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6年文综历史试题谈07年高考历史复习 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06年文综历史试题谈07年高考历史复习
安庆教研室张健
一、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卷I历史试题评析
2006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I历史试题,紧扣2006年《考试说明》,兼顾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与往年相比,在内容的选取上回归“历史”,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巧妙的建立联系,坚持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应该说做到了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考查知识能力与考查学科人文素养的统一,考查学习能力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充分地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表达了强烈的现实冲击力与价值取向。
(一)试题基本情况
1.题型、题量及分值
近几年来,文综历史试题的题型、题量及分值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与政治,地理学科三科和谐共处。
与2005年相比,2006年跨学科综合题设问比去年减少了一问。
2.考查内容范围及分值分布
(1)从考查的三大板块内容来看,与05年相比,06年中国古代史内容所占比例较大,而世界近现代分值比例稍低。
(2)从考查内容的类别来看,06年中国史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度与机构的变化、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等三方面的内容;世界史则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社会主义运动、法德关系等内容。
3.试题考查问题的角度
06年的高考试题,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考查学生从原因、变化、特点、影响与启示等角度回答一系列相关问题,也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认识的角度。
这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在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时,主要从学科内综合的角度设计相关问题。
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考查基本的再认再现能力之外,在第Ⅱ卷非选择题中考查了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迁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包含了历史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4.各地06年考试情况:
历史选择题通过率:(文综207016人统计)
历史选择题通过率:(文综207016人统计)部分选择题部分比较:
主观题:
(二)试题命制的特点
1.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2.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新课改理念,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试题在考查基础主干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渗透着对相应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着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判断考查。
如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分析通商口岸开放的双重影响等问题,就考查了学生全方面、多角度、辩证评价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国内民族问题、近代对外开放问题的价值判断。
4.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主题设计思想。
可以说,06年高考试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
基本都是从与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上来进行的。
比如对临时约法、武汉国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考查,是通过与当今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一现实问题而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对春秋时期各民族状况、金辽实行汉法等内容的考查,则与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这一现实问题密不可分;对普法战争、欧洲煤钢联营、欧盟成立等知识的考查,又是从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势这一现实角度切入而精心设计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06年对现实问题的考查,不是通过“热点”切入,而是从更高、更宽的“面”上来设计问题,这对我们过于追求热点来做备考复习的策略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三)失分原因解析
造成学生失分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审题不够仔细,没有领会题意
如第37题
第(1)问对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变化的原因的回答,学生将之理解成秦始皇统一或汉武帝时期强盛的原因了,第(2)问“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等,许多学生将题目理解成黄河流域的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另外“汉唐时期”不能仅仅理解为汉朝和唐朝两个时期,都出现了很多考生因为审题不清而造成答非所问的情况。
第39题第(1)问虽难度不大,但高分却不多。
失分原因主要是用词不准,第一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分布特点在东南沿海而写成东部沿海,少一字丢2分太可惜。
第二次鸦片战争分布特点不答东部沿海而直接答深入中国内地导致失分。
也有相当考生因审题不清把答题重点放在分布上,忽视“分别”比较而笼统答题造成失分。
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考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最终主要表现在审题能力上。
考生审题能力差表现在缺少解答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技巧上,如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如何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做到详略得当,怎样寻找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等,考生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获取信息能力欠佳
第37题第(1)问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没能充分地获取材料中的信息而准确概括出其变化。
第(4)问也是由于学生不能根据题意和材料进行分析,得出启示,答题随意性强。
第39题第(2)问答案中的“经济主权受损害;推动近代城市崛起”两点,考生大多答不出来,有的只写出了厦门等某个具体的城市的名字,还有的答到了中西部城市如汉口,重庆等,也是由于未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实际上这两点在材料中已有提示:“滨海七省,漫成洋商世界;沿江
五省,又任洋舶纵横”;“上海……一个普通县城……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相当一部分学生答成“列强侵华”的影响或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失分严重。
3.概括归纳、分析能力较差
统览学生答题,对答案概括的要点不全、不标准或答题缺乏史实依据,甚至没有史实,是造成大量失分的重要原因。
这一点通过学生答分率最低的37题第(2)问、39题第(2)问就可见一斑。
第37题第(2)问凡是能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概括的都能得高分,凡是史实较多且符合题意者都能得高分,但学生通常只能罗列出极少史实。
还有的学生奉行“尽量多写,分点回答的原则”整张试卷铺满了文字,缺乏以点带面的概括能力,导致得分也不高。
4.行文答卷欠规范,缺乏答题技巧。
一是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二是无谓的文字重复,如每一问都写“答”,每一问都要重复一下相关的问题,如“通商口岸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这些文字是没有必要重复的,既浪费了时间,又挤占了试卷的答题空间;三是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
二、07文综历史试题命题趋势初探
(一)关注学术观点,科学指导备考。
