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5质量年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2003年8月,作为顺义区政府创办的唯一一所高职学院,几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部署,坚持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创新发展,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

一、遵循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科学有序规划学院发展
(一)明确办学定位,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学院始终坚持“立足顺义,面向首都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政校企结合为途径,以职业素质为主线,以应用能力为核心,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从首都经济和顺义区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科学、有序规范地推进学院发展。

2014年9月,顺义区职业教育园区投入使用,基本完成了职教资源整合,促进了中高职协调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逐年增强。

(二)紧跟职业教育步伐,积极推进人才需求调研
近年来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为抓住机遇,积极推进顺义区职业教育改革,学院加大了对本地区、本行业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调研力度,确实做到“跟着市场走、围着企业转、适应需求变”。

学院发布《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和《教师下企业调研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或调查研究。

2014年,学院以“动真情、摸实情、用实招、见实效”为工作原则,组织了调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共立14项。

课题内容涵盖区域经济建设与人才培养、专业内涵建设与专业发展、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教学质量评价、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对外技能培训、学生管理、就业质量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学院领导干部积极牵头,调研阶段性成果显著,新开发2个专业,几个专业方向做了调整。

在《顺义调研》发表调研文章3篇,在《顺义高等职业教育》发表调研报告9篇。

(三)不断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推动招生就业再上台阶
学院依托北京临空经济区和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坚持产教融合、学岗对接、课证合一、校企一体化育人,与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实行订单、
定向、定岗培养,帮助学生实现“高级技能毕业、高端产业择业、高薪岗位就业、高尚品德立业”。

丰富招生形式。

学院积极推进招生改革,坚持“立足顺义、面向区域、服务首都”的工作方针,积极扩大招生宣传,尤其是与顺义、平谷、怀柔、密云四个区县的联系磋商。

目前已经形成了高考统招、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和“3+2”招生互相补充的高职招生模式和中考统招、综合高中班相结合的中职招生模式,为不同学段、不同基础的学生打通了求学之路。

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对口升学。

2013年,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学院开始进行五年一贯制招生,实行两年中职加三年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年里,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三个专业共招收初中毕业生139人,进一步完善了中高职衔接体系。

强化就业指导。

在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方面,职业院校坚持“机构、人员、场地”三到位,着力抓好入学教育、课程学习、实习前教育、顶岗实习和毕业生追踪等五个环节的就业指导。

学院现有“职业指导师”61名。

通过选派老师进企业锻炼、创建实训室、顶岗实习、加强就业追踪分析等举措,学生就业对口率和知名大企业就业率明显提高。

初步实现了高级技能毕业、高端产业择业、高新岗位就业、高尚品德立业。

目前,学院与北京卫星制造厂、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北京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恩布拉克雪花压塑机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100余家单位达成校企合作共识,实现了“资源共享”、“产学共赢”。

二、优化职教资源,改善办学条件
(一)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整合中高职教育资源
2014年9月以前,我院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6.3平方米/生,生均占地面积69.0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8.13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7027元/生,生均图书90册,计算机1018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54台,网络多媒体教室93间。

2014年10月,学院迁入杨镇职教园区新址后,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之机,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

新校址规划占地481亩,规划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已完成13.2万平方米。

现已投入资金8.77亿元。

学院拥有16栋单体建筑,其中综合楼、图书馆、报告厅、餐厅各一栋,宿舍楼6栋,实训楼6栋(现代服务、电子科技、汽车、现代制造、都市农业、航空服务)。

实训设备总值1亿多元。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目前学院建有酒店实训基地、艺术实训基地、物流实训基地、民航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金工实训基地、特种加工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模具实训基地等9个实训基地,理实一体化实训室50个。

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4个。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7027.11元/生,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480学时/生、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时间7.8天/生。

汽车、数控、机电类专业学生100%获取中高级工证书。

(三)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为加强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学院还加强了“两网、一系统”建设。

一是加强“两网”,即“校园网”和“校企网”建设。

“校园网”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教育教学信息及时便捷;“校企网”重在整合数字化资源,专门提供毕业生信息、订单班培养、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学生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二是加强“一系统”,即“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数字化平台,加强对学生学籍、信息、成绩、教学管理等。

所有教室都装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图书馆藏书丰富,有电子阅览室可共享国际国内教育资源。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健全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目前学院生师比12.96;校内专任教师137人,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64人,占专任教师的67%;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74人,占专任教师的54%;双师素质教师46人,占专任教师的34%;企业兼职教师55人。

