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的受众是儿童,受众群体的审美心理和成人文学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渗透趣味性游戏能够使得儿童在阅读作品时沉浸其中,从互动角度获得极大的快乐,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完成作品的阅读。
本文笔者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针对这类作品中的游戏理论与互动特质进行分析,望对我国儿童体育文学的创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儿童文学游戏互动文学创作
引言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的中心和前提就是儿童,其经典之处就是因为能够同时将儿童的生活乐趣和精神双方面作为重点叙述对象。
不可否认,儿童文学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是特殊的具备艺术个性同时融合了审美价值艺术文化,无论是文学语言形式、结构和内容等方面,都反映了儿童在生活中的乐趣和趣味,也就是游戏精神,这一点是其他任何种类的文学作品都不能相提并论的。
著名教育家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确实,儿童文学首先要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因此,大多数的儿童文学都从各方面给予不同的娱乐手法,或者是情节方面,或者是故事人物
刻画方面,或者语言方面的趣味性,这就使得儿童文学首先应该创造出一种游戏的情境,让孩子们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吸收文化,获得良好的文学熏陶。
儿童毕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他们接受文学熏陶的过程是离不开快乐的游戏的,只有在游戏中才能使得儿童接受一定的知识。
因此,儿童体育文学在儿童阅读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只有在充满游戏精神的世界中,体会到了快乐,才会自发地去体验属于自己的活动。
在作家秦文君的儿童文学《贾里全传》中,塑造了一个小男孩贾里的形象,通过努力成为长跑冠军的精神,鼓励了一代儿童。
儿童体育文学具有很强的游戏性,这一点对于儿童这个年龄段来讲是最能符合他们的强烈体验愿望的,能够给他们自发的体验活动创作良好的条件。
明确了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文学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望儿童文学能够向着更加健康、更加有趣的方向发展,满足儿童对于知识阅读的需求和渴望。
一、儿童文学理论综述与游戏精神
在儿童文学史上,首次将文学和游戏融合在一起的是十八世纪的著名文学家康德,儿童和游戏之间天生有一种比较亲切的联系,通过游戏,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感知周围的世界、初步了解世界。
从这一点看,既然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是孩子,那么必然离不开游戏精神。
对于什么是游戏精神,其内涵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西方学者们已经作了很多的研
究,而且从理论的高度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定位和评析。
康德认为文学艺术也是一种游戏,从游戏精神的角度对文学创作审美进行分析成为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我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游戏精神”一词的使用最早在二十世纪初的体育文学中出现,当时的很多儿童文学中已经开始有了“游戏精神”的概念。
只不过,这个概念在当时是比较模糊的,有很多人并不明白在文学中使用游戏精神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建阶段,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现代儿童文学家,例如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郑振铎、茅盾、叶圣陶、郭沫若等知名作家,他们成为首批开拓儿童文学的拓荒者,这是首次从文学的角度将儿童作为一个主体并对其心理过程进行高度的关注,也是从文学的高度开始重视满足儿童个体的精神需求。
在《儿童的书》这部作品中,周作人曾经讲到:“在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中,安徒生的《丑小鸭》,大家承认他是一篇佳作,但《小伊达的花》似乎更佳;这并不因为他讲花的跳舞会,实在是因他那非教训的无意思,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比那些老成的文字更与儿童的世界接近了。
”这段话中我们找不到关于“游戏精神”明确的概念,但是从中实际上却是能够感受到游戏精神的本质要求的,甚至是游戏精神的美学内涵也有了一些触碰。
在他的作品中,周作人经常讲述关于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方面的独到见解,并且从美学的角度对
其深刻的内涵进行阐述,积极提倡文学应该同游戏精神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些论点和见解都为后来儿童美学理论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儿童文学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的学者对于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大量可靠的分析。
游戏精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游戏性和趣味性,具有无限的幻想空间,这是和儿童文学相融合的切入点所在,只有很好地把握了游戏精神,才是抓住了儿童文学的核心关键。
二、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对儿童的成长寄予了新的希望,希望孩子们能够茁壮乐观坚强地成长。
理所当然地具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正是培养儿童、让孩子们早日达到预期的乐园。
不过,到现在为止,我国国内的儿童文学在游戏精神这方面还有所欠缺,没有像《木偶奇遇记》那样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作品,也没有如《海的女儿》一样哲理深刻的经典儿童文学。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作家心态的反映,也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思维过程的反映,更是一种对美学目标的执着追求。
