔涝乡境内。
建国后,一九五八年,封开县人民政
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重修墓地,供旅游者瞻仰参观。
是宣卿公实为入广东籍之第四世祖。
公原。
配白鹇,生三子,长莫齐,次莫楚,三莫晋,此三公是为五世祖。
自始,丁繁户盛,历世绵绵,至今已遍及海内外,凡四十七万人矣!具体情况,见附:莫宣卿后裔分布简表。
其次,就莫氏入广西始祖之世系而言,据历史资料记载:莫豪(字一千)公是迁入广西始祖,他是莫氏五十四世祖将兴公之第三子,原住山东青州。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癸亥(公元736年),奉任岭南西道(今广西)桂林郡桂州刺史,殁后与夫人谢氏同安葬于桂林海洋坪,因年代久远,莫豪公之墓被人毁去无从寻觅。
生三子,长朝散,次朝安,三朝礼。
此三公,乃广西莫氏之第二世祖。
据平乐县平西大寨莫氏族谱记载:第二世祖朝礼公在阳朔落业,今阳朔莫姓,皆此公之后代。
朝安公之后裔分居何地不详。
朝散公,荫大学士,文武双全,原配尹氏夫人,生四子,长国麟,次国训,三国定,四国信。
此四公乃广西莫氏之第三世祖。
唐懿宗李漄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岭南西道桂林郡昭州(今平乐)南木垌(今榕津、张家、阳安、青龙等地区)蛮酋,不服唐皇朝管治,举兵反抗。
懿宗乃颁旨我二世祖朝散公率兵平叛。
我朝散公,接旨后即率兵南征,随征战将有第三世祖国麟公及陶、李、翟三姓太尉。
我第二世祖朝散公抵达昭州后,即指挥兵将进攻南木垌蛮酋,辗转沙场历经八载,直至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甲午岁,始将酋蛮叛乱平定。
在平定酋蛮叛乱后,我第二世祖朝散公奉旨调任桂管防御观察使,并立居昭州南木垌,镇抚境地。
第三世祖国麟公及随征战将陶、李、翟三姓太尉,亦同时立居南木垌之区,对服从管治的苗蛮予以安抚,反抗的继续镇压。
故此我莫氏第二世祖朝散公,殁后安葬于平乐青龙乡金盏村牛心岭,并立有巨碑永垂不朽。
第三世祖国麟公,则尸解于平西大寨龙潭。
二世祖朝散公夫人尹氏,殁后安葬于青龙乡北辰村背之碧头山脚。
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农历九月十一日,居住在平乐的莫姓后裔曾重修其墓,并立碑纪念。
现在,每年清明时节,我莫氏后裔都登茔祭扫,以表追远之诚。
迨至宋真宗赵恒咸平四年辛丑(公元1002年),因自昭州南木但酋蛮反乱平定后,经过一百多年,昭州政治稳定,经济亦有很大的发展,乃追封我第二代世祖朝散公为江南刺史之职。
同年二月初十日追封我第三世祖国麟公都督府昭庆侯太尉衔。
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甲午(公元1068年) 因国麟公亲率军旅,大展军威,战功显赫,加封为“三圣莫王”,旨令立庙于昭州城(今平乐)对面河南岸洲,曰:“莫王庙”纪念,四方以福神祀之。
前面说过,我莫姓第二世祖朝散公,生四子,长名国麟,次名国训,三名国定,四名国信。
根据谱书记载:今平乐县辖的平西、埠尾、郡塘、龙塘、莫村、平田等五个村莫姓,皆国训公之后代。
而高田、布尾、自道、上吕、莲塘、新塘面、石黾寨、石桥头、岐村、八仙村等十个村的莫姓,皆国麟公之后代。
国信公和国定公之后代,则不知分居何处矣!
从第三世祖而下,传至第十六世祖桂薰公,于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因文宗图睦尔兄弟铁木耳,争顺帝惠宗妥欢睦尔天下,要夺云贵两粤,行文到本省,我莫姓不遵,以桂薰公为主,举旗率领兄弟兵大战铁木耳。
由于兄弟兵势如潮涌,锐不可挡,铁木耳乃退兵回都,以后二年(公元1368年),洪武(朱元璋)兴兵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都金陵改称南京而已矣!
综观上述情况和事实,我莫姓氏族,从北向南,入籍岭南东道(今广东)的始祖建苍公,
入籍岭南西道(今广西)的始祖莫豪公,都是在我国晚唐时代迁入的。
而原因,就广东而言,是因为谋生调职而入籍的。
就广西而言,是因为调职征战而入籍的。
但是,我莫姓氏族,从迁入两广伊始,迄今已有一千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其间已经过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
而我莫氏后裔,都随着朝代的更迭变迁,欣欣向荣发展。
由此之故,原在广东繁衍的莫氏子孙,在上述五个朝代,有迁到广西各县入籍安居落业的。
原在广西繁衍的莫氏子孙,也有迁到广东各县入籍落业的。
总而言之,我莫姓氏族实是:“河北钜鹿,宏开祖籍原流远;山东青州,支分粤桂世泽长。
”
昭平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全境面积3273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起伏,河谷深切,平地狭小,但土地肥沃。
有桂江贯穿南北,上抵平乐、阳朔、桂林、兴安、资源,下达梧州、广东,四季通航。
在建国前没有公路,但水路交通甚便,原为壮、瑶族居住。
自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建置后,其他各族人民,逐渐迁入昭平居住谋生。
而我莫姓氏族,入籍昭平最早的是岭南东道(今广东)莫族始祖建苍公之后代,相传第十七世祖定绥公,就于南宋孝宗赵瑷淳熙三年丁酉(公元1177年),沿桂江而上抵达龙坪县(今昭平)谋生定居。
但此公仅生一子若通,以后谁是他的后裔子孙,则已失记。
其次则是昭平樟木林乡农虎公宗支,他于元朝惠宗九年巳丑(1350年),从广东封开分支,迁到昭平樟木林乡岩口寨安居乐业,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其子孙已繁衍至二十六世矣。
以后原住各县繁衍的宗支,随着不同的年代逐渐迁入昭平居住生活。
今昭平县辖有昭平镇、仙回乡、文竹镇、庇江乡、走马乡、黄姚镇、巩桥乡、樟木林乡、凤凰乡、富裕乡、五将镇、九龙乡、北陀镇、富罗镇、马江镇、木格乡、古袍镇等十七个乡镇,除九龙、北陀两乡镇外,各乡镇都有我莫氏后裔子孙居住,
且在农军政,文人将士,才人辈出,有灿若群星之象,此乃宗支和民族发达之候,极宜发扬光大,使子孙学有楷模,效有榜样,从而造就跨世纪之人才,为国家效力,为民族争光爰博史籍谱牒,撰成本文,谨叙渊源,俾后之有志继述者,展卷了然,不至掬水忘源,寻根无据,而再修新谱,流传于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