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事秘书工作一定要懂得社交礼仪,而今天的社交礼仪便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演变而来的。

以下便从称谓、座次以及会客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以期能为今天的社交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一、称谓
人在社会上交往,首先遇到的便是称呼的问题。

称呼不得体,或者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就会失礼。

清代科举考试,有位考官点名时将“鍚荼壸”(yáng túkūn)误读为“钖茶壶”(xīcháhú),结果贻笑大方。

某大学有位研究生写信,称自己的导师为“先师”;还有一位学生写信给老师说:“我很荣幸能成为您的足下。

”这都是很不得体的。

先师者,已故之师也,不能用于活人。

“足下”是同辈间的敬称,不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更不能宣称自己是别人的“足下”。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称谓得体呢?古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套严格礼仪的。

我们知道,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姓是某一群人的共同符号,它与原始图腾崇拜及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有关(早期的姓多从“女”);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则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

《颜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因此古人自称要称名,以表示谦虚,如诸葛亮自称亮。

尊者对卑者也称名,如君对臣、父对子、老师对学生皆称名。

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

如孔子自称丘,对学生也称其名,如称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等;而孔子的学生之间则称字,如称子路、子贡等。

古人自己不能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

但对别人则要称字,不能称名。

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称关羽为云长。

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

1929年,蒋介石召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时问道:“你是刘文典吗?”刘应声曰:“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

”(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逸闻轶事数则》,《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8日)今天仍有这个问题。

对有些老先生应称字,如王了一(力)、启元白(功)等。

今天,官方的称谓一般都称官衔,这一点,古今一致。

至于其他社交领域的称谓,按中国传统文化是大有讲究的。

具体说有敬称与谦称、敬辞与谦辞以及书信用语等不同情况。

首先说说敬称与谦称。

传统文化中,一般称平辈曰足下、阁下、仁兄、先生或公,称对方亲属曰令尊(令严)、令堂(令慈)、令兄、令叔、令郎(令公子)、令爱(令媛)、令亲家、令夫人等,称自己的老师曰师、先生、夫子等,称自己的学生曰弟、君、生等,称自己的同学曰学长兄、砚兄、师兄等。

这些都是敬称。

而对外人称自己的亲属则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小女、小儿、犬子等。

这些都是谦称。

对外人称自己的配偶也应用谦称。

如称妻子曰内子、内人、贱内、拙荆,称丈夫曰外子、良人、夫君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谦称只
□张崇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
能由自己来称,别人不能称;敬称也只能由别人称,自己不能称。

如称自己的父亲曰“我令尊”,或称自己的妻子曰“我夫人”,会贻笑大方。

为防闹出笑话,可以记住一句话“家大、舍小、令他人”。

意思是说,对外人称呼自己家中辈分高或年龄大者应在称谓上加一“家”字,称辈分低或年龄小者加一“舍”字;而称呼他人的亲属,则无论什么人都应在称谓上加一“令”字。

这样称呼,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得体的。

再说说敬辞与谦辞。

敬辞与谦辞虽不是正式称谓,但在社交场合也常常用到。

传统的敬辞主要有“高”、“大”、“尊”、“贵”等,与之相适应的谦辞则有“愚”、“拙”、“贱”、“敝”等。

如言及对方应曰高寿、高见、高论、高才,言及自己则曰愚见、愚才;言及对方曰大名、大驾、大作、大扎、大函、大示、大教,言及自己则曰拙作、拙笔、拙见;言及对方曰尊姓、尊府、尊驾,言及自己则曰贱姓、贱庚、贱恙;言及对方曰贵姓、贵庚、贵省、贵邑、贵恙,言及自己则曰敝人、敝姓、敝省、敝邑。

传统文化中有些书信用语今天也在继续应用。

如书信开头称父母曰大人、膝下、膝前,称长辈曰几前、尊右,称老师曰师、先生、夫子、函丈、教席、讲席、道席,称平辈曰足下、阁下、仁兄、先生,称晚辈在名字后加如晤、如面、如握,称女性在名字后加慧鉴、芳鉴、淑鉴等。

而在信封的收信人姓名后则往往加“台甫”、“台端”、“台安”、“台启”等,以示尊重。

二、座次
古代朝廷、讲堂皆以南面为尊,即君主坐北朝南,故称“南面称王”;大臣面朝北参见君王,故称“北面称臣”。

老师南面授课,学生北面受学。

汉以前,家庭之中堂上以南面为尊,室中以东向为尊。

如“鸿门宴”中的座次就是以东向为尊。

《史记·项羽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刘邦是客人,按说应居上座,但项羽不顾礼仪,自己占了上座,显示了项羽的傲慢自大,也反映出汉代室内以东向为尊的习俗。

汉以前的住所是堂室建在同一个堂基上,同为一个房顶所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大,室
小。

堂后有墙,与室相隔,堂前有阶,堂的前沿不封闭,故有“登堂入室”之谓。

堂不住人,仅供议事、行礼、交际、祭祀之用,室中住人。

堂室之中皆席地而坐,颇似今天日本之榻榻米。

秦汉以后,堂、室结构简化,堂的有些社交功能被合并于室中,因之室内的座次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会见宾客时,一般都是宾在西(右)、主人在东(左),即所谓“东家”、“西宾”。

