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地理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西地区地理气候
1、攀西地区的水文条件如何
?
2、评价攀枝花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条件
①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河流运输与铁路运输。
②市场广阔,接近珠三角经济区,受其经济腹地的影响市场广阔。
③丰富的煤铁资源,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3、攀枝花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的恃点,相对高差3258.5米。
河流属长江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95条,分属
于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
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
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
地
4、雅安的地理情况及目前的气候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面积
1.53万平方公里,人口147万。
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差异大,年均气温在
14.1℃~17.9℃间,降雨多,多数县年降雨1000毫米以上,有"雨城"、"天漏"之称。
湿度大,日照少。
雅安自古就是内地沟通西藏、云南和攀西地区的交通咽喉和商品
集散地,物资贸易中心,是南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有“民族走廊”
之称。
川藏、川滇国道和雅(安)乐(山)公路贯穿境内,形成了三
千多公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雅安地处四川西部资源富集地带,境内矿产、林业、农副产品和
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
主要矿藏达几十种,森林复盖率达35%,水能蕴藏
量达1180万千瓦,土特产久负盛名,在国内外市场都有相当影响。
此外,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
5、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地理环境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幅员面积594.23KM,境内植被多样、生物丰富。
主要自然景观以万亩杜鹃、原始森林、天然园林、大地盆景以及鬼斧
神工的天坑地漏、瑰丽多姿的天堂石林、奇幻百出的地下溶洞、连绵
起伏的高山草甸为主,加上多民族的文化风情、优美的传奇故事,以
奇伟瑰丽的生态群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集生态旅游、文化观光、猎奇探险、民俗大观于一体,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
胜境。
2001年,此地已列入盐边县旅游发展规划,作为生态旅游区进行
开发,2003年6月,作为全市旅游重点开发项目,市旅游局已与四川
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签订规划合同,预计于2004年开始高起点、高
标准、大规模地开发建设。
彝语“格萨拉”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堂”。
俗称:最
好玩的地方。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状况较为便利,
地处攀枝花盐边县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的交
界处,省道216线由南向北经岩口乡纵贯全区。
从岩口乡向西有一条
通往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的机耕道。
岩口乡政府驻地向东南至攀枝花
市118km,距二滩水库湖面36km;北距泸沽湖116km,较经西昌至泸沽湖的距离缩短了近89km。
从区位条件上看,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不仅可
成为攀西大裂谷风景区的旅游支撑中心,而且还可成为攀枝花至泸沽
湖旅游精品线上的重要旅游支撑点。
作为攀西大裂谷旅游区重要的组
成部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拥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位极高的自
然生态旅游资源。
同时该区域也是彝族聚集居区,具有浓郁的彝族风情。
生态旅游区内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植被丰茂,生物多样性明显,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特别是万亩
杜鹃、盘松竹林、高山草甸和彝族风情等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
幅奇异的大裂谷风光画卷。
再加上惊心动魄、千姿百态的地质奇观和
天坑地漏群,幽静的原始森林以及彝族村寨、古老传说等人文资源,
充分显现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独具魅力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价值。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具有亚热带立体气候特点,由于岩上和岩下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垂直地带性气候变化明显。
岩上地区为中温带和北温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9.0-11.2℃,最热月(6-7月)平均气温为15.0-1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0.6-2.8℃。
