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女性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调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进程中女性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调适
李燕青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职业妇女扮演着社会与家庭诸多方面多重的角色,在时间、精力、能力和资源分配上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同时又容易发生冲突。

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生产力、职业女性双重角色评价标准、男女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等。

基于这样的原因,从职业与家庭之间寻求新的角色平衡、家务劳动社会化、实现夫妻角色互补、形成社会支持系统、塑造职业妇女的良好形象等方面入手来达到女性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调适显得尤为重要。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professional women play multiple roles in many aspects. They have rich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llocation of time, effort, ability and resource, while prone to conflict. The reason is mainly the in- fluence of social productivity,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career women, values of men and women and traditional cul- ture. Based on this reas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eek new-roles balance between career and family, the sociali- zation of housework, the reciprocation of husbands'and wives'roles, form of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shaping a good image of career women to get the adaptation of women's professional roles and family roles.
【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8)002
【总页数】4页(P177-180)
【关键词】职业角色;家庭角色;冲突;调适
【作者】李燕青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14
在人生舞台上、发展机遇和角色冲突面前,职业妇女的社会与家庭的角色定位、角色认同、角色学习、角色调适和角色建设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解决好职业妇女的社会和家庭角色问题,才能使她们获得更有成效、更全面的发展。

角色,是社会学从戏剧舞台中借用过来的一个概念,从舞台角色引申到社会角色。

广义的社会角色包括家庭角色、学校角色、职业角色和社会中的角色。

[1]36
一、女性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涵义和意义
1.女性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涵义
所谓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扮演多角色过程中,由于角色扮演在时间、空间、身心、能力和行为等方面不同步、不协调,导致主体所扮演的各种角色间的矛盾状态。

[2]224
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冲突上。

对于职业女性来说,重要的是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按照社会学理论解释,即职业规范与性别规范发生了矛盾,工具性角色与情感性角色产生了冲突。

工具性角色是以事业为中心的角色,要求角色承担者按照岗位规范严格操作,尽职尽责;情感性角色是以柔顺和情感的付出为中心的角色,要求角色承担着厮守、体贴和奉献。

妇女在男权社会中以家庭为中心,如果走上工作岗位还继续以家庭为中心很难取得事业成功;如果以职业为
中心很容易招来男人的不满,处于两难的境地。

2.女性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意义
这两种不同规范的冲突,属于双重角色冲突。

从历史进程看,双重角色冲突对于妇女解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双重角色冲突是男女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进程中的一种剧痛,同时也是新的解放的开始,是女性就业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

其次,它使得妇女从单纯的家庭价值实现到社会和家庭双重价值的实现,形成现代女性人生的双重价值定位。

[3]202追求人生双重价值的实现,是当代职业女性探索和完善价值体系的一种重大实践。

再次,合理解决职业女性的双重角色冲突,是向男子的传统角色发起挑战并产生压力,男子同样需要实现家庭中的角色转变,男女携手共进,将会形成两性和谐的生动局面,将是历史性的伟大进步。

二、女性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
1.外显性冲突
首先,角色期望上的冲突。

妇女承担着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双重任务。

女性承担职业角色要遵循职业结构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尽职尽责,从而实现她们的职业的社会价值。

与此同时,妇女在生育、抚养孩子和家务的负担却未减弱,同样要求完成得出色。

[4]124这对于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的女性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其次,行为方式上的冲突。

职业女性从家庭到岗位和从岗位到家庭,每天都要实现角色转换,忘了角色转换,就会招来领导和家人的不满。

在岗位,尽量要稳重些、老练些、成熟些;在家里,尽力温柔些、漂亮些、勤快些。

再次,
时间和空间上的冲突。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无情的,它是一个恒定的常数。

层次高的职业女性,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仅靠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是根本不够的。

女性
的时间上的机会花费比较多:一是家务劳动的时间支出较多;二是生命周期中的低谷
期较多,生儿育女阶段、事业上的有效期短;三是职业女性需要在岗位和家庭之间
天天奔忙,花在路上的时间比男子多。

