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影响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学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影响毕业论文外文文献
翻译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姓名: 学号: 22121190
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果戈里《狂人日记》和鲁迅《狂人日记》
比较研究
专题:现代文学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果戈里和鲁迅活跃于不同时代,他们都创作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
两部作品都代表了各自的璀璨时代。
它们均刻画了“狂人”这个人物形象,均采用了“日记体”这个特别的格式,从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并从主观角度深刻剖析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叙述风格和对话式叙事上也有共同的体现。
然而,狂人的形象、日记体的风格以及文章的美学内涵解读也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同中求异的方法,阐述了狂人形象的选择原因与异同点——鲁迅笔下狂人的痴狂和果戈里笔下狂人的真狂铸造了各自不同的血肉形象,研究了它们各自的题材形式和艺术成就,分析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在悲剧意识和讽刺艺术方面的异同,在比较文学视域下从方法论的层面解读这两部作品。
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日记比较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
Gogol and Lu Xun active in different times, they have created the novel ‘the diary of a madman’. The two works are represented their bright days. They all depict the character image of ‘madman’ and adopt the special format of‘diary style’, from t 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and deeply analyze the hero's inner world from the subjective Angle, the narrative style and also have a common reflect on the conversational and narrative. However, the image of the madman, an implicative meaning of the style and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interpreting the work are also different. With the new metho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dman imag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reason and - mad crazy and Lu Xun's madman Gogol's really crazy casting the flesh and blood of the different image, studies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 form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analyzes the novel ‘the diary of a madman’ in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rony art, interpreting the two work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the aspect of methodology.
Keywords: Gogol Lu Xun the diary of a madman comparative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1页
目录
绪
论 ..................................................................... ............................................ 2 一、狂人——真狂与痴狂......................................................................
............... 2 二、表现形式和艺术成就的异同...................................................................... (5)
(一)第一人称叙述的日记体形
式 (5)
(二)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
合 (7)
三、美学取向——穿插喜剧的悲剧和贯穿始终的悲
剧 (9)
结
论 ..................................................................... .......................................... 11 注
释 ..................................................................... .......................................... 13 参考文
献 ..................................................................... .................................... 14 致
谢 ..................................................................... .......................................... 15 附
