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油管道勘察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 (3)
1基本规定 (3)
1.1 依据的规范 (3)
1.2穿越工程 (3)
1.3跨越工程 (3)
1.4相关的专门岩土工程勘察项目 (4)
1.5岩土工程勘察分级—确定工作量的依据 (4)
2线路勘察 (5)
3穿越工程 (7)
3.1 穿越工程分级 (8)
3.2定向钻 (8)
3.3沟埋敷设(大开挖) (9)
3.4顶管——非开挖 (10)
3.5 隧道 (11)
3.6盾构 (13)
4跨越工程 (13)
4.1 管道跨越工程分类 (13)
4.2 管道跨越工程分级 (13)
4.3 勘察点的布置: (13)
4.4 测试与取样 (13)
5大型储油罐 (14)
5.1参考规范 (14)
5.2 勘察点布置 (14)
5.3 孔深 (14)
5.4 取岩土样及试验 (14)
6站场、阀室 (15)
7抗震 (16)
8地下水及土的腐蚀性 (17)
二地质技术人员工地现场操作要点 (18)
1现场操作基本程序、步骤 (18)
2原位测试和取样要点 (19)
3取样 (19)
4取水样 (20)
5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 (20)
三岩石的分类和鉴定 (22)
3.1基本规定 (22)
3.2岩石基本质量等级 (22)
3.3土的分类和鉴定 (23)
四岩土描述 (26)
1一般规定 (26)
2野外描述 (27)
3岩石 (28)
4碎石土 (28)
5砂土 (29)
6粉土 (30)
7粘性土 (30)
8附录岩土描述参考示例 (31)
五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勘察部分) (33)
5.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33)
5.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5)
5.3《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36)
5.4《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37)
5.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 (37)
六附:钻探技术要求 (38)
一、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
1.1基本规定
1.1.1 依据的规范
《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053-97)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岩土工程勘察制图标准》(SY/T 0051-2003)
一般规定
输油气管道工程均为一级工程(即工程等级为一级),使用年限一般为30-50年。
主要遵循行业标准《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053-97),土的分类定名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勘察工作阶段分为选线(址)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复杂或特殊工程尚应进行施工勘察。
勘察工作中应着重调查以下内容:
⑴貌单元的分布;
⑵线地层、岩性的分布;
⑶沿线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及其对金属管道的腐蚀性评价;
⑷不良地质现象,如,崩塌、岩溶、冲沟、错落等;
⑸在地震设防烈度≥7度地区,线路通过断裂带,且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小于100米
时,注意查明发震断裂,并进行地震效应评价。
1.1.2穿越工程
需采用穿越方式布设管道的地段:二级以上公路、铁路、大中小型河流、水库、成片鱼塘、沼泽地等。
常见穿越型式:水平定向钻、大开挖、顶管、隧道(盾构、矿山法)
穿越沼泽地区方式:支架法、换土法、砂桩加固法、填石法、预压法、筑堤法等敷设穿越管段。
1.1.3跨越工程
——常见跨越结构形式:梁式、“Π式”形刚架、单管拱、组合管拱、轻型托架、桁架、悬垂、悬缆、悬索、斜拉索、悬索斜拉索结合跨越等,大型斜拉索跨越相当于桥梁。
跨越工程对测量要求高,影响环境、交通和通航,少用。
1.1.4相关的专门岩土工程勘察项目
泵站、加热站、压气站、微波中继站的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大型储油罐——《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053-97)。
隧道——参照《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J117-2001或《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063-85))
滩海穿越——参照《滩海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SY/T4101-95)。
1.1.5岩土工程勘察分级—确定工作量的依据
