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绪论
文学批评理论是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评论,它后于文学创作,但又对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它是在文学的基础上,提升为一种理论形态,它蕴含了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的体会,对文学的审美评价、价值评价等等主观情识,因而它也必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宗教、哲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批评”一词,源于英文“Literary Criticism”,Criticism的原意乃指裁判,冠上“Literary”,意为“文学的裁判”,因其为“裁判”,便扩充到文学裁判的理论以及文学本身的理论。
“文学裁判的理论”,即裁判者所依凭的理论依据,即批评原理,批评理论;另一方面,对文学作批评,必然要涉及文学理论,所以,罗根泽先生以为:“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判之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
”
▪陈钟凡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辨析西方“批评”一词的涵义,以为有五,即:“指正,一也;赞美,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
”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比,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
—就批评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侧重于文学理论的阐发,不侧重于文学的裁判。
即通过某一理论的阐发,对某一文学现象、作家创作情况的诠释,来表达自己对文学诸问题的看法,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未来文学。
其目的,主要不在于裁判他人的作品。
—就批评的内容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问题上,诸如文学观、创作论、言志论、载道论、缘情论、音符论、对偶论、神韵论、性灵论等等;而对于批评理论的建设,与西方相比,则暗淡得多。
西方批判理论极为丰富,所谓“主观批评,客观批评、鉴赏批评、科学批评、演绎批评、归纳批评、性格批评、形式批评、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等。
—就批评形式而言,西方多是理论形态的东西,而中国则多是感悟似的东西,理论思辩形式不很突出。
眉批、旁批,点评等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形式。
当然。
这一形式,是中国民族思维形式的一种表现,有其优点,自然也有其局限。
这就需要爬罗剔抉,分析归纳,上升为理论形态,这是我们需要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是在丰富的古代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其产生之后,又对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必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因而,对它的学习与熟练掌握,是对学习中文的人必须的要求,务必请学习者给予高度的重视。
缘于以上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这门“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必须注意以下诸问题:
1、学习内容
“中国批评史”,注重于“文学理论”,故而,这门课的重要内容或基本内容,便是“古代文论”。
学习者在理解多个时期的文学理论具体内容的同时,再从史的角度,研析其理论上的承继、创新、影响诸问题,从而获得“史”的认识。
2、背境知识的掌握
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文学理论讨论的对象亦是文学,文学是根本,没有对古代文学史的清楚知解与掌握,要学好这门课是困难的。
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从文学现象到文学理论都有清楚的了解与准确的认知,做到既有感性的文学感受,又有理性的归纳分析。
其二,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古代文论,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中国的哲学、宗教、经济、历史等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加深对古代文论的深切理解与把握。
3、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辨能力。
4、必须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喜爱之情。
唯其如此,方能将本课程学好。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
郭绍虞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讲到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时,从史的角度,将其分为三个时期:
一、文学观点演进期,从时间而言,即从周秦到南北朝时期;
二、文学观点复古期,从隋唐到北宋;
三、文学批评完成期,从南宋到清代;
各期的主要特点:
第一期的批评风气偏重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
第二期的批评风气偏向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
第三期是以文学批评理论本身为讨论中心,而文学的观点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一。
以上各期特点简要地概述了中国文论的发展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征。
依此,可以得到文论发展的大致轮廓。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起始时期,即萌芽和产生时期,其特点为:
1、文学的观念没有独立,所谓“文”的含义,乃指宽泛的文化、学术之意;
2、文学理论和哲学、政治、史学等有着极其明显的联接、隐含关系;
3、文学理论与其他艺术理论混杂在一起;
4、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只有一些片断的论述;
第一节先秦时期一些重要的文艺理论观点
一、“诗言志”说
此说出于《尚书·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主要意思:
1、音乐有教育、熏陶人性情的作用;
2、诗歌有表达情志的作用;
3、音乐诗歌有交流感情的作用;
4、神人和谐的思想;
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所谓“诗言志”,便是用诗歌来表达诗人的志意、思想。
“志”,据《说文解字》诠释,“志,意也”,盖指思想情意等心理活动。
唐代孔颖达解释说:“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
发见于言,乃名为诗。
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
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
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
”
可见“志”,即指心中要表达的情意。
唐代以后,孔颖达将“情”纳入“志”的范围,认为“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毛诗正义序》)。
这样,便建构了一个注重作品思想内容的文学观点。
朱自清先生将其称作“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辩》
其后,在先秦文籍中,屡屡可见这种观点的表述:
“诗以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诗以道志”(《庄子·天下篇》)
“《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
“君子以钟鼓道志”(《荀子·乐论》)
它有如下的一些含义:
1、诗歌创作的政治化、伦理化色彩;
2、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
《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3、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
二、献诗讽谏说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