古人所谓“分宾主坐下”,即是这样的坐法。

直到清代的乡饮酒礼也还是大宾位西北,而作为主人的府、州、县官位东南(见《清史稿·礼八》)。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古人车上座次的排列略有不同。

古代为马车,故御者居中,主帅居左,警卫居右(又称车右)。

因御者左手并辔,右手挥鞭,故须居中。

今之轿车,司机旁是保镖位置,司机后是首长位置,保镖后面是秘书位置。

至于左右位置的尊卑问题,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规定。

周代,诸侯朝见天子,其座次以左为尊;到了战国,又以右为尊。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秦至西汉仍是右尊左卑。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帝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陈)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汉书·诸侯王表》:“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

”颜师古注曰:“汉时依上古之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也。


东汉至唐宋,随着官职的以左为大,座次也基本上变为以左为尊。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南宋末。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云:“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当时的左丞相为吴坚,位在右丞相之上。

元朝曾一度以右为尊,但到了明初,又恢复了以左为尊的习俗。

早在朱元璋即位的前一年(1637年)十月,即“令百官礼仪尚左。

改李善长左相国,徐达右相国”(《明史·太祖本纪》)。

直至明后期仍沿其制,如邱橓于万历间复官后,“已迁刑部右侍郎”,“未几,偕中官张诚往籍张居正家,还,转左侍郎,增俸一秩”(《明史·邱橓传》)。

清代仍是尚左,其六部中的左侍郎亦较
右侍郎位置为高。

如刘统勋“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守刑部右侍郎;随大学士嵇曾筠巡视浙江海塘,迁刑部左侍郎”(道光《诸城县志》卷十三)。

此后,这种尚左的习俗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今天,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在安排座次时,都有意让地位尊贵的人坐在左边,而晚辈或地位较低的人则在右侧陪坐。

三、会客
古代到别人家里去作客是有若干讲究的。

现按照时间的先后,将古代文献(主要是“三礼”)中有关会客的注意事项逐条排列如下: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礼记·曲礼上》)
这是说在进入主人家的大门时,必定要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主人知道是来客了。

古代多半是用清嗓子的方式让主人闻知,如京剧舞台上所表现的那样。

决不能无声无息地闯到别人家里,去做不速之客,那是很不礼貌的。

今天则可以通过敲门或按门铃的方式告诉主人有客人来到。

这种做法也适用于夫妻之间,丈夫在进入内室时也应先发出一种声音以让妻子知道。

《韩诗外传》中曾记载孟子突然进入内室,发现妻子箕踞(一种很不雅观的坐姿),于是向母亲请求休妻。

而孟母则引《礼记》中的“将上堂,声必扬”批评孟子“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

为何“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呢?这是因为古人一般脱屦(鞋子)于外,唯长者可脱屦于内,户外既有二屦,则并户内之长者,共三人矣。

三人所言而不闻于外,必是密谋,故外人不宜妄入也。

将入户,视必下。

入户奉扃,视瞻毋回。

户开亦开,户阖亦阖。

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礼记·曲礼上》)
这是说入门时视线应朝下,不能举目,以免给人造成趾高气扬的感觉。

入门时还要两手当心,如奉扃(门的开关)然,看东西也不要目光来回游移,以防干人之私。

门原来是开着的仍要开着,原来是阖着的仍要阖着,必须尊重主人的习惯。

最后一个进门的也不要把门关死,以示不拒绝后面的来客。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

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

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

(《礼记·曲礼上》)
所谓“让于客”,就是让客人先入。

但到了寝室门口,主人则要先进去收拾一下(象征性的),然后再让客人进入,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如客人不肯先入,那么主人就肃拜以请,一同进入。

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

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礼记·曲礼上》)
行而张拱曰“翔”,即两只胳膊像鸟的翅膀一样上下翻动,这样的动作在室内是不允许的。

“横肱”即将两只胳膊横过来,一人占两个人的地方,这样会妨碍并坐者,也是不礼貌的。

古人一般席地而坐,坐时脚后跟与臀部接触,称为“居”;如上身挺直,则称为“启”或“跪”。

进门后主人请你坐,你就坐,这样既比较舒服,也是尊重主人的意愿。

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

衣毋拨,足毋蹶。

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礼记·曲礼上》)
就坐时应注意自己的容仪,不能表现出愧怍的样子。

两手应将长衣轻轻撩起至离地一尺而坐,以免不小心踩到自己的衣服上而摔倒。

还要整理好前面的衣襟,勿使披散。

坐下后足也不要抖动,那样会失容的。

倘遇先生的书籍琴瑟在前面,千万不要跨越,应坐下后再跪而迁移之。

虚坐尽量往后,表示谦虚;吃饭时尽量靠前,以防饭渣弄脏了席子。

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

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敛发勿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无搴裳。

