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第三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第三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 mol·L-1盐酸,如达到滴定的终点时不慎多加了1滴NaOH溶液(1滴溶液的体积约为0.05 mL),继续加水至50 mL,所得溶液的pH是.
A.4
B.7.2
C.10
D.11.3
参考答案:
C
2. 下列化合物中,能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A.Fe3O4
B.C2H4
C.NO2
D.SO3
参考答案:
A
略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如常温、加热等)也能发生反应
参考答案:
CD
4. 2HCHO + NaOH(浓)—→CH3OH + HCOONa 反应中,甲醛发生的反应是()
A.仅被氧化 B.仅被还原
C.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D.既未被氧化又未被还原参考答案:
C
略
5. 从海水中可获得的在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是
A.Mg B.K C.Br2 D.I2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单质性质分析可知,镁、钾、碘单质常温下为固体,溴单质为液态,故选C.
6. 下列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可用:H+(aq) + OH-(aq) = H2O(l),△H= —5
7.2kJ/mol表示的是()
A.含有1molH2SO4的浓硫酸与含有1molNaOH的稀溶液混合
B.0.1 mol/L 的醋酸溶液与 1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1mol/L的盐酸10mL与1mol/L的NaOH15mL混合
D.1mol/L的盐酸10mL与1mol/L的氨水15mL混合
参考答案:
C
略
7.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b都是惰性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电极附近溶液呈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是负极,Y是正极 B.Pt是阴极,Cu是阳极
C.CuSO4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D.CuSO4溶液的酸性不变
参考答案:
C
略
8. 构造原理揭示的电子排布能级顺序,实质是各能级能量高低顺序.若以E表示某能级的能量,下列能量大小顺序中正确的是
A、E(3s)>E(3p)>E(3d)
B、 E(3s)>E(2s)>E(1s)
C、E(4f)>E(4s)>E(3d)
D、 E(5s)>E(4s)>E(4f)
参考答案:
B
略
9. 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 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 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 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A.有些油脂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A错误;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分别是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B错误;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正确;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不同,乙醇含有羟基,乙酸含有羧基,D错误,答案选C。
10.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Fe + Fe3+ == 2Fe2+
B.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O+ 2H+ == CO2 ↑ + H2O
C.铜与稀硝酸反应:Cu + H+ + NO== Cu2+ + NO↑ + H2O
D.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OH-== Cl- + ClO- + H2O
参考答案:
D
略
11. 下列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C
略
12. 有A、B和C三种主族元素,若A元素阴离子与B、C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B的阳离子半径大于C,则这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次序是
A.B<C<A B.A<B<C C.C<B<A D.A<C<B
参考答案:
B
略
13. 设C+CO22CO △H > 0 反应速率为υ1,N2+3H22NH3△H<0 反应速率为
υ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υ1和υ2的变化情况为
A.同时增大 B.同时减小 C.增大,减小 D.减小,增大
参考答案:
A
略
14. 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指的是()
A.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D.白色建筑废料
参考答案:
A
略
15. 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Li、Be、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l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C.N、O、F元素的电负性依次增大
D.Na、K、Rb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增大
参考答案:
D
【考点】元素周期律的作用.
【分析】A.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
B.根据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强;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
【解答】解: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3,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故A 正确;
B.P、S、Cl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6、7,最高正价分别为+5、+6、+7,最高正价依次升高,故B正确;
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强,则N、O、F电负性依次增大,故C正确,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则Na、K、Rb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故D错误.
故选D.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溴乙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合成原料。
实验室合成溴乙烷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下:
反应:CH3CH2OH+HBr CH3 CH2Br+H2O
装置:
实验中可能用到的数据如下表:
①合成反应:在仪器B中加入适量NaBr、浓硫酸和50mL乙醇,安装好仪器,缓缓加热,收集馏出物。
②分离提纯:将馏出物加水后振荡,再加入适量酸除去乙醚,分液,最后得到52mL溴乙烷。
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试剂前一般在B中加少量碎瓷片,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
(3)仪器C为直形冷凝管,冷水进口是___________(填“a”或“b”)。
(4)仪器D置于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溴乙烷粗产品可能混有多种杂质,在②分离提纯阶段,加水的目的是为了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该实验所得溴乙烷的产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留两位有效数值)
参考答案:
(1)防止反应液暴沸(2分)
(2)蒸馏烧瓶(2分)
(3)b(1分)
(4)冷却溴乙烷(2分)
(5)溶解在溴乙烷中的乙醇(2分)
(6)79%(3分)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今有①CH3COOH;②HCl;③H2SO4三种溶液,选择填空: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E.①>②=③
D.①=③>② F.①<②=③ G.①=②<③ H.①=②>③
当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其pH的关系是。
参考答案:
A
18. 若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只有一个电子,该电子的电子层数n=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符合上述条件的元素共有________种。
(2)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元素中,原子序数最小的在周期表的________区(用符号填空),原子序数最大的在周期表的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3) 过渡元素的金属离子与水分子形成的配合物是否有颜色,与其d轨道电子排布有关。
一般而言,为d0或d10排布时,无颜色,为d1~d9排布时,有颜色,如[Co(H2O)6]2+显粉红色。
据此判断,[Mn(H2O)6]2+颜色(填“无”或“有”)。
(4)符合上述条件的元素中,原子序数最大、且与水分子形成的配合物有颜色的简单离子的符号为。
参考答案:
(1)3 (2)s 4ⅠB
(3)有(4)Cu2+
略
19. (12分)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学过的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很多,如重结晶、过滤、盐析……请将分离或提纯下列各混合物最适宜方法的名称填到横线上:
①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石灰石:________。
②除去碘中混有的碘化钠固体:________。
③除去乙醇中溶解的少量食盐:________。
④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Cl-: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加热②升华③蒸馏④渗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几种常见的化合物的性质(包括杂质性质)及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的掌握程度。
对分离提纯方法和试剂的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的原则是:除杂质要完全;不引入新杂质;被提纯物质损失少;方法尽量简便。
因此,在①中选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将石灰石高温分解为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挥发掉,从而除去了生石灰中的CaCO3。
②中利用碘具有易升华的性质,使其与碘化钠固体分离,达到提纯的目的。
③利用乙醇具有固定的沸点,且沸点较低(78 ℃),而NaCl难挥发,用蒸馏的方法将乙醇蒸出(收集78 ℃的馏出物),则NaCl留在水溶液中,达到分离的目的。
④利用胶体中胶粒的直径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溶液里的溶质的离子或分子(如Cl-)可以透过半透膜这一差别,将混有Cl-的Fe(OH)3胶体放入半透膜袋中,并把它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里,用渗析的方法,达到除去Fe(OH)3胶体中Cl-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