⑴管道的线路、穿跨越工程、大型储罐的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建议按《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053-97)分为一、二、三级,见下表。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可按下列条件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
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
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
注:建筑在岩质地基上的一级工程,当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可定为乙级。
①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可分为三个工程重要性等级:
1)一级工程:重要工程,后果很严重;(如:>30层的房屋建筑)
2)二级工程:一般工程,后果严重;(7-30层)
3)三级工程:次要工程,后果不严重。
(6层以下)
②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场地等级: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
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
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
4)地形地貌复杂;
5)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
1)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
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
4)地形地貌较复杂;
5)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
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
1)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或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
3)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
4)地形地貌简单;
5)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注:1从一级开始,向二级、三级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亦按本方法确定地基等级,2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展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确定。
③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地基等级: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地基(复杂地基):
1)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
2)严重湿陷、膨胀、盐渍、污染的特殊性岩土,以及其他情况复杂,需作专门处理的岩土。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
1)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
2)除本条第1款规定以外的特殊性岩土。
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地基(简单地基):
1)岩土种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
2)无特殊性岩土。
1.2线路勘察
1.2.1 收集、分析资料
1)附有线路走向的地形图;
2)管道直径、压力、敷设方式、可能埋深等;
3)选线资料(或报告)、初勘报告;
4)制定详细的勘察纲要。
1.2.2 主要工作内容
1) 工程地质测绘(一般沿中线两侧各100米范围内)
2)地形地貌的形态特征、分布成因类型;
3)各类岩层的时代、产状、分布、厚度和性质;各种土的湿度、密度、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和结构特征;
4)不良地质作用,分点分段重点勘察滑坡、岩溶、软土及岸边冲刷等;
5)沿线通过的断裂,查明其走向、产状、断距、破碎带宽度、充填胶结情况,特别是全新活动断裂,预测其危害。
1.2.3 线路勘察
观测点(视为勘探点)或钻探点间距:勘察等级为一级地段:200-300m,二级地段:300-500m,三级地段:500-1000m;
⑴钻孔深度:钻至管沟底下1m,山区为4m。
一般孔深3-5m。
只打冲击钻或螺纹钻。
⑵取样:①砂土取土样2kg/个,测定其自然休止角(干、水下);
②软土取原状土或原位测试;
③一般性土可只进行野外描述。
⑶沿线每隔500-1000m应测土的视电阻率。
1.2.4 地下水:
沿线应调查泉水、各孔地下水深度,每个地貌单元应取一组水样进行简分析。
1.2.5抗震及强震区(≥7度)
1)查明沿线抗震设防烈度,≥6度时,应划分抗震有利与不利地段、场地类别;
