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三章简答题专项经典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答题
1.如下图:A是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B~E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2)上图中B、C、D、E四种粒子属于_________种元素,其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________(填字母),D粒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_。

(3)如图是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①一个丁分子是由______构成的.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98 三 BE Al3+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CO2+3H2 CH3OH+H2O (1)由图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

(2)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B、C、D、E四种粒子的质子数分别是8、13、16,故是三种元素的粒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图BE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粒子是13号元素的粒子,该粒子的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3,故是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的铝离子,符号为:Al3+。

(3)①、由图可知,1个丁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②、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O2和H2 生成物是CH3OH和H2O,根据配平得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2.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一定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

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完成下列各题。

(1)D的化学式为_______。

(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3)A和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____。

(4)参加此反应的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 _________。

解析:N2置换反应氧分子和氨分子破裂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和氮分子 3: 4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O2+4NH36H2O+2N2;(1)由微粒的构成可知,D的化学式为:N2 ;
(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A和B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的微观本质是:氧分子和氨分子破裂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和氮分子;
(4)由方程式可知,参加此反应的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3:4。

3.星期日爸爸带小凯参观了科技馆,其中“物质之妙”展区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A展示了金刚石的微观结构模型.构成金刚石的基本粒子是_____;
(2)B介绍了14C测年法.14C是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该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_____;
(3)C介绍了化学家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表中氟原子的质子数X为_____,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
②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上图中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_____;
③图中从左到右排列所遵循的一条变化规律是_____.
解析:碳原子 6 9 电子层数相同铍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1)A为展区中展示的金刚石的微观结构模型,构成金刚石的基本微粒是碳原子。

故填:碳原子;
(2)B介绍了14C测年法,14C是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该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6。

故填:6;
(3)①表中氟原子的质子数X为9,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②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铍;
③图中从左到右排列所遵循的一条变化规律是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4.元素组成万物
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迎来了它150周岁的生日。

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

①古人曾认为水是组成物质的元素之一,在你学过的知识中能说明“水不是元素”的实验事实是______。

②如图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粒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你的观点及依据是______。

解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水属于物质,不属于元素不属于同种元素;这两个微粒核内质子数不同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水属于物质,不属于元素;
②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这两个微粒核内质子数不同,所以不属于同种元素。

5.周末,小星妈妈做晚饭炒菜时突然来一电话,在接电话时,听到正在忙于中考复习的小星大喊:“妈妈,锅里糊了!”接完电话,妈妈问道:“你又没看到,是怎么知道的?”小星解释道:_____.
解析: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锅中烧糊的气味扩散到小星的房间,小星闻到烧糊的气味就知道锅里糊了,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6.2019 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以庆祝元素周期表“诞生”150 周年。

图 1 是元素周期表中铷(Rb)元素的部分信息,图 2 是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下列关于图 1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铷原子的原子序数是 37
C 铷原子的中子数是 37
D 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5.468
(2)图 2 中 n 的数值为_______,铷离子的符号为______;
(3)图 3 表示的微粒是_______(填符号),该微粒与铷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_______相同。

解析:C 1 Rb+ Na 最外层电子数
(1)A. 根据图1可得,铷元素名称含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

故A不符合题意;
B . 由图1可得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原子序数,所以铷原子的原子序数是 37。

故B不符合题意;
C . 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37,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铷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约为85,所以铷原子的中子数是85- 37=48。

故C符合题意;
D . 根据图1可得,信息图中最下边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5.468。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图 2 是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所以核电荷数m=37,根据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之和,所以2+8+18+8+n=37,解得n=1;即最外层电子数为1,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1,带上1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阳离子,所以铷离子的符号为Rb+。

故填:1;Rb+。

(3)根据图3的结构示意图可得,它表示钠原子,符号为Na;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故填:Na;最外层电子数。

7.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是53,相对原子质量是125,求这种原子的中子数。

解析:72
【解析】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那么:这种原子的中子数=125-53=72
考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8.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

②“11”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_______(填离子符号)。

(2)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Na+ BC 分子种类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或其他合理答案)
(1)
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x=8;
②“11”表示的是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③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钠离子表示为Na+;
(2)
①要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结论,那么要比较相同分子在不同温度时的运动速率,故选BC;
②通过AB可知氢分子和氧分子在相同温度时运动速率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速率和分子的种类有关;
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9.下图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_;
(2)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3)B粒子的化学性质与A、C、D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解析:00 20 BC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运用。

