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7讲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教案中图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讲人体免疫系统与稳态
[最新考纲]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5年8考)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助学巧记
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类型
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
3.
①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视: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教材错误!高考
1。

真题重组判断正误
(1)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2015·全国卷Ⅱ,5B)(×)
(2)新生儿接种疫苗后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016·全国卷Ⅰ,31(2)](√)
(3)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2013·全国卷Ⅱ,4B)(√)
(4)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不属于外排(2015·全国卷Ⅱ,3A)(×)以上内容主要源自必修三P46~54,考查角度侧重免疫系统的组成、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与过程等。

2.神经系统能否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人体能否靠反射对病原体作出反应?
提示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3.(必修三P46~47免疫系统组成内容改编)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

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HIV病毒杀死了大量人体细胞所致
解析“脊髓”应属神经调节的低级中枢而不是免疫器官,“骨髓”才属免疫器官;胃液中的杀菌物质应属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人体第二道防线;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HIV破坏了免疫系统后,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

答案C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分析
1。

(2013·课标Ⅱ)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分泌抗体
解析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 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B 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 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答案A
2。

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B.d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C.吞噬细胞和b都属于淋巴细胞
D。

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e和f有关
解析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C错误.
答案C
盘点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名称来源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T细胞造血干细胞(胸腺
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泌细胞因
子,分化为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B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
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
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
效应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
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
效应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与判断
1。

(2013·海南卷,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第三道防线的体液免疫,为特异性免疫,B错误;记忆细胞由B细胞或T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C错误;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所有的异物都起识别作用,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的是特异性免疫,
D错误。

答案A
2.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B。

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D。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解析过敏反应应属体液免疫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答案B
判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三个“根据”
考点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5年14考)
1。

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3。

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如下图:
(1)发生二次免疫时,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是否来
自“记忆细胞”所产生?
提示记忆细胞不产生抗体。

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而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相关细胞或物质,请依次说出下列a~e的名称。

提示a-吞噬细胞b—浆细胞c—抗体d-靶细胞e—效应T细胞
教材错误!高考
真题重组判断正误
(1)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不属于外排(2015·全国卷Ⅱ,3A)(×)(2)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2012·海南卷,16B)(√)(3)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2012·海南卷,16D)(×)
(4)在特异性免疫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2012·广东卷,5C)(×)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必修三P50~54,考查角度侧重体液免
疫及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及其过程推断,准确把握两类免疫具体过程及原理是解题关键。

特异性免疫及其特点
【典例】(2016·全国课标卷Ⅰ,3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内吞和外排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细胞。

感染病毒甲后,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和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故更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疫苗是指用特定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可以作为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及记忆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经过免疫细胞处理后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可以在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从而发挥二次免疫反应。

(3)内吞、外排是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需要细胞消耗能量,被运输分子不穿过细胞膜,需依细胞膜流动性,实现大分子出入细胞。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2)抗原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对点小练】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⑤有破坏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解析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 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和f(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HIV侵入人体主要破坏T细胞,降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

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是二次免疫。

答案C
1。

“三看法”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巧认“抗体”作为切入点,快速推断体液免疫的细胞
“抗体”来自哪一细胞,则该细胞为浆细胞错误!产生浆细胞的为B 细胞和记忆细胞错误!记忆细胞也来自B细胞错误!B细胞之前可为“T”细胞,它可产生细胞因子错误!T细胞之前为吞噬细胞。

3。

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T细胞的呈递,小部分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二次免疫反应及其特点
1。

(2013·新课标卷Ⅰ,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

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

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解析图甲显示由RNA到RNA—DNA混合双链再到DNA双链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可推测HIV感染过程存在逆转录现象,乙图中纵轴显示“抗HIV抗体水平”表明免疫过程存在体液免疫。

丙、丁的区别在于纵轴代表的细胞或物质不同,丙是发挥特异性免疫的T细胞数量,而丁却是HIV的数量。

C、D的说法相似,应选其一。

C项中,加入药物a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HIV被杀死,进而HIV破坏T细胞的过程减弱,T细胞数量上升。

D项中,加入药物b后,HIV 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故D错误。

答案D
2。

(2017·广州华师附中一模考,18)下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向下的箭头指示为疫苗注射时间)。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
B。

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
D。

c时间段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解析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含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存留时间各不相同,应该是由不同疫苗刺激后形成的不同浆细胞产生的。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不能再与抗原结合。

图中c时间段甲抗体的产生比b时间段更快、更多,这是二次免疫反应的特征,即受到与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B
(1)只有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才会迅速增殖分化,从而产生大量效应细胞(同时也产生许多记忆细胞)。

(2)二次免疫不仅适用于体液免疫,也适用于“细胞免疫”.
错误!
1.免疫功能异常
(1)自身免疫病
①病因:防卫功能过强。

②病理: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
③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2)过敏反应
①病因:防卫功能过强。

②病理: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引起的。

③特点
a.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免疫缺陷病
①病因:防卫功能过弱。

2。

艾滋病及其预防
(1)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图解
HIV错误!T淋巴细胞错误!DNA错误!人染色体DNA上错误!病毒颗粒―→T 淋巴细胞裂解错误!HIV
(2)艾滋病病毒遗传信息的表达式为:
,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T淋巴细胞的核糖体。

3.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过程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请思考判断:
(1)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图中的)哪种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
(2)方法①与方法②哪种方法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
提示(1)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

方法②进行免疫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故用方法①较好。

(2)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

2.(1)人的免疫系统能成功抵御大多数病原体,但为何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提示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 淋巴细胞,当T淋巴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2)HIV浓度升高与艾滋病患者直接死因之间有何内在关系?
提示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免疫功能异常
1.(2013·重庆理综,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

