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时检测卷 第一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1课时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4.5 cm=14.5×10-2=0.145 m
B.14.5 cm=14.5 cm×10-2 m=0.145 m
C.14.5 cm=14.5÷(100 m)=0.145 m
D.14.5 cm=14.5×10-2 m=0.145 m
2.用分度值是1 mm的尺子去测量一支铅笔的直径,下面是几个同学的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7.2 mm
B.0.073 dm
C.0.72 cm
D.7.18 mm
3.关于刻度尺的使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测量前要选择量程、分度值适当的刻度尺
B.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必须让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C.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D.记录数据时,在数字后面必须写出对应单位
4.在由小沈阳、宋小宝等著名演员出演的小品《我是演员之武侠剧》中,前CBA第一高度孙明明友情客串。

剧中,身高236.17厘米的孙明明饰演“二弟”武松,他怀抱“武大”宋小宝提长剑出场,一剑斩杀三名壮汉,来了一出英雄救美的好戏。

则关于测量孙明明身高的刻度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
B.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
C.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dm
D.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
5.李明是体育委员,他协助体育老师测量60 m跑道的长度时,老师给他提供了如下器材让他选择,他应选择的是 ( )
A.长度30 cm、分度值为0.5 mm的钢尺
B.长度2 m、分度值为1 mm的钢卷尺
C.长度200 m、分度值为1 m的皮尺
D.长度100 m、分度值为1 cm的皮尺
二、填空题
6.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纳米(nm)是一种长度单位,1 nm=10-9 m,已知一个纳米粒子的直径是35 n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等于 m。

三、实验与探究题
7.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 。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片叶子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叶子的长度是 cm。

8.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中A是他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两处错误:
(1) ;
(2) 。

9.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是1.282 dm,乙测得的结果是1.28 dm,那么:
(1)若这两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

(2)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 mm,则 同学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原因
是 。

10.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 。

如图甲所示,正确的测量图是 。

在图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 ,物体A的长度为 cm。



11.如图所示,圆锥的高是 cm。

12.刻度尺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工具:
(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将细铜丝在圆柱体上紧密地排绕72圈后,用刻度尺测得这个线圈的长度是 cm,细铜丝的直径为 mm。

(2)该同学还用此刻度尺测量某两市间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他先用一段浸湿的细棉线在地图上与两市间铁路线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再将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得两点间长度为18.90 cm,若此地图的比例尺为1∶3×106,则测量值18.90 cm的准确值为 ,两市间铁路线实际长度约为 km。

13.我国是自行车王国,常见的自行车有“28”“26”和“24”等型号,这些型号是按车轮直径的尺寸命名的,如“26”型号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26英寸,1英寸=2.54 cm。

(1)“26”型号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 m,周长是 m。

(保留两位小数)
(2)给你一个量程为2 m的卷尺和一辆自行车,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案测量学校跑道的长度,请你写出测量步骤,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你测得的物理量:
①用卷尺测出 ;
②算出车轮的 ;
③用红布条在自行车车轮上做一个记号(或用气门芯做记号),让记号与跑道的起点重合,推着自行车沿跑道移动一圈,记下 ;
④跑道长度的表达式为: 。

5年中考3年模拟·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2课时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四个相似的计时器,能成功记录下短跑时间的是( )
A.只有甲和乙
B.只有丙和丁
C.只有乙和丙
D.只有乙和丁
2.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实心球成绩为40 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 m
C.跳绳1 s跳100次
D.1 000 m跑用时4 min
3.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无关
B.在测量中应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避免的
C.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4.以下选项中,测量物体长度时造成误差的原因有( )
A.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B.刻度尺热胀冷缩
C.读数时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
D.刻度尺放得不正
5.科学家测量一个物理量时,往往很仔细地测量很多次,他们希望( )
A.所有的测量结果都完全相同
B.能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测量结果
C.除个别测量外,其他测量结果完全相同
D.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使测量误差小一些
二、实验与探究题
6.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是 ,合计 s。

7.误差是 之间的差异。

军事网上有一篇新闻,题目是“我们建的是导弹阵地,不能有丝毫误
差”。

你认为这个题目 (选填“恰当”或“不恰当”),原因是 。

8.如图所示,某同学对某物体长度的三次测量结果分别为1.73 cm、1.74 cm和1.75 cm,则该物体的长度最
接近 ,这是采取 的方法减小误差。

9.小宇平时测出自己脉搏每分钟跳动75次。

在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中,小宇由于没有戴手表,为了测出本班选
手小慧的演讲时间,他采用了数脉搏的方式来估测。

