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语”看俳句与汉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5月
第40卷第5期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May2021
Vol.40No.5
doi:10.3969/j.issn.2096 8531.2021.05.036
收稿日期:
2019 12 26作者简介:范惠芬(1987—),女,云南芒市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外语学院讲师,日语专业,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从“季语”看俳句与汉诗
范惠芬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外语学院,云南丽江674100)
摘 要:俳句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是日本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七音、季语和切字是俳句的三大要素,其中季语是俳句之眼,是欣赏俳句的关键。

而诗歌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季节性鲜明的名篇佳作。

通过对“季语”与汉诗的“季节性词语”进行比较,来解读俳人和诗人的诗情。

关键词:季语;俳句;汉诗;诗情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8531(2021)05 0116 05
引言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由十七音、季语和切字构成,其中季语可以说是俳句的灵魂。

对俳句的鉴赏和研究,常以季语作为切入点来解读日本人的审美趣向。

但是学界鲜有俳句与汉诗的比较研究,少有的几例,有通过比较来探讨两国自然观差异的;有通过比较来研究两国山水诗不同风格的;也有通过对比来解读中日文化异同的等等。

笔者试图通过俳句与汉诗的比较,以季语和汉诗中季节性词语为中心,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及动植物种类分组进行对比,从总体上来把握二者的不同。

一、
俳句与汉诗俳谐是多人咏叹的一种游戏,使用俗语,把诙谐作为主题。

江户时代的俳谐,是由室町时代的“俳谐连歌”发展起来的。

它是以机智、滑稽作为主旨,是多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创作的连句。

其中把连句的第一句,即“发句”独立出来,便成为了俳谐。

“发句”要求5、7、5共17音,并且必须要有季节性词语,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松尾芭蕉是俳句艺术的集大成者。

芭蕉在贞门、谈林两派成就的基础上把俳谐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使之成为表现作者心理活动的一种诗歌形式。

他将以滑稽为主,带有游戏成分的俳谐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诗的意境美的作风上。

通过俳谐,来表达一种汉诗、和歌、连歌所不能传达的思想感情,创作出了独特的俳谐。

在俳句创作中,他逐渐形成了“闲寂风雅”的俳谐理论,从此属于俳谐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由于松尾芭蕉对俳谐作出的巨大贡献,人们都把他称之为“俳圣”,甚至还有把俳谐叫作“芭蕉文学”的说法。

“蕉风”之后,著名的俳人有江户时代中期的与谢芜村和后期的小林一茶,两人把俳谐推向了大众化。

从明治时代开始正式进入了俳句的时代,正冈子规倡导“写生”进行俳谐革新,可以说近代的俳句是从子规开始的。

意外性、机智和滑稽是从室町时代的“俳谐的连歌”到江户时代的“俳谐”再到现代的俳句都具有的特征。

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要求严格。

构成传统俳句的三大要素分别是十七音、切字和季语。

十七音是“发句”的模式,切字是俳句中用于分开句意的助词和助动词,具有咏叹的意义。

而季语则是表达季节性的词语。

季语包罗万象,有表达自然现象、动植物、祭祀仪式等内容的,有《岁时记》这样的专门收录季语的书。

在欣赏俳句时,人们可以透过季语了解俳句创作的季节,以及俳人当时当地创作的心境。

季语通常用以表达日本人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眷恋之情。

由于俳句简短精练,所以对于俳句创作来说,季语所拥有的丰富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一点来看,季语可以说是俳句的灵魂。

汉诗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文学样式,其历史源远流长。

本文所引用的汉诗大多是唐诗和宋诗。

唐诗有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和古体诗等形式。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诗极盛的现象并非偶然,当时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是其主要原因。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有描绘清新山水田园风光的,有写意境宏大的边塞诗的,有浪漫诗派,还有现实诗派等。

