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育人策略,做好德育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育人策略,做好德育工作
德育是教育之根本,对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
党的十八大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也再次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可见
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而后者是教育的
根本落脚点。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更是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育残成才。
所谓教书,就是教会残疾学生怎样学习;育人,就是教会残疾学生怎样做人,学会为人处事,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身残志坚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更新德育工作观念,开展实际工作要与时俱进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是:残疾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
值标准受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所下降,但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未
能及时对这一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对待,依然沿用陈旧的方法,使德育工作难以取得良好
的效果。
由此可见,切实做好特殊教育德育工作,走出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将是
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作。
教师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跨学校和跨地区开展互助
活动,让残疾学生进行更多的德育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残疾学生形成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
创新精神、平等竞争精神,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二、突出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根本
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过
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协同合作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残疾学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这一教学理念同样适用
于特殊教育德育工作,即在开展德育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
这一关系的
确立,将为提高德育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更应让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
建设的导演、演员,自己应作为艺术指导、总监,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团结协作,充分地展现自我,开展广泛的自评、互评、师评活动,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德育工作贵在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在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学生能看见的听不见,能听见的看不见,能听见、能看见的又
智力低下,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要想塑造残疾学生美好的
心灵,就要用美好的事物影响他们、教育他们。
特教学校教师更要注意身教和言教的结合,
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的道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因此,教师要
为人师表,加强师德修养,以良好的仪表举止、高尚的人格情操、正确的处事方式来影响自
己的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
作用,达到渴望的教育效果。
四、注重情感沟通,开辟德育工作途径
1.以诚挚的情感解读残疾学生的心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都有情感和精神满足的需要,对情感的珍惜、对平等人格的追求
与维护是学生强烈的思想意识。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如池塘里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德育工作中,注重情感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内在的需求。
情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
所以,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用真挚的情感与学生沟通,弥补残疾学生的不足,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给学生以亲近和信任之感,让学生时时处处
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如此,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仰慕心理,才会敞开内心世界,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自觉主动地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前进。
2.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问题。
残疾学生普遍性格孤僻,内心较为封闭,不愿和其他人过多地交流,自尊与自卑极强且
并存。
教师在和他们交流时,一定要保持平和细致的心态,以化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更好地
引导学生。
良好的心态可以产生轻松的教育效果,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让德育工作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同时,教师要摆正对待学生的态度,对所谓的“好生”、“学困生”做到一视同仁,敏锐地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增强残疾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心
理得到健康发展。
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有规律可循,但无定律。
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德
育工作,真正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文化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
创新方法和策略,加强引导和帮助,始终给予学生最多的关爱。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
生整体道德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