2)强震区应对饱和砂土、粉土进行液化判别,不能初判为不液化时,液化判别深度为至管底以下2m,且距地表深度不小于7m。
1.2.6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地段线路勘察
1.2.6.1不良地质有滑坡、崩塌、岩溶、断裂、特殊岩土有湿陷性土、盐渍岩土、软土、
沙漠;
1.2.6.2 滑坡应进行专门勘察;
1)应查明滑坡体的范围、规模、地质背景、性质及其危害;查明各层滑动面(带)的
位置,各层地下水的埋深、流向、性质。
2) 现场工程地质调查(1:200—1:1000地形图)
①搜集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人类活动资料;②圈定滑坡体周界,滑坡形态要
素,演化过程;③地表水、地下水、泉、湿地等的分布,演化过程;④已有工程设施变形,树木的异态(如:醉汉林、马刀树等)、地形特征(如圈椅、马蹄状地形、多级平台、积水洼地、地面裂隙、房屋倾斜等)、滑坡后缘断壁上常有擦痕。
一般典型特征应拍照片。
⑤当地治理经验。
3)勘察工作
①钻探工作:勘探线----考虑滑坡体工程地质条件、滑动面
产状和位置、地下水等、主滑面(方向)应布置主勘探线,在其两侧另1-2条勘探线。
滑动面转折处应布置控制性孔。
布孔间距----宜≤40m。
孔深----应钻穿最下一层滑动面,控制性钻孔应深入稳定层3-5m。
②探井或探槽----用于观测和取滑动面原状土样宜有一定数量。
1.2.6.3 取样及试验
①滑坡体、滑动带(面)、稳定层中均应取土试样(宜≥6个),(必要时取水样);
②试验项目:滑带土宜作重塑土或原状土多次剪,求出多次剪和残余剪强度,如快剪、
饱和快剪等。
1.2.6.4 断裂勘察
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忽略发震断裂影响:
①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
②非全新世(1万年以来)活动断裂;
③8度、9度时,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2)全新活动断裂----在全新地质时期(1万年来)内有过地震活动或近期正在活动,在
今后100年可能继续活动的断裂;
发震断裂----在全新活动断裂中,近期(500年)发生过地震震级M≥5级的断裂,可定为发震断裂。
3)全新活动断裂分级
地形变、近期地震和地方志等;
②工程地质测绘内容:长距离地形平滑分界线,非岩质陡坡,断续线性分布的残丘、
沼泽、泉等;第四系地层错动,地下水,破碎带的充填胶结特征;
③断裂地质年龄----深色物质用放射性碳14(C14)法,浅色物质用热释光法或铀
系法,测定以错断和未错断层位的地质年龄,并确定断裂活动的最新(近)时限。
5 )断裂评价
Ⅰ非全新活动断裂----可不采取避让措施。
当破碎带发育且浅埋时,可按不均匀地基处理:即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3条);
Ⅱ全新活动断裂----应根据发震断裂的错动位移大小、分级及后果,综合评价,当评价为危险地段时,应提出避让,见下表。
Ⅲ
①断裂两侧错动很小且无有感地震(M≤5)时,对管道安全无影响。
②深埋活动断裂,地表不会产生构造性地裂,管线可通过。
③可能产生明显错动或地裂的全新断裂,宜建议避开主断裂: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抗震措施:
ⅰ)、选择断裂宽度和错动最小的地方穿越,线路与断裂走向夹角为30--70度,应避免管道受压。
当管线与断裂平行时,应间隔200m外。
ⅱ)、选择合适埋深:当D H/δ=130时,H/D H=1.5;当
D H/δ=75时,H/D H=3.5;(D H—管外径(mm)δ—管壁厚(mm),H—地面至管中心埋深(mm));
ⅲ)错动位移很大时,宜地上铺设或外加套管或增加壁厚或外加涂层,断裂带两侧设切断阀。
1.3穿越工程
线路主要穿越地段有河流、湖泊、冲沟、成片鱼塘、滩海,以及二级以上公路、铁路。
主要穿越手段有:定向钻(最经济)、沟埋(大开挖)、顶管、盾构、隧道(矿山法)。
1.3.1 穿越工程分级
穿越河渠、湖泊工程等级(设计洪水位:大型:100年一遇;中型:50年一遇;小型20年一遇。
)
1.3.2定向钻
1.3.
2.1参考规范
《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053-97)、《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穿越工程》(SY/T0015.1-98)、《管道穿越工程采用RB——5型水平定向钻施工及验收规范》(Q/GB0159-94)。
1.3.
2.2 基本要求
穿越段管顶最小覆土厚6-10米,最大不超过50米,最大管径D=1020mm,最长距离1300m,入土角9-12°,出土角4-8°。
穿越中心线最小曲率半径300m,一般1500D,入土20m左右以内应为直线段(纵断面)。
1.3.
2.3 常用术语:钻机安装场地70×70m,先钻小孔径导向孔,然后用扩孔器(多次)预扩孔,最后管线回拖。
1.3.
2.4 适用土层
适宜地层:粘性土、粉砂、中砂、(全)强风化层及软质岩石。
不适宜地层:硬质岩石、流沙、砾石,最怕卵石。
1.3.
2.5 钻孔布置(一般应考虑设计要求及投标文件承诺)
1 )勘探线:大中型穿越应偏离中线15m(SY/T0015.1-98和Q/GB0159-94均要求为50m)两侧交叉布置,勘探点间距50-100m。
2) 孔深:一般大于6-10m,至设计深度下3-5m。
1.3.
2.6 取样及原位测试
取样及原位测试的钻孔数量应按勘察等级确定,一般占总钻孔数量的1/2-2/3。
竖向间距1-2米取一个土样或作一次测试。
每一主要土层取样和原位测试不得少于6个,尤其是主要穿越层位。
1.3.