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析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A错误;过敏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机体免疫反应中分泌细胞因子的是T 细胞而不是浆细胞,浆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分泌抗体,C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发生的是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错误.
答案B
2.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解析浆细胞产生的物质是抗体,组织胺不是由浆细胞产生的,A 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剧烈的过敏反应也会危及生命,C错误.
答案D
快速确定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
免疫学应用
1.(2014·重庆理综,3)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

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解析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浆细胞不能接受抗原的刺激,A错误;每次注射疫苗后,抗原会被免疫系统清除,不会在机体中积累,B错误;吞噬细胞无记忆功能,不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D错误。

答案C
2.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5月的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
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两人体内的B细胞需要在病原体和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两人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D.两人体内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
解析在5月份,妇女A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二次免疫,比妇女B 反应迅速、效应强,这种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是作用于B细胞,不能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D项错误。

答案D
界定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时间注射的物质目的

疫预防病原体感染前的
预防
疫苗(经处理
的抗原)
激发机体自身
免疫反应,产
生抗体和记忆
细胞

疫治疗病原体感染后的
治疗
抗体、细胞因
子、血清等
直接注射免疫
活性物质,增
强人体抵御病
原体的能力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对识别抗原和特异性识别抗原及不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分辨不清
点拨①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③不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易错点2 混淆外毒素、抗毒素、类毒素、凝集原、凝集素
点拨类毒素、外毒素、凝集原均属“抗原”,抗毒素、凝集素均属“抗体”。

易错点3 对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两个生理过程界定不清
点拨①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②区别:
点拨(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的自动免疫制剂。

(2)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起抗原作用,进入体内主要是诱导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抗体存留时间短,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保留了对相应抗原的长期免疫能力。

易错点5 不能正确区分过敏原与抗原
点拨抗原一定是大分子,不一定是外源物质,并且不存在个体差异;而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一定是外源物质,存在个体差异.
[纠错小练]
1.(2018·湖南长沙市一模)人体感染消化道线虫后,线虫侵入肠黏
膜,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杀死线虫,并通过腹泻将线虫排出体外。

图为该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代表不同种类的淋巴细胞,IgE、IgG为不同的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为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
B。

乙为T淋巴细胞,IgE和IgG可能由同一个甲细胞产生
C。

IgE参与炎症反应,对于IgG进入肠腔杀死线虫不利
D。

细胞因子刺激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发生腹泻将线虫排出
解析甲细胞能产生抗体,所以甲细胞为浆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增殖,A错误;每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所以IgE和IgG不可能由同一个甲细胞产生,B错误;IgE参与炎症反应,增大肠壁的通透性,有利于IgG进入肠腔杀死线虫,C错误;细胞因子诱发腹泻的机理是细胞因子刺激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发生腹泻,从而排出线虫,D 正确.
答案D
2。

(2018·河南天一二联)麻风病是因麻风杆菌侵染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使其不断破裂引起的,此病很是顽固难以治愈,原因是人体对其不能发生体液免疫。

下面是感染麻风杆菌致病示意图。

回答有关问题。

(1)麻风杆菌侵染人体皮肤表皮细胞的过程不经过体液,不能诱导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即不能分化产生________细胞以分泌特异性________.
(2)机体细胞受侵染后会诱导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过程,即________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为具有免疫效应的淋巴细胞,并通过与________密切接触,使其________,释放出其中的病菌。

(3)能不能发明出预防麻风病的疫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疫苗一般是灭活的________。

解析(1)体液免疫是依赖浆细胞分泌抗体发挥作用的.(2)细胞免疫是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

(3)麻风杆菌侵染人体表皮
细胞的过程不经过体液,不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就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不能制造出预防该病菌的疫苗。

答案(1)浆抗体(2)细胞免疫T 靶细胞裂解(3)不能人体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病菌不会失去活性抗原
随堂·真题&预测
1。

(2017·全国卷Ⅰ,4)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

对实验小鼠在第一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解析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后,正常小鼠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而不是呼吸困难,A错误;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的神经递质,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乙酰胆碱,神经就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给正常小鼠初次注射一定量呼吸抑制剂,会抑制小鼠呼吸,但题
干中显示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D错误。

答案C
2。

(2017·天津卷,2)细颗粒物(PM2。

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解析PM2。

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物质,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粘膜,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使人发病时,T 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PM2。

5超标的空气进入机体后,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影响体液免疫,C错误;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增强,D正确.
答案C
3。

(2019·高考预测)如图示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某阶段,丙是由乙分裂、分化形成的一类免疫细胞,a、b、h和i为物质,其中i为
抗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与乙进行密切接触,可使靶细胞裂解而释放抗原
B。

在a和h的作用下,乙才能进行细胞分裂与分化
C。

由乙形成丙的过程中,细胞失去了识别抗原的能力
D。

i与a可结合成沉淀或细胞团,使抗原失去毒性或侵染性
解析由图可知,甲是吞噬细胞,乙是B淋巴细胞,丙是浆细胞,h 是细胞因子,b是受体,a是抗原。

可使靶细胞裂解而释放抗原的是效应T细胞,A错误;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抗原和细胞因子的共同刺激,浆细胞是免疫反应中唯一没有识别能力的细胞。

答案A
4。

(2019·高考预测)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引起部分免疫细胞迁移至受损的部位。

这些细胞能从毛细血管壁钻出,进入组织间隙,最终克服感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有皮肤、杀菌物质等,而杀菌物质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吞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可从血液进入组织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