录 ..................................................................... (16)
英文标
题 ..................................................................... .. (16)
中文标
题 ..................................................................... .. (21)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2页
果戈里《狂人日记》和鲁迅《狂人日记》比较研究
绪论
我们对文化的态度总是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鲁迅本人也承认他的《狂人日记》受到了俄国文学大师果戈里的影响。
从借鉴和发展说起,鲁迅对果戈里的借鉴表现在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尽管都有“狂人”这个形象、也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他们的背景又不完全相同,两部作品的表现意义也不一样。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创作背景正值十二月党人起义被残酷镇压,当时的俄国分化为贵族、自由民和农奴三大阶层。
悲惨的农奴受尽压迫剥削,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们苦不堪言,贵族的利益得到大大的满足,阶级矛盾激烈。
果戈里创造波普里希钦这个角色,有着自传性质,波普里希钦就好像另一个他,只是形象的塑造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罢了。
鲁迅的文章大多数剖析中国的国民性,通过细心的观察,他发现当时社会所处的关系是“吃人”和被吃的关系。
无法摆脱的苦闷时常萦绕在他心中,使他意识到落后麻木的国民性的悲哀。
在这样的情况下,《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4卷5号上发表了。
弃医从文后,他第一次以“鲁迅”这个笔名写作这篇白话文著作,这部作品犹如一声报春的惊雷,震动了当时的中国文坛,使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作品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揭示麻木的国民性,指向人性与社会历史。
两部作品,以相同的篇名和类似的构思、人物形象出现在文学这片浩瀚的海洋里。
相似之处亦有不同,值得探索一番。
一、狂人——真狂与痴狂
两部《狂人日记》有一处很明显的相似,在于都塑造了狂人这一形象,看似是巧合的,实际上从狂人形象的选择到塑造到暗示都蕴含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思考,狂人形象的设定以及他们的意义何在,这值得读者深入的分析思考。
果戈里中学毕业于一九二八年,毕业后前往圣彼得堡,之后三年在圣彼得堡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供职,亲身体验到小职员的贫苦生活。
这样的经验促成了他创造出这样一个角色——波普里希钦,一个社会底层小职员的形象,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但他所塑造的小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深度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3页
却是远远高于生活本身的,他的感受是真实的,所以这样的经验也让他痛恨官僚制度统治下卑微的生活。
他用小人物的不幸暗讽社会的不幸,这样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拓宽了他想要表达的想法。
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一向采取开放的文化态度,积极吸收国外新思想,是一位结合东西文化的文学大师。
他曾经评价果戈里:“惟果戈里以描述社会人
[1]生之黑暗著名”,“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鲁迅认为,只有真正的了解、深刻的“知人”,在与优秀的西方文学的比较中,才能更加全面客观的审视自己,发扬出自己的价值,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撞击中,了解所处的境地,这也是文学中一直提到的“知人论世”、“审时度势”。
鲁迅创造狂人形象,看似借鉴了果戈里,实际上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其中也有自己的思想。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新的思想与崭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文坛上,不但激励了当时读者的心,而且使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狂人日记》的发表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创作,许多新小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配合五四运动的进行,影响是巨大的。
果戈里和鲁迅都塑造了狂人这一形象。
果戈里创造的是沙皇专制统治下备受压迫的小人物的形象,精神和肉体均受到摧残,却不能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只能耽于幻想之中,呻吟、挣扎、忍耐成了他们的专属名词。
作品中主人公波普里希钦实
际上就是一个公司里的“秘书”,每天重复着无聊机械的工作,像大多数公司的职员一样,有时会希望在上司面前表现得好一些,有时会有一些抱怨。
他是一个普通人,在社会的底层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着。
在这个过程中,他爱上了他的司长家的大小姐索菲,穿着漂亮、雍容华贵,但是索菲并不喜欢他,而是一心一意喜欢着那位宫廷侍从官,甚至连小姐的
[2]狗在信中都嘲笑他:“索菲一见他,怎么都忍不住笑”,这里的“笑”并不是腼腆害羞的笑,而是嘲笑。
波普里希钦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工作中、生活上、爱情里,他处处都不顺心,十二月三日开始,他开始幻想,想象自己成为西班牙国王,陶醉在自己的梦中。
二十五日那则日记中的描写,“可是他看见我了,便用棍子把我从椅子底下赶了出来。
这该死的棍子打得我好痛啊……可是大法官却怒不可遏地从我身边走开了,还威胁我说要对我严加
[3]惩罚。
