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政策及现状分析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分析
摘要;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的基础。
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中国,在享受着巨大人口福利带来的廉价经济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调,养老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口素质的整体偏低给中国的转型时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及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人口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加尖锐,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因此,为了改善这种人口现状,达到人口再生产的转型,我国坚定的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并把它当作一项基本国策来推动和实行。
几十年来,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实施和推广,我国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缓解了人口过多带来的一系列人口矛盾,为世界人口工作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贡献。
但是相反的,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给社会的稳步发展带来了阻碍,人口的老龄化和人口比例的失衡又成了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难题。
如何根据我国现在的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人口政策,如何平衡好人口过多或人口过少畸形现状的,找到双方和谐共处的关键点,成了我国政府需要急切解决的一个重大任务。
本文通过各种数据和实例论证了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中国,并且认为每个家庭生育多少子女应该根据家庭自身的条件以及社会环境来决定,不能单纯的规定可以生几个。
关键词;计划生育老龄化性别比例现状对策
指导老师;李彩霞
目录
引言
一中国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含义
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控制的政策,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常被称为“一胎化政策”或“一孩政策”此政策限制城市户口已婚汉族男女只能生育一名子女,但许多地区对农村夫妇、少数民族和夫妇均为独生子女等几种情况作出了例外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也普遍设定了自己的计划生育政策。
为了减轻人口增长过快对中国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1979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立为其基本国策之一。
(二)与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人口理论—现在人口适度理论
根据索维的现代适度人口理论的说法,首先要确定一个国家适度的人口规模。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究竟多大的人口规模合适?什么样的人口密度最合适?他认为应该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程度来考察,特别要注意一国的工农业生产能力。
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够被一国工农业生产潜力允许达到最大生产率所达到的人口,就是适度人口。
那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是恰到好处的,在六
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影响以及毛泽东“人多力量大”的武断话语,造成了我国人口的大量增长。
据统计,清朝时期中国人口大概维持在4亿人左右,建国初期是5亿4167万人,文化大革命之前(1965年)是7亿,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超过8亿,1982年超过10亿。
但是由于刚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很多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了我国的人口还是持续告诉增长了一段时间。
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我国的经济不发达,社会保障不完善,医疗水平不高,生产力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根据现代人口理论所说的,我们国家要想获得一个快速的发展就必须控制人口在一个合适的规模,计划生育就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
随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总数也被控制在了一个合适的范围。
正以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保持高速的发展速度,向着人力资源大国的地位奋力迈进。
总体来说,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内在动力
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有利影响:
(1)、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少生了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20世纪唯一达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并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提早半个世纪实现人口零增长,对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总人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53到1964十年间,我国增长了10862万,每年增长1086万,平均增长率为0.018%。
从1964到1978十四年间,我国增长了31239万,每年增长2233万,平均增长率为0.032%。
从1978 到1990十二年间,我国增长了12660万,每年增长1055万,平均增长率为0.010%。
从1990到2000十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16482万人,每年增长1648万,平均增长率为0.014%。
从2000到2010十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4439万,每年增加439万人,平均增长率为0.003%。
在1953到1978年间,由于没有彻底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年均增长率为0.025%,但是在1978到2010年间,计划生育被当作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人口增长明显减缓,年均增长率为0.009%。
很显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减缓了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改善了人口压力。
(2)、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减缓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40年左右的人口抚养比(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相对较低的黄金时期,增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人口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是典型的高出生、高死亡模式,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非常高。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政府对文化教育和健康方面的巨大投资迅速改变了上述状况,营养和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人口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跨跃,人口优势顺利地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2.不利影响
(1)、降低了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导致我国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给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家庭养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年龄类型划分标准
以上两个图表可以清楚的看出,从1953年到1964年我国人口状况与后边几十年有明显的不同,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从1964到1982,老少比每年增长0.072,从1982到1990,老少比每年增长0.087,从1992到2000,老少比每年增长0.14。
与老少比一样,其他几项统计数据也是成加快趋势的。
而这一段时期,正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时期。
截止到21世纪出,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也就是所谓老龄化。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现在的情况是“未富先老”,也就是说在我国生产力未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老龄人口已经占据了总人口比较大的比重。
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医疗技术的提高,养老制度的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更是关键。
(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更促进了重男轻女文化对人口生育的影响,导致大量选择性别流产和求男生育行为的发生。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我国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调,大量的适龄男性将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给未来的社会发展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中国前五次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例
年份男生比例女生比例性别比
1953 51.82 48.18 106.83
1964 51.33 48.67 106.14
1982 51.5 48.5 106.3
1990 51.6 48.4 106.6
2000 51.63 48.37 106.74
通过五次的人口普查可以看出,我国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性别比例的失调更是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更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举个形象的比喻,根据现在的性别比例,我们中国将有几千万的人打光棍,难道不会影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吗?答案是肯定的。
(3)、在国际上,一些和中国敌对的国家和地区,利用中国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到处宣扬中国不尊重人权,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威望。
(四)、计划生育政策综述
作为世界历史上一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关系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大事。
不同于几百年前,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劳动力或者军事实力的事实,现在的人口政策应该更注重的是人口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就拿美国来说,虽然只有两亿多人,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你敢说美国不强大吗?你现在还敢说人多一定力量大吗?我不否认人口数量多有人多的优势,它可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可以有很大的人口福利,可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等等。
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口数量的优势慢慢被机器所替代,只有人口的素质才是决定未来国家发展的基础。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口号来看,它的目的很明确,一目了然,就是尽可能的减缓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缓解人口过多带来的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为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提供有力的条件和正确的指引。