2.7 岩土样测试项目
粘性土:湿密度、比重、天然含水量及液限、塑限;物理力学性质。
实际工作中作常规土工实验,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执行。
抗震7度及以上地区粉土加做粘粒分析及标贯(间距为1米1次标贯及取1个粘粒土样)
碎石土、砂:颗粒分析;抗震7度及以上地区砂土加做标贯(间距为1米1次标贯)岩石:饱和状态下单轴极限抗压强度。
注:作颗粒分析试样的重量要求如下:
i.最大粒径超过40mm者,在4kg以上;
ii.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者,为2—4kg;
iii.最大粒径不超过20mm者,为1—2kg;
iv.最大粒径不超过10mm者,为0.5—1kg;
1.3.
2.8 小型穿越可采用简单的勘察方法和工程类比法提供参数,可在穿越断面上布孔(一条勘探线),在两岸及河床布孔(河床不少于2个),孔深一般为5米,最深10米,可不取土样。
1.3.3沟埋敷设(大开挖)
1.3.3.1 参考规范:
《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053-97)、《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穿越工程》(SY/T0015.1-98)
1.3.3.2 应埋设在河床或湖床下的稳定层内,当采用裸露敷设时应有稳管措施(常见的稳管措施有:压石笼、加重块、复壁管灌浆、打桩等,主要防止漂浮和移位)。
1.3.3.3挖沟埋设时,应根据工程等级、冲刷情况按下表确定管顶埋深。
采用挖泥船,应根据船类型、斗容、定位方法等确定;若缺乏水文、地质资料,并用水下机具挖掘时,可按下表确定。
注:1、管沟底宽指单管敷设所需净宽,不包括回淤;2、深水区沟底宽还应包括潜
水员工作距离;3、遇流沙时另行确定;4、D-管身外径
1.3.3.5布线、布孔:一般沿中线布孔,钻孔偏离中线≤3m,孔距50-100m。
1.3.3.6孔深:一般钻至最大冲涮线以下3-5米;
无冲涮资料时:粉砂、粉土、粘性土——15-20m;
中、粗、砾砂河床——10-15m;
卵(砾)石河床——8-12m;
基岩——钻穿强风化层:但≤10m。
1.3.3.7取样及原位测试
取样及原位测试的钻孔数量应按勘察等级确定,一般占总钻孔数量的1/2-2/3。
竖向间距1-2米取一个土样或作一次测试。
每一主要土层取样和原位测试不得少于6个,尤其是主要穿越层位。
1.3.3.8 岩土样测试项目
碎石土、砂土:颗粒分析,自然休止角,渗透系数(必要时现场作)
粘性土:天然含水量、密度、孔隙比、液限、塑限、粘聚力、内摩察角、压缩模量、压缩系数(必要时作颗粒分析和室内渗透试验)
1.3.4顶管——非开挖
1.3.4.1参考规范:
《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053-97)
《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穿越工程》(SY/T0015.1-98)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021-2001)
《顶管施工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余彬泉陈传灿著)
1.3.4.2 适用地质条件:可用于软土~坚硬岩石。
1.3.4.3 基本理论(在盾构基础上发展)
气压平衡——工作面全充气(气压平衡式)
泥水平衡——用泥浆平衡开挖断面的土体压力(泥水平衡式)
(加泥式)土压平衡——利用土压平衡开挖断面土体压力(土压平衡式)
1.3.4.4 基本知识:①管径不宜小于800mm,最大——我国和日本为3m水泥管,德国为5m砼管;管顶覆土厚一般为2倍管径,②最大推进距离达数千米,一次连续顶进100m很平常;③长距离顶进——利用减摩浆,减小管道外壁与土体摩阻力,在粘性土中砼管可减至3Kpa(0.3tf/m2),钢管可减至1 Kpa(0.1tf/m2);④缺点:不能转急弯,断面形状有限,能进不能退。
1.3.4.5 基本术语:工作坑(基坑)、接收坑——竖井(穿越段两端)
洞口止水圈、主顶装置(压力30-40Mpa)、基坑导轨、掘进机
中继站——内装油缸,传递式顶进,完工后收回。
1 )推进用管:水泥管——2-3m/节;钢管——直线推进;PVC管——经处理后可
用于短距离顶进。
2)管径分类:大口径:>φ2000-5000m;
中口径:φ1200-1800mm
小口径:φ500-1000mm
微型顶管:φ75-400mm
3) 进出洞(工作坑和接收坑)应加固——高压旋喷、搅拌桩、注浆等
1.3.4.6钻孔布置:沿中线布置,钻孔偏离中线不大于3米,间隔50-100米。
孔深根据顶管要求而定。
——SY/T0053-97第7.4.4 条
沿中线布置,钻孔偏离中线不大于3米,间隔30-100米。
孔深根据设计要求而定。
——GB50021-2001第4.4.8条
1.3.4.7 岩土样室内试验项目(可参照盾构)
碎石土、砂土:颗粒分析,自然休止角,渗透系数(必要时现场作)
粘性土(含全风化岩层):含水量、比重、孔隙比、压缩模量、压缩系数、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液限、塑限、粘聚力、内摩察角、固结特性,必要时作颗粒分析和室内渗透试验
岩石:软岩—自然抗压,硬质岩—饱和抗压
1.3.5 隧道
1.3.5.1 基本规定:输油气管道勘察规范没有隧道方面的内容,《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穿越工程》(SY/T0015.1-98)第4.