(1)根据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可知,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
(2)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一种元素,由图可知BC两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
(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与其相同的是A。

10.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丁的化学式为_____
(2)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3)由该图可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_____。

解析:H2O3:2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反应的质量比;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区别。

由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3H2+CO2CH3OH+H2O。

(1)由上述反应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
(2)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3):44=3:22;
(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点睛】
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是解此类题的常用方法。

11.如图是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核电荷数的关系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18号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有______(填元素符号)。

(2)He和Be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均有2个电子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相似?______。

(填“相似”或“不相似”)。

(3)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它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电子______(填“得到”或“失去”)。

(4)由图可知得到的信息是______
解析:He、Ne、Ar 不相似得到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1)因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即为稳定结构,则He为稀有气体。

有两个以上电子层时,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为稳定结构,由图可知则Ne、Ar为稀有气体。

故填:He、Ne、Ar;
(2)因He有一个电子层,则最外层电子数是2为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但Be元素的原子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2,则容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活泼,则它们的性质不相似;
(3)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的是S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容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
(4)由图可知得到的信息是: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1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工具请根据下图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回答问题。

IA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从上表的18种元素中,任写一种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填元素名称)
(4)第7号元素的原子有二个电子层,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5个电子,第12号元素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第三层有2个电子,则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5)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

下列各组粒子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NO和O2 B.CO和N2 C.SO2和CO2 D.PO43—和SO42—
解析:01; A;钠(或镁、铝、锂、任一都可); Mg3N2; BD;
(1)由表可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2)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故选A。

(3)表中锂、铍、钠、镁、铝都是金属元素。

(4)7号元素的最外层的电子数是5,易得到3个电子,显-3价,12号元素是镁元素,化合价是+2价,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形成的化学式为Mg3N2。

(5)A.NO的原子数是2,电子数是15个,O2的原子数是2个,电子数是16,故错误;
B、CO中的原子数是2,电子数是14,N2中的原子数是2个,电子数是14,故正确;
C、SO2中原子数是3个,电子数是32个,CO2中的原子数是3个,电子数是22个,故错误;
D、PO43—中的原子数是5个,电子数是50个,SO42—中原子数是5个,电子数是50个,故正确。

故选BD。

13.课堂上.老师给了A、B、C、D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三位同学发表了不同观点:
甲:A、B、C、D表示四种元素
乙:A、B、C都是原子,D是离子
丙:B与C化学性质相似
(1)你认为______________同学的观点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上述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________(填字母)
解析:甲 A、D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 A
(1)甲、A、D的核内质子数相同,说明A、D是同一种元素,所以甲的观点错误,原因则是A、D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
乙、A、B、C三者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D核内质子数多于核外电子数,所以为阳离子,所以乙的观点正确;
丙、原子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B与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故C观点正确;
(2)A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B、C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D是稳定结构,不容易得失电子。

【点睛】
元素种类取决去核内质子数,核内质子数不变,则都是同一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数越多,越易得电子,越少越易失电子,当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此时为原子,核内质子数多于核外电子数时是阳离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时是阴离子。

1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1869年,__________(填字母)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张青莲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3)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氟属于金属元素
B.氟的原子序数是9
C.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g
解析:A B B
(1)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故选A。

(2)元素周期律是由门捷列夫发现的,故选B。

(3)氟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由图可知,氟的原子序数是9,故B正确;相对原子质量不能带g ,故C错误。

故选B。

15.(1)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_______。

(选填字母序号)
(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NaCl溶解图回答: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②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____________。

解析:B氯化钠溶液由于正负电荷互相吸引,所以带正电荷的钠离子与水分子中带负电荷的氧原子相互吸引,带负电荷的氯离子与水分子中带正电荷的氢原子相互吸引
【解析】
(1)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其中氧原子比氢原子体积大得多,故B 为水分子模型。

(2)①图中含有氯离子和钠离子,同时有大量水分子,故框内代表的物质是氯化钠溶液;
②观察图片可知,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由于正负电荷互相吸引,所以带正电荷的钠离子与水分子中带负电荷的氧原子相互吸引,带负电荷的氯离子与水分子中带正电荷的氢原子相互吸引。

16.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报纸报道了多起卫生间清洗时,因混合“洁厕灵”与“84消毒液”引起中毒事件。

氯气常温常压下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压缩,常用来给自来水消毒。

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氯化氢。

(1)请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一条)物理性质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

