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孟子·滕文公下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答案
2023年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答案1
楚人学齐语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

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

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
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善:向善,成为善人②明:明白地,清楚地③使:让
④挞:鞭打⑤引:带,带着⑥居:居住
3.__给人的启示是: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2023年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答案2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春对公孙衍等名噪一时的纵横家崇拜不已,认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威震八方,叱咤风云,着实让人羡慕不已,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

B、孟子则嘲讽公孙衍等人只会摇唇鼓舌,在诸侯面前竟像妻妾顺从丈夫一样,不问是非,一味顺从,没有仁义道德的准则,只是妾妇之道,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的语言含蓄而幽默,他以礼设譬,通过对女子出嫁时母亲的训导,来说明把顺从当作正理的做法很不可取。

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点不谋而合。

(2)请结合__,谈谈你对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

(3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只能算是实现大丈夫之道的前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


(2)(3分)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要心怀仁德,践行礼义,志在天下;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时,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并能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
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2023年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答案3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后也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③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B
(2)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错误,《春秋》先秦时代各国的编年体史书。

(3)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错误,由“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论乱。

(4)①秋毫,极小的财物;近,占有,沾染;籍,登记;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进来;非常,意外变故。

译文: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派遣官兵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②徒,这些,这类;道,讲述;是以,因此;传,流传;“未之闻”,宾语前置,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译文:孔子这些人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③衣,动词,穿;然而,如果这样还;王,动词,称王,统一天下;未之有,宾语前置,那是没有的(事情)。

译文:老年人穿丝织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参考译文: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夫子喜欢争辩,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我怎么会喜欢争辩呢?我无法不去说。

天地生人已经很久远了,有天下太平的时候,有天下混乱的时候。

在帝尧的时候,水倒灌到人群居住的地方,在国土之上到处漫流肆虐。

(人群所居住的地方)被毒蛇、蛟龙所占据,黎民没有安定的时候和安居的地方。

帝尧和帝舜去世之后,圣人所传的大道渐渐不能流传和奉行。

残暴的君主一代一代地出现,毁坏庶民的房屋却去建造供君主享乐的深池大湖,黎民因此而无时无地得以安宁;舍弃耕地而用来建造成游玩和狩猎的园林,使得庶民得不到应有的衣物和粮食。

邪恶的论调和暴虐的接连产生。

供君主游猎的园林、供君主享乐的池沼、荒芜的草地沼泽越来越多,因此,飞禽走兽来到了这样的地方。

到了商纣在位的时候,天下再次陷入极大的混乱。

周公辅佐周武王,灭亡的诸侯国达
五十个之多;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而使它们远离人群居住的地方。

天下人们非常喜悦。

“时势衰落,道义衰微,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又兴盛起来,有臣子杀死君主的事,也有儿子杀死父亲的事。

孔子深为忧虑,写作了《春秋》。

《春秋》(褒善惩恶),本来是天子的职责,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可能是由于这部《春秋》;责骂我的人,也可能是由于这部《春秋》。

’”
“(从此以后),圣明的君主不再问世,诸侯肆无忌惮,在野的士人也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学说流行于天下,以至于天下的言论不属于杨朱派就是属于墨翟派。

杨朱派提倡‘为我’,这是无视君主;墨翟派主张,‘兼爱’,这是无视父亲。

目无父辈,目无君主,简直是禽兽!公明仪说过:‘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是百姓面有饥色,效野有饿尸,这是率领野兽来吃人啊。

’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除,孔子的学说就不能发扬,这样荒谬的学说就欺骗了百姓,仁义之路也被阻塞了。

我为此而深深担扰,便出来捍卫先圣的学说,反对杨墨之说,驳斥荒唐之言,使发表谬论的人不能得逞。

那些谬论产生于内心,危害了工作;危害了工作,也就危害了政治。

即使是圣人再度兴起,也不会否定我的这番话。


“从前大禹制服了洪水,而天下才得以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赶跑了猛兽,而老百姓才得到安宁:孔子写成了《春秋》,叛逆之臣、不孝之子才感到害怕。

我也准备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的行为,斥责荒谬的言论,以此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圣的事业;难道是我喜欢辩论吗?我不得已才这样啊!只有能用言论来反对杨墨的人,才不愧是圣人的门徒啊!”
2023年孟子·滕文公下阅读答案4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
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说各国连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

②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③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

④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⑤独行其道:行:固守,坚持。

8.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10. 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8、(1) ①方法②这,这样的人③居住④违背 (2)A
9、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10、(1)金钱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其改变(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2)略
1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分) 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