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的分配1

合集下载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即要求 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要求 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 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怎么办?
3、怎样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请同学阅读书本P61-62
61
62
3、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
同步---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①要逐步提高“两大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 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解决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控制收入分配差距。
异程度的一个指标。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 ”时,贫富两极的分化较为容易引起社会阶层的 对立从而导致社会动荡。
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73。
企业管理者,利 用手中职权非法 谋取利益,生活 极其奢侈;
工资平常,但通 过炒股,出租房 屋等方式,总收 入也颇丰;
在垄断行业工作 ,薪水是其他行 业的三、四倍
病重丧失劳动能 力,生活贫困
Zx.xk
增加低收入
调节过高
者收入,完
收入
善社保体系
保护合法

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得 过低,资本所得过多;居民收入 比重过低,政府收入比重过高。
加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二、个人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是国民收入 分配旳构成部分。个人收入 分配既在国民收入首次分配 中进行,也在再次分配中进 行。其成果,形成居民一定 时期旳最终收入。
(一)个人收入分配旳原则
在我国,生产资料全部 制不同旳企业,首次分配 旳详细情况有所差别。
国有企业
净产值分为三个部分:向 国家交纳旳税金和利润、企 业留利、以工资等形式形成 职员收入。
集体企业
净产值主要分为三个部 分:向国家交纳旳税金、 企业利润、职员收入。
家庭承包责任制中农户
净产值分为三个部分: 向国家交纳旳税金、集体 提留、农户收入。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第八讲----
收入分配政策
中央党校教授 博导
赵长茂
2023
导言
收入分配,是对一定时期 旳生产成果进行旳分配。收 入分配旳主体是政府、企事 业单位和个人(居民)。
国家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旳
多种措施构成一定时期旳收 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 宏观管理旳主要政策。
(2)金融渠道
金融参加再分配旳主要工具 是银行存贷款利息、保险费等。 国民收入经过这些详细形式在 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居民 之间进行再分配。
(三)国民收入分配旳原则 和现实格局
1、国民收入分配旳原则
(1)平衡国家、集体、个 人三者利益
(2)兼顾效率与公平
(3)协调投资和消费百分比
2、国民收入分配旳现实格局
3、用历史眼光审阅我国 收入差距
(1)居民总体收入不断增长
(2)是落后国家加速发展过 程中必经阶段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

下面小编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一、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2、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形态▲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产品进行度衡3、国民收入(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2)增加国民收入的实际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增加国民收入,才能实现“国强民富”.(3)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二、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需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在此以后,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部分用于消费。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2)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

第17章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17章国民收入的分配

2002222年年11月月229日9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116
第16页,共83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 分配的特点
❖ 1、从国民收入的成果看,进入分配领域的生 产成果,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价值成果或价值 财富。
❖ 2、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看,具有法人财产权的 企业成为企业收入分配的主体。
❖ 3、从国民收入的主体的社会性质看,与资本 主义经济有根本差别。
❖ 在公有制企业中,分配的主体是企业总体劳 动者;在私营企业中,分配主体则是生产资 料的私有者。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25
第25页,共83页。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化
❖ 1、各种初次分配主体的分配关系 ❖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四种原始收入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0
第20页,共83页。
❖ 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被剥夺了生产资 料,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制,因此,控制和支配国民收入分 配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劳动 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大部分以利润、利息、 地租的形式被剥削者无偿占有,工人只能被 动地以工资的形式得到补偿劳动力消耗的份 额。这种分配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和一切剥 削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202222年年11月月2299日日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221
第21页,共83页。
❖ 我国实行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劳动人民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人,在经济上 是直接生产者,又是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的 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这就决定了国民收 入初次分配的主要支配权和控制权属于劳动 人民,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有利于广大劳动 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促进共同富裕。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1)在经营承包制的企业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个部分: • 一部分是以税金形式按承包的数额,按期上缴国家财政,形成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 一部分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
利和职工奖励; • 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劳动的收入。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原始收入的获得者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 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同时也要将初次分配收入的一 部分转移出去,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从而实现现金或实物 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再 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与原始收入相对而言,再分配获 得的收入表现为派生收入。
(式中的“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资本收入)
3.国民收入(NI)
指一个国家为了生产一定的国内生产总值 而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是 一个时期的生产总值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 后的净产出。
• 从实物形式看,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出 来的那一部分财富,即包括当年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 料,也包括扣除用于补偿已经消费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 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配过程是: • 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
被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剥
削阶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 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归其 他资本主义剥削集团所有。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NNP=GNP-折旧(D)。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政治经济学(2)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政治经济学(2)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价值构成
c+v+m

