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德职业教育大学城建设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志们:
到常德工作后,今天是第一次完整地听取常德西部教育新区的建设情况。
过去一直想研究这个事情,今天终于对相关情况有了一些了解。
这是一个智慧的课题。
我为什么来得比较晚,其中有一个主观原因,是怕打乱了你们的想法。
以前,我实地考察过广州大学城、深圳大学城、常州职教城、天津职教城。
在株洲工作期间,我为主策划筹建过湖南(株洲)大学城。
现在,有很多学校特别是长沙的学校搬进去了,如保险学院、幼师职院、商业职院等等,所以叫湖南职业教育大学城也是名副其实的。
常德西部教育新区规划面积是平方公里,和湖南(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的规划面积差不多。
从今天你们汇报的情况来看,这个项目保守估计投资要达到个亿,所以被纳入了全市五个百亿工程,而且这里面还没有包含社会投资。
刚才大家都作了发言,这里我先讲一些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上一任市委市政府站得很高,看得很远,谋划这样一个西部教育新区,我认为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我是非常赞成的。
从城市的整体规划来看,从常德在湘西北地区的地位来看,从常德未来的发展来看,我觉得当年市委市政府做出这样一个战略性的思考,非常恰当,很有远见。
第二个体会是,作为一个新区,这个项目推进起来难度很大,但应该说现在有了好的开头和起步,包括高职院、幼儿师专、技师学院的建设,财经职院的筹备,基础设施的建设,征地拆迁以及安置区的建设,都做了大量工作。
第三个体会是,我把原来的规划与今天同创卓越的策划进行了比较,看来冬春同志加强领导很有效果,想法更加成熟,对一些问题的考虑更加深入、更加细致。
当然,在这个好的基础之上,整个规划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尤其是要站在打造泛湘西北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的高度来开展这项工作。
一句话,决策要有战略眼光,实施要有力度,调整要有作为。
下面,我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坚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坚定不移建设常德职业教育大学城(常德智慧谷)
当务之急是要做好这么几件事。
一是要起一个名字。
现在这个项目的称法很多,如西部新区、西部教育新区、文化教育科技园、大学城、智慧谷等等,到底叫什么名字?今天要统一。
我认为,还是要回归到主题上来,就叫常德职业教育大学城。
这是核心,决定了我们到底要搞什么事。
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市,要打造成为泛湘西北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就要发展工业,就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要有人才支撑。
但是,我们的大学不多。
作为一个地级市,我们要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整个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建设一个职业教育大学城,为常德将来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常德职业教育大学城是它的大名,至于小名就叫常德智慧谷。
二是要明确具体内涵。
我觉得要有这样几个内涵。
第一个内涵是大学城,什么大学城,职业教育大学城。
第二个内涵是智慧城或者是创意城,这里将来一定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第三个内涵是生态城,要发挥好常德的生态优势。
将来我们要把大学城建成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大学城、创意城、生态城,这就是它的具体内涵。
三是要明确建设要求。
就是将来要把常德职业教育大学城建设成为什么样子。
第一个是要打造成为城市名片。
将来我们要在江北城区打造三张名片。
哪三张?智慧谷、柳叶湖、芙蓉王。
如果还有第四张的话,我想就是抗战文化。
第二个是要打造成为发展引擎。
建设职业教育大学城,不是简单地搬迁几所学校,也不是简单地兴建几所学校,而是要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
我认为,如果把职业教育大学城做好了,一定会为常德注入强大的活力,一定会引导常德产业转型,一定会是常德发展的一部发动机。
第三个是要打造成为生态典范。
常德湖光山色,山水相连,城市元素极其丰富,职业教育大学城的边上就是河洑山,还有新河、渐河、沅江,将来一定要利用好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典范。
二、要根据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和年版城市总规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调整,进一步修改完善大学城规划
一是要形成两条轴线。
我们看原来的规划,水的文章还是没有做足。
将来大学城要有两条轴线和总规相呼应,一条是南北方向的丹溪路,将来是沅澧快速干线的一部分。
另一条是东西方向的水系。
将来大学城布局要利用好这条水系,把这个地方建设成为生态服务带,建设成为整个智慧谷的核心带。
这个地方既要像公园,成为景观带;也要成为一个公共服务带,可以供大家做室外活动。
河的两岸要建成街道,要有书店、餐饮店、银行、网吧等等,为学生提供公共服务。
我们要知道,牛津、剑桥、哈佛等大学城的概念不单是几所学校,它们同时也是一个城市,配套有很多生活服务设施。
所以,这方面的规划要调整。
