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14天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计时14天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乘机加紧侵略,提出“二十一条”。

(2)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镇压革命运动。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队伍迅速壮大。

(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3.意义:
(1)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2)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也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共成立
1.中共一大:
(1)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2)意义: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2.中共二大:
(1)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作用: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
1.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深感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中共三大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3.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讨论改组国民党问题;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四、北伐战争和大革命失败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

2.进程:1926年7月北伐开始,北伐战争得到工农群众大力支持,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高涨;武汉、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

3.结果:1927年蒋、汪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4.意义:国民大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五、“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根据八七会议精神,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向敌人防守较弱
的山区进军。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意义: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道路的开端,说明了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转变。

5.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六、红军长征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源在于王明的“左”倾错误。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3.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5.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6.长征精神: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战斗,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开拓创新精神。

七、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美国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占胜利果实。

蒋介石一面准备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目的: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

3.时间:1945年8月底至10月10日。

4.结果: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未解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问题。

八、解放战争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粉碎国民党全面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3.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4.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的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

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 )
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解析】选A。

根据材料“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强调青岛、山东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故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民主同专制的斗争与扩散,故B错误;根据材料“1919年”,结合所学,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对传统的儒家文化,故C错误;根据材料“1919年5月7日”,文章写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下,故D错误。

2.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期间“新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十字街头,大庭广众之间……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

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促进新文化运动兴起
B.知识分子是运动的主力军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解析】选C。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与材料中“五四运动期间”的1919年不符,故A错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与商人、店员、都市工人、工业家以及职业政客相往来”表明具有广泛性,故C正确;五四运动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故D错误。

3.在国民党二大上,时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闭幕词中说:“我们所做的工作, 是巩固革命根据地广东……要在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至少能够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放在本党领导之下。

”为此,中国国民党( )
A.兴师讨逆,发动“二次革命”
B.挥师北伐,推进国民革命
C.宁汉合流,完成国家统一
D.联共抗日,维护民族独立
【解析】选B。

“二次革命”爆发于1913年,目标是讨伐袁世凯,故A错误;国民党二大在1926年初召开,同年发动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到高潮,故B正确;宁汉合流是在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于1927年出现的一次反革命力量合流,故C错误;国民党一、二大,主要任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打击北洋军阀统治,故D错误。

4.美国学者德里克认为,1927年统一战线内部因党际与党内的分野而爆发了革命策略冲突。

这一冲突首先表现为( )
A.北伐战争
B.四·一二政变
C.七·一五政变
D.南昌起义
【解析】选B。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要体现,故A错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开始破裂,故B正确;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紧随蒋介石,故C错误;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D错误。

5.在1927年8月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来解决土地问题,规定党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工作重心将发生变化
B.开始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C.已放弃城市工人运动
D.开始关注农民革命问题
【解析】选A。

“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来解决土地问题,规定党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
的总暴动”,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农村,故A正确。

6.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解析】选B。

据所学1927-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江西瑞金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结合“1930年……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和“江西的南昌、赣州”信息可知,材料现象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的结果,故B正确。

7.作家魏巍曾写道:“□□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
( )
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粉碎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
【解析】选C。

根据材料“黄土高原”“瑞金”“雪山”“草地”,结合所学,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到陕北黄土高原,途中翻雪山、过草地,故C正确。

8.电影《智取威虎山》描述了1946年冬天,解放军在东北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围剿国民党的历史场景。

与此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
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结束
C.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
D.在美苏支持下德国分裂
【解析】选A。

抓住材料时间“1946年”来判断。

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是在1946年,故A正确;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结束是在1949年初,故B错误;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是在1947年,故C错误;德国分裂是在1949年,故D错误。

9.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

这样的战略态势 ( )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解析】选C。

由材料“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符合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价值,故选C;渡江战役和淮海战役是1949年,时间不符,排除A、B;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指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兵力装备好转,排除D。

【备选训练】
1.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出现的历
史背景是 (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国共两党均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培训农民运动干部,发表农村和农民题材文章,应该是在国共实行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国共对峙时期,故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符合题意,故B正确;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是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故C 错误;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故D错误。

2.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解析】选C。

根据材料“1931年”“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应受到严厉的打击”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但又犯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错误,C正确;根据材料“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可知,一味“左”倾冒进,并未意识到国共两党的力量悬殊,也没能继续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政策,故B、D错误。

3.1945年,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向蒋介石表示:人民遭受了21年的内战,
流尽了鲜血。

现在已到了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

蒋介石则表示: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

这反映出 ( )
A.国共谈判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B.国民政府仍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C.国民政府拥有较强的武装力量
D.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已遭到质疑
【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蒋介石表示: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这句话可知国民政府仍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故B正确。

4.下图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 )
A.确立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
B.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完成
C.红军从此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堵
D.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解析】选D。

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故A错误;红军长征实行战略转移,但遵义会议召开时尚未完成战略的转移(到达陕北),故B
错误;红军抢渡金沙江,彻底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故C错误;根据材料“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故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