岩上地区是盐边县的多雨地带,年降雨量1600mm左右,年蒸发量为600-700mm,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好去处。
岩下地区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1.8-17.3℃,最热月(6-7月)平均气温为17.7-2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3.3-8.6℃。
年降雨量1480-1500mm左右,年蒸发量为800-1100mm。
旅游区内河流属金沙江支流雅砻江水系。
由于地处碳酸盐岩地区,暗河发育,其中岩口暗河长约15km,形成了一个集水量达4000万立方米的巨大地下水库。
6、四川省凉山州地理知识
自然地理
简介
凉山彝族自治州
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高山、深谷、平原、盆地、
丘陵相互交错,有海拔最高为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
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对高差为5653米。
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不仅构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也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
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
州内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
断陷盆地内分布着河流冲积平原、洪积扇、丘陵、台地等,盆周为断块山,盆底与山顶相对高差可
达1000米。
盆周白山冰川地貌保存完好,发育典型,盆地内部冰川谷
和岗垄比比皆是,均属难得的科考旅游景观。
地貌形态在垂直方向呈
层状分布,既有多级剥夷面、多级阶地(如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
等宽谷河段可见到4~6级阶地),也存在层状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马
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屡见不鲜的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
拔地区的奇观(如在木里海拔3000~3800米地带的典型的云杉、冷杉
树林里随处可见古红壤)。
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
环境的多样性,为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捉供了
优越条件。
大雪山脉南支
西昌青山机场
境内有属大雪山脉南支的锦屏山、牦牛山、鲁南山、小相岭、黄
茅埂等山,多数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
木里西部与甘孜州稻城交界的
恰朗多吉峰海拔为5958米,为全州最高点。
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河谷
海拔仅为325水,是全州最低点。
高山深谷的相对高差达5633米。
气候
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
总的
说来,凉山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
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
日温差大,年温
差小,年均气温16℃~17℃。
如开展旅游活动,无淡旺季之分。
因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水平差异很明显,往往山头
白雪皑皑,山下绿草茵茵,可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以大
小相岭和黄茅埂为界,具有着南干北湿、东润西燥、低热高凉的特点。
日照量自北向南递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时数约在1600~1800小时,而
中南部达到2400~2600小时。
与我国同纬度及其邻近地区相比,这是湘、赣、浙南、闽北等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的1.2~1.5倍;是黔西地
区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
在我国北纬30o
以南地区,除西藏和云南元谋之外,这里的日照时数是最多的,所以
开展冬季阳光沐浴度假旅游具有优越条件,是国内开展阳光度假的最
佳地之一。
矿产贤源
凉山地处攀西裂谷成矿带,矿产贤源丰富且具有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点,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大型钢铁、
有色金属、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最佳地区。
现已探明矿种
82种,有相当储量的达59种,大型、特大型砂床30处,中型63处。
其中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13.73亿吨,富铁矿保有储量4985.8万吨,
铜矿保有金属量135.17万吨,铅矿保有金属量78.85万吨,锌矿保有
金属量267.04万吨,锡矿金属储量4万吨,轻稀土保有稀土氧化物总
量103.06万吨,分别居全省储量一、二位。
此外,岩盐、磷、煤,石
灰岩、白云岩、铝土、硅石、金属镁等矿产也具有相当储量。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名目多、分布广。
全州各门类生物资源6000余种,其中,植物类4000余种,动物类1200余种,微生物类近千种。
尤以木本和
草本植物资源占优势。
森林面积3000余万亩,占全省的30%;草地面