到底怎样抓住游戏精神这个关键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是决定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
这就需要作家们时常保持着童心,时刻能够发现童趣,将游戏精神这种美学目标当作主要因素来把握。
将儿童作为关键,用心去感受儿
童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变化,以儿童的语言去打动儿童,避免作品过度成人化,实现儿童文学的本真美。
不仅如此,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能够激发儿童对于美学的朦胧认知,儿童都是喜欢天马行空的幻想的,游戏精神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追求新鲜、喜欢幻想的心理,在属于儿童自己的天地间任思想自由地遨游、奔驰,最大限度地扩大儿童的想象空间,在阅读作品的同时感知到快乐,初步明白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三、儿童文学创作中游戏精神的文学内涵
从真实性角度来看,儿童文学远远不是成人文学,成人文学更多的是注重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描述,而儿童文学则是关注儿童幻想世界,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
将儿童的思维过程当作是出发点,也就是以儿童为本位,才会实现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性。
例如,我国作家罗晓明的儿童文学《少年与足球》中,作家利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写了小男孩坚持训练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感动无数儿童。
真诚是创作儿童文学的最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坚持“以善为美”这种美学思想的重要方式。
游戏精神是决定儿童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价值体现的衡量标志之一。
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故事情节描写、人物性格刻画或者是语言的运用等等都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多元化氛围,总结起来,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过度强化或者是夸大故事人物的能力,往往表现为弱小人物的突然强大,进而打败邪恶或战胜困难。
这
些情节在成人看来是非常荒诞的,但是在孩子眼中是异常满足的,满足了他们天马行空的幻想,也满足了他们对于美好世界的想象。
例如郑渊洁童话中皮皮鲁所作的一系列荒诞的举动,又如《埃米尔捕盗记》中小学生埃米尔成功抓住小偷的故事等等,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明显看出了荒诞不合理,但是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且还能让孩子接触到世界的真善美,这样的作品无疑是成功的。
第二,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聪慧异常、而且精明能干、勇猛过人型的人物。
例如《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中,主人公罗兰从靠着父亲保护的孩子,一直到后来自己靠着智慧和双手在凶险的大森林中过着快乐生活的故事。
还有《窗边的小豆豆》中,主人公从一开始的被排斥到后来的被众人接受,也都是靠着智慧和聪明,这些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启迪,无论是幻想,还是奇遇,其实智慧是最重要的。
第三,很强的幻想性、奇遇性。
例如著名的儿童小说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主人公爱丽丝从掉入兔子洞之后开始的奇遇旅程。
再如《彼得・潘》,主人公是一个小精灵,他有着非凡的聪明才智,他带领着很多的小孩子一起玩耍并且永远不会长大的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讲,这种故事也是很吸引人的。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孩子们的想象空间。
不可否认,儿童文学作品的游戏趣味性能够使得儿童在阅读作品时深入其中、沉浸其中,从美学角度获得极大的
快乐,带着轻松快乐的心情完成作品的阅读。
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创作往往都是从儿童的思维角度出发,寄托着孩子们幼小心灵对于幻想奇遇和能力的向往和追求。
很多优秀的作品不仅仅能够满足孩子们这些幻想需求,同时也通过主人公的刻画反映了孩子在他们这个时期应有的童真和顽皮。
因此,孩子们在阅读作品时自然而然地容易找到情感上的共鸣,获得印象深刻的美学感受。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儿童文学作品的受众是孩子,孩子的审美心理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理解力也是极为有限的,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戏精神在其创作过程中的地位。
儿童文学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是特殊的具备艺术个性同时融合了审美价值艺术文化,不管是结构、内容还是语言安排,必须要和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必须也要以游戏精神为前提,反映了儿童在生活中的乐趣和趣味。
站在儿童的角度,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游戏精神创作的深刻内涵。
这不仅仅是一种童趣,从更深的层次看也是一种美学观。
这种美学同游戏始终能够找到结合点,使二者自由地融合在一起。
将游戏精神这种美学目标当作主要因素来把握。
将儿童作为关键,用心去感受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变化。
由此可以发现,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影响着孩子对于文学内容的欣赏,也是培养孩子初步具有美学感官和文学兴趣的关键。
语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2]袁滔.浅析英国儿童文学中的文学传播历程及其品格贡献[J].语文建设,2014(11).
[3]王元.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2.
[4]鲁迅.看图识字[A].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