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
综合题
1、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北美洲部分区域简图
材料二:涌潮是一种特殊的潮汐现象,涨潮时水位暴涨,形成陡立水墙向前推进,来势凶猛,异常壮观。
芬迪湾以世界最高的涌潮而闻名遐迩。
芬迪湾是重要的三文鱼洄游地,上世纪初,这里的三文鱼曾一度濒临灭绝。
(1)甲处的植被类型名称是________,树叶呈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2)海上航线体现了人类对海洋________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芬迪湾“世界最高涌潮”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芬迪湾三文鱼一度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4)乙地所在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黑土分布区之一。
从气温角度简析黑土土质肥沃的原因。
答案:(1) 亚寒带针叶林针状抗寒抗旱
(2) 空间海湾形状
(3) 人类的过度捕捞栖息地遭到破坏
(4)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多
解析:
本大题以北美洲部分区域简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植被类型及特点、高潮的形成、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土壤的形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
结合甲处纬度位置和植被景观图片可知,甲处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树叶呈针状。
针状叶子可以减少蒸腾面积,从而减少叶片内的液体单位面积受热量,而且当面积变小时也能降低气化的速率,因此针形叶也能较好地保持植物体内水分,有助于它们适应干燥的环境。
(2)
海上航线体现了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
芬迪湾海湾外部宽而深,里面窄而浅,开口又正对着潮流进出的方向,愈往里去,涨潮时的能量就愈集中,致使水位大幅度上涨,而形成特大的潮差。
(3)
上世纪初,芬迪湾三文鱼一度濒临灭绝的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人类疯狂的过度捕捞,芬迪湾曾是大西洋重要的三文鱼洄游地,人类活动破坏了其栖息地。
(4)
乙地位于美国中央平原,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纬度较高,气温偏低,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岸植物群落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岸植物通过自身的生物作用对河岸生态系统发挥调节作用。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河道蜿蜒,下图示意黄河源区某河湾处植被及土壤的分布状况,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逐步向高级演替。
(1)指出判断该河湾植被自然演替阶段的重要依据。
(2)描述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该河湾土壤厚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3)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该河湾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的成因。
(4)简述河岸带植被和土壤发育的相互关系。
答案:(1)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植被生境类型。
(2)变化特征: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壤厚度逐步增大。
原因: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易于截留较细的泥沙物质,有利于土壤的发育;距河越远,地势越高,地表土壤受水流冲刷侵蚀作用减小,土层厚度增加。
(3)距河岸较近的植被带内,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含水量先减小;但是随着距河岸距离的继续增大,植被覆盖度上升,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且由于土层增厚,土壤含水,蓄水能力增强,土壤含水量又逐步增大。
(4)河岸带植被发育有利于土壤厚度增加,有机质积累,土壤结构改善;河岸带土壤的熟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
解析:
本题以河岸植物群落为情境,设置四道小题,考查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
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判断植被自然演替阶段的重要依据是植物种类,植物种类能够指示植被演替阶段,植被覆盖度,能够表明植被
演替阶段,植被生境类型,能够体现植被演替阶段。
(2)
在图中可以判断出从河流向远处延伸的过程当中,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壤厚度逐步增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
原因是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数量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加,能够降低地表径流与风的速度,易于截留较
细的泥沙物质,能够促进土壤的发育,并且距河越远的地方地势越高,所以地表土壤受水流冲刷侵蚀作用减小,进一步导致土层厚度增加。
(3)
要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河湾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则要从地下水位以及蒸发两种角度来分析。
从地下
水位的角度来分析,距河岸较近的植被带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导致土壤含水量先减小。
从蒸
发的角度来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继续增大,植被数量增多,植被覆盖度上升,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且
土层增厚导致土壤含水,能力增强,所以土壤含水量又逐步增大。
(4)
河岸带植被和土壤发育的相互关系要从植被对土壤的影响以及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两个角度来分析,从植被对土
壤的影响的角度,植被发育有利于土壤厚度增加与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从土壤对植被的影响的角度,土壤的熟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促使植被数量增多