”这段话可以看出波普里希钦的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双重摧残,也能理解他如何变疯。
鲁迅创造的是封建专制制度下一个迫害症患者的形象,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存在着某种心理疾病。
他认为自己生存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中,小孩、邻居、亲人,甚至狗,都是如此。
他不知道自己和别人有什么愁怨,他不了解正是因为他的清醒与周围人的麻木的矛盾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他自己也曾被迫成了吃人的人,他认为周围的人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4页
都想吃他,这是典型的“迫害狂”症状。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老子呀~
[4]我要咬你及口才出气”,“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些描写,都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典型的迫害症患者,看待周围的一切都觉得可怕。
两部小说都注重对狂人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入剖析狂人的内心世界。
果戈里笔下的波普里希钦从一个正常人变化成为一个精神失常、沉迷于幻想的人,当他还是个正常人的时候,他知道保持自己的形象,“我也故意尽量将
[5]自己裹得严一点,因为我穿的大衣非常脏,并且式样也过时了”,他也会
[6]有自己的小心思,“我知道了这个地点,一有机会我就会好好利用的”他知道通过看狗的信来了解他的上司,他所爱慕的人,此时的他还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人,一个普通的小职员,然而人物刻画的转折发生在主人公读完信后,他知道他爱慕的小姐索菲要与侍从官结婚的消息后,他心理的不平衡达到了一个极限,从十二月三日那则日记开始,他开始幻想,“比如说,我忽然间会穿上将军服,右边一个肩章,左边一个肩章,肩上还斜挂着一条天蓝色的
[7]绶带”从那之后,他就变得耽于幻想,幻想自己成为国王,这种对荣誉和权利的渴望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阴暗面,这是那种阴暗面造成了公司小职员的“狂”。
鲁迅也注重狂人的心理描写,他塑造了一个看似不正常,却有着很清醒的意识的狂人,,如日记五的一节他大哥带着医生给他诊脉,他立即
[8]想到“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瘦,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这样的心理描写说明他的逻辑思维很清晰,他并没有狂到生活不能自理,这样的描写作品中还有很多,也使批判更加深刻有力。
两个狂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果戈里塑造了一个俄国等级制度下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在当时的社会有千千万万个,波普里希钦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果戈里塑造这样的典型形象来表现俄国专制统治的弊端,反映官僚和社会等级制度内部的冲突;鲁迅笔下的狂人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形象,象征着在五四运动时期一批清醒的有识之士,虽然那是一个混沌不见天日的灰暗时期,但仍然有一批清醒的人,他们出淤泥而不染。
从社会历史看,《狂人日记》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那段历史,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
清末社会的腐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窃取果实、张勋复辟等事件让鲁迅先生深刻的认识到这个社会就是吃人和被吃的关系,于是他借狂人之口来控诉这个吃人的社会,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尽管两部作品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鲁迅先生也的确借鉴了果戈里的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5页
《狂人日记》,但两部同名小说在写作的背景和目的以及表现狂人“狂”的本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
果戈里和鲁迅写同名小说的大背景不同,目的也不同。
果戈里写作《狂人日记》的背景选择在俄国官僚等级制度盛行的年代,在官僚制体系下,人人都虚伪自私,丑恶的一面隐藏在表皮之下,如狗狗的信中提及到很多,在狗的眼中看待“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物,这里的“爸爸”指的是波普里希钦的上司,“是个很古怪的人。
他多半不吭声。
很少会说话。
可一个礼拜前却不停地自言自语地说:‘我能否得到呢,’……吃饭
[9]的时候他情绪特别高,我从未见过他这样高兴。
”司长得到绶带还是很高兴的,但在外人面前他从不表现出来,官僚主义者的虚伪尽显;鲁迅写《狂人日记》的背景是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五四运动一触即发,当时的旧文学宣传的都是清官名将、孝子节妇、侠盗仙佛,很少有人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抵制陈词滥调、封建伦理,当时的群众麻木愚昧,安于现状,封建统治摇摇欲坠,此时急需有人站出来反抗,无论是实质的运动还是思想上的解放,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对于狂人的塑造,果戈里的目的是想从社会底层小人物受尽压迫由一个正常人过渡到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不幸之中暴露官僚制度的不合理性;而鲁迅塑造了一个先觉者,在所有人都麻木不仁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仿佛是狂人的形象,他是反封建战士的代表,塑造他的作者也是反封建战士的代表。
两个狂人“狂”的本质又是不同的,果戈里笔下的狂人不能适应等级森严,矛盾尖锐、小人物饱受摧残和屈辱的现实生活,面对种种困境,精神失常,与狗为伍,耽于幻想,最后被逼发疯,波普里