积3000多万亩,而且牧草产量高、草质优,仅草本类优良饲料就有上
百种。
野生植物资源名目繁多,仅中草药类就达2500余种,占全省的
一半以上。
有甘蔗适种地30多万亩,平均亩产达5吨以上,最高可达
10吨以上,比国内单产的福建省高2%,含糖量比四川内江老产区高3%。
州西南部具有种植烤烟的良好气候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国
家烟草专家称“凉山优质烟叶,可与世界最好的津巴布韦烟叶媲美”。
蚕茧一年可养四季,蚕茧个大质优,茧丝洁白,弹性好,单粒丝长
1200米。
各类蔬菜具有“早、优、高、稀、特”的优势。
石榴、苹果、脐橙、枇杷、桂圆、核桃、葡萄、花卉、花椒等都具有质量好、产量高、发展潜力大等优势。
全国著名农学家卢良恕赞誉这里“不是海南、
胜似海南”。
水能资源
水能资源富甲天下。
全州河流水能总蕴藏量高达3000多万千瓦,
占全省20%以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在凉山州境内可建100--1000万千瓦大型电站8座,规划装机容量高达2500万千瓦以上。
气候资源
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
总的说来,凉山州区
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
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
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6℃~17℃。
如开展旅游活动,无淡旺季之分。
因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水平差异很明显,往往山头
白雪皑皑,山下绿草茵茵,可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以大
小相岭和黄茅埂为界,具有着南干北湿、东润西燥、低热高凉的特点。
日照量自北向南递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时数约在1600~1800小时,而
中南部达到2400~2600小时。
与我国同纬度及其邻近地区相比,这是湘、赣、浙南、闽北等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的1.2~1.5倍;是黔西地
区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
在我国北纬30o
以南地区,除西藏和云南元谋之外,这里的日照时数是最多的,所以
开展冬季阳光沐浴度假旅游具有优越条件,是国内开展阳光度假的最
佳地之一。
7、攀枝花的地理位置
攀枝花市是中国四川省直辖市。
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
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8°08’~102°15’,北纬26°05’~27°21’。
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
接壤,西南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为界。
成昆铁路和108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49千米,南接昆明351千米,是四川
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
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8、攀枝花常年平均气温为什么这么高
攀枝花纬度位于亚热带,又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山脉纵横,所以气
候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小气候复杂多样,具有热量丰富,光照充足、
气温年较差小,日差较大,干雨季分明,四季之分不明显,垂直气候
差异明显;从季节来看,早春气温回升快,春季干热风大,春暖旱重
蒸发旺盛,夏无酷热,雨量集中,多夜雨,秋凉雨少,冬无严寒。
这
些特点,有的在河谷区出现。
有的则在半山暖润地区表现较为突出攀
西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南亚热带西段中的一个孤岛,它的范围:北
至西昌,南达云南省元谋县的黑井,东至凉山州金阳,西至永胜县的
松坪,在此范围内的金沙江及其支流谷地的热量,已达到准热带标准,但野生热带植物很少,仅有余甘子、小桐子、木棉、番石榴等,一些
要求热量条件高、热带性充分的植物如咖啡、油棕、菠萝等在此不易
生存,一个主要原因是雨水不足,这是地形上的封闭所造成的,也是
有历史根源的。
攀西正位于康滇地轴——北起四川康定,南达云南河口,全长达2000公里,它是一块古老的陆地,经过强烈变质、变位,
由寒武纪以前的地层组成,白垩纪以后,本区褶皱成山,形成了现在
地形皱型,第三纪末期,地壳间歇性和差异性升降运动显著,发生了
局部翘起和陷落,形成了不少串珠状的山间小盆地,并接受了零星的
湖相或河湖相堆积物,这种堆积物在攀枝花市仁和大田、安宁乡等地
广为出露,充分证明了目前这种干热气候上溯最早不会超过第三纪。
第四纪升降运动仍在强烈进行,金沙江深切曲流不断发展,这才有利
于干热气候的形成与发展,干热程度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又略有增加,
特别是近百年来,对河谷两岸及其附近山地的森林大量砍伐,火烧山,刀耕火种使半山地带与河谷下垫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准热带的雨林,变成了准热带稀树草坡,一些地区出现了裸地的荒漠,反过来影
响到自然降水和空气湿度减少,加剧干热。
第四纪内部气候变化的
原因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已经不是海陆分布和大气成分的变化了,海
陆变化不但规模较小,而且主要起着一种调节器的作用,是气候系统
振动的一个侧面。
正是这个原因,第四纪中海陆分布就不再是引起趋
向性变化的主要因子,可以理解为第四纪气候变化是在基本上固定不
变的地理条件下所发生的振动。
米柯维奇的这一理论是当前解释第四
纪气候变化的唯一得到广泛承认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