3、下图是世界各大陆荒漠面积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①大陆的名称,并说明该大陆荒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2)指出②大陆的名称,并说明该大陆荒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3)指出③大陆的名称,并说明该大陆荒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4)图示大陆中,热带草原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
温带草原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
答案:(1)①是欧亚大陆。
热带荒漠、亚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河平原,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中国西北地区、蒙古国等地。
(2)②是非洲大陆。
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
(3)③是澳大利亚大陆。
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
(4) 非洲大陆(②)欧亚大陆(①)
解析:
本题以“世界各大陆荒漠面积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世界各大陆荒漠的分布,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1)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大陆温带荒漠面积最大,亚热带和热带荒漠面积也较大,说明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的亚欧大陆。
亚欧大陆的热带荒漠、亚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河平原,温带
荒漠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中国西北地区、蒙古国等地。
(2)
②大陆热带荒漠面积最大,说明纬度低,热带荒漠气候面积最广,为非洲大陆。
非洲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
(3)
③大陆热带荒漠面积较大,没有温带荒漠,说明纬度低,为澳大利亚大陆。
澳大利亚大陆的热带荒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
(4)
根据所学知识,全球热带草原面积最大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温带草原面积最大的是亚欧大陆。
小提示:
4、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层和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
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A.成土母质B.气候C.植物D.地形
(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4)哪些自然灾害能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1) 腐殖质淋溶
(2)A
(3)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
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4)干旱、沙尘暴、滑坡、大风(寒潮)。
解析:
本大题以森林、草原土壤剖面图和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土壤结构特征,以及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知,完整土壤分层由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与基岩层组成,结合左图可推断出,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2)
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
A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3)
读图可知,图中土层A是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
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
枯枝落叶的数量越多,腐殖质层越厚;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微生物的分解越快;降水量大,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大;坡度大侵蚀越强,人类活动多,破坏多。
(4)
西北地区的土壤厚度较小,因为西北地区多大风,加之易受沙尘暴、寒潮的侵袭,风力侵蚀作用强,土壤遭受侵蚀,比较干旱,生物作用弱,枯枝落叶少,腐殖质少,滑坡发生时将地表的成熟土壤掩埋。
5、【环境保护】
为保护和恢复草场资源,内蒙古荒漠草原部分地区试点围封禁牧。
研究表明,与自由放牧相比,围封禁牧显著改善了荒漠草原的植被状况与土壤的理化性质(下表)。
简述围封禁牧后荒漠草原土壤性质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答案:容重(或紧实度)降低:消除牲畜对草地表面土层的践踏;没有牲畜采食,植物根系的生长增加,降低了土壤的紧实度。
含水量提高:土壤紧实度降低,植被及凋落物覆盖率提高,有利于水分下渗(或地表蒸发减弱)。
有机质增多:植被生物量和覆盖度提高,凋落物的积累增多。
解析:
本题考查禁牧后的土壤变化,考查以表格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考查地理的实践能力。
读表格看出,围封禁牧后土壤性质的变化:土壤容重降低,含水量增加,有机碳增加。
原因:放牧会使土壤容量增大,禁牧后,没有牲畜采食,植物根系的生长增加,降低了土壤的紧实度。
有机质增加,禁牧后,地表的植物和草类增多,凋落物的积累增多,有机质增多。
含水量降低主要是禁牧后土壤的容重降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增加了水分下渗。
小提示: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所示地区位于东欧平原南部,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素有“粮仓”之称。
材料二:图中M城气候统计图(图2)。
(1)从气候、植被角度,分析图示区域黑土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2)请从地形方面,分析该区域土层深厚的原因。
答案:(1)就气候和植被而言,该地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来源丰富;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分解的少,积累的多,因此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2)就地形而言,该地区位于东欧平原南部,地形平坦,利于流水堆积;外力侵蚀作用弱,有机质流失少,土层深厚。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黑土肥力、土壤厚度的因素以及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1)就气候和植被而言,据图2可知,该地降水较多,夏季热量较充足,因此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来源丰富;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分解的少,积累的多;因此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2)从地形方面分析,该区域位于东欧平原南部,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利于流水堆积;地形平坦,河流流