2.内隐性冲突
首先,女性自我角色认定与实施能力的冲突。

我国女性就业大多数分布在低素质的普通劳动者阶层,人才层次越高,女性越少,普遍存在着女性全面素质较低与择业期望值高的矛盾。

要达到期望中的职业角色,就得依靠个人的努力,使自己具备这种角色所要求的能力。

自身能力低于职业期望,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和冲突。

其次,女性自我的角色期望与男人对女性角色期望的冲突。

职业女性不甘心成为“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型角色,而男子则期望妇女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生儿育女和家务劳动方面。

男子将妇女分为三种类型,即生活型、事业型、家庭和事业并重型,生活型女士最可爱的呼声不掩于耳,家庭与事业并重的女士比重也很高,男女这种选择上的反差,形成了明显的冲突。

最后,女性自我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冲突。

职业女性伴随着工作和家庭中的繁重劳动,心理上不断产生压力和焦虑。

工作上和生活中一有不足,职业女性就会有愧疚感,这实际上是心理定势的负向左右。

因此,职业女性需要跨越心理障碍,学会缓解内心冲突。

三、女性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原因
形成女性职业冲突的有社会客体方面的原因,也有女性主体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力落后造成的
按照社会学家帕森斯的分析,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诸如商行、学校、医院等专门机构接替了家庭的多种功能向着社会其他结构的转移。

我们必须看到,家务劳动社会化却是滞后的。

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程度,明显地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方式的变化状况。

因生产力水平低,不能为家务劳动向社会转移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家务劳动主要由妇女承担,在家庭领域进行,加重了妇女体力负担和精力消耗,增加其时间的支出。

[5]67
2.职业女性双重角色评价标准造成的
社会利用事业单项标准评价男子,却用事业和家庭双重标准评价女人,这从社会尺度上造成了失衡。

妇女肩负两种生产,即无性别的职业劳动和有性别的人口生产,这本身就必然地重于男性的角色负担,若再把家务劳动和维系家庭感情的担子全部压在职业女性身上,就使性别分工的天平更加倾斜了。

职业社会创造的价值进入社会统计,得到社会的公认,实行按劳付酬;而家庭角色创造的价值则未进入社会统计,未得到社会承认,完全是尽义务,是无酬劳动,被称为社会看不见的奉献。

同时,双重价值标准本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天然加大对女性的压力,从而成为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发动机”。

3.男女价值观变动不同步造成的
职业女性走向社会,开始改变传统的角色模式,而男人却未能随之改变,他们的家庭角色意识与传统男子意识没有本质差别。

男子在职业取向上是向前看的,而在婚姻家庭取向上则是朝后看到,同时他们也要求妇女在婚姻家庭上朝后看。

究其根源,这实质上是权力和资源再分配上的一种冲突。

妇女走上社会打破了父权家庭的稳定模式,无意中动摇了男权社会的根基。

职业女性走向经济独立,这对于改变两性关系旧格局非常重要,职业女性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丈夫,他的权威就会下降。

两性中谁控制的资源更多,谁在婚姻家庭中的权利就越大。

男性不愿意失去对女性的控制权力,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反对女性获得更多的资源。

4.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造成的
社会学家冷纳把转型期社会中的人称为“过渡人”,认为“过渡人”一方面既不生活在传统社会又不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另一方面,既生活在传统社会又生活在现代
社会里。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选择具有过渡性的特征。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男权文化统治的社会,“男主女从,男外女内”“三从四德”等社会规范长期控制着妇女的行为。

职业女性独立自强,从本质上说是反男权文化的。

但职业女性保留传统家庭意识,自我加压,常因达不到传统角色要求而内疚。

事业成功的女
性总是想法掩饰自己的成就,以便反衬出她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贤妻”形象,或者在公开的场合尽量表现自己的成就,以便表现自己的“女人味”,反映了女性唯恐在公众面前丧失她的传统女性形象。

