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了解东汉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了解文景之治,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了解东汉的建立。
2.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猜猜他是谁?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教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位皇帝是谁?就是他,汉武帝,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汉武帝的档案。
展示:
中文名:刘彻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西汉都城长安
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
职业:皇帝
主要成就:……
教师:这不是一份完整的档案,同学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武帝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起领略大汉天子的魅力与风采。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16岁登基,在位54年。
他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
通过这样的考察,他发现了一大批像董仲舒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
他还破格录用人才。
如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因才能受到汉武帝赏识,一年内竟被升官四次,出身于奴仆的卫青也官至大将军。
学生:汉武帝是一位重视人才、任人唯贤、有作为的皇帝……
教师: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正是这些人为后来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开创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师:汉武帝刘彻接手的是一个安定、繁荣的国家,可他仍然感觉不能坐享其成。
他认为国家并非是一切高枕无忧。
是什么状况让年少登基的汉武帝感觉到危机四伏呢?
展示:地图及文字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万,府库的“金银珠宝,多于京师”。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和这段文字,讨论讨论,到底是什么让汉武帝产生了危机感?学生1:诸侯国比中央大。
学生2:诸侯王的势力大。
展示: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北师版七上教材
教师:诸侯王拥有广袤的土地、人口,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
(这就会怎么样呢?)这严重地威胁到中央集权(皇帝的安危)。
结论:诸侯王的存在严重威胁汉武帝的统治。
教师:汉武帝该怎么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呢?这真是一个考验人的智慧与谋略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
演示课件:(一边讲解)
教师:皇恩浩荡!身为刘氏子孙就一起分享刘氏天下,汉武帝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汉武帝采取的这种办法叫做推恩令。
推恩令只是削藩的前奏,后来汉武帝用各种手段借口大幅削减了已经势单力薄的侯国。
教师:诸侯其子弟以前没有封地,你知道为什么?
展示: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
——岳麓版七上教参
教师:诸侯王的爵位封地,按照宗法制原则,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
什么是嫡长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这种继承法公平吗?很显然不公平,诸侯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心生不满,却无处诉说。
同为刘氏子孙,却不能分享刘氏天下。
而现在却不同了。
展示:汉武帝说,“此计甚妙!”请问,“妙”在何处?
学生:各抒己见。
(提示:诸侯庶出的子孙、诸侯王和嫡长子、汉武帝他们各自的心里想法)
(诸侯庶出的子孙: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
——巧妙的收服人心。
诸侯王和嫡长子:名义上推广皇帝恩泽,也没有削藩,实际上却使我的封国的面积将渐渐缩小,再也不足与中央朝廷抗衡,我连反抗的理由都找不到。
——名正言顺,多么巧妙。
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地的势力。
——妙啊。
)
教师: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归纳出推恩令包含着汉武帝的政治智慧:汉武帝借助诸侯众子弟的诉求,来解决自己的难题,汉武帝是一位真正的有历史眼光的人,他实施这样的一条策略,我们不得不佩服。
以史为鉴,汲取智慧。
汉武帝的推恩令,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尽可能地兼顾各方面势力的利益,既减少可能遇到的阻力,又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教师:这样,诸侯王强大难治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
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相信看了汉武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景你会明白。
展示:
汉武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
武帝:众爱卿,王国威胁已解除,天下太平啊!
大臣:启奏陛下,现在有些人整天说三道四,批评您的政策,指责中央,这样下去,恐怕对国家不利。
武帝(大怒):是谁敢毁谤朕!?
大臣:还不是那些受诸子百家影响的学者嘛。
武帝:唉。
众爱卿可否给朕出个主意,该统一用什么思想来教化国民,达到长治久安呢?教师:不就一些人说三道四吗?汉武帝这么雄才大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呗!他干嘛这样纠结呢?
学生:得出结论:对汉武帝的统治不利。
教师:谁给他解除了危机呢?
学生:董仲舒。
教师:董仲舒何许人也?
展示资料:
董仲舒
董仲舒少年时就开始研读《春秋》,汉景帝时任博士。
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遵循“礼”的规范。
儒学学士们尊奉他为导师。
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
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
代表天统治臣民。
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教师:帝王受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
这就是君权神授!正符合皇帝心理需要和统治的需要。
自然赏识重用董仲舒。
于是有一天:
播放:视频
教师:董仲舒所说的凝聚力指的是什么?
教师: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怎样做,来解决思想统一问题?
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儒术指的是什么理论?
展示:
儒术:以儒家学说为主,又加入某些法、道二家主张的混杂思想。
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师:这里的儒术以儒家学说为主,融合了其他大家的思想,融合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
教师:为了推广儒家思想,使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教师: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太学出身的人,经过考试,会按等级被录用为国家的各级官吏。
当儒家思想和做官联系起来的时候,社会上会出现什么现象?(热衷学习儒家思想读书做官的现象。
)
教师:儒家思想得到推广,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领袖。
这样,汉武帝又很巧妙的使思想得到统一。
同学们还记得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统一思想的吗?一个残暴,一个巧妙,通过鲜明的对比,汉武帝的大智慧令人不得不佩服啊。
问题:汉武帝控制经济命脉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要求:脱离课本回答,方可得分。
)
教师:汉武帝加强对人民思想统治的同时,采取统一铸币、盐铁官营等方式,将地方的经济大权收归中央;采取北击匈奴、派人通西域等方式,加强对边疆的统治。
至此,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大权全部牢牢地掌握在了汉武帝一人手中。
历史上把这种高度统一的局面,称为大一统。
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教师:本节课,我们站在时代的今天,翻阅前人走过的历史,更多的让我们领略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他最主要的事迹就是:
展示:档案,学生补充完整。
实现了大一统,开创西汉鼎盛局面。
教师:是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是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族。
让我们用最有气势的语言,来赞颂汉武帝的风采。
展示:齐挥毫高唱大汉天子赞歌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
任用贤臣众心恪(ke),富民又启谱新辙。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天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