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低效现象、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低效现象、原因及对策
●袁敬丰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低效现象
1.提问目标不明。

有时提的问题太宽泛,教师又缺乏一定的机智,不能巧妙地引导,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

如二年级(上)《认识乘法》的第一课时,教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小朋友,从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看到了小鸟,有的说看到了白云,好几分钟过去了,学生意犹未尽,就是没有学生说出鸡三只三只在一起、免两只两只在一起的排列特点。

2.问题难易不当。

有时问题太深,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难以摘到果子;有时问题太浅,低于学生的现实发展区,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

3.提问抓不住重难点。

有时纠缠枝节,该问的不问。

如五年级学习《找规律》,教学重点是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教学例题的第一个问题:盆花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的规律摆下去,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反馈时,一学生介绍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师请他到黑板上画出来,这位学生用圆形表示蓝花,用三角形表示红花,师生共同分析后,教师面向其他同学问:“有没有同学用别的图形表示的?”用图形表示,代表了一种符号思想,重要的是思想,至于用什么具体图案,意义不大,所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这个问题可以不去研究。

4.提问语言不严密。

有时用词不当,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如二年级教学《可能性》,学生玩转盘游戏前,教师这样问:“指针到底停哪儿呢?”“到底”一词,表示结果是确定的,而转转盘前,学生只能预测它可能停哪儿?有时问题模糊,容易有歧义。

如教师指着一道除法算式40/5=8,问:40是个什么数?生1:40是个整十数。

生2:40是个两位数。

生3:40是个偶数。

如果教师这样问:在这道除法算式中,40叫做什么,就不会有歧义了。

5.提问面不广。

只提部分优秀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特别是公开课上,这一现象更突出。

6.提问不因人而异。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提问时也要做到量身定做,量人而问。

但是有些教师却不能注意到这一点,导致基础不好的同学没有成功的体验,自信心不足,而学有余力的同学觉得不过瘾。

7.提问态度不自然亲切。

有时把提问作为惩罚的手段,使学生难堪。

8.满堂问。

所提问题太多,一问一答,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学生被牵着走,一点自主思考的时空都没有。

二、原因探析
1.教学理念不新。

如“满堂问”的现象反映了教师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提问面不广,折射出教师没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意识。

2.教材研究不透。

如重难点把握不准,难易不当说明教师对教材研读不够。

3.学情分析不准。

如提问不因人而异,往往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方法基础、生活经验等方面不够了解。

4.学科素养欠缺。

如提问语言不严密,表明教师自身数学专业素养不深。

5.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缺乏。

尤其是儿童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匮乏。

如惩罚性地提问、打乒乓式的提问就反映出这点。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对策
1.以笑容迎接学生,让每一朵花蕾都尽情绽放。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此时无声胜有声。

3.把握提问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抓住提问点,包括兴趣点、疑难点、发散点。

5.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6.面向全体。

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我们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思想,认真研读教材,敏锐捕捉学情,才能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

(袁敬丰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