接着说到宋诗,宋诗
和唐诗,不仅时代不同,诗风也有很大的差异。

宋诗以唐诗为基础发展起来,在结构上受到了唐诗的很大影响,但又独具特色。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我国现代诗人、诗歌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综上所述,俳句和诗歌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俳句有极其鲜明的季语,是俳句的灵魂。

汉诗的创作虽然没有限定使用“季语”,但诗人在创作中也大量使用了季节性的词语,用以表达不同的诗情。

比如,唐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的是万物复苏,花草向荣的早春景色。

而宋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里则描绘出了西湖的夏日美景。

二、以季语为中心的比较
季语是俳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称之为俳句的灵魂。

由于它所具有的丰富联想性,欣赏俳句时,季语是最关键的要素。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以下把俳句中的季语和汉诗中的“季语”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及动植物种类分组进行比较,以解读其中俳人和诗人流露出的不同诗情。

(一)春
1.植物—花类
俳句:「手のひらに落花止まらぬ月夜かな」———渡 水巴//“月夜伸手掌,落花止不住。

”(郑民钦,2008:98)渡边水巴,出生在东京浅草,拜入内藤鸣雪门下成为一名俳人,之后,从师高滨虚子。

1915年,成立“曲水吟社”,翌年创刊俳句杂志《曲水》。

他主张俳句的本质在于情调,其作品强调表现个人的情绪主观性,具有唯美倾向。

日语中的“落花”大多指的是樱花,而樱花就是春天的季语。

花瓣从树枝上随风一片片飘落下来,就像是在下一场美丽的樱花雨。

让人不禁伸出手去,想要止住樱花的掉落。

但是,落樱依然在飘零。

俳人描写了那样的一个月夜,有如水的月色,有飞舞的花瓣,还有心中惋惜落花之情。

结尾的「かな」表示咏叹,保持了作品的抒情性。

汉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萧涤非等,1983:603)岑参是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尤其擅长吟咏七言绝句。

此诗以梨花喻雪,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在诗中,把边境的八月飞雪比喻为“千树万树梨花开”,对比之下更显奇境。

边境本是苦寒之地,诗人却用“春风”“梨花”等词语描绘出了一幅春暖花开的壮美景象,极富浪漫色彩。

比较:俳句和汉诗都描写了代表春天的花类。

水巴的俳句着眼于落花不止,静谧幽深的月夜,读来能让人切身感受到当时的景色以及俳人怜惜落樱而寂寥的心情。

日本人对于樱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每年春至,人们都有前去赏樱的习俗。

他们不仅观赏樱花盛开的美好姿态,更欣赏的是樱花飘落的一瞬间。

在那时,会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生的无常。

而岑参的诗通篇描写的是边境的壮阔景象,特别用梨花来比喻飞雪,诗中的“春风”“梨花”都来源于诗人的想象,他独具匠心地描绘了一幅规模宏大的幻境,在真实与虚幻反衬的效果下仿佛能让人在冬雪中感受到春天的一丝暖意。

2.动物—鸟类
俳句:「行く春や鸟啼き鱼の目は 」———松尾芭蕉//“匆匆春将归,鸟啼鱼落泪。

”(郑民钦,2008:10)
收录于《奥州小路》。

1689年晚春,芭蕉从深川的芭蕉庵启程去旅行。

在千住与送别的友人及弟子告别时,他这样描写道:「前途三千里の思ひ胸にふさがりて、幻のちまたに离 の を注ぐ。

行く春や鸟鸣き鱼の目は 。

」(大冈信,1992:73)文中的“春将归”,点明了时间是在暮春时节,为了间接地表达俳人的离愁别绪,描写了此时周围的鸟和鱼的姿态。

“暮春三月,无端愁绪袭上心头,似觉天上飞鸟声哀,水中鱼眼含泪,自己与众人依依惜别,踏上漂泊之旅,不知何时归来,更是不胜悲愁。

”(郑民钦,2008:10)句中的切字「や」饱含了俳人深深的咏叹之情。

芭蕉在此句中并没有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借用周围的鸟和鱼并使用拟人的手法,让自然和动物都被赋予了感情。

