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_语文_小学(2)(教学实录试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_语文_小学_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任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莞姹嫣
(1)趣味识字:莞:字谜识字:捐二十元献点爱心(打一字)
(2)易读错字:姹(易读成zhà 或读成平舌音)脊梁(ji liang)
(3)多音字:莞[guān]、[guǎn]、[wǎn]
释义:
[guān]指水葱一类的植物,亦指用其编的席。

[guǎn]〔东~〕地名,在中国广东省。

[wǎn]〔~尔〕形容微笑,如“~~一笑”。

2.应会写字:脊莞锦姹嫣暇颇
(1)书写指导
①指导书写的字:姹嫣暇颇脊
②指导要点:暇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时三个部分基本均等,姹和嫣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女”字旁,左窄右宽,“女”第一笔是撇点
(2)易写错字:“脊”先写“人”字两边的“点、提、撇、点”,次写中间的“人”字。

暇的偏旁是日,暇与时间有关。

3.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3 段。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写作者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而且家家户户窗口前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赞美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2.体会整篇文章的表达顺序
(1)文章顺序: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所见所闻所感。

(2)体会方法:在课文中标出表示时间,地点和抒发自己感慨的句子。

3.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4.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1):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体会方法:创设情境、想象图景、留白想象
重点词句(2)
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是指每个人做事都是为了我,而我为人人则指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家,一个是利己主义ᄃ,一个是利他主义,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

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是很难得。

德国人
在种花的时候,既养花ᄃ给别人看,又看到了别人养的花,表现出有付出就有回报的。

体会方法:创设情境、想象图景、留白想象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体会方法:看图识意
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没有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但无论他如何变幻,他总是有其美丽的地方。

德国变化虽有,但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ᄃ的精神没有变,这是德国最美的地方ᄃ
体会方法:创设情景,感情朗读。

④ᄃ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体会方法:感情朗读,深化主题。

4. 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应接不暇
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

你能通过朗
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二)本课重点问题:(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眼中的奇丽景色,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德国风土人情特点的。

课后思考题、学生预习中质疑提出的问题,结合问题体会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情感,并达成学
段共性目标
三、情感体验: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四、拓展延伸
收集了解有关威尼斯这座城市的资料。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观课微课,图片和视频资源。

了解作者季羡林以及德国的风俗民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是的!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 国语言。

1935-1945 年,他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课题。

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二、成果展示、预习检测。

1、表扬预习比较认真的同学:田洪伟、胡馨然、宁妙菡、张芊益、徐佳宁、宁睿智、
郭雨珊、代瑞、孔晓轩
2、火眼金睛。

下面生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花团锦簇cù 应接不暇xiá
B、脊梁jī莞尔一笑wǎn
C、姹紫嫣红qià niān 颇负盛名pō
3、指导书写“脊”“嫣”。

4、多音字“莞”
5、区分“瑕”和“暇”
6、脱胎换骨:把划横线的部分换成成语,使语言更简洁。

理解“花团锦簇”“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成语的意思、。

(二)精讲点拨。

介绍“季羡林”,山东临清人,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精通12 国语言。

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

(课件出示:多么奇
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质疑:很多同学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1、精读感悟,体会“奇丽”
作者到底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请同学们默读第2、3 自然段,标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简单
写出感受。

(1)学生自学标画。

(2)交流:
A 指生读句子,谈体会。

B 出示重点语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①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深入到字里行间,想想哪个词语能体现景色的奇丽呢?请你说。

预设:
a.【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b.“花的海洋”
大片大片的花,汇聚成了浩瀚无边的——(海洋)
作者的用词多么生动啊!在这花的海洋,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

C.应接不暇(出示课件)
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

你能通过朗
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出示课件)
你从这个词体会到观花人怎样的情感?(我们就应该像这样,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
读懂文字所蕴藏的情感。


②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生机勃勃的大街小巷,一起来欣赏这奇异的花境,好不好?
找同学单独读给大家听(随时指导)
接下来让我们不看书,试着来描述这奇丽的画面。

生朗读。

师小结:难怪季羡林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B、品读课文,感悟“奇特”
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你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1.学生结合语段谈感受。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2.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件出示句子)。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①ᄃ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吧!(创设情景,感情朗读)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
这境界
依然
那就是
②ᄃ(感情朗读,体会德国风情)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6.季先生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仅仅是花吗?
三、系统总结。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

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

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出示课件)
四、拓展延伸。

是的,这没有改变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花,更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最后,让我们共同朗读一首诗歌《给予的快乐》,来结束这美丽的课文!(课件出示:《给予的快乐》)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德国印象》,进一步了解德国的风景名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