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共11题;共22分)
1. (2分)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反映老子
A . 提出事物发展的辩证思想
B . 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
C . 强调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
D . 强调无为而治
2. (2分) (2019高三上·重庆期末) 魏晋南北朝时,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

唐太宗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欲谋求统一,遂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以此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

这反映了唐代()
A . 运用政府行政手段复兴儒学
B . 学术政策顺应了政治统治需要
C . 借助经学抑制佛道思想影响
D . 采取政治的手段改变经学传统
3. (2分)(2016·淮南模拟) 唐朝前期,担任园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懦。

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

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

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 . 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 . 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 . 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
D . 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4. (2分) (2017高二上·三台开学考) 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A . 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 .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C .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D . 官府鼓励经商
5. (2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是()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③GDP迅速增长④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6. (2分)“□□舰舰长萨师俊在长江上游□□与日机互击阵亡。

今日党政军长官均到其家吊唁。

”1938年11月1日,《申报》刊发题为《华军舰长萨师俊阵亡》的短讯,出于战时保密的考量,对军舰及与日军交战地作了模糊处理。

由此推断,该军舰当时应是参与()
A . 淞沪会战
B . 徐州会战
C . 武汉会战
D . 广州会战
7. (2分)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 . 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 . 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 . 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 . 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8. (2分) (2020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出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国家的行列。

后世有史学家将其称作“白色革命家"。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 德国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
B . 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现代化共同发展
C . 国家统-的革命性和新建政体的局限性
D . 社会革命的进步性和工人运动的容忍性
9. (2分) (2019高二下·无锡会考) 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

它成立20余年后,主要借款对象由西欧各国变为发展中国家,扩大了各国购买力,促进了世界贸易。

该国际金融组织是()
A . 世界银行
B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 世界贸易组织
D . 欧盟
10. (2分) (2016高二上·大连期末) 特来美修道院唯一的院规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不禁欲,敢于大胆瞧姑娘;他不节食,吃喝抵得上四个人;他不怯敌,对敌人十分无情,曾把入侵之敌打得落花流水。

这最能体
现()
A . 禁欲主义
B . 英雄主义
C . 人文主义
D . 理性主义
11. (2分) 2012年10月,某跨国公司关闭其苏州工厂,将生产线向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导致该厂与我国300多家代加工企业的合同被解除。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咸胁
B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跨国公司投资的方向
C . 企业应从代加工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转变
D . 对外开放战略应由“引进来”转向“走出去”
二、综合题 (共6题;共75分)
12. (15分)(2016·黄浦模拟) 中历:中华文明的时间序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

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

“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

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朱元璋登基伊始,也遣使于周边各国,要求朝贡,给予册封,并颁赐《大统历》,以重整东亚世界的时空秩序。

《明实录》中,差不多每年都记载了颁赐《大统历》于各国之事。

朝鲜半岛上自古即用中国历法。

新罗自674年起采用唐新历,宪德王时采用唐《宣明历》,一直用到高丽忠宣王时。

朝鲜王朝历奉明、清正朔,先后用明《大统历》、清《时宪历》。

日本从7世纪至17世纪末的千余年间,先后采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

尤其是《宣明历》,一用就是八百余年。

越南历史上虽然常用自己所造的历法,如陈朝的《协纪历》、胡朝的《顺天历》、黎朝的《万全历》、阮朝的《协纪历》等,其实它们都源自中国历法,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

有时连自己可以编撰的历本,也要每年等待中国的颁赐。

这样就省了自己编撰、印制的麻烦,同时也表示一种外交上的臣服姿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

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

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

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

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

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13. (5分) (2018高二下·宁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4. (15分) (2015高一上·攀枝花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预防和治理腐败,中国古代做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

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

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

……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

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

……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在为官、选官、教育、考核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的哪些经验教训?
15. (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

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

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16. (20分) (2016高三上·嘉峪关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些炮台显示清军的防御是多么原始……杰克·钦对中国可怜的武器装备做了正确的评价:“更像烟花而不是大炮。


——[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林则徐在中国传统的水战战术中择出“火攻”战法,即“多驾拖船,满载车薪,备带火器,分为数队,占住上风,漏液乘流纵放”。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等而下之的杨芳,则收集妇女溺器为“压胜具”,视“夷炮”为邪教法术。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到省后察看夷情,外似桀骜,内实惟怯。

——引自《林则徐书简》
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

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即其(英国)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

——引自《林则徐年谱》
材料三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

——引自《魏源集》
林则徐先后组织编写关于西方的相关书籍:(1)《华事夷言》;(2)《澳门新闻纸》;(3)《澳门月报》;(4)《四洲志》。

——整理自《林则徐年谱》
今日巳刻,晾夷带其女眷与啤治文、牟逊等同驾小船,由师船带至虎门……以夷礼摘帽见。

——引自《林则徐集》
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坚船利炮而称其强……破浪乘风,是其长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

——引自《林则徐集》
购西洋各国洋炮二百余位,增排两岸。

——引自《魏源集》
又闻该国现系女主,……惟其贸易夷商,向在他国往往争占马头,虽无国主之命,亦可私约兵船前往攻夺,得一新地,则许出赀之人取利三十年,乃归其主,故于贸易之处,辄起吞并之心。

——引自《林则徐集》
材料四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了。

——引自《林则徐集》
岂知,就是这些”一仆不能复起”、“若至岸上更无能为”的英兵却在岸上催城拔寨,从广州到镇江,一座座海防炮台,一个个城市轻易得手。

…所以英国远征军凭7千之众(最后增至2万)便可把有80万大军的大清军队战而胜之。

——《白挨一次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据材料二,林则徐认为英人“外似桀骜,内实惟怯”的原因是什么?林则徐称呼英方的用词和语气折射出林氏什么样的心态?
(3)据材料三,林则徐为了了解英国都做出了哪些努力?林则徐为战争的胜利做了哪些准备?林则徐是如何认识英国对外政策的?林则徐对英国的态度比起初到广东有何不同?
(4)结合材料四,林则徐的制敌之策是否有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林则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17. (10分) (2016·邯郸模拟) 材料一: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分别成立于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们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他们在政治上不赞成激进的阶级斗争,但他们主张民主、自由,希望政府更加开明、更加民主,希望能够和缓地改革进步。

——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
材料二: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之无理而又狂妄的举动,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

会议总结了民盟斗争的历史经验,清算了中间路线。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根据材料,指出民盟政治主张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盟政治主张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共11题;共22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
考点:
解析:
答案:10-1、
考点:
解析:
答案:11-1、
考点:
解析:
二、综合题 (共6题;共75分)答案:12-1、
答案:12-2、
答案:12-3、
考点:
解析:
答案:13-1、
考点:
解析:
答案:14-1、答案:14-2、
答案:14-3、
考点:
解析:
答案:15-1、
答案:15-2、
考点:
解析:
答案:16-1、答案:16-2、答案:16-3、
答案:16-4、
考点:
解析:
答案:17-1、答案:17-2、
考点: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