此句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汉诗: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萧涤非等,1983:907)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早莺”和“新燕”两种动物富于季节的敏感性,都是代表春天的季节性词语,从“早”“新”两字还能推断
出当时是初春时节。

四季更迭,春天来临,从大自然中能最早感受到勃勃生机。

早莺在歌唱,新燕在筑巢,诗人把亲眼所见的春意盎然的景象描绘得恰到好处,在这份自然之美中也包含了诗人自乐而满足的心情。

比较:两句中都描写了代表春天的鸟类。

在时间上不同的是,芭蕉的俳句写于暮春,而白居易的诗作于早春。

俳句中芭蕉要踏上一次前途艰险不知归期的旅程,在与友人和弟子告别之际,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情,而是借由周围的鸟和鱼来侧面表达离别的感伤。

与此相对的是,白居易的诗通过描写动物的姿态,来表达春天到来时的一派生气景象。

“最爱”两字表现了他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让读者能够自然联想到诗人悠然自得地在白沙堤上散步的场景。

(二)夏
1.植物—花类
俳句:「牡丹散りて打ちかさなりぬ二三片」———与谢芜村//“牡丹花凋谢,重叠两三瓣。

”(郑民钦,2008:145)与谢芜村于享保元年(1716)出生在大阪郊外的毛马村,20岁左右来到江户,拜师学习俳谐。

之后的十年间他游历各地,致力学画,后名声大震。

芜村不论是作为一名画家还是一名俳人都享有盛名。

晚年的他,受到芭蕉的影响,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写生句。

可以说芜村的一生,是置身于绘画与诗歌的艺术世界中的一次游历。

这是安永二年(1773)的作品,也是一首富有绘画表现力的作品。

“牡丹”是夏季的季语,也是芜村最喜好的一种花。

曾盛开过的牡丹如今散落一地,在地上的花瓣重叠了起来。

俳人捕捉到了这个客观瞬间,体会到了生命的变幻无常。

从“散落”“二三片”中可以感受得到俳人心里无言的感伤。

汉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霍松林等,1987:1088)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诗人,考上进士后成为朝廷官员。

他是主张抗金的政治家之一,与尤袤、范成大和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他学习唐诗以及王安石的诗,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

其诗平易自然,构思新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作,是杨万里从西湖附近的一座寺庙里出来送别友人林子方时所作。

这首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荷花是代表夏天的花,西湖里密密层层的荷叶一片接一片铺展开去,绿色无限延伸,在远处与蓝天交相连接。

而眼前亭亭玉立的荷花竞相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异常娇艳。

诗人描绘了一幅精彩绝艳的画面,令读者回味无穷。

比较:俳句和汉诗都吟咏了夏天的植物。

且二者还有一个相似之处,都用写生的手法来描绘,十分有画面感,读来仿佛使人身临其境。

俳句历来都是以“记录瞬间”著称,该俳句也是如此。

仅仅截取了“花儿凋零,花瓣重叠”这样一瞬间的情景,便生动地表现出了生命的短暂。

而汉诗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天地之壮阔,描绘出了宏伟的夏天的景象,读后能使人真切感受到夏天的美好和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

2.动物—蝉
俳句:「闲かさや岩にしみいる蝉の声」———松尾芭蕉//“山色静寂透禅院,细听蝉声沁入岩。

”(郑民钦,2008:128)
松尾芭蕉因其对俳谐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被后人称为“俳圣”。

芭蕉在俳谐艺术世界中进一步发展了“闲寂”的审美情趣,创造出了以“闲寂”为中心的风雅美。

这是元禄二年(1689)芭蕉到山形县的立石寺参拜时所作。

这首俳句正是体现了芭蕉“闲寂风雅”的典型佳句。

四周的山都是安静的,在一片闲寂之中,只有蝉鸣的声音感觉渗透到了岩石里。

此句所表达的意境与有名的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相近,都是用周围的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