希钦是“真狂”;而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并不是真狂,他实际上是觉醒的人,他面对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认识到社会的问题,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他揭破黑幕,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社会的强大足以湮没他个人的渺小,只能以痴弥狂,他实际上是“痴狂”。
这种处境不禁让我想到了屈原,那个热爱着国家却只能牺牲投江以示天下的伟人,同样是那个时代清醒的那一个。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鲁迅笔下的狂人在那个国民皆麻木的社会中才是最清醒的人,鲁迅作品中想表达的思想比果戈里更深广有力些。
二、表现形式和艺术成就的异同
(一)第一人称叙述的日记体形式
日记体小说是一种独特的体裁形式,放到现当代来讲,也是一种新颖独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6页
特的表现形式,它以日记形式作为作品的基本结构,深入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主观意志的角度看待宏观的社会性问题,记录式的文笔可以还原历史。
两部同名小说《狂人日记》都采用了“日记体”小说的形式,从小处着手,发出震撼世界的声音,以小见大,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日记体形式小说是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述。
以“我”的眼光看世界、以“我”的口吻传达出思想。
以往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文本中,是以一种客观的理性的角度叙述,发出微弱的声音,不足以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只是一种纯叙述。
两篇《狂人日记》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写出了“我”之“狂”,包括疯言疯语疯思,把这些通过日记体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真实性。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波普里希钦去狗窝前翻出了一捆小纸片,那是上司女儿索菲的狗狗的信件。
通过狗狗的叙述,他得知他的心上人并不喜欢他,而是一心喜欢着一位侍从官并得知她的爸爸要她嫁给一个将军或是一个侍从官,再或者是一个上校时,波普里希钦的精神世界崩塌了,这个世俗而又势力的社会~他幻想自
己穿上将军服,换象自己就是流落民间的西班牙国王,事实上却是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他受尽了无情地践踏、虐待,最后一则日记里他喊出:“妈妈,快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将眼泪滴到他生病的脑袋上吧~你看他们在怎么折磨他呀~将你这可怜的孤儿搂到怀里吧~这个世界上他已经无处安身啦~所有人都在迫害他呀~妈妈~
[10]可怜可怜你这患病的孩子吧~”全文中波普里希钦的荒诞行为让人忍俊不禁,觉得他异想天开,但仔细读来却发现能够理解他的疯言疯行,因为这都是在他精神崩溃后的一系列幻想。
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塑造了狂人“我”,作为主人公的“我”,看待身边所有人,都觉得他们要吃“我”,表面上看,这是“我”的想法,实际上这是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道出世俗社会“吃人”的本质,小说借助狂人之口,“我翻开历史,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
[11]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的日记里,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揭示得清清楚楚。
文本中都存在许多阅读的视点如“叙述者视点”,“情节视点”,“读者视点”等,这些视点从不同角度对文本作一个能动的解读,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两篇《狂人日记》从叙述者视点切入,叙述今天发生的事,但是明天会怎样呢,这是一个未知数,也体现了日记体不完全叙述的叙述风格。
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才能体现本身的价值,果戈里和鲁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一则日记转入另一则日记时,为读者制造了一种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平衡好文本、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这也是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体现。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及过作品主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7页
人公是独立和自由的,他们不会任凭作者摆布,而是会有自己的思想和做法。
“世上没有过任何终结的东西,世界的最后结论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着的,对话关系不等同于日常生活的对语的关系,比实际更为广
泛,更为多样。
”文艺理论也提过这一点。
一方面,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作者通过不完全叙述制造悬念,或吸引、或说服;一方面,是作者与书中主人公的对话,制造矛盾冲突,推进情节发展;一方面,是文本与社会的对话,通过文本表现社会问题。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很好的运用了“不完全叙述”的特点,进行“对话”,加之狂人的思维跳跃性很大,且之中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更能体现日记体不完全叙述的叙述风格。
两篇文章长度不等,用来记录几则的形式不一样。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要长,用来表示日记几则时是用日期来表示的,中后段几则甚至直接用诙谐的言语来记录日记几则,看似随意,实际却是精心安排,响应原文塑造的狂人由一个正常人到一个不折不扣的狂人的变化,从一个逻辑清晰的人到一个思维混乱的牺牲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用大写汉字“一二三”来表示日记几则的,十三篇就用十三则日记。