三、观诗知政说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
曰:“美哉!始基之矣。
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 ……
四、“赋诗言志”说
1、断章取义,表达情志
在春秋时期,在外交、朝聘、宴会等活动中,有关人士通过对《诗经》作品的诵读,来表达某种意志。
在这种活动中,人们往往不顾及作品的原意,而是断章取义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太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
”杜预注:“太叔喜于相遇,故赵孟受其惠。
”
《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六卿饯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
赋,起亦已知郑志。
”子鹾赋《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
” ……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是一首男女不期而相遇而相悦的一首情歌。
朱熹解释为:“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间,故赋其所在以起兴。
言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则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则得以适我愿兮。
”(《诗集传》)
《诗序》:“思遇时。
”又云:“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
”
陈子展先生解释说:“时,指男女合法结合之时,不期而会,指奔者不禁之时。
”(《诗三百篇解题》)
但赋诗之人仅是断章取义,不及其余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听诗之人亦听其言外之意。
2、读诗,听诗,重在领会言外之意,要有一种辨别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识别能力。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李泽厚:“《诗经》在古代不只是抒情的诗篇,而且更是类比的推理、联想的思维,用在公(如外交辞令)私(如上述对话)生活中。
” (《论语今读》)
五、《易经》中的一些文学见解
《家人》卦的《象辞》:
“君子以言有物”
《艮》卦爻辞《六五》:
“言有序”
涉及了文学的内容与语言形式
六、《诗经》中表现的文学思想
“维是偏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小雅·节南山》)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大雅·烝民》)
表现出“美、刺”的政治功能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观
1 、重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地位;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的解释说:
“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
”
邢昺加以补充:“此章论人立身成德之法也。
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学起于诗也。
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既学诗礼,然后乐所以成之也。
”(《论语集解疏》)
王弼又解释说:“言有为政之次序也。
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
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知其风,则损益基焉。
故周俗立制,以达其礼也。
矫俗检制,民心未化,故用感于声乐,以和神也。
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
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
”(皇侃:《论语集解意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阳货》)
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2、强调文学具有“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的社会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兴:
朱熹:“感发志意”;(《四书集注》)
孔安国:“引譬连类”;(《论语集解》)
注重诗歌的审美作用;
观:
郑玄:“观风俗之盛衰”;(《论语集解》)
朱熹:“考见得失”;(《论语集解》)
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
群:
孔安国:“群居相切磋”;(《论语集解》)
朱熹:“和而不流”(《四书集注》)
强调诗歌的交流作用;
怨:
孔安国:“怨刺上政”(《论语集解》)
朱熹:“怨而不怒”(《四书集注》)
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作用;
“事父”、“事君”之说,则强调诗歌可以培养人的伦理道德观念;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强调诗歌可以培养人的文化素养;
3、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强调作家的道德修养,主张文质统一;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政》)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论语·阳货》)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4、主张“中和”的审美原则;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国风·周南》之首篇。
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
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
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
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孔子文学观的影响
一、建构了功利主义的文学观
1、对个人而言,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文化素质;
2、对社会交往而言,可以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对社会政治而言,可以起到反映社会现实的直接作用(观、怨);
二、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形成重道轻文的思想传统;
三、“中和”的审美原则;
四、温柔敦厚的诗教;
第三节孟子的文学观
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学说理论的出发点是性善论;政治上,明确提出“保民而王”、施行“王道”的仁政;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伦理道德上,主张施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在文学观念上,主张以道德美为中心的美学观,知言、养气的修行观,“知人论世”、“与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
1、充实之谓美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
”朱熹注:“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
”
2、与民同乐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
3知言、养气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
4、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 (《万章》)
5、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所谓“说诗”,就是对诗歌的读解。
这段话意为,读解诗歌,不应因某些文字损害对辞义的理解,以致损害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而应“以意逆志”。
逆,反训为“迎”,也就是求,追索。
以意逆志,就是读者要依据文本,正确读解文本,并通过审美鉴赏来领会蕴含在作品形象中的诗人之“志”,即诗人的思想旨趣。