动与静在生活中往往是相对立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叶渭渠认为,“这时的芭蕉俗念俱忘,以孤寂的心静观自然与人生,这样,自然与人生、物的心与人的情相一致,达到物我合一和忘我之境。

”这首芭蕉的名句中,“蝉”是夏季的季语。

虽然只是区区一个字,却为读者创作了关于闲寂夏山的众多联想画面。

这就是季语所拥有的丰富想象力,从一瞬可看永恒。

汉诗:蝉
虞世南
垂謊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萧涤非等,1983:1)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一首托物寓意的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这首诗不仅仅在写蝉,而是把蝉人格化,以比喻自身。

古人视蝉为高洁、清白的象征,故咏之颂之,借此寄托理想抱负。

诗人表面是在咏蝉,实则在以蝉喻己,赞美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美以及人格的力量。

比较:此组俳句与汉诗均描写了“蝉”。

蝉是夏天的使者,听到蝉鸣,就会意识到夏天已经到来。

俳句中,采用了“动中有静”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深山中的蝉鸣,来反衬出景色佳丽而沉寂的意境,并充分体现了芭蕉所倡导的“闲寂风雅”的俳谐理论。

俳句大多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客观场景出发来进行细致的观察、简练的描写。

而诗人的作品则是一首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蝉身上的,借物言志的诗作。

汉诗大部分是借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歌以言志地表现出一种高风亮节的情操。

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等。

(三)秋
1.植物—树木
俳句:「桐一叶日当たりながら落ちにけり」———高浜虚子//“梧桐一叶落,飘零泛秋阳。

”(郑民钦,2008:247)高滨虚子作为正冈子规的弟子,继承了子规的写生论。

他坚持保存俳句传统的五七五调,另外,他还主张应该重视景物的客观素描,着重季节感而塑造出明亮的余韵。

总的来说,虚子的俳句观,就是遵守十七音和季语这两大约束,把咏叹花鸟风物作为写作观念,贯彻客观写生的态度。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桐树的一片落叶在秋日的照射下慢慢飘舞下来。

俳人的视线只聚焦在这一片落叶上,结句的「落ちにけり」中融入了俳人咏叹的感情。

落叶是秋天的季语,它仿佛感受到了晚秋的暖阳,仿佛知晓了季节的变迁,如同踩着细碎的阳光金屑翩翩起舞。

此句写出了天地幽玄的信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汉诗: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萧涤非等,1983:586)765年夏,54岁的杜甫离开长期居住的成都杜甫草堂,顺长江东下。

766年,移居四川省东部的 州,即现在的奉节县。

他在那儿短暂居住了两年,此诗被认为是当时所作。

数不清的落叶随风飘散,下方是长江涌动时发出的巨大声响。

诗人描绘了一幅气势宏大的自然场景,于萧萧而下的落叶中和滚滚而来的江水里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萧瑟的秋江景色,于是引发了他对自己身世凋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比较:这组俳句和汉诗的对比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二者的季节性词语都是秋天的落叶。

但描写出来的画面却有极大的差异感。

高滨虚子的俳句,只取材于一片桐树的落叶静静飘落这一瞬间场景,在无声、静寂的天地里好像只存在着这一片叶子。

从句中的客观描写可以侧面感受得到俳人寂寥无常的心境。

再来看看杜甫的诗,表现出了一派苍凉阔大的光景。

落叶像下大雨似的从天而降,而长江发出巨大的声响往前奔涌而去,还用上了两个拟声词“萧萧”和“滚滚”来生动地进行描绘,把读者牵引到了一个喧哗而又荒凉的世界中去。

除了画面的差异感,还有在表达思想方面也不尽相同。

俳句作为善于捕捉瞬间的诗,只是对当前的景象进行如实的描绘,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汉诗,不仅仅只是描写眼前所见风景,而且在诗句中还饱含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以及忧国忧民的复杂感情。