(《礼记·曲礼上》)
侧耳以听非但不恭,而且易生刺探别人隐秘之嫌。

“噭应”即大声呼叫,“淫视”即目不转睛地看某一件东西,“怠荒”谓容止纵慢,都有违礼仪。

还有在室内走动时不可表现出倨傲的样子,站立时不可偏任一足(稍息状),坐时不可两腿向前状如簸箕。

古人的冠不同于帽子,它是成年男子的标志,故不可以随便免冠。

作客时不要袒胸,天再热也不要把下身的裳(秦汉之前男女皆着裳)撩起来。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礼记·曲礼上》)
会客期间,无论向老师请教学业还是向他人请教问题,都应该上身挺直,表示敬意。

倘遇父亲或老师召唤,也不要慢条斯理,光答应不行动,而应当说“是”,同时上身挺直。

“诺”仅是漫应
之,“唯”则是照办的意思,两者有所不同。

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

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

饭黍毋以箸。

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礼记·曲礼上》)
“抟饭”即使劲盛饭,“放饭”谓食而无节,“流歠”即饮之而流于外,皆为不雅的吃相,应该避免。

“咤食”谓以舌口中作声,会被主人当作饭食不可口,故吃饭时不可发出声音。

“啮骨”即啃骨头,古人认为在宴会上啃骨头形象不佳,且易发出声音,也不要这样做。

自己吃过或夹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到盘子里去,那样很不卫生。

也不要把吃余的骨头扔给狗,那是贱主人之物,且两狗相争会影响人的情绪。

“固获”谓必欲取之,即几次三番地要取得某一块食物,这会给人留下贪得的形象,夹菜时不可如此。

“扬饭”谓以手散其热气,急欲求食之状,也是要不得的。

“嚃”即尝,“絮”即调,主人端上来的羹(古代的羹里面是有肉或菜的),客人不宜先尝或随便加以调和,甚至说三道四。

如客人提出不合理要求,主人便以不能烹饪为辞婉拒。

“醢”即肉酱,古代宴席上一般是不上肉酱的,这是因为子路死后被剁为肉酱,此后孔子便不再食肉酱的缘故。

若客人提出要歠醢,则主人可以贫困乏味为辞拒绝。

至于在席间“刺齿”(剔牙),古人一直以为是不雅的,更不要有这样的举动。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

(《礼记·曲礼上》)
尊客之前不叱狗。

让食不唾。

(《礼记·曲礼上》)
共食而求饱,非谦让之道也。

“共饭不泽手”是说与人一起吃饭手上不可有汗泽(脏手),因为古时吃米饭是用手抓,颇似今天新疆人之手抓饭,如果手脏了,别人会讨厌的。

中国人到了汉代才开始普遍使用箸,即筷子。

尊客之前叱狗,会引起客人的多心,应避免。

主人让吃的食物不要唾弃,否则会有鄙恶主人馔食之嫌。

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

(《礼记·少仪》)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早暮,侍坐者请出矣。

(《礼记·曲礼上》)
“先饭”即先尝食,并以此劝客人下箸。

“后已”即最后停止,无论有多少客人,也无论客人
进食速度多慢,主人应最后一个吃完。

切不可在客人没有吃完之前,自己先放下碗筷。

倘是作客于有一定身份、地位和学问的“君子”之家,当看到“君子”有下列举动之一时即应告辞:一是“欠伸”,即伸懒腰,这说明主人已经累了,不能再继续陪客了。

二是“撰杖屦”,即摸拐杖,找鞋子,这说明主人有事要外出。

三是“视日早暮”,即看看太阳到什么时候了,犹如今日的看表,这说明会客时间长了,主人已有厌倦之意。

最后顺便谈谈古人的饮食习惯。

古人一日两餐,早餐曰“朝食”、“饔”,上午九点左右;晚餐曰“哺食”、“飧”,下午四点左右。

故古人吃不上饭,常会说“饔飧不继”;而饔飧连称,又可指一天的饮食。

如《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古代宴会上常会有酒,这是因为酒能成礼,即酒可以作为某些礼仪的文化载体。

但元代以前的酒主要是黄酒,而不是烧酒。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

其法用浓酒和糟入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

……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所以,无论孔夫子“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的酒,还是刘邦回乡“置酒高歌”的酒,抑或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酒,都是黄酒。

古人饮酒是有节制的,正如诸葛亮在《又诫子书》中所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可见,古人宴会上饮酒主要是为了“合礼致情”。

古人席地而坐,最初食器放在席上,故曰“赴席”。

后来有了“案”,即一种托盘样的小桌,食器放在案上,再摆到席上,故有“举案齐眉”的佳话(汉梁鸿妻孟光)。

汉代以后胡床传入中国,国人才逐渐不席地而坐。

胡床又称交椅,即马扎。

南宋以后,交椅底下固定,后有靠背,两边有扶手,才渐渐演变为太师椅。

汉代以前中国人是分餐制,有了胡床、圆桌后才出现了聚餐。

总之,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即和谐,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又是具体而微的。

而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人际交往便是免不了的,社交礼仪也永远是需要的,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永远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