两部作品另一处不同之处是日记是否对应故事性。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一则日记就是一个故事,每篇都带有故事性,由于果戈里本人是十九世纪的讽刺作家代表,作为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批判现实,讲思想融入作品的血液中,通过故事传递思想,寓意于文,通过主人公波普里希钦作为公司一名小职员在社会底层饱受摧残压迫导致发疯的故事,讽刺当时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并不是每则都是一个故事,如第一则仅有三段,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第六则、第十三则都没有涉及到故事并且内容很少,只有一两句话,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以言语直接揭露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的弊端,与果戈里有所不同。
(二)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
虽然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借鉴的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这并不值得批评,而正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在艺术表现上,果戈里和鲁迅都采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实写人
物,用现实主义手法;虚写寓意,用象征主义手法,虚实结合。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以精神病学为参照,是一部“小人物”短篇小说。
果戈里不是学医出生,但他显然有精神病学的知识,凭此写出九等文官抄写员波普里希钦发病的过程及其“妄想狂”的逼真的心理特征。
鲁迅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8页
是学医出生,有这方面病理学的知识,在作品中表现出狂人的病态心理,如敏感、胡思乱想、发生幻觉等。
果戈里和鲁迅都是现实主义文学代表,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刻画狂人的变态心理。
无论是果戈里还是鲁迅,都同情他们所塑造的人物的悲惨的命运。
“给我写点有关人的事来。
我想看的是人,我需要的是能滋润和慰藉我心灵的精神食粮,但这种东西根本没有,有的全是一
[12]堆无聊的废话……”这段话虽出自狂人之口,但显然是作者很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和文学观点的自白。
此外,作者也写出了底层人物向上爬的欲望和对权力荣誉的渴望,上层阶级的压迫和渴望荣誉的冲突不断激化,难以协调导致矛盾激化,主人公最终发狂。
作品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叙述是写主人公波普里希钦对荣誉权利的渴望,如十二月三日那则日记中提到他想象自己穿上将军服肩上挂绶带的场景。
“那时我的美人又将会是一种什么态度,”这个疑问句式从侧面讽刺了官僚社会的唯利是图,可以说,果戈理的“小人物”小说有着独特的地位,他的很多作品已经不仅仅是文学小说,还含有政论、文学批评的成份,它们所承载的内容,是像鲁迅所评价的“忧愤深广”的。
鲁迅塑造了狂人形象意欲揭露封建礼教的腐朽,无论从当时的社会历史上看还是从作品内容上看,鲁迅对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都是切中要害的,文学巨匠茅盾曾经指出:《狂人日记》是“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它的出现使“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
”
另一方面,两部《狂人日记》中作者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具体体现在运用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两部作品都以狗喻人,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狂人骂“政治
家”是狗:“狗能用政治的观点看一切事物。
”“狗是聪明的东西,它们懂得一切政治关系。
”狂人对英法企图武装干涉1833年西班牙的宫廷政变表示不满,他骂法国“是一个居心叵测的国家”,还骂英国政客:“英国人是大政治家,他们到处玩弄手段。
”狂人还非议达官贵人,挖苦他们:“我很想就近观察这些先生的生活,这一切矫揉造作的举止和装模作样的人,他们在自己圈子里干些什么——这就是我想要知道的~”狂人还评论俄国文坛,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格利戈理耶夫的剧本写得好,并批评一些时下之作,说文学应该写人,不应该写乱七八糟的东西。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也有写狗
[13]的片段:“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
”作者用狗来象征封建势力的帮凶,不仅狗仗人势,还会“吃人”,此外,鲁迅明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另一个具有象征
徐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9页
性的意象是月亮。
两部小说都写到了月亮,果戈里笔下“月亮那么单薄,那么脆弱”月亮是一个柔弱的圆球,里面居住了一些鼻子,月亮是处于弱势的。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提及了月亮:“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
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三、美学取向——穿插喜剧的悲剧和贯穿始终的悲剧
两部《狂人日记》是出现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的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世界文坛璀璨的两颗明珠,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从深层角度说,它们的美学取向有异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