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不会伤“元气”,对身体健康有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血不会伤“元气”,对身体健康有益
陶小玲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年(卷),期】2014(005)001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陶小玲
【作者单位】750306 阿拉善盟中心血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 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 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
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 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
但是由于公民对献血知识的匮乏, 不敢献血, 恐惧献血, 以致导致临床血源不够, 该用血的患者用不到血, 导致血荒现象。
科学研究表明献血有益身体健康。
为改善血荒的现象, 只有大力宣传血液常识和献血知识, 消除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消除恐慌心理, 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挽救更多需要血液的生命。
血液是在人体血管和心脏中不断流动的红色液体。
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 所有成分都经历着新生、成熟、衰老、死亡的新陈代谢过程。
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 d, 白细胞寿命为9~13 d, 血小板寿命为7~9 d。
正常情况下, 每人每天约有40 ml的红细胞衰老死亡, 同时, 也有相应数量的细胞新生。
这个
新陈代谢过程相当于一个人一年全身血液换过三次。
也就是说, 即使一个人不献血, 血液中的血细胞也会被代谢掉, 献血会引起促进造血功能, 加速新陈代谢, 使人精力更加充沛的作用, 古代的放血疗法就是这个道理。
献血后献血者的生理恢复, 在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显示, 献血者献血
后的生理恢复与献血量、献血间隔时间、性别、个体差异、献血者的营养状况及所献成分不同而异。
结果表明, 健康者按规定献全血或血液成分, 能较快地恢复到正
常生理水平,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而且还会促进血液新陈代谢, 有利于血液的更新。
2. 1 血容量的恢复健康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8%,且总量是相对恒定的。
一次献血200 ml约占血液总量的5%, 400 ml约占血液总量的10%。
献血后喝液体饮料,
已经开始补充血容量。
机体自身很快进行调节, 组织液渗入到血管内, 经1~2 h即可恢复血容量,丢失的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合成进行补充。
2. 2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恢复献血后红细胞的减少与献血量有关, 据国内调查资料显示, 一次献血200 ml, 男性红细胞平均下降0.3×1012/L、血红蛋白平均下降7
g/L,女性分别为0.39×1012/L和7~15 g/L。
献血后可见献血者血液中网织红细
胞增多, 一般4~9 d达到高峰, 平均网织红细胞可达1.2%, 说明骨髓造血系统活跃。
若献出200 ml全血,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恢复至献血前水平需要7~10 d, 而通常男性较女性恢复快。
2. 3 白细胞、血小板的恢复多数献血者献血后白细胞相应有所降低, 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也有白细胞数增多的。
血小板也如此, 有的增加, 有的减少。
白细胞和血小板本身在体内生存期较短, 更新换代快,献血后几天就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因此, 献200 ml或400 ml全血对这两种成分的影响是很小的。
献血采血小板亦不影响其
恢复。
2. 4 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国内傅聪远等采用多导生理仪观察30名献血者献血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表明:献血400 ml对献血者动脉压无明显影
响。
献血后短时间内, 心脏每分钟血液输出量与每搏输出量均下降25%~28%, 同
时外周阻力增加35%~39%, 说明血压的维持靠外周阻力增加起主导作用。
献血4 d后心脏每分钟血液输出量恢复到献血前的97.71%, 总外周阻力也恢复到98.84%, 每搏输出量恢复到原水平的89.17%, 为维持血循环量和组织供氧, 心率增加9.83%。
在献血后4 d内, 上述指标男性一般均已恢复或接近献血前水平, 而女性尚有差距,
说明男性较女性恢复得快。
这些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说明机体在献血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反应来调节生理平衡, 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 而且这些变化与上述各项血
液指标的恢复是相一致的。
献血者献血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表明:在献血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等均较献血前有所下降, 说明献血后血液流变学有所改善, 有利于血液流动和氧气
运输。
3. 1 适量献血可以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 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有些人的血脂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 俗称“血稠”。
“血稠”的结果就是脂肪一层层附着在人体的血管壁上, 最后导致动脉硬化, 形成心脑血管疾病。
而定期适量献血, 减少了体内一部分黏稠的血液, 再通过正常的饮水, 填充了血容量, 使血液自然稀释, 血
脂就会随着下降, 也就减轻了动脉硬化的隐患, 从而预防和降低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芬兰的一个研究小组做过一个调查, 发现献血后5年,献血的这批人冠心病的发生率比没献血的人降低了86%。
3. 2 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这主要和血液中所含的一种元素“铁”的含
量有关。
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 但如果其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则易患癌症, 这主要表现在男性。
女性由于在月经期间的流血现象, 常会损失大量铁, 因此在研究中未发现铁含量与妇女患癌症的几率有特别的关系。
排除过多铁质的唯一办法就是流血, 因此, 专家鼓励体内铁质含量过高的男士要多多献血, 不但可以防癌, 而
且还有助于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 献血不但不会伤元气, 还对身体健康有益。
呼吁身体健康的适龄公民都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奉献爱心, 挽救更多的需要血液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