文科综合考试命题人员大多为高等学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某些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
在命题的过程中,必然渗透他们关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
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就体现了当前史学界的一些新观点:近代化观和文明史观。
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
当前新的学术观点有近代化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体现这些观
点的专著主要有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夫的《全球通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等。
教师要理解这些学术观点,在教学复习中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如:中国近现代的知识体系可以改变传统的列强侵华、中国的抗争和探索的复习模式,而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构建新专题。
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以从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角度进行评价。
(二)注重情感价值观导向,热点问题隐性介入。
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
如选择题组“法德关系对欧洲的和平与安全影响巨大”,通过对法德关系由战争到和解的变化,引导了学生树立“和平与安全”、“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意识,同时也是对“建立和谐社会”热点问题的体现。
如选择题组“社会主义运动”,将法国、俄国、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横向联系,纵向考查了各自的路线、地位、作用的问题。
由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地位和历史作用,从而坚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心,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如37题以民族文化为切口,以民族的融合为主题,以引起变化的政治经济为考点,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
实际上是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台湾问题”、“民族分裂主义”等热点问题。
同时,通过试题考查又引导了学生具备关心国家统一大业,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又如39题,就内容而言仍是一道中外民族矛盾与民族交流为切口的考题,只是转换为以经济现代化为视角,并且强调了双重影响。
它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引导了学生辨证认识历史影响,形成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高考命题的主旨仍然是关心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突出了对情感价值观的考查。
“知古通今”、“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点。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
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对学科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增强实战能力。
同时,在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结合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体教学复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参考如下:(1)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5)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试题从过多地考查记忆能力转变为注重考查多层次的能力。
06年高考历史选择试题,改变了前两年过多考查记忆能力的特点,而是客观试题主观化,再加上需要比较、分析、理解才能得出答案,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很大。
一方面,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在加强对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要注重对基础知识掌握全面性的教学。
对教材中关于补充、阐释、结论性认识的小字要重点处理;对教材中的补充说明性的图片、地图要注重结合教材知识讲解。
另一方面,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比较、开放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应建立在平时的理解和领悟之中,不应建立在考前的突击、背书、猜题之中。
(四)试题形式呈现“小切口、大跨度”和“大跨度、高归纳”两种特点。
选择试题的三个题组呈现出“小切口、大跨度”的特点。
题组一从“政治机构与制度”的角度来纵向考查19世纪60年代至新中国初期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
题组二关于“社会主义运动”从横向的角度来考查法国、俄国、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
题组三“法德关系”从1870年的普法战争到1994年的欧洲联盟的发展进行了纵向考查。
主观试题呈现出“大跨度、高归纳”的特点。
如37题的民族
文化—题,从春秋一直到宋元;39题对外开放一题,从鸦片战争的清政府到今天的新中国都呈现出跨度大、归纳性强的特点。
06年高考试题形式呈现“小切口、大跨度”和“大跨度、高归纳”这两种特点,要求我们对传统的专题复习要进行改造和整合。
具体要求是;一方面要古今中外联系构建专题体系,另一方面要在专题体系下建立小专题版块。
传统的专题复习往往将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割裂开来,这不符合当前试题考查跨越古今中外的特点。
如,在复习国家与民族的统一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1)中国古代史国家的分裂与统一问题;(2)中国近代的国共关系;(3)中国现代的“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4)世界的国家统一问题:①美国内战,南北统一;②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③日本的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
三、后期复习建议
(一)夯实双基,优化思维
综合考试中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下降且相对集中,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
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
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因此平时复习要把历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
1.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
"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
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
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
线。
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
"面全"指同一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概括出历史阶段特征。
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
在教学中,可使用"范例教学法",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牲特征。
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2.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入世界史进行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
如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
3.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
如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方的比较,来正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后果进行分析比较,来理解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较,可以深刻地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用等。
(二)专题式复习、强化学科内知识体系的综合