速慢,外力侵蚀作用弱,有机质流失少,因此土层深厚。
小提示: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
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风起云涌。
如图为黄山在中国的位置及其于2018年3月15日的云海
景色。
(1)说出黄山云海所属的旅游资源类型。
(2)分析黄山云海的成因。
答案:(1)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气象气候类旅游资源。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林木繁茂,蒸腾作用强;山高谷深,水分不易扩散,因而水汽丰富;冬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
解析:
该题以黄山云海为背景材料,设置了两个小问,主要涉及了旅游资源类型、云海成因分析等知识点。
考查了学
生阅读地理图、并从中提取地理信息、获取解题线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
核心素养。
(1)
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
由概念可知,云海属于自然旅游资
源中的气象气候类旅游资源。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云海即水汽遇冷加上凝结核所冷凝而形成的。
黄山位于安徽境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再加上水热充沛,林木繁茂,蒸腾作用强,可提供充足水汽。
冬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水
汽易遇冷进而冷凝。
同时黄山地区山高谷深,水汽被阻挡在山谷中,极易形成壮观的云海景观。
8、日本熊本县阿苏山的代表性观光胜地是一片富饶的草原(阿苏草原),上千年来该草原都是依靠人工维持的
半自然草原。
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造就阿苏山大草原那漫山遍野青翠欲
滴的迷人景观。
但一年一度的烧荒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比如火势可能会蔓延到附近森林,盲目点火还会危及
人员的生命安全。
(1)指出阿苏草原所在地气候和所对应的植被类型。
(2)分析阿苏草原每年烧荒的时间。
(3)简析阿苏草原烧荒的对草场自身的作用。
(4)说明应如何确保烧荒安全。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冬末春初(3月)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早春,草还未发芽,烧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
(3)当地水热充足,草原很容易向灌木过渡,逐步演变成森林;烧荒可以维持草原植被;烧荒可以减少有机物的积蓄,变为草木灰(矿物盐),成为刚发芽的嫩草肥料,确保新草破土而出;烧荒可还以烧死害虫病菌等,促进草的生长。
(4)烧荒前,在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烧荒时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气候特征以及自然带、草原烧荒的时间、作用以及烧荒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读图分析可知,阿苏草原为日本的本州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成率阔叶林带。
(2)由材料分析可知,每年,阿苏草原都会定期烧荒,很快,新草就会破土而出,说明烧荒之后,很短时间内草就开始发芽、生长,由此判断烧荒时间为)冬末春初,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完全干枯,易于燃烧;而早春,草还未发芽,烧荒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
(3)本题主要考查烧荒对草场自身的作用。
可以从草原的维护、提供肥料、杀害病菌等方面进行分析。
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因此草原很容易向灌木过渡,逐步演变成森林,因此通过烧荒可以维持草原植被;通过烧荒可以减少有机物的积蓄,产生的草木灰可以成为刚发芽的嫩草肥料,确保新草破土而出;烧荒可还以烧死害虫病菌等,促进草的生长。
(4)本题主要考查烧荒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烧荒前,需要在在草原和周边森林之间清理出隔离带;烧荒时还需要注意风向,应该在上风向点火;烧荒时应划出警戒区,加强安全巡逻,平时还需要加强防火常识的宣传教育等。
9、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读某地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序号对应的土层名称①____、④____、⑤____。
(2)图中颜色较浅的土层是____(填序号),对其颜色较浅的解释,正确的是____
A.有机质分解多B.矿物质淋失多C.风化碎屑物多D.枯枝落叶多
(3)土壤中分解的有机质主要存在于____层(填序号),影响土壤有机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
(4)与东北地区黑土相比,南方地区红壤有机层较薄的主要原因是()
A.风化较弱,有机质来源少B.气温较高,微生物活动强
C.植被稀疏,枯枝落叶较少D.水分较多,淋溶作用较弱
答案:(1) 有机层淀积层母质层
(2) ③ B
(3) ②生物
(4)B
解析:
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两个填空题和两个选择题,设计土壤剖面构造、土层名称、土层特点、土壤形成原因以及土壤特点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应用程度。
(1)
由图可以看出,剖面图层对应知识土壤剖面土层图
可知,①为有机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
(2)
根据题意,颜色较浅的是③,结合题1土壤剖面土层图,对应土层是淋溶层,溶于水的矿物质随水下渗淋失,颜色较浅,故正确答案选择B;有机质分解多的是有机层,故A错;风化碎屑物多是母质层,故C错;枯枝落叶多的是土地表层物质,故D错。
答案选择B。
(3)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枯枝落叶或动物等分解或半分解后,沉积,被再次覆盖,成为土壤层第二层腐殖质层,分解的有机质主要就存在于该层之中,因此答案是②层,且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所以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生物。
(4)
根据题意,我国东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较弱,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降水量多且大,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所以微生物活动强,故B正确;相比东北地区,两者风化作用影响