结果在小慧同学演讲时,小宇测出自己的脉搏共跳动225
次,则小慧同学演讲的时间大约是 min。

10.在做“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时,小可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

小可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


小军说:“我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


小红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小丽说:“只能减小实验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


你同意 同学的观点。

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尽量减小误差?说出两种即可:
(1) 。

(2) 。

11.小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多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18.50 cm、18.51 cm、18.5 cm、
18.52 cm、18.53 cm、18.35 cm、18.54 cm。

(1)他进行7次测量的目的是 ;
(2)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3)小明对多次测量记录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他发现不正确的是 、 。

(4)小明计算出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记为 cm。

12.生物体多为不规则物体,要想了解某生物体各方面的特征指数,我们需要借助工具、仪器,使用一些特殊的
方法。

如要测量如图所示叶片的周长,我们需利用 和 ,先用 围绕叶片一圈,再用 量出其长度,即得该叶片的周长。

13.为了探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小名和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
(1)找出几把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是分度值不同,也可以是制作材料不同),从中取出两把不同的刻度尺,将它们
的零刻度线对齐,再看看它们的10 cm或15 cm刻度线是否也对齐;换用其他尺子仿照上述方法再做两次。

(2)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段线段,由几个同学独立测量该线段的长度。

注意:使用的是同一把刻度尺,并将零刻度
线对准线段的起点。

现在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15 cm的刻度线不对齐说明了: ;
②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的最后一位不完全相同,说明了: ;
③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引起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14.(1)如图甲所示,用一磨损的刻度尺(零刻度线已模糊不清)测得物块A的长度是 cm。

(2)螺旋测微器是精密的长度测量仪器,它可以精确到0.01 mm,估读到0.001 m,因此又叫做千分尺。

如图乙所示,被测量的物体夹在小砧和测微螺杆之间,固定刻度下方刻线每小格为1 mm,固定刻度上方刻线为下方的每1毫米的中间刻线,称为半毫米刻线。

旋钮连同可动刻度每旋转一周,带动测微螺杆一起前进或后退0.5 mm。

可动刻度上一周分为50等份,即每一小格为0.01 mm。

图丙为某次测量的刻度情况,则读数为 mm。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答案 D 1 cm=1100 m=10-2 m,14.5 cm=14.5×10-2 m=0.145 m 。

2.答案 D 用分度值是1 mm 的尺子测量时,读数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0.073 dm=7.3 mm,0.72 cm=7.2 mm,故A 、B 、C 选项正确;7.18 mm 不是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D 错误。

3.答案 B 测量时,被测物体的一端与零刻度线对齐,如果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他刻度线对齐,故B 选项错误。

4.答案 B 倒数第二位“1”对应的是毫米,所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 。

5.答案 D 长度为30 cm 、分度值为0.5 mm 的钢尺,长度为2 m 、分度值为1 mm 的钢卷尺,量程都偏小,故
A 、
B 不合理;长度为200 m 、分度值为1 m 的皮尺,分度值偏大,故
C 不合理;长度为100 m 、分度值为1 cm 的皮尺,量程和分度值大小都符合要求,故
D 合理。

二、填空题
6.答案 米(m) 3.5×10-8
解析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因为1 nm=10-9 m,所以35 nm=35×10-9 m=3.5×10-8 m 。

三、实验与探究题
7.答案 分度值 1 mm 2.70
解析 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由图知,在1 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 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叶子的长度为L=2.70 cm 。

8.答案 (1)刻度尺没有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2)读数时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
解析 对照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进行分析解答。

9.答案 (1)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2)乙 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析 (1)甲测得的结果是1.282 dm,乙测得的结果是1.28 dm,若这两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甲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乙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m,即结果不同的原因是: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2)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 mm,由(1)分析可知,甲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乙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他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0.答案 刻度尺 B 1 mm 1.30
解析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A 选项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错误;B 选项中,刻度尺的使用规范,测量方法正确;C 选项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错误;D 选项中,刻度尺未与被测边平行放置,故错误。

由图乙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物体A 左侧对应的刻度值为6.00 cm,右侧对应的刻度值为7.30 cm,所以物体A 的长度为7.30 cm-6.00 cm=1.30 cm 。

11.答案 2.0
解析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该圆锥的高度为2.0 cm 。

12.答案 (1)1 mm 3.60 0.5 (2)189 mm 567
解析 (1)由图知:刻度尺上1 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 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0.1 cm;线圈的长度为L=13.60 cm-10.00 cm=3.60 cm,细铜丝的直径为d=L n =3.60cm 72
=0.05 cm=0.5 mm 。