正如邱鸣所写,“俳句所强调的是写生,而汉诗所要求的是升华。


2.植物—花类
俳句:「白菊の目に立ててみる尘もなし」———松尾芭蕉(小西甚一,1995:167)//“抬眼看白菊,不染一尘埃。

”(笔者译)
据说这是对园女寒暄的句子。

斯波园女于1688年入芭蕉门下,句风朴直平淡,是蕉门最负盛名的女俳人。

此句描写了一尘不染的白菊的洁净姿态,也可以把白菊看作园女的化身。

汉诗: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萧涤非等,1983:948)元稹是唐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

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偏爱之情。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感叹了菊花强韧的生命力。

比较:俳句和汉诗都对菊花进行了描写,而且俳人和诗人对菊花都带有十分深厚的感情。

不同之处在于,松尾芭蕉的俳句着墨于菊花的洁净感。

这其中,包含有日本式的原因。

受到大自然恩惠的日本人,对于四季变化十分敏感,而且对自然抱有一份亲近感。

他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对植物花类尤其喜爱。

春天的樱花和秋天的菊花作为花中双壁,时常出现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作为吟咏对象。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历来被人们认为是高贵的代名词。

重视清洁感的日本人,在身体和心灵方面都一致追求保持干净不染尘埃,而菊花的高洁正好符合日本人的审美趣向。

另一方面,汉诗中描绘的是晚秋时节,众花凋零,唯有菊花傲霜开放的景象,也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赞美了菊花不流于世俗,坚强的意志及孤高的品性。

同样描写菊花的还有东晋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了诗人安身立命、怡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四)冬
1.自然景象—雪
俳句:「几たびも雪の深さを寻ねけり」———正冈子规//“数度相问,雪深有几许。

”(郑民钦,2008:309)此句收录于《寒山落木》。

「この年(明治二十九年)子规は腰痛でほとんど病床を离れ得ぬほどの重症だった。

珍しいほどの大雪が降った 外の景色を思い、何度も看护の母や妹に积雪の状态を寻ねたのだ。

」(大冈信,1992:118)子规腰痛,卧病不起,而外面大雪纷飞。

他几次询问照顾他的母亲和妹妹,外面积雪有多深。

「几たびも」表示数次发问,把子规在病中焦躁而绝望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结尾的「けり」表达了俳人深深的哀叹之情。

汉诗: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萧涤非等,1983:868)这首五言绝句,是白居易被贬职江州司马时所作。

诗人从“冷”的感觉,“明”的视觉,“闻”的听觉来全面描写冬天下雪的景象。

不仅刻画出了冬夜的寂静氛围,而且能够感受到诗人贬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

比较:在这一组俳句和汉诗中,都共同描写了冬天常见的自然景象———下雪,而且都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俳人和诗人不同的心境。

冬天是一个寒冷而寂寥的季节,它不同于春夏秋其他三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绝望的难以逾越的一个时节,特别是对于重病卧床的人而言。

在子规的俳句中,
他数度发问窗外积雪有多深,一方面让人感受到他想亲眼看雪却身不由己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也把病人对冬天落雪的严寒和对自己病情的无奈之感表现出来。

俳人只通过一个发问的动作,就留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而在白居易的诗中,通过运用感觉、视觉、听觉等感官词对夜雪进行描述。

