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
练习
一、基础攻坚。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2. 下面诗句重读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恰同学少年
B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 . 粪土当年万户侯
3. 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多年以后,我们也依然会记得高中三年的美好时光,我们终将分离。
②欣赏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在你得到欣赏的同时,千万别_______你对别人的赞赏,因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欣赏,共同进步。
③香溪是王昭君的故乡。
清澈如玉的香溪河水的滋润,使昭君有了倾国倾城之貌和的心灵。
A . 即使吝惜秀外慧中
B . 即使吝啬冰清玉洁
C . 虽然吝惜冰清玉洁
D . 虽然吝啬秀外慧中
4. 下列句子不是具体描写深秋景物的一项是()
A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 . 漫江碧透
D . 万类霜天竞自由
5. 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 .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B . 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C . 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D . 词的下阕重写景,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6. 下列选项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沁园春·长沙》中,为了适应词的格律要求,它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常序应为“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 . “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C .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年轻,思考问题显得有些幼稚。
D . 《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7. 下列选项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所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虽然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但仍然属于现代诗歌。
B . 为了适应格律要求,诗的前三句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向北流去”。
C . 词的上阕中,“看”字领起了“湘江秋景图”中的七句诗,这七句诗写景的顺序井然:由近观到远望,由仰视到俯瞰;前两句是静景,后四句是动景;第七句是由点到面的总结。
D . 全诗最后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用问句形式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诗人(革命青年)立志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B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
国史官左丘明。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00篇。
郭沫若先生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 . 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首词的内容。
D .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体史书,《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长书》等,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学生。
《荀子》今存32篇, 《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B .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作有《韩昌黎集》。
C . 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D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10.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昨夜雨
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 . “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 . “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 . 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 .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游岳麓山,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有何作用?
(3)文中多次写“雨”,主要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故乡雨的精魂”,请结合全文探究“精魂”的内涵。
三、语言表达题。
12. 学校举行诗歌朗诵会,你作为主持人,需要在诗歌朗诵之前加一段解说词,有同学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请你写一段解说词。
(不少于5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