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产 品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实物构成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途径
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 基金或保险基金。 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 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国 民 收 入
消费基金
扩大再生产基金
非生产性建设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
国家管理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
文教卫生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非生产部门劳动 者劳动报酬基金
生产部门劳动者 劳动报酬基金
1、保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适度增长。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要同国民收入 的实物构成相适应。
3、注意安排好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各 自的比例关系。
(2)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有较高速度又平衡 协调的发展。
(3)社会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 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 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
(4)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 立社会后备基金。
(5)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 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 疾人的生活需要等。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三节 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 第四节 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一、社会总产品 二、国民收入 三、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2.2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12.2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12.2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与原则(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国民收入分配,是对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创造的净产值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过程当事人之间的分配。

初次分配依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实际上是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

其中,企业收入将进一步分解为利润、利息、地租、租金,等等。

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生产部门本身及其劳动者个人的初次收入;第二个层次是再分配。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

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中不合理因素进行的修正,使其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再分配也是为社会执行公共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再分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依法凭借行政手段强制地进行的再分配,主要手段是赋税制度(特别是所得税制、遗产税制)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种是自愿进行的再分配,如赠与、捐助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税种和税率的变动、价格的变动、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化、各种非等价交换的摊派和收费等,都同时发生再分配。

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导致的结果就是最终分配。

有的人把初次分配称为小分配,把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内的最终分配称为大分配。

最终分配格局,是指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形成的各收入主体的最初收入,经过各种社会收入再分配,最终形成各收入主体能够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收入,即可支配收入。

居民个人也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缴纳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和取得各种社会转移收入后,形成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家在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社会转移收入(包括各种非生产税)和社会转移支出(包括社会救济等)的分配调节后,便得到国家最终的可支配收入。

扣除个人最终收入和国家最终收入后剩下的余额,即形成企业的最终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上缴国家的收入和其他税收以及其他社会转移支出,再加上从政府得到的补贴后所余下的全部企业未分配利润,即为企业可用于储蓄或投资的收入总额。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和市场机制的调控,对国民收入进行合理分配的系统性安排。

收入分配制度在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特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收入来源既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也包括私营企业、个体户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盈利收入。

2. 两个基本经济制度并存:我国既存在计划经济,也存在市场经济,因此收入分配既受到国家计划的调控,也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3. 分配方式多样: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条件分配等多种形式,既考虑到个体的贡献程度,也考虑到个体的需求和价值。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尽管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 收入差距较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存在着城乡、区域、职业等差距扩大的问题。

2. 分配方式不合理: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着按权力分配、按关系分配等不合理现象,这种不正当的分配方式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其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还不够完善,对一些弱势群体的保障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朝着以下方向进行:1. 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方式,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全民参保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3. 调整收入分配方式:推动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逐步实现按贡献和按需求相统一,减少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提高分配公正性和合理性。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1. 引言国民收入的分配是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政策分配给不同的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等),以满足其各自的需求和发展。

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包括分配方式、不平等现象及其影响等。

2. 国民收入分配方式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2.1 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分配劳动所得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薪水、奖金等;资本所得则是指资本所有者通过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房屋租金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比例不同,这取决于国家政策、经济结构等因素。

2.2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除了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分配外,国家还通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措施来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健、教育、住房等福利服务;社会保障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收入的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的公平性。

2.3 税收和转移支付税收是国家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通过征收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税收方式,从高收入者中获取一部分收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直接将收入分配给低收入者,减少收入差距。

3. 不平等的现象尽管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但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指富裕阶层与较为贫困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收入差距极大,富人越富,贫困人口越多。

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

3.2 性别不平等性别不平等是指男性和女性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异。

女性在一些行业和职位上的收入往往较低,相对于男性更容易面临贫困和经济困境。

这种性别不平等问题需要通过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予以解决。

3.3 地区差异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的两种核算体系及比较,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了解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问题,理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本章重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指标。

2、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

4、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难点: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比较。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