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的实施方案》,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同时,健全了教师培训体系,分层面、分形式地加强了新教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职教名师、班主任、德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2014年,培养了区级学科带头人2人,区级骨干教师和“园丁新星”30人。

三、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
(一)专业建设持续加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
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为核心,加强专业建设。

现有专业14个,覆盖交通运输、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等7个专业大类,形成了与汽车制造、航空产业、现代物流等区域主导产业相对接的专业格局。

(二)骨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学院顺利通过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验收。

形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

同时,为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学院依据教学条件和学生基础,加大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将传统教材与校本教材配合使用,实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

2014年,顺义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在我院落成,推进了学院文创专业群建设,拓展了文创类社会服务项目。

(三)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制定完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建设完成34门工学结合优质课程,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四)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模式
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暂行办法》和《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引入国内权威评价机构麦可思的第三方评价,形成了学院、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改革评价模式,将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突出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将能力与贡献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强调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并将其作为考核、奖励干部、教师的重要依据。

(五)开展科研课题和创新项目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制定年度科研计划和课题研究方案,设立科研课题和创新项目专项经费,加强过程管理,加大奖励力度。

2014年,共完成教学改革项目和工作创新项目2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优秀项11项;完成调研课题14项,其中一等奖2项,2等奖4项,三等奖8项;完成科研课题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教师发表、获奖论文49篇,公开出版教材14部。

(六)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制定了《人才培养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和深化“124工程”,即每名教师至少负责或参与1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与本专业的2家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并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4名工程技术人员交朋友,了解新技术、新工艺。

四、坚持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通过组织开展“我的梦中国梦”、“校园道德之星评选”、“全国文明风采竞赛”等德育
主题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促进了学院共同理性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本年度1人获“国家奖学金”、56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87人获“国家助学金”,230人获“学院奖学金”5名学生光荣加入党组织。

(二)开设文化传承类选修课,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学院开设剪纸、书法、国学、形体、插花等选修课,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组建学生社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围绕“展现社团风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主题,组建了学习型、专业型、体育型、实践型、娱乐型学生社团22个,会员达800余人。

“专业型”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为目标,开展了汽车知识竞赛、发动机拆装比赛、展台布置大赛、展会服务等活动;“学习型”社团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开展了学长讲堂、面试技巧培训、英语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我的中国梦读书知识竞赛、辩论大赛等;“体育型”社团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开展了“阳光健身,和谐发展”篮球友谊赛、“聚力青春”羽毛球赛、足球赛等;“娱乐型”社团主要以陶冶学生情操为目标,开展了音乐会流行歌曲大比拼、舞蹈编排等活动,并精选优质歌舞参加学院元旦晚会;“实践型”社团以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培养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完成了北京园博会志愿服务活动、北京自行车公路赛、登山长走大会、植树、迎新、洁净校园等多项市区院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环境育人
学院开展了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的建设,并积极与企业接洽,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加强环境育人。

五、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院办学效益明显提升
(一)就业持续稳定,保持较高水平
201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5.3%,留在当地就业比例为86.75%,到国家骨干企业就业比例54.91%。

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比例2.78%,学生就业多集中在北京大中型企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对较好,薪酬水平较高。

2013年毕业生月平均收入3262元,2014年毕业生月平均收入3241元,连续保持较高水平。

家长和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

(二)办学质量得到认可,社会评价满意度较高
2013年麦可思对学生35项基本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能力满意度、核心知识满意度、总体知识满意度均高于全国职业院校平均水平。

2014年毕业生雇主满意度97.8%。

校友满意度较高;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89﹪,比全国同类院校高4个百分点。

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90﹪,继续保持较高满意度。

(三)拓展教育形式,服务企业人才培养
学院建立并完善了“高起专、专升本、本读硕”的成人学历教育模式,为企业和社会人员搭建了各层次学历提升的平台,为广大青年打开了通往成功成才大门。

目前在校生410人,毕业生112人。

2014年3月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中汽研究所“汽车材料数据系统”培训,近50名相关企业员工参与培训;2014年3月-7月协助北京现代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学分银行”计划,选派我院10余名教师为97名企业员工讲授《哲学》、《高等数学》、《英语》、《实用文体写作》、《计算机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汽车理论》、《汽车构造》等相关业课程。

2014年学院非学历培训到款额16.1万元,公益性培训服务4万元。

六、今后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将立足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依托区域优势,加速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一)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继续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着力探索适应顺义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立有专门的市、院级课题加以研究推进,已初步制定出“五年一贯制”三个专业和“3+2”一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为指导、产业为主体,在中高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行业、企业和劳动部门参与办学,建设区域性和行业性相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共同进步和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