四、女性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调适
1.在职业与家庭之间寻求新的角色平衡
从业对于妇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人们也清楚地看到,家庭也是很重要的,二者在女性的时间和精力支配上互相争夺,解决之法必须是缓解冲突,寻求平衡,而不是舍弃某一方面。

缓冲的原则是要促进男子转变,这有利于两性传统角色差异的缩小,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增加职业女性在家里的时间,办公
系统自动化、信息化,可以使女性在家里从事一些常规性工作,并节省女性上下班时间;计划生育,对女性生育实行社会保险,生育花费由社会均衡分担,实现生育
价值社会化;[6]97重视妇女生育后的业务再培训,对女性生命周期中的花费进
行一定的社会补偿。

2.家务劳动社会化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如果将妇女所从事的家务劳动也折合为价值表现,那么在世界总劳动中,妇女提供的劳动应占劳动总量的三分之二,但在世界财富的支配中,女性则仅占十分之一。

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更多的社会性劳动岗位,促进服务业产业化,增加女性收入,缓解家庭角色紧张。

发展家务劳动市场,兴办专业型和中介型的家庭服务业,开展持久服务和应急性服务,采取住户式服务与计时服务相结合、计时服务和计项服务相结合方式。

总之,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门类齐全的服务业,有助于缓解职业女性家务劳动的紧张状况。

3.吸取男性特点,实现夫妻角色互补
实践提醒人们,成功的人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征的双重组合。

当今妇女要推动社会进步,就不能不吸收男性拥有的目标取向明确、勇气、竞争力、创造性、宏观把握以
及理性和智性等优点。

妇女吸取男性的优点要比男性吸取女性的优点成功得多,因为女性优点长期被贬抑,许多男人不屑于吸收,而女性则潜心刻意学习,比较容易学到男人的优点。

应该说,人类社会中的两性一直是相生共长的,21世纪这一特
征更加突出,女性的发展离不开男性的支持,两性关系是互动的。

4.加强角色学习
通过角色学习,使妇女正确了解自己肩负的社会与家庭的角色义务、角色权利和角色规范,这是角色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时,职业妇女还应该了解社会期望该职业角色应具有的情感和态度。

在角色学习过程中,职业女性往往忽视角色认知的相互性,角色学习还要善于运用自身的角色进行互补,如女性可以运用职业能力去建立高层次的幸福家庭,形成一种自律、尊重、平等、自由的现代化家庭气氛,培养出优秀的儿女与丈夫,互励互助、共同解惑等。

[7]89加强角色学习,有利于女性更
好地社会化。

5.形成社会支持系统
无论是事业优先的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优先的职业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希望
上班时间有更多的弹性。

增加女性就业弹性,就是使她们在就业方式、劳动时间、劳动场所等方面有灵活选择的余地。

一是增加就业与休业的弹性,实行阶段就业、休长假、留职停薪,如在婴儿幼小时期可以选择弹性工作和小时工作,孩子长大后又可恢复满负荷工作。

二是增加劳动时间的弹性,实行季节、半日、小时工作制和家庭日制,使其劳动时间能够灵活安排。

三是劳动地点可以在厂内也可以分散到家庭进行。

这些都需要社会系统的支持。

6.塑造职业妇女的良好形象
职业妇女的自我觉醒是她们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职业女性要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就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在各种职业中,主动争取,努力拼搏,逐步树立良好的“自我形
象”,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自身的进步。

职业女性在实践中,将会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升华。

她们学会从时间上科学地安排社会工作和家务劳动,从心理学上学会放松和调节,从观念上不断解放自己,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朗的胸怀、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较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较好的自控心理素质等,她们的形象会越来越好,她们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将扮演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沙吉才.中国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3]约翰.奈斯比特,帕特里夏.艾柏登.女性大趋势[M].上海:新华出版社,1993.
[4]陶春芳.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5]加强妇女参与经济发展.联合国世界银行政策报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5.
[6]童芍素.角色的困惑与女人的出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7]尹瑞龄.中国知识妇女[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