从听觉上能听到折竹声这一侧面描写来看,不仅表明了冬夜的寂静和雪势的增大,还能推测出诗人应是一夜无眠,被贬职在此地孤独而失望的心情也凝聚于此诗中。

2.动物
俳句:「初时雨猿も小蓑を欲しげなり」———松尾芭蕉//“入冬初降雨,猿也思蓑衣。

”(郑民钦,2008:277)此句为元禄二年(1689)芭蕉在归乡途中的山路所作。

芭蕉是一名俳人同时也是一名旅人,旅行贯穿了他的一生,先后五次出游,把自我融入到自然当中,在自然天地里陶冶诗情,去追寻俳谐的艺术世界。

在艰难万苦的旅途中,芭蕉吟咏出了许多名句,展现了自己的俳谐观念和人生态度。

「初时雨」指的是初冬时节的阵雨。

在旅途中偶遇阵雨,避雨时发现附近树上有一只被淋湿的猿猴。

此时周围虽然寒冷萧瑟,但也别有情趣,想必就连猴子也想要一件小蓑衣来避寒吧。

此句充分体现了芭蕉晚年俳句中“平易轻妙”的艺术境界,以平淡自然之美作为基调。

下雨时人们想要避雨是很自然的反应,而动物理应也是如此,此句中表达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通情之感。

汉诗: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萧涤非等,1983:660)这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

诗中的“秋”字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此时的心情,心上有“秋”就是愁绪袭上心头。

“寒鸦”作为一种自然景物,在此句中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读来使人产生离别后无端的寂寞和空虚之感。

比较:猿和鸦都不是代表冬天的动物,但在作品中都被当作了俳人和诗人表达自己切身感受的素材。

俳句中所描写的是一场连猿猴都想要蓑衣的初冬阵雨,读来甚至能让人感受到当时那凄风冷雨的景象。

但是,由于芭蕉在这样的场景中加入了对动物的描写,反而流露出一种风流之感,也可以说此句展现了俳谐的风味。

另一方面,汉诗中把自然景象“寒鸦”和“水悠悠”作为送别友人的背景画面,深切地表达了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结束语
俳句作为日本传统的文学体裁,承载着日本的文化内涵;汉诗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

俳人和诗人在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情。

通过上述几组以季语为中心的俳句与汉诗的对比,可以看出两者的明显差异。

俳句以客观写生为基础,着眼于眼前的事物,讲究留白和余韵,注重写实。

俳人更多以“私”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来表达个人的心情,从而形成“古雅”和“闲寂”的俳风。

俳句着眼于极其微小的事物,捕捉短暂的瞬间,几片散落的花瓣,天地间独自飘零的孤叶,数声蝉鸣,都可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别有意境的画面,即注重对自然画面的客观描写。

大西克礼认为,“在俳句的艺术表现的层面,大都是游离于主体感情或自我感情,而常常带有客观性的倾向。


而诗人的创作较多的是托物言志,通过吟咏诗句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政治抱负。

诗歌描写的大多是场面壮观的景象,而且是流动性的画面与全景,但又不局限于场景描写,诗人在诗中倾注了对身世的感慨以及对远大理想抱负的追求,吟咏诗句的最终目的都落在情感表达方面。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3]大冈信.折々の歌1[M].东京:朝日新闻社,1992.[4]大冈信.折々の歌2[M].东京:朝日新闻社,1992.[5]小西甚一.俳句の世界[M].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1995.
[6]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ComparativeStudyonHaikuandChinesePoemsBasedonKigo
FANHui fen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LijiangCultureandTourismCollegeofYunnanUniversity,Lijiang674100,China)Abstract:Haiku,knownastheshortestpoemintheworld,isanindispensablepartofJapanesetraditionalliterature.Seventeensyllables,KigoandKirejiarethethreeessentialelementsofhaiku.Kigoistheeyeofhaikuandthekeytoappreciateit.PoetryisoneofthetraditionalformsofChineseliterature,whichhasalonghistory,includingmanyseasonalmasterpieces.Throughthecomparisonbetween“kigo”and“seasonalwords”inChinesepoetry,thispaperinterpretsthepoeticalfeelingbetweenJapanesepoetsandChinesepoets.
Keywords:kigo;haiku;Chinesepoem;poeticalfeeling
(责任编辑:侯秀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