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1)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守本开新一代名伶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
①今年4月,在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有两台京剧颇为引人注目,一台是《昭君出塞》,一台是《宇宙锋》《霸王别姬》,两台戏分属尚派和梅派名剧,却都是按照被誉为“艺兼梅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荣环的路子演的。
由戏思人,恰逢今年是荣环先生诞辰90周年,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
②我和杨荣环先生相识很早。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来家中作客,那时青春年少,结伴而来的青年名伶均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种文静、儒雅气质,更像一位大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记忆,至于直接交往则是多年以后了。
80年代初,我调到天津市文联工作,他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出来,偶然重逢,谈起尘烟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
从此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经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③杨荣环出身清苦,10岁便被送入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科班习艺。
他先学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赋出众,学习刻苦,以一出《探寒窑》博得尚小云的赏识和器重。
尚小云不仅亲自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剧目,还请花旦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戏。
尚对爱徒要求分外严格,杨荣环学演《渔家女》,一个“跪步”跑场,尚先生让他在地上反复练习,两个膝盖磨破了,结了痂再练,练了又破,就这样苦练几个月。
直到花甲之年,杨荣环走“跪步”依然从容自如、优美轻盈。
④到科班四五年后,他已然经常出演大轴,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称。
一次演《四郎探母》,台上开戏前临时出水牌子,上写“尚小云助演萧太后”,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⑤出科不久,杨荣环年仅19岁,即在京、津等地挂头牌挑班,班中不乏后来自成一家的大师、名角。
1946年岁末,他接替当时已然崛起的张君秋,领衔组班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班中有裘盛戎、贯盛习、魏莲芳、李多奎、刘连荣、钟鸣岐、高维廉等,正月初一演《龙凤呈祥》,报上赞誉“显示大角风范”,“唱做俱佳”。
之后,接连上演《福寿镜》《大探二》《霸王别姬》《玉堂春》《汉明妃》《凤还巢》及鲜见于舞台的《贞娥刺虎》《一粒金》等,观众反响热烈。
1947年,应北洋戏院之邀,他代替尚小云来津与迟世恭、郭元汾合作,头场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剧场座无虚席,门口、台前摆满各界祝贺的花篮,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
紧随其后,他又和李宗义并挂头牌,与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萧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国大戏院。
此时,他已逐渐确立了在剧坛的声誉和影响。
⑥杨荣环汲取的艺术营养,不止于尚派一家。
当年,“四大名旦”等京剧大家,开宗立派而又无门户之见,鼓励后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倡导宽松开放的学习风气,青年演员先后向多位大师、名家问艺者大有人在。
1948年春天,杨荣环携齐如山和徐兰沅的亲笔推荐信,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
梅对新弟子关爱有加,慨然承担一切拜师用度,并在生活上体贴入微,晚间亲自到客房照看,喷洒驱虫剂。
杨荣环演的戏,原本就有梅派名剧,再经老师亲授、点化,对梅派艺术的体悟、理解和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由此开启了结合自身条件,兼取梅尚、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
⑦50年代初,杨荣环与“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轮流唱大轴,之后又与唐韵笙在新华戏院合作,其中《楚汉争》一剧,两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轰动一时。
那段时期,杨荣环还先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合作。
50年代中后期,杨荣环曾加入河北省京剧团,后正式落户于天津,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并在京剧团兼任主演。
“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权威”,被赶到农村改造,养猪、务农,备尝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挚爱的京剧艺术,暗地练功、吟唱,夜深人静时复习、反思演过的剧目,研磨唱腔。
⑧“文革”后,杨荣环重返舞台,之后的十几年间,陆续恢复演出了梅、尚两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福寿镜》《汉明妃》《银屏公主》等,他对每出戏的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都进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锐意求新而又不失传统规范。
由于大师经典剧目的艺术高度和巨大影响,求新如同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攀援,谈何容易?这需要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打”进去,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创新精神“走”出来。
他的表演艺术,给人们的印象是尚中有梅、梅中有尚,兼得梅派的婉约雍容、尚派的刚健婀娜,呈现出个人挺秀华美、清新明丽的艺术风韵,而引尚入梅、引梅入尚的两派名剧,经过新的处理和创造,也别具一番新的风采。
评论杨荣环,多用“艺兼梅尚”四个字,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⑨杨荣环是终其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的艺术家。
在教学上,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生既有戏校学生,也有教师和院团青年演员。
就在心脏病发作期间,他还为学生说戏、排戏。
1994年夏天,荣环先生病逝,年仅67岁,人们都叹惜他走得太早了。
⑩值得告慰的是,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杨荣环的学生王艳、李国静录制了他的五出代表剧目,王艳还在“京剧电影工程”中拍摄了《乾坤福寿镜》,近年来启动的“戏曲像音像”工程,又有多部戏相继录制、问世,供后人学习、传承。
从舞台到荧屏、银幕,这位艺术家的创造成果依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人走了,戏还在台上,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回报。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3日15版作者:刘连群,系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从选文第③段内容看,杨荣环是一个怎样的人?
(3)第⑩段写杨荣环去世后,他的学生王艳、李国静进行京剧音配像工作,有什么作用?