“充实之谓美”、“与民同乐”、“知言养气”主要就人的内在修养而言,具有明显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故后世文论家从“志”、“气”、“言”三方面要求作家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的修养。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就文学批评方法而言。
“知人论世”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去了解作家、创作背景等,以期更深一步知晓创作的动因,对作家、作品获得深层的理解与评价;“以意逆志”则强调准确、全面、实事求是地解读作品,不能依据某种需要,对作品进行曲解。
第四节荀子的文学观
荀子,名况,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
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
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强调“学”的重要性;
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
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其文学思想表现出许多新发展,主要有如下数端:
1、主张明道,征圣,宗经
“辩说也者,心之象道也。
心也者,道之工宰也。
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
” (《荀子·正名篇》)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荀子·儒效》)
“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
”(《正论》)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儒效》)
2、注重文艺的教化作用
建立了文艺——人心——治道的理论体系: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乐论》)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乐论》)
强调文艺是人的情感的表现: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乐论》)
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乐能教人: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 (《乐论》)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乐论》)
▪人能感乐:
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
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
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
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乐论》)3、以“全”、“粹”为美的审美理想
“君子知乎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
”(《劝学篇》)
“全”是为人格上的完美;“粹”指思想上的纯粹;不仅强调美的内容,还兼指美的形式;实现“全”与“粹”,必须通过“闻、见、知、行”的磨练。
对文艺创作来说,要求作家精益求精,从思想情感、艺术形式两方面去追求最美的艺术境界。
此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对“中和”原则的强调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论》)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不免也。
” (《乐论》)
“乐言是其和也”(《效儒》)
“乐之中和也”(《劝学》)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劝学》)
荀子的文学观,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包括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的情感表现、文学的批评标准等重要内容,对汉代的文学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
道家的文学观
道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创始人是老子与庄子。
道家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来思考、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现实世界价值体系之根本;以此为核心,建构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 (《庄子·知北游》)“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德经》三十一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道德经》五十七章)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二章)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1、对“象”的认识,要求超越具象,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存在,表现出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作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自然、天真;
2、虚静的心态,方能进入对道的观照、体悟,方能表现出自然、天真的作品。
▪庄子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齐物论》)
“虚静”的心态: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世间》)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物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得意忘言: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外物》)
▪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1、贵道的思想,使人们注重探索文艺创作的内部规律;
2、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到作家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独立人格、行为风范的建构;
3、崇尚自然美的批评标准;
4、直观感悟式的鉴赏、批评方式;
5、虚静的创作心态;
6、重意趣、重神韵的艺术追求;
7、相反相成的艺术表现方法;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言志”的内涵?
2、孔子的文学思想有哪些内容?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何在?
3、孟子有关文学理论的观点有哪些内容?怎样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4、道家思想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第二章汉代的文学批评理论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使儒家学说定于一尊,取得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经学成为两汉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化。
2、儒家文艺理论观的确立,成为其时主要的文学理论。
其特点:
1、功利主义文学观的系统化:
—关乎政教的文学本体论
—文学与政治的直接对应关系
—温柔敦厚的创作原则
—重视政教内容的鉴赏标准
2、关于文学内部规律:
—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对“情感”的初步认识与肯定
—对“六义”的阐释
—“物感说”的提出
代表者:《毛诗序》、《礼记·乐记》
第一节《毛诗序》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
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关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是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全面反映。
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的系统表现:
1、关乎政教的文学本体论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