相差不大,但男方地区生物多样性较强,微生物活动频繁,更新速度快,因此有机质来源较多,故A错;南方
地区降水丰富,温度较高,植被茂盛,枯枝落叶较多,故C错;由于南方地区降水大于八百毫米,淋溶作用强,故D错。
答案选择B。
小提示: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于,纬度较低,降水量大于
800mm,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覆盖率高。
东北属于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位于200mm-400mm之间,因纬度较高,冬季
寒冷而漫长,低温冻害导致微生物活动及其弱。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层次,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
2020年10月3日我国广东某学
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
测量红壤的深度和垂直分层,同学们成
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
同学们还采集了制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
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
报告中写道:测定红壤分布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低山丘陵地区,其pH值在6.5以下,碱性较强;红壤黏度高,透气性差。
并绘制了土壤垂直剖面图(如图)。
(1)该地理兴趣小组报告图文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____。
(2)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包括____层和____层,说明红壤中甲层发育较薄的原因____。
(3)红壤是一种肥力较低的土壤,试说明其改良措施____。
答案:文中:碱性较强→酸性较强;图中: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错误→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互换。
有
机腐殖质红壤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丰富,腐殖质层淋溶作用强,分解快。
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其有机质;增施熟石灰,中和其酸性;掺入沙土,增加其透气性。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土壤结构和土壤的改良有关知识。
(1)该地理兴趣小组报告图文有两处明显的错误,文中的错误:碱性较强→酸性较强,因为红壤pH值在6.5
以下,属于酸性土壤;图中错误: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错误→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互换,淋溶层在淀积层的上面。
(2)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是红壤的最上面,包括有机层和腐殖层,说明红壤中甲层发育较薄的原因:红
壤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降水量丰富,腐殖质层淋溶作用强,分解速度快,导致有机质和腐殖层都较薄,土壤肥力差,不利于农业生产。
(3)红壤是一种肥力较低的土壤,由于红壤酸性较强;黏度高,透气性差、有机质含量低。
改良措施如下:每
年水稻收购后,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其有机质含量;增施熟石灰,中和其酸性;掺入沙土,增加其透气性、降
低黏度。
从而提高红壤的肥力,改造成水稻田,适合农业生产。
小提示:
1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可可西里地区(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土壤发育不良,垫状植物以其独特的适应方式在此顽强生长。
垫状植物
贴生于地表,植株矮小,茎叶多白色绒毛,叶片细小,根系粗壮而柔韧,具有紧密多孔隙的形态。
由于垫状植
物长期在该恶劣的生态环境中生长,逐渐改善了周围的小环境,为其自身的生长繁盛和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下图为可可西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垫状植物图。
(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特征。
(2)指出该地土层厚度和土壤矿物质颗粒粒径、保水性能等土壤特点。
(3)说明垫状植物可能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的条件。
答案:(1)多大风,气候寒冷干旱,多强光。
(2)土壤浅薄;粒径大;保水性能差。
(3)垫状植物的形态使局地变得湿润、温暖;其植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
本题主要借助垫状植物生长环境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难度较高,需结合所学和图文材料细致推理。
(1)材料中描述,该地主要植被为垫状植物,“垫状植物贴生于地表,植株矮小,”可推测可可西里地区气温较低,风力较大,但垫状植被依然能顽强生长,说明该地有其需要的光照条件。
(2)可可西里海拔较高,气候高寒,生物量较少,土塘发育较差,多以砾石等较大颗粒为主,土层较薄,水分
保持条件较差。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
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
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垫状点地梅的生长影响地表,能够加快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植被的存在,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和热量的流失,从而能够留住水分和热量,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
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小提示:
垫状植物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植物,常形成致密的垫状体结构,贴伏于地面,通常具有很强的
喜光性。
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植物叶表面温度)在15℃~18℃
之间,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光合速率,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
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
12、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南北狭长,景观类型多样,资源丰富。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河西走廊地区被誉为“风电宝库”,“河西走廊风能产业带”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