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犹 当 豢之 悦 我 口。 ”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和人类社会的长足进 步, 人 们开始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 ,从而做 出一个结 论性 的解 释。一些 先哲把研究 的视角对准 了 自己和同 类, 于是提出了“ 我是什么? 人是什么? 人的本性是什么 样的? ” 等问题。 关于“ 人性” 的讨论 , 开始成为中国古代 思想 史上一个不 可或 缺和备受关注 的问题 。先秦诸子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 了自己的见解 ,于是纷纷著 书立说 , 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 , 用 于是就形成了许
在《 孟子》 一书的其它篇 目中, 这种思想亦有体现 , 如《 孟子 离娄》 中说 : “ 尧舜与人 同耳” “ , ,舜 人也 , 我亦 人也。”孟子 滕文公》 《 中亦有 : “ , 舜 何人也 ; 予 , 何人 也 , 为者亦若 是 。” 有 他还提 出 了“ 皆可 以为尧舜 ” 人 的 说法, 来肯定一切人同类 、 同性的特质。 从《 孟子 , 告子上》 中的内容来看 , 子认为人的共 孟 性除 了“ 天下之足同” 在形貌体态上的相似和 口、 , 目、 耳 的共同感受之外 ,最重要的是人 具有禽兽所不曾具 有 的心理需要 , 而这才是人与禽兽 区别的关键所在 。人 的共同心理需要就是仁 、 、 、 四种 向善的本能 , 义 札 智 即 所 谓“ 四端” 。孟子说 : “ 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 , 皆有休 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朋友也 ,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 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 非人也 ; 无辞让之心 , 非人也 ; 无是非之心 , 非人也。恻隐之心 ,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 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 , 智之端也 。 人之有是四端也 , 犹其有 四体也。有是四端而 自谓不能 者, 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 ,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 我者 , 知皆扩而充之矣 , 若火之始燃 , 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 不足以事父母。” 在这里, 3 2 [ 孟子特别强调“ 四端” 是一种天赋本能 , 是人人 皆有 的 良心的本然 , 非后天所强加的。正是这 四种善端从根本 上 区别于人与禽兽 , 也是人类 中“ ” 非人” 人 与“ 的根本
0 8 5月 上 刊 喻 2 0 年 号 旬 大放 才


“ 性

卢永涛
论” 自
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长江大学 历史系 , 湖北 荆州 434 20 0 ) 摘 要 : 关于“ 人性” 的讨论 , 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一个备受关注的 问题 。先秦儒 家对“ ” 人 的本性 的深入 探讨 , 中尤其 以孟子“ 其 性善论” 最具有代表性 , 至今还 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标 准所 在 。孟 子在 这 里还 赋予 了一个 道 德家 的道德 强
侄, 河海之于行潦, 类也。圣人之于民, 亦类也” ;二是 1 I [
圣人与我同“ ” 孟子 告子上》 类 。《 中以大量篇幅阐述 了 这种 思想 : “ 凡 同类 者 , 相 似 也 , 独 至 于 人 而 疑 故 举 何 之?圣人与我 同类者。故龙子 曰:不知足而为履 , 我知 其不为贾也。属之相似 , 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 , 有 同香也 。 易牙先得我 口之所香者也。 如使 口之于味也, 其 性与人殊 , 若犬 马之 与我不 同类也 , 则天下何 香皆 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 , 天下期于易牙 , 是天下之 口
许 多 多 的古 典人 性 观 ,这 些 人性 观 的一些 观点至 今还 在深刻地 影 响着人们 的思 想 。
早在 《 诗经》 《 传》 、左 等著作 中 , 曾涉及过有关 就 “ ” 性 的概念 。孔子在《 论语 阳货》 中已明确提 出: “ 性 相近也 , 习相远也 。 然而提出该命题来进行讨论却是 ” 在 战 国时 期 。当时流 行 的有 战 国初期世 硕 的 “ 有善有 恶论” 中期告子的“ , 无善无恶论”孟子的“ , 性善论” 和 荀子的“ 性恶论” 。在这 四种观点和学说里 , 以儒家代 表人物 的孟子 因形成 了比较完整的人性论体 系 , 而格
题, 但其“ 的观照 , 仁” 一直成为后世儒者研究人性问题 的理论支柱 。孟子 的“ 善说 ” 性 的主要依据和支点也就 在于此 。 首先, 孟子通过“ 人禽之辨” 来阐述人同类说 , 认为 人作为一个统一的物类是有共性的。 他从两方面进行 了说明 : 一是人与禽兽是不同的 “ ”如“ 类 , 麒麟之于走 兽 , 凤凰之于飞鸟 , 山之于丘 太
外显 出 。
儒家从“ 人者 , 仁也” 出发, 首先肯定, 是一种具 ’ 人” 有道德属性 的 、 不同于其它物种 的“ , 类” 其性仁 、 其情 仁 、 言仁 、 其 其行仁 , 最终达到“ 仁者 , 爱人 ” 的理想境
界 。虽 然儒 家 的创 始 人 孔 子 没有 系统 地 探讨 “ 人性 ” 问
4
迫, 这就是既然“ 四端” 为人 的本性 , 那么人就必须把握 好 自己的这种“ 异于禽兽” 的特质 ,扩而充之”完成人 “ , 之为人的过程 , 即能仁 、 能义 、 能礼 、 能智。孟子并非拔 高人 的本性 , 恰恰相反的是 , 他提 出了“ 人之所 以异 于 禽兽者几希” 的命题 , J 3 [ 并指 出“ 人之有道也 , 饱食 , 暖 衣, 逸居而无教 , 则近于禽兽” 。他之所以推出“ 闻 性善” 论 . 也非在仁义礼智本身 . 而是对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 中所表现出来的物欲 、 权欲横流 , 理性不张, 道德弛坏 现象的一种担优与批判。 其次 ,孟子通过心性之辨来说明人性的异化和现 实中人的道德差别。 在孟子的性善学说 中 , 人的本质是相 同的。如前
关键 词 : 先秦作 家 “ 性’ 孟 子 人 ,
相似也。惟耳亦然 : 至于声 , 天下期 于师旷 , 是天下之 耳相似也。惟 目亦然 : 至于子都 , 天下莫不知其坟也 , 不 知子都之蛟 者 , 目者也 。故 曰 : 口之 于味 也 , 同 无 有 香焉 ; 耳之于声也 , 同听焉 ; 目之于色也 , 有 有同美焉 。 至于心 , 独无所 同然乎?心之所 同然 者何也?谓理也 , 义也 。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 、 义之悦我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