不可否认,至少到现在为止,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是成功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它对我国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前边我已经提到,这就不在多说。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一个政策提出是由当时的社会问题,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就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口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总而言之,计划生育政策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对错来衡量,它不仅是黑纸白字的法律条文,更是一种复杂的人口社会现象。
如果非要给它个评价,我只能说八分功,两分过。
二、中国人口现状
(一)、人口数量
2012年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上次人口普查,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到 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二)、人口素质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
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
非典型肺炎、禽流
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
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
4-6%,约100万例。
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12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
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
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
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
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三)、人口结构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
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
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
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
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
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四)、人口分布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
村的经济状况。
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
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我认为我国每对夫妇应该生2.1个孩子,以下是我列举的几个理由
(一)人口总和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
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
资料: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
年份——————---总和生育率(孩)————---少子化程度
1950---------5.81--------------超多子化
1955---------6.26--------------超多子化
1960---------4.02--------------严重多子化
1965---------6.08--------------超多子化
1970---------5.81--------------超多子化
1975---------3.57--------------严重多子化
1980---------2.24--------------正常
1985---------2.20--------------正常
1990---------2.31--------------正常
1995---------1.56--------------严重少子化
2000---------1.22--------------严重少子化
2005---------1.34--------------严重少子化
2010---------1.44--------------严重少子化
(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
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
)
据介绍,按照人口学规律,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为2.1是合理的更替水平,即全世界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
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0.8左右,社会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
相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则远高于2.1。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明显的成下降趋势,“少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因此,为了中国今后平稳有序的发展,适应人口结构缓慢变化的过程,缓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每对夫妇应该生育2.1个孩子。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是
一个正常的人口结构。
综上,我国每对夫妇应该生2.1个孩子
(二)人口老龄化压力
资料:中国人口出生率(09年中国卫生统计):
年份------人口出生率(‰)————---少子化程度
1949--------36.00--------------超多子化
1965--------37.88--------------超多子化
1970--------33.43--------------超多子化
1975--------23.01--------------超多子化
1980--------18.21--------------多子化
1985--------21.04--------------超多子化
1990--------21.06--------------超多子化
1992--------18.24--------------多子化
1993--------18.09--------------多子化
1994--------17.70--------------多子化
1995--------17.12--------------多子化
1996--------16.98--------------正常
1997--------16.57--------------正常
1998--------15.64--------------正常
1999--------14.64--------------少子化
2000--------14.03--------------少子化
2001--------13.38--------------少子化
002--------12.86--------------严重少子化
2003--------12.41--------------严重少子化
2004--------12.29--------------严重少子化
2005--------12.40--------------严重少子化
2006--------12.09--------------严重少子化
2007--------12.10--------------严重少子化
2008--------12.14--------------严重少子化
(注:人口出生率21.0‰以上为超多子化;21.0‰~19.0‰为严重多子化;19.0‰~17.0‰为多子化;17.0‰~15.0‰为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3.0‰~11.0‰为严重少子化;11.0‰以下为超少子化。
)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发生的;而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控制人口的结果,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因此社会对老
龄化承受力较弱。
缓解老龄化压力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增加新生人口,因此可以适当的调整人口政策,增加人口出生数量来缓解老龄化的威胁。
从上图的图表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是严重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我国从现在开始保持每对夫妇生2.1个孩子,那么到2012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所占的比重将会降到7%左右。
我国就将会极大的减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家庭的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
综上,我国每对夫妇应该生2.1个孩子
(三)性别比例
前边我也提到过,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我国现在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
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法就是增加新生儿数量,缓解人口结构的畸形状况。
如果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那么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就会得到极大的减轻,一些性别流产的行为也可以避免。
虽然会一定程度上增加总人口数量,但男女性别比例会趋向于平衡,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
(四)、人口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
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
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根据一些中国机构的研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27%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此前“人口红利”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经济腾飞的贡献率基本相当。
“人口红利”也因此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
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由此也引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当“人口红利”期结束的时候,我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呢?而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消退经验在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在1960年代后期,日本总抚养比稳定在45%左右,这种均势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是日本的辉煌时期。
但是由于年轻劳动人口的不足,老年抚养比不断增加,总抚养比在1990年代开始不断攀升,也成为日本经济因此步入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在人口红利结束的时候,我国将不可避免的接受经济低迷的现实。
从第六次普查数据来看,年轻劳动力的减少速度也在加快。
根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中国20岁至29岁年轻劳动力的规模已缩减了近15%。
劳动力的大量减少,抚养比的增大,人口红利带来的影响开始消退,这是我们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
当今的中国,经济还远远没有达到克服人口红利拐点后一系列问题的地步,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的延长我国的人口红利期。
但是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注定了人口红利来得快,去得也快。
如果我国改善人口政策,每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多子女,那么中国的人口红利就可以一直持续到2050年左右。
到那时,我们的生产力就会比较发达,一些人口社会问题就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
综上我国每对夫妇应该生2.1个孩
(五)、生态系统中的土地,自然资源
土地和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自然资源更是我们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的源泉。
也许很多人会说,如果我们每对夫妇生育 2.1个孩子,超出我国16亿人口限度怎么办?我国有那么多的资源来养活如此多的人口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16亿的承载量是怎么来的。
198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