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2、了解文章中从涉及的文学常识,作者,题材,出处等
3、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重难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学会运用本课的成语。
关于孙权: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
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 ,东吴国大将。
字子明。
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
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
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关于鲁肃:
鲁肃 (172-217),字子敬。
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
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导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能够塑造人。
三国时的吕蒙是威震天下的东吴大将,在他年长时,主公劝他涉猎经书,蒙乃始就学,最终让都督刮目相看,成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
一、自主学习
1. 常识填空:
(1)《资治通鉴》:是________ 主持编纂的一部 _______ 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资治通鉴》中
的“治”是___________ .
(2)司马光是 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家。
他在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是花费19年时间编纂了历史著作____________。
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小组内齐读后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读的时候字音读准,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出感情。
)
2、给下列字注音。
卿()邪()孰()遂( )岂( )涉( ) 更()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当涂掌事 即更刮目相待
但当涉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结合课文注解先自己翻译全篇,再由小组长组织疏通,翻译下列句
子如遇难点可借助参考书。
①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③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6、 孙权劝吕蒙读书目标是:(原文回答)
7、找出本课的成语出?解释并造句。
2、问题交流
步骤:交换导学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起、安排任务
(请小组长注意:同学们已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后,先应该解决的是同学们做不来或者拿不准的问题,等难点解决后再来解决其他问题,解答时不要组长对答案,要多听其他同学的答案,另外,合理安排任务给组内其他同学多发言的机会。
2、 展示提示
1、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 展示导学案没有的词语解释等,如“往事”的古今异义等。
3、 也可以比赛背课文或者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分角色朗读时
要读出感情。
3、 巩固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及鲁肃过寻阳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蒙乃始就学
2.翻译下列句子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3.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后小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成年人也是如此。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孙权劝学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4、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
1、解释下来词语。
及鲁肃过寻阳及 : 非复吴下阿蒙复
结友而别而即更刮目相待即:更:
2
7、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合作探究】(抢答题,团结就是力量,看看哪个小组力量最强大)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吕蒙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言来写?
4.文中那句话表明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注重体会以下几句的语气
A、"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精讲点拨】(动动脑,快速回答)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三个人物性格是怎样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成年人也是如此。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第15课)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年月日
执笔教师:审核组长:审批领导: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4、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知识链接】
(一)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二)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自己动脑自己动手,看看哪个同学能为小组争夺一面小旗)
1、朗读课文,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各个人物的与其神态,注重体会以下几句的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疏通文意,翻译简单句子,把握文章 (一、二组做1-2,三、四组做3-4,五、六做5-6)
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④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⑤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合作探究】(抢答题,团结就是力量,看看哪个小组力量最强大)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2.写出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孙权“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和心理?
写出了斩钉截铁的口气,表现了孙权坚决、坚定的心理。
5.“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6.吕蒙推辞的原因是什么?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7.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文中哪句话表明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鲁肃
8.“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9.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自得。
“何……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吕蒙的“自豪、
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11. 你知道那个成语出自于这个故事吗?写出来,解释一下。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精讲点拨】(动动脑,快速回答)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三个人物性格是怎样的?孙权:有人主的威严,循循善诱,关心下属(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吕蒙:直率,善听忠言,有进取心(能听取意见)
鲁肃: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敬才爱才)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
四.练习巩固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辨析古今异义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古)_________(今)_________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3.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那句话表明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侧面描写,通过鲁肃的反映来体现的。
具体的原文是: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表现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 蒙乃始就学
表现吕蒙自己治学的自信心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分到“蒙乃始就学”
一:孙权劝学,吕蒙开始学习
二:学习后吕蒙大有长进
5.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侧面烘托、语言描写6.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
启示?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从前鲁肃看到吕蒙只有勇气而没有计谋现在鲁肃看到吕
蒙又有勇气又有计谋,所以结友
看上吕蒙的谦虚谨慎热爱学习。
吕蒙进步很快,很有发
展前途
《孙权劝学》导学案
编写时间:2012.03
【学习目标】
1、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2、准确流利地翻译课文,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了解人物性格。
【学习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准确流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了解人物性格。
【导读指导】
一、《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有关文中人物
孙 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
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 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 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明。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5分钟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自检:A,好 B,还需练习】
2.同组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小组互读,检查朗读情况。
【组内竞赛:组长指名朗读,组内评选优秀诵读者】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自以为()大有所益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蒙乃()始就学权谓()吕蒙曰治经为博士()孰若孤()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1)比喻学识尚浅的人。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或事物。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刨根问底:小组展示之前,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寻求他组帮助。
)
三、合作探究 (品味语气,了解人物性格)10分钟
1、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由小组合作完成,每组抽三个人,分别代表孙权、吕蒙、鲁肃进行对话,给自愿上台表演的组适当加分。
全班共两次展示机会,小组不重复。
)
2、概括人物性格
孙权:吕蒙:鲁肃:
3、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
1、《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文有什么异同之处?
2、我想对你说。
五、当堂检测
1、按课文填空:
权谓吕蒙曰:“ ,。
”
与蒙论议,大惊曰:“ ,!”
蒙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孙权劝吕蒙学习原因的句子:
3、孙权给吕蒙提出的读书目标的句子:
4、侧面表现吕蒙才能有惊人长进的句子是:
5、《孙权劝学》中的成语有哪些?
6、检查背诵
六、课堂小结(宣布小组得分)
【课堂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孙权劝学》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
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与本文有关知识
1、相关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
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
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
读史书、兵书,长进很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
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
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
(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2、关于《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
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宋神宗以
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二、朗读感悟
朗读课文,自主检测(进行一次知识竞赛)
1、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2、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读注释,理解字词,把握文意。
(1)读准字音
卿( ) 岂( ) 邪( ) 孰( ) 更( ) 遂( )
(2)解说词义。
权谓( )吕蒙曰 蒙辞( )以军中多务
肃遂( )拜蒙母 蒙乃( )始就学
非复( )吴下阿蒙 即更( )刮目相待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往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孤: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博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5)、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温馨提示——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合作学习】
三、课堂探究
1、理读课文,理清两层内容
请同学们思读课文,读出课文的层次,并从不同角度对内容加以概括
2、演读课文,分析三个人物。
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
现在,假如
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样表演呢?读出
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C “卿言多务,孰若孤?”( )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孙权: 吕蒙: 鲁肃: 3、悟读课文,总结四个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
示?
四、延伸拓展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学习检测
1、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一部 通史,记载了
从 到 共1326年间的故事,作者是 朝
的 。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 ( )
蒙乃始就学 ( ) 及鲁肃过寻阳 ( )
即更刮目相看 ( ) 肃遂拜蒙母 ( )
见往事耳 ( ) 非复吴下阿蒙 ( )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孙权为什么要权吕蒙学习?答: (2)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答: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习反思】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