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学设计范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教学设计范例
印度教学设计范例
印度教学设计范例
篇一:印度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案例评选参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印度》第一课时
学校:开原市三家子乡中学
主备人:徐玲
《印度》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地理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印度的资料二.课前准备设计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本课题教材是让学生根据对印度地形气候的了解能自主分析印度的形成其独特现状的原因,另外还介绍了印度农业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2. 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通过地理材料了解印度,分
析印度的现状,明白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散思维,激发自己的所想所思,提高学生灵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正确的人地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通过当堂的活动题及课后作业和资源与学案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对大部
分知识掌握了,掌握情况较好
2.通过读图结果来看,学生的识图能力还不是很好,这个还需要不断的加
强。

3. 学生认知障碍点就是印度的西南风与其水旱灾害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印度是南亚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文明古国。

2.明确印度的地形特点。

3.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学资料,说明印度人口特点,及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4.通过地图及图片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应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教学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

教学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填图活动法、讨论归纳法等相互结合。

篇二: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首都、位置、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2.学会利用图表,说出印度的气候特点,分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学会运用资料,说出印度的人口特点,分析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获取图示信息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概括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灾害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感知印度人口众多。

(展示漫画“中国春运”、图片“拥挤的印度火车”“印度码头拥挤的人群”,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
2.畅所欲言——关于印度,你还知道???
3.齐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件显示)
【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填图、填空:要求自主阅读教材P32—34,参考《地理图册》P16,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一)学会用图
请在“南亚地图”相应的地方标注:
1.标注北回归线、濒临的海洋、陆上邻国、隔海相望国家
2.标注首都、乞拉朋齐、恒河、德干高原
(二)基础知识梳理
1.位置和范围:印度位于亚洲的地区
我国的_______面;西临_______海,南临_______洋,东临_______湾。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2.地形和河流:印度的地形以为主,北部
是山脉,中部是平原,南部是_____ __高原。

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流(圣河、母亲河),最终经孟加拉国,注入湾。

3.气候:印度被(特殊纬线)穿过,以气候为主,一年分为明显的两季,是一个灾害频繁的国家。

4.人口:2011年,印度人口已达到_______亿,目前,印度的人口还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总人口居世界第_______位,仅次于。

教师板书,板图(“南亚空白地图”),巡堂答疑。

1.展示:自学完成【自主学习】以后,小组互相核对答案,并按照上表所示的任务安排,派代表上讲台以板图、板书的形式展示。

2.讲评:按照分工,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对展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3.教师点拨:总体评价展示与讲评,播放视频“印度的雨季和旱季”。

【合作探究】
(一)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做好记录。

教师巡堂答疑。

1.印度的雨季、旱季盛行的季风有什么不同?印度的水旱灾害十分频繁,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教材P33—34图文资料来分析)
2.探讨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说说印度政府推行的控制生育计划与中国的计划生育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教材P32—33图文资料来分析)
(二)学生代
表发言,小组补充,教师点评。

【夯实积累】
(一)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如图):
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1.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B.印度是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C.人口已超越中国,居世界第一
D.印度是世界
耕地面积最多
的国家
2.印度经常出现水旱灾害,主要受下列哪种季风的影响?()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
风D.西南风
3.读“南亚1月和7月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亚1月主要吹_______风,风从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较_______。

(2)南亚7月主要吹_______风,风从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较_______。

(3)每年6~9月为_____ _季,此时所吹的季风与农业生产关系特别密切,当这种季风风力太强或太弱,停留时间太长或太短时,往往就会造成___ _ __灾害,为了抗御这种自然灾害,南亚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篇三:印度教学设计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印度》
无锡市玉祁初级中学邱秋华
设计理念:
1、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采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

2、采用激励的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

在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与否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并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教材分析
《印度》一节是初中世界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南亚面积最大国家的案例教学。

由于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非常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教材没有“八股式”的展示印度的各项地理内容,而
是选取了最能突出印度特征的现代地理特点:人口的过度增长和频繁的水旱灾害、粮食问题和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是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重点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一,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地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

●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印度的自然环境及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教学难点
印度气候的成因及影响
印度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及影响
学生分析
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
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走进印度”这样一个教学情景,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并且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宗旨是“感受区域特征,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印象。

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让学生享受学习地理。

”因此本节课开门见山,直接展示有关印度的宣传片《不可思议的印度》。

让学生对印度产生第一印象:不可思议。

本节课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就围绕解密不可思议的印度为主要过程。

顺应解密印度而创设“走进印度”的教学情景,第一步“在哪里”引出印度的地理位置;第二步“怎么去”确定交通方式的选择(轮船或汽车),解决印度的临海和地形;第三步“在印度”感受印度,同时了解印度发展存在的“四大包袱”,即人口、灾难、宗教和战火。

重点在人口和灾难两方面。

最后小结。

情节式的情景教学、明了的教学线索、丰富的教学素材、抢眼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地理学习的大餐,喜欢学习地理,享受学习地理,并能留下深刻的区域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