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
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
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即分析的思维主线;专题思维主线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
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
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思考,关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
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
三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水利工程问题等。
其次,进入主题内容分析,让学生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归纳分析训练。
可以采用课堂提问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掌握有关专题的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重点突出它的阶段特征。
并从横向分析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得出一般规律的历史启示。
同时还要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选择高考实战题进行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
教师在复习策略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如以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为例。
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入手确立法家与儒家专题详解。
对儒学专题分析讲解如下:一是构建专题知识网络①形成与发展:孔子学说、孟子和荀子的观点、董仲舒改造新儒学并分析儒学产生和改造的背景、独尊地位的形成(根据中国古代地主小农经济模式、集权专制政体等基本社会特征来分析),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知识网络。
②时间上的延伸:联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陈独秀等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将近代史上的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专制帝制结束和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的过程与西学东渐过程纳入专题。
并客观评价儒学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二是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侧重于理解和比较能力。
可比较董仲舒、黄宗
羲、康有为、陈独秀等对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的观点异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观点差异真正原因。
三是注重创新形成历史认识通过分析不同历史人物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你能得出哪些认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儒学。
让学生分析并理史学原理和观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发展和演变;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和作用等。
我们在专题复习中必须重视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史中,可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作为主干内容,要突出民族交往、中外科技经济文化交往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改革与变法、中国农业问题、西部开发、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等专题。
2、中国近现代史可从新的视角去观察,将“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程”作主体内容。
可突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法制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及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成就),思想近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城市近代化、外交近代化等。
3、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可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作为主体内容,突出科技发展及其引起的变化、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人类历史、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的霸权政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等主体内容。
(三)瞄准时政热点,突破学科综合
文科综合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能力立意,以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命题。
突出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生活中较稳定的或易于学生理解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思想性突出。
复习中要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注意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而不应仅局限于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亚热点)。
过去我们往往从政治学科角度去选择素材,现在应多从社会性角度考虑,
多从地理的图表和历史事实、报刊杂志的背景报道中寻找导入方式。
寻找跨学科渗透交叉点可采取学校与学校之间互动(指学校与本省或外省兄弟学校进行互相交流),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指政治、历史、地理3个学科老师经常交流分析、探讨寻找建立跨学科知识"超级链接"和技能转化的方法和途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科与学科之间互动的方式。
在分析热点时,应切实把握时事热点、焦点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一,每一个重大热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定要完整把握;第二,每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可以挂钩,也要全面了解。
只有掌握了每一个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知道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能做到分析有根有据,条理清楚,完整准确;只有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做到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围绕关心农民减负增收这一“中心问题”,地理老师可向学生提问:从地形、气候、土地资源3个方面对比中国与美国的差异;从气候因素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政治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你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必须履行哪些职能?做好哪些工作?历史老师可归纳历代赋税制度变革及特点。
学生可以就其中某一个方面反问老师:我国的农业为什么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畜牧业为主,大量使用科学技术,高度集约化,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机械化和社会化?中国历史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起源于什么时期,出现了哪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利造成农业恶性循环的史实?当前应如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教学中对三农问题、西部开发、三个代表、十六大、环境保护、中国与可持续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发展趋势等要多注意,但如美伊战争等问题一般不会直接考查。
三科教师要根据综合高考的能力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时政热点。
分析时,切口宜小不宜大,力求新颖,不落俗套,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