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

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收入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基本指标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活动整体,要分析国民经济活动整体首先就涉及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历时300多年,曾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亦称两大核算体系。

一种叫做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为MPS体系,我国和原苏联、东欧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该体系,因此又称东方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TPS)、国民收入(NIM)等。

另一种叫做国民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为SNA体系,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套体系,因此又称西方体系。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采用该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S)等。

这两种核算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各自适应于不同的经济条件,核算的范围、内容、方法也不相同。

不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如MPS的社会总产值和SNA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名称相同的指标(如两大体系的国民收入),反映的经济内容也不同,不能直接对比。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级经济师考试科目是:《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华会计网整理了初级经济师考试预习讲义,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考生备考。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考试内容:熟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主要方式。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

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

通过再分配所获得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再分配的主要形式有:①财政支出。

通过财政预算,一方面以利润和税金的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另一方面又把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通过财政补贴、支付非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等形式分配到各部门、各地区去,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进行行政管理和加强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②信贷。

以偿还为条件,通过筹集社会闲散资金贷放给使用单位来实现再分配的过程。

③价格。

国家通过指令性价格、指导性价格和市场调节价等多种价格形式,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此外,各种劳务付费、居民之
间的馈赠、生产单位直接举办的各种福利事业,也可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最后形成生产单位、非生产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是专业术语,拼音为ɡuó mín shōu rù fēn pèi,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
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

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

中国目前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上是合理的,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效率提高。

1。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分配

分配

高考政治考点解读:经济常识——分配一,分配什么?1.国民收入:是指用货币表示的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

国民收入作为净产值,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2.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考点21.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2.积累:(1)扩大再生产(主要部分)(建工厂,修铁路,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2)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建学校,建医院,建剧场等公共设施);(3)社会物资储备(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

3.消费:(1)公共消费(国家行政,国防,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等);(2)个人消费(消费的主要部分)。

4.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①必要性和重要性: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

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积累和消费的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可以相五促进。

对立性主要体现在二者所体现的利益关系不同。

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眼前利益,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③怎样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二者不可偏废;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分配的主体㈠、国家----财政收入1.财政的含义。

财政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它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收入在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情况,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和转移收入是三个基本要素,它们的比例和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标准。

首先,劳动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价值,因此应当获得相应的报酬。

劳动收入的水平和比例直接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中,劳动收入应当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并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因此,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收入的比例应当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资本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中,资本收入应当适度增长,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和创新领域,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然而,资本收入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过高的资本收入会导致财富过度集中,加剧社会贫富分化,而过低的资本收入则会影响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阻碍经济的发展。

因此,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资本收入的比例应当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转移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转移收入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弥补收入分配不均带来的社会不公和贫困现象。

在一个公平和包容的社会中,转移收入应当起到扶贫济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过度依赖转移收入也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过高的转移支出会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转移收入的比例应当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确保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三次分配名词解释

三次分配名词解释

《三次分配名词解释》
三次分配是指:按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就业结构,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给个人或集体,再由个人或集体以各种方式进行第二次分配。

其中主要包括个人收入分配、政府收入分配和企业收入分配。

1.按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就业结构,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给个人或集体,再由个人或集体以各种方式进行第二次分配。

2.国民收入的第一次分配与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通过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调节,可以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而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则能够促使社会成员将个人消费品支出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增加积累的目的。

这里所说的“社会公共需要”,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要;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等。

在我国,还应当包括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 累
最低限: 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B、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
物质构成一致
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 相一致
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 资料数量相一致
C、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
的关系
国家 (国民经济发展)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企业 (扩大生产、采用新技术)
个人
国民收入的分配
议一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一年)的产品总和。
实物形式 价值形式
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示——社会总产值
2、国民收入
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 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 产值,称做国民收入。 劳动者新创造 的社会财富
议一议:我国人民 的消费水平能不能 在短时期内达到发 达国家的水平?
标志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延 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都可以增加 国民收入,其中哪条途径是最 根本的?为什么?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国民收入的实际用途
初次分配(在物 质生产部门中进 行) 积累基金
二 者 关 系
再分配(在全社 会范围内进行)
消费基金
分配顺序
最终用途
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方面 此消彼长
A
处理 准则
B C
国 民 收 入
消 费 积 累
消 费
积 累
A、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
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消 费
最高限: 保证人民消费 水平有所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