2.15条要求隧道勘察设计按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J117-2001)或《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执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2.2条要求地下洞室围岩的质量分级应与洞室设计采用的标准一致。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系采老的铁道隧规分类)。
1.3.5.2隧道围岩分级(不再称分类)--是隧道勘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分级标准不同,已有两种国标分级和各行业分级标准有差异,用途不同,应按任务书要求和设计要求来进行分级,由于分级内容繁杂,具体详见各规范。
1.3.5.3施工方法—隧道施工方法不同,勘察内容有较大差别,《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此分类阐述较强细,强勘时应提出隧道施工方法及掘进机械类型建议。
管道线路隧道主要为暗挖方式,明挖方式较少。
明挖方式施工的隧道勘察基本同边坡挡土墙、基坑支护勘察。
暗挖方式要提供矿山法和盾构法比选方案参数。
1.3.5.4勘察布孔原则:
《铁道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沿隧道两侧交叉间隔布置,间距为离中线6-8米,孔深为钻至路肩下2-3米,遇溶洞、暗河及其它不良地质现象时,应适当加深。
钻孔完工后应回填封孔。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46-98)——原则:洞身孔应布置在洞身低凹部位与探明破碎带、岩溶等不良地质勘探结合考虑。
钻孔深度根据目的而定,一般钻至设计洞身底板标高2米为宜;若需探明不良地质,钻孔深度需钻至洞底以下5-10m,。
洞口钻孔深度为洞口底板以下2米,若遇不良地质应钻至底板以下5米。
钻孔完工后应回填封孔。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2.6、4.2.10、4.2.11条:详勘时,在洞室中线外侧6-8米间隔交叉布置,山区按地质构造布置,间距不应大于50米;孔深:一般孔可钻至设计标高下6-10米,控制性钻孔----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Ⅰ级和Ⅱ级的岩体宜钻入洞底以下1-3米,对Ⅲ级岩体宜钻入3-5米,对Ⅳ和Ⅴ级、土层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1.3.5.5 勘察项目
燧道勘察一般应做的主要项目有:①围岩分类;②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及承载力;③岩石抗压强度、RQD、纵波速;④岩土的透水性试验;⑤查明破碎带分布及透水能力。
暗挖法勘察项目
1.3.6盾构
⑴参考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⑵适用地质条件:特别适用于砂土围岩,可适用于第四系冲洪积层到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几
十Mpa的岩石。
⑶隧道埋深:最小埋深:为隧道直径,取1-1.5D;最大多取决于地下水压。
⑷隧道断面: 最大一般为<150M2,有达200m2的例子。
⑸注意事项
①通过海底时,尤其要对逸泥、漏气、喷发和隧道浮起等进行研究。
②隧道内坡度>0.2%
1.4跨越工程
1.4.1 管道跨越工程分类
甲类—通航河流跨越
乙类—非通航河流(水库)及其它障碍河流
1.4.2 管道跨越工程分级
1.4.3 勘察点的布置:
1)布点:勘察等级为一、二级—每个管墩2-4个钻孔;
勘察等级为三级时,每个管墩1-2个钻孔
2 )孔深:天然地基,钻至基础底面以下2-3倍基础宽度,且不小于5m。
一般孔深7-10m。
桩基础:钻至持力层顶面以下3-5m(小桩)或5-8m(大桩)
1.4.4 测试与取样
1 ) 数量:测试与取样的钻孔占总钻孔数的1/2-2/3,竖向间距为1-2m,每一主要土层不少于6件(或6组),尤其是持力层;
2 ) 岩土测试项目
砂土、碎石土:颗粒分析
粘性土:天然含水量、密度、孔隙比、液限、塑限、粘聚力、内摩察角、压缩模量、压缩系数
岩石:软岩—自然抗压,硬质岩—饱和抗压。
1.5大型储油罐
1.5.1参考规范
《输油气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053-97)
1.5.2 勘察点布置
勘探点个数
1.5.3 孔深
1.5.4 取岩土样及试验
1) 场地内每一主要土层取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得小于6个,
2)每个罐位的主要土层均应采取原状土样进压缩试验,最大压力不得小于300kpa,应
略大于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
3 )岩土样测试项目
砂土、碎石土:N值、粒度分布、土的相对密度
