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邲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晋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楚争霸】邲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晋军失败的原因是什
么?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

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楚军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

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

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

战争结果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楚胜晋败,郑国自然屈从了楚国。

楚庄王为控制整个中原,又进击宋国。

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出师伐宋,经九个月围困,宋国陷入困境,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

而晋不能救,遂于次年三月力尽降楚。

宋降楚后,鲁也转而依附楚国。

楚又与齐通好。

一时中原形势完全落入楚国的掌握之中,楚庄王如愿以偿地取得了中原霸权。

战争分析
邲之战的胜负归属与城濮之战不同,但胜负的原因,两场战争却有着某种类似处,即胜败不是由于双方军力强弱的悬殊,而是在于双方战争指导者主观指挥上的正误。

晋军的失败,主要在于将帅不和,指挥不统一,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

晋为救郑而来,但直到晋、楚两军隔河相望时,晋军统帅还
在争论打不打的问题。

荀林父提出待楚军退后,再行攻郑,实不失为制郑上策。

但此策既不能实行,而全军已渡过黄河。

渡河后,中军帅荀林父还举棋不定,明知魏锜、赵旃去楚营挑战,也不做战争准备;楚军攻击,又张惶失计,不思退敌良策,反而了「先济者有赏」(“先撤过河的有赏!”)的将令,终于导致中下两军溃败。

士会率领的晋国上军,因做好战备,得以保全。

楚军的胜利,则在于作战指导的高明一筹。

楚庄王亲自统率楚军,指挥集中统一,不像晋军那样各自为政。

在战前一再遣使侦查晋军的虚实,并佯作求和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和松懈晋军的防卫。

在作战中,又通过挑战应战,由小战变为大战,迅速展开奇袭突击行动,一举击溃晋军。

至于论者多以为楚军没有实施猛烈的追击,以致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这其实是不谙春秋时作战遵循“逐奔不远”军礼原则的误解。

在当时军礼原则的规范下,楚军只能是“不穷不能”,而无法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去聚歼晋军。

邲之战的失败,虽使晋在与楚争霸中暂处下风,但并未损害晋国元气,所以晋国仍然有力量与楚对抗;而从楚军先锋连尹襄老战死、楚庄王弟弟谷臣被晋军生俘的战况来看,即便是晋军非常有限的反击,也使楚军在此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两国的争霸战争在新的条件下重又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