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三《鹊桥仙》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必修三《鹊桥仙》优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语文版必修三教材,具体内容为《鹊桥仙》。

本文是
一首描绘牛郎织女相会的古诗,通过讲述这对恋人在鹊桥相会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本节课将详细解析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鹊桥仙》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体会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重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秦观及《鹊桥仙》的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
(1)解析诗歌的意象,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3)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讲解其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1. 《鹊桥仙》
2. 内容:
(1)作者:秦观
(2)背景:牛郎织女传说
(3)意象: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4)修辞手法:拟人、对偶
(5)主题:美好爱情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诗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答案示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永恒爱情的向往,认为真挚的感情不应受时间限制,即使不能朝夕相伴,也能天长地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传说、分析诗歌,使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关于牛郎织女的诗歌或故事,下节课分享,进一步了解这一传统文化主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诗歌的意象解析。

2. 诗歌的修辞手法分析。

3. 作业设计中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一、诗歌的意象解析
1. 云彩的描绘:“纤云弄巧”中的“纤”字,表现了云彩细腻、
轻柔的特点;“弄巧”则赋予了云彩以人的情感,仿佛云彩在巧妙地
编织着牛郎织女的相会。

2. 星辰的寓意:“飞星传恨”中的“飞星”,指牵牛星和织女星,象征着相隔两地的恋人;“传恨”则表现了牛郎织女因相隔而不能相
守的哀愁。

二、诗歌的修辞手法分析
1. 拟人手法:如“纤云弄巧”,将云彩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
了云彩的美丽与巧妙。

2. 对偶手法: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句诗
通过对偶,强调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珍贵与美好。

三、作业设计中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作业题目:“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要求分析并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 理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永恒爱情的向往,认为真挚的感情
不应受时间限制,即使不能朝夕相伴,也能天长地久。

2. 感悟: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同时,这句话也启示我们,真正的爱情
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应过于注重形式,而应注重心灵的契合。

一、意象解析的拓展
在解析意象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诗句中的意象,如“银汉
迢迢暗度”,表现了牛郎织女相隔的遥远;“牵牛织女渡河桥”,形
象地描绘了他们相会的情景。

通过对比不同诗句中的意象,进一步体
会诗歌的意境美。

二、修辞手法分析的拓展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似的修辞手法,如
比喻、夸张等。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
作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作业设计的拓展
1. 分析诗句“银汉迢迢暗度,牵牛织女渡河桥”,谈谈你对这句
诗的理解。

2. 以“牛郎织女”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或一篇短文,表达你对他
们爱情故事的理解。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诗歌时,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

2. 朗读诗歌时,语气要充满情感,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时间分配
1. 导入环节:约5分钟,讲述牛郎织女传说,引发学生兴趣。

2. 背景介绍与诗歌朗读:约10分钟,介绍作者及背景,示范朗
读诗歌。

3. 诗歌解析:约15分钟,详细讲解意象、修辞手法等。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约15分钟,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进行
实践。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要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强
他们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以牛郎织女传说为背景,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牛郎织女相会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教案反思
1.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

2. 在诗歌解析环节,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 课堂提问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表
现的机会。

4. 作业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

5.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
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