(2)用刻度尺测得两点间长度为18.90 cm=189.0 mm,刻度尺分度值为1 mm=0.1 cm,故准确值为189 mm;实际长度L'=18.90 cm×3×106=5.67×107 cm=567 km。

13.答案 (1)0.66 2.07 (2)①自行车车轮的直径D ②周长,C=πD ③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圈数n ④s=nC 解析 (1)由题意可知:“26”型号自行车的车轮直径为26英寸,英寸与cm的换算关系是1英寸=2.54
cm=2.54×10-2 m,所以“26”型号自行车的车轮直径D=26×2.54×10-2 m≈0.66 m,则其周长L=πD=3.14×0.66
m≈2.07 m。

(2)学校跑道的长度比较大,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自行车进行测量。

①用卷尺测量出自行车车轮的直径,记为D;②算出车轮的周长,C=πD;③在自行车车轮上绑一个红布条做记号,让记号与跑道的起点重合,推着自行车沿跑道移动一圈,数出沿跑道移动一圈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圈数n(也可以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带着另一个人,后面的人数圈数);④跑道长度为:s=nC。

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答案 B 短跑所用时间短,对仪器的选择原则是,量程够用,分度值小,方便操作,所以丙和丁比较合适,故
选B。

2.答案 D 中学生1 000 m跑步的成绩一般在4 min左右,故选D。

3.答案 B 测量中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但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是误差产生的原
因之一。

4.答案 B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放得不正,读数时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这些都是错误的操作。

刻度尺热胀冷缩导致测量不准确,造成误差。

5.答案 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科学家测量一个物理量时,往往很仔细地测量很多次,他们希望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使测量误差小一些,故D正确。

二、实验与探究题
6.答案 3 min10 s 190
解析 在停表的小表盘上,1 min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指针指在“3”和“4”之间,偏向“3”一侧;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 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 s,指针指在10 s处,所以停表的读数为3 min 10 s=190 s。

7.答案 测量值与真实值 不恰当 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解析 一般来说,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因素的影响,测量值和真实
值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叫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因此“我们建的是导弹阵地,不能有
丝毫误差”这个题目是不恰当的。

8.答案 1.74 cm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74 cm。

解析 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为:1.73cm+1.74cm+1.75cm
3
9.答案 3
解析 小宇的脉搏每分钟跳动75次,小慧同学演讲时小宇的脉搏共跳动225次,可计算出小慧同学演讲的时 min=3 min。

间大约为:t=225
75
10.答案 小丽 (1)选择精密的仪器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解析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误差,可以采用改进测量方法、选
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所以小丽的说法正确,其他人的说法不正确。

11.答案 (1)减小误差 (2)0.1 cm (3)18.5 cm 18.35 cm (4)18.52
解析 (1)物理学中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
(2)由数据18.50 cm、18.51 cm、18.52 cm、18.53 cm、18.54 cm可知,用此刻度尺测量时估读到mm的下一位,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
(3)“18.5 cm”没有进行估读,故为错误数据;“18.35 cm”精确值与其他数据不同,也为错误数据;
(4)去除错误数据18.5 cm、18.35 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度为:L=
18.50cm+18.51cm+18.52cm+18.53cm+18.54cm
=18.52 cm。

5
12.答案 细线 刻度尺 细线 刻度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器材的选择、科学探究方案制订等科学探究能力。

测量叶片的周长,我们需利用细
线和刻度尺,先用细线围绕叶片一圈,再用刻度尺量出细线的长度,即得该叶片的周长。

13.答案 ①刻度尺的刻度线不均匀 ②不同人的估计值不同 ③测量时估计值因人不同而不同,误差总是不
可避免的,误差可能是测量工具、测量的人引起的。

解析 ①各种测量工具在制造时就存在问题,刻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从而产生了误差。

②为使测量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值,在测量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不同人的估计值不完全相同,也就产生了误差。

③从实验中不难看出,误差可能是测量工具、测量的人引起的。

14.答案 (1)1.73 (2)8.695
解析 (1)图甲所示刻度尺1 cm分为10个小格,故分度值为1 mm;物块A长度为2.03 cm-0.30 cm=1.73 cm。

(2)旋钮每转一周,测微螺杆就前进或后退0.5 mm,由于可动刻度一周分为50等份,因此其精确度为:
0.5mm
=0.01 mm;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读数为8.5 mm,可动刻度读数为0.01×19.5 mm=0.195 mm,所以最终50
读数为:8.5 mm+0.195 mm=8.695 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