二是奥体中心的位置要调整。
奥体中心不应该选址在桃花源大桥附近,而要选址在生态服务带旁边。
这样对周边发展的带动能力更强,使土地的价值更大。
同时,城市的公共产品是一个稀缺资源,它应该放在一个比较恰当的位置。
如果放在桥下,那样就被这座桥压住了,也会变成被俯看,就没有一点气势。
像这样的地标性建筑,要让人们来仰视它。
所以,奥体中心的选址放在大学城是对的,但摆在大学城的哪个位置,我们还可以研究,时间上还来得及。
另外,奥体中心到底建多大面积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三是学校的布局要尽量向大学城的中心位置集中,尽量向两条轴线的交汇处靠拢。
四是大学城要有实训中心和认证、鉴定中心。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有实训中心和认证、鉴定中心,学生不经过技能认证就上不了岗。
有些技能由我们自己认证是无效的,有的甚至还要引进国外机构认证,培养的学生才能输送出去。
我们要有一种国际视野、国际思维。
将来我们这里的学生至少要有“一分五证”。
“一分”指学分。
在大学城里的学分,每一个学校都要相互认账。
一个学校的某个老师的课讲得好,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可以来听课,参加考试,获得的学分所有学校都要认可。
“五证”是指毕业证、技能等级证、技能鉴定证、英语等级证、驾驶证。
五是文化科技岛要调整为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我们要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个空间,这个空间要和学生联系起来,可以引进一些大师工作室,有搞绘画的、搞书法的、搞服装的、搞包装的,等等,包括文理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到这里创业。
将来把这里建设好了,就可以形成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
六是要建设规划培训空间,形成培训产业。
教育不能产业化,但培训可以形成一个产业。
这里将来如果能有万人的学历教育规模,培训产业也可以达到同样的规模。
新加坡的培训就已经发展成了产业,而且已经覆盖到全世界。
培训业务一年天都有,特别是在寒暑假市场需求很大。
所以,在规划建设里面要考虑这个问题。
至于怎么规划,怎么建设,我认为要和教学空间相协调、相统一,当然也要适应培训业务的特殊要求,规划建设比较独立的空间。
七是一定要营造城的概念,不要营造园的概念。
职业教育大学城是一个城的概念,不是一个园。
如果是园区,放了假就没有活力,只有城才有活力。
现在我们园区的发展,要讲求产城互动。
只有园区,没有城区的支撑,不能融合为一体,就缺少活力。
所以,规划调整一定要营造城的概念。
三、关于建设模式
我认为基本的原则是:整体规划、资源共享、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这些学校搬进来,不是简单的搬迁,一定是资源的整合,在大学城里面的体现就是资源共享。
每个学校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要资源共享。
刚才看的有些建筑,我不是很满意,说明在规划方面没有严格把关。
这些大的事情要通过专家委员会,甚至要通过规划委审定。
一张城市的名片,不能建成一堆垃圾。
学府是千年学府,要有文化、有品质。
整个大学城的公共设施,包括实训中心、培训中心、商业街道等等,完全可以由政府主导,要总体规划。
但是将来很多具体的运营事项,比如街道、餐馆、酒吧的经营要坚持市场化运作。
学校的建设一定要由各个学校负责,
政府负责给政策。
学校从老校区退出来,政府把土地出让收益全部给学校,或者还给一些其他政策。
但学校建设的主体不是西城公司,所有的学校都要自己负责,要把建设学校的责任压到校长身上去,否则将来一方面会导致投资浪费,另一方面会导致布局不合理、不科学。
四、要明确建设管理的主体
谁是大学城建设管理的主体,现在看上去明确,其实不明确。
现在说建设大学城是城投西城公司的责任,是协调办的责任,但西城公司还有其它事情要搞。
到底谁来建设,怎么来管理?请政府好好研究这个事情。
我建议,可以探索一条新的路子,就是重组西城公司,形成智慧谷协调办加公司的模式。
这个公司其它的事情都不搞了,就搞这一件事。
将来,还要建立大学城管委会,市教育局要开始介入。
我建议分管副市长当主任,武陵区政府、市教育局、各个大学都是管委会成员。
这里面有很多事情,如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等等,任务都很重。
管委会是一个非常设机构,管委会办公室和公司将来是否按照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方式来运行,需要好好研究。
五、要加大建设力度
当前,要加强协调小组的力量,尽快研究重组西城公司,或者就叫常德智慧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取代原来的西城公司。
武陵区要加大征地拆迁力度。
一座大学城坐落在武陵区,税收上有分成,这笔账要会算。
要建设好安置区,可以由智慧谷发展有限公司来建,但作为城市名片,一定要坚持高标准建设,要对老百姓负责,要对这座城市负责。
另外,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六、要抓好资源整合
学校作为一个法人,有法人资产。
现在有几所学校准备进来,要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
今天各位校长都来了,要学学人家是怎么搞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几所学校的整体规模有点偏大。
希望政府好好研究资源整合这个事情,包括还要引进什么学校,怎么把文化产业引进来,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一定要把压力交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