粘性土: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液限、塑限、粘聚力、内摩察角、固结特性、岩石:软岩—自然抗压,硬质岩—饱和抗压。
岩石压缩模量(或变形模量)
1.6站场、阀室
1.6.1 适用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6.2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分为甲、乙、丙级。
1.6.3 准备工作
应搜集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区域地层、区域构造、设计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或近年内年最高水位,场地行政村位置、地理座标。
取得拟建建筑物的基础型式、平面位置、结构形式、设计地坪标高等,不得违范GB50021-2001第4.1.11条强制性规定。
1.6.4 勘察工作布置
1.6.4.1 钻孔平面布置: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即按方格网布置。
2)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
3)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
4)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置适量探井。
1.6.4.2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
1) 按天然地基浅基础方案考虑可按下表确定
1对端承桩宜为12—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宜控制为1—2m;
2对摩擦桩宜为20—35m;当地层条件复杂,影响成桩或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勘探点应适当加密;
3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3 )当无法肯定采用浅基础有可能采用桩基础时,应同时满足二者间距要求。
1.6.4.3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天然地基浅基础方案孔深要求
由于站场、阀室楼层低、荷载小,一般钻至稳定持力层顶面以下5-7m即可,不得小于5m。
2)桩基础方案孔深要求
钻至稳定持力层顶面以下3-5m(小桩)或5-8m(大桩)
1.6.4.4 取样及原位测试
1) 数量:测试与取样的钻孔占总钻孔数的1/2-2/3,竖向间距为1-2m,每一主要土层土样不少于7件(原位测试不少于7次),尤其是持力层;
2) 岩土测试项目:
砂土、碎石土:颗粒分析
粘性土:天然含水量、密度、孔隙比、液限、塑限、粘聚力、内摩察角、压缩模量、压缩系数
岩石:软岩—自然抗压,硬质岩—饱和抗压。
1.6.5 地下水及抗震参见7、8。
7抗震
1.7.1准备资料
搜集、查清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区域地层、区域构造、设计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或近年内年最高水位。
①<6度及6度时的丙、丁类建筑可不考虑抗震问题;
②6度时,乙类工程需按7度场地考虑抗震(地震液化等)问题,甲类需专门勘察。
③≥7度时,各类工程均应考虑地震液化等问题;厚层软土分布区,宜判别软土震陷的可能性和估算震陷量。
7.2 6度及以上场地均应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其它地段可视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提供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评价,
7.3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不应在危险地段甲、乙、丙类建筑。
7.4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下表划分为四类。
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下表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注:所谓附近是指实际数值与下表中分界线值相差15%以内时)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7.5 场地地震液化判别应先进行初步判别,当初步判别认为有液化可能时,应再作进一步判别。
液化的判别宜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定液化可能性和液化等级。
7.5.1液化初步判别:饱和的砂土或粉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初判为不液化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