(4)从描写角度看,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5)阅读下面关于京剧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京剧艺术的三大特性。
【链接材料】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只就表演这一项,就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
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艺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
京剧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相对规范的表演程式。
比如唱腔板式的安排,嬉笑与哭怒的方式,开门、关门、骑马、登舟、乘车、坐轿、开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楼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
把这些程式根据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就是一出完整的戏。
京剧不求形式的真实,在表现上时空自由,出入六合,有无相生,以一当十。
如:马鞭代表马,船桨代表船,蜡台代表黑夜,酒壶代表宴会,龙套代表千军万马。
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
【答案】(1)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天赋出众;勤奋刻苦.
(3)说明杨荣环的京剧艺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传承;与开头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演出的具有杨荣环的路子两台京剧相照应.
(4)侧面描写.描写剧场座无虚席、摆花篮、实况转播等情节,侧面突出了杨荣环京剧表演艺术之高超、名声之大。
(5)①综合性;②程式性;③虚拟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叙事顺序的分析能力。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从文中“10岁”“19岁”“50年代”“文革后”“1994年夏天”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结合具体的情节从“天赋出众”“勤奋刻苦”两个角度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在文章结尾写到杨荣环去世后,他的学生王艳、李国静进行京剧音配像工作,内容上说明杨荣环的京剧艺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传承,结构上与开头的内容相照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作用的分析。
侧面描写是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又叫间接描写,其特征是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
画线句子描写剧场座无虚席、摆花篮、实况转播等情节,侧面烘托了杨荣环京剧表演艺术之高超、名声之大。
(5)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材料内容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仔细阅读材料,结合“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三句话从三个方面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天赋出众;勤奋刻苦.
(3)说明杨荣环的京剧艺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传承;与开头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演出的具有杨荣环的路子两台京剧相照应.
(4)侧面描写.描写剧场座无虚席、摆花篮、实况转播等情节,侧面突出了杨荣环京剧表演艺术之高超、名声之大。
(5)①综合性;②程式性;③虚拟性。
【点评】(1)此题考查记叙顺序。
学生平时要牢记四种记叙顺序的特征及作用,并能准确辨析,熟练运用。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作答时,注意把握文中能体现人物形象特征的具体言行,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
作答时,需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着手。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作答。
(4)这类题型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分析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提取能力。
认真读材料,找出关键语句作答即可。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礼物
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
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
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
“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
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 a.黯然。
“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
”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
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
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
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
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
”约翰点头默许了。
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
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
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
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
”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
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
”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
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C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作者:[美]杰瑞·沃曼)(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________这样的东西。
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的故事。
(2)第①段交代了________。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________,(b)________。
(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C处的哪一处?为什么?
(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①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________,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
________。
②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________。
(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约翰(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相互关爱
(2)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文章气氛;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
(3)C;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骄艳的玫瑰”喻指人物内心那种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4)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到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老人意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能为别人送礼物而高兴;老人觉得自己向一位女士送玫瑰表示爱心而很不好意思
(5)略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阅读所示文段,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内容。
要叙事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渲染环境、衬托、铺垫下文、暗示情节等方面来理解,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3)理解句子表述的含义,分析ABC三处的语境。
此句意义含蓄深刻,有赞美人物精神品质,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所以作为文章的结尾放在C处合适。
(4)联系有关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结合人物的行为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针对问题一一作解答。
(5)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付出爱心”的现实意义即可。
故答案为:(1)珍妮圣诞节前为老人做的一件棉衣和送的一枝玫瑰约翰(珍妮)一家与卖菜老人之间相互关爱
(2)自然环境和约翰一家的生活状况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文章气氛为下文写约翰一家对老人的关爱作铺垫
(3)C;用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以“骄艳的玫瑰”喻指人物内心那种纯真的爱心,既给人以美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4)①他看到珍妮围裙上的补丁而想到了她的清贫,对她是否会买菜感到茫然老人意外地收到礼物而惊喜,能为别人送礼物而高兴
②老人觉得自己向一位女士送玫瑰表示爱心而很不好意思
(5)略
【点评】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
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
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
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
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
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
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
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
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息,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
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①,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
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
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忍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为气而胜。
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了”;钱学森、邓稼先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
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做分析。
(3)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
(4)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 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一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
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 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一股郁闷之气,最终雪夜上梁山。
【答案】(1)胸中常积一股气。
(2)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郁闷之气,那么周文王可能就此沉沦,郁郁而终;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郁闷之气,让他著成经典著作《周易》。
(3)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
(4)C
【解析】【分析】(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从文章的标题和第一自然段,考生不难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胸中常积一股气。
(2)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证明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有力地证明“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的论点。
要注意紧扣该段的分论点,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和内容上的一致。
(3)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
但是论证不够全面,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
(4)标题考查相关的论据的理解,考生要逐项进行分析判断。
C中应是“看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 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
故答案为:⑴胸中常积一股气。
⑵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郁闷之气,那么周文王可能就此沉沦,郁郁而终;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郁闷之气,让他著成经典著作《周易》。
⑶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取中心论点。
答题时应注意,考生在平时要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阅读文本时要准确感知议论文的内容,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续写。
答题时应注意,话题要一致,上下文衔接得体;结构、句式要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对文章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然后写出探究结论。
看能证明什么论点,起到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
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
很久都是相对无言。
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
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
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
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
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
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
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
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
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
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
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的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
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
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
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
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
时间到了!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
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
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册改)(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
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4)选文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请结合语境分析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