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文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为人们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谈到清明节,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
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
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
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
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
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清明插柳习俗探因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
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
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
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
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
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
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
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
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
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
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
情理中之事了。

古代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
食上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

近代相传,浸以
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纸钱
挂于茔树。

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

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

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
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
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
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
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两字,《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

”它象征着我国大部地区风
和日丽、生机勃勃的春天来到了。

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

清明,在我国节日岁时中,是含有双层意思的一天。

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清明,
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了,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

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节吃什么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
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
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要蒸
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
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
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
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
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

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

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

”农家有清明
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
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

同一
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

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

社酒
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
“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
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

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

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

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
丝又常又好。

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

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
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节的简介: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
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
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021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
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
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
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
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祭祀扫墓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

“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
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
先人亡魂。

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

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
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
倾家出动。

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