(2)氯气的用途__________;
(3)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4)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________;
(5)氯气“易压缩”说明分子________。

解析:黄绿色气体;(或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或密度比空气大)有毒;(或能与水反应)用于自来水消毒氯气+水次氯酸+氯化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间存在间隔(1)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的性质是化学性质,故物理性质有黄绿色气体;(或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或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有有毒;(或能与水反应)
(2)由题意可知,氯气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
(3)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氯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气+水次氯酸+氯化氢;
(4)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5)氯气“易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17.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中③处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形成的粒子符号为________________;①和③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常将煤洗选加工后用于制备水煤气,其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该反应温度在100℃以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名称)。

解析:得到 S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H2O CO+H2碳
(1)③处是16号元素,是硫元素,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所以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8电子结构。

形成的粒子符号为S2-。

①和③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化学性质相似。

(2)①由图可知,1个碳原子和1个水分子反应生成1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氢气分子,反应的条件是高温,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H2O CO+H2。

②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故化合价升高的是碳元素。

【点睛】
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

18.用微粒的视角研究物质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观察如图所示的分子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种分子中都含有哪一种相同的原子_____;
(2)你能试着写出乙分子的化学符号吗?_____;
(3)一个丙分子是由2个___原子,___个氢原子,___个___原子构成的。

解析:氢原子(或氧原子) H2O 碳 6 1 氧
由图示可知甲、乙、丙三种微粒的符号分别是:C2H4、H2O、C2H5OH;
(1)依据甲、乙、丙三种分子的符号,可知三分子中都含氢原子或氧原子一种原子;
(2)由分析知乙分子的符号为H2O;
(3)丙分子的符号为C2H5OH,则一个丙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19.在化学晚会上,冬冬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她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

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魔术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

解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一氧化氮分子和氧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碰撞,氧原子和氮原子重新结合成二氧化氮分子。

一氧化氮分子和氧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当一氧化氮分子和氧分子发生碰撞时,氧原子和氮原子重新结合成二氧化氮分子,因此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

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一氧化氮分子和氧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碰撞,氧原子和氮原子重新结合成二氧化氮分子。

20.符号、模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已知锂的结构示意图:锂在化学反应中易 ______(填“得”或“失”)电子,在化合物中锂元素常显 ______ 价。

()2火炬中通常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1),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图2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

写出符合图中微观所示的一个具体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______ 。

解析:失 1+ 81.8% 2222H O 2H O ↑+↑通电
()1由图中可知,锂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反应中容易失去,变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钾离子。

在化合物中锂元素常1+价;故填:失;1+。

()2丙烷的化学式为38C H ,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3100%81.8%12318
⨯⨯≈⨯+⨯; ()3反应前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为化合物;反应后的两种分子都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

即该反应的特点为:一种化合物分解生成两种单质,根据此反应特点,找出我们熟悉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通电。

21.小明通过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某些性质,实验装置如下:
(1)对比描述B 、C 的实验现象_____;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解析:C 中液体比B 中液体先变红 分子在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水分子 (1)对比描述B 、C 的实验现象是:C 和B 中的酚酞试液先后变红色,这是因为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且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当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形成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C 中液体比B 中液体先变红。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故填:分子在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故填:水分子。

【点睛】
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之间有一定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

22.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是铁和铁的合金,图甲是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乙是铁原子结构示意图,仔细分析并回答:
(1)地壳中含量居第四位的是铁,人体缺铁容易患贫血病,口中符号________;这里的“铁”是指________(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
(2)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图乙中X 的值为________;“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Fe 元素 26 2 防止灼热的生成物落入集气瓶底,受热不均,炸裂集气瓶(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 2343Fe 2O Fe O +点燃
(1)由图甲可知,铁元素的化学符号为Fe ,人体缺铁容易患贫血病,这里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填:Fe ;元素。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6,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26=2+8+14+x ,x=2。

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落入集气瓶底,受热不均,炸裂集气瓶,因此“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铁丝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343Fe 2O Fe O +点燃;故填:26;2;防止灼热的生成物落入集气瓶底,受热不均,炸裂集气瓶(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2343Fe 2O Fe O +点燃。

23.下面是分子的部分性质,请举出实例来说明分子的这些性质。

(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__________;
(2)分子之间有间隔___________;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____________。

解析:走到花店门口能闻到花香等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来等 湿衣服晒在太阳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等(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1)走到花店门口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填:走到花店门口能闻到花香;
(2)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且温度升高间隔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