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城园融合建设要点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镇城园融合建设要点研究
董丽君朱军*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城镇公园作为居民活动和城镇发展的核心,城园融合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发力点。
当前,部分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着千镇一面、地域文化丧失、趋于城市化等问题,亟须从规划设计方法和建设要点层面进行改进。
本文通过分析水上乐园建设思路,总结出小城镇中城园融合建设应具备空间布局融合、生态功能融合、城乡肌理融合、公共服务融合、产业创新融合、数字科技融合、地域文化融合和绿色低碳融合等要点,为类似地区的城园融合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园融合;小城镇;建设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23)21-0182-05
小城镇是指建制镇镇区,其范围内人口较集中,且产业和服务业已形成一定的聚集规模,是农村地区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1]。
在坚持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通过完善县城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真正做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新型城镇,实现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新模式。
目前,部分小城镇面临着绿地系统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城乡分离、城园分离等现状,亟须从城镇规划设计角度改善现状。
本文以城园融合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水上乐园的建设思路,总结小城镇城园融合的建设要点。
根据建设要点规划,以期建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城镇,让城园融合建设成为带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同时成为带动小城镇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途径。
1城园融合的内涵
公园城市理念是当前城市建设、发展和更新的新目标。
徐海顺等[2]总结出公园城市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城园共融,主要体现在城市与绿地系统在物质空间中进行有机融合,赋予土地资源更大的灵活度,健全城市的空间结构,打造更具特色的城市。
叶洁楠等[3]在公园城市建设发展中总结出公园城市“四体共融”建设新模式,通过满足人的需求,着力打造绿色公共空间,运用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建筑、道路、绿色公共空间和人居环境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
杨茅矛等[4]在公园城市多方共营建设路径研究中表明,公园城市全面建成的标志是多方共融,公园城市最终还是需要文化、城市建设、生态以及社会多方融合,将传统景观与城市风貌交互、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日常公共服务与生态绿廊结合、市民需求与宜居环境共同满足,最终实现公园建设带动城市走向全面共融的发展模式。
由此可见,城市和园林趋向于二者融合发展方向,城园融合也将成为一个更加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小城镇中城园融合的重要性
早期经济主要依赖传统的农牧业和资源开发,大部分土地用于发展农牧业,部分新建城镇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千城一面、绿地系统规划不合理等问题。
此外,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城镇出现了城市扩张过快的现象。
基于此,小城镇城园融合建设就尤为重要,能够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并促进小城镇的资源有效利用。
城园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作者简介董丽君(1998—),女,四川仪陇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2023-09-11
-
-182
实现“出门见绿”的美好愿望,增加当地居民的归宿感和幸福感;构建适宜的服务体系、打造融合的蓝绿边界[5]以及突出强烈的场所记忆[6],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建设休闲、运动、健身场所,增强居民的公共健康意识。
最终通过城园融合建设,推动城镇与乡村地区产业升级和转型,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城镇发展的有机结合。
3研究区域概况
区域总面积110.5km2,现有户籍人口为17177人[7]。
早年为石油城市,着重发展重工业,其城镇建设发展较为滞后。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周边开发了不少旅游资源,如广场、新新路商业步行街、都护府大街、红桥工业园、红桥滨河景观带、古丽巴格风情街、博物馆等。
但其内部绿地空间布局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
该地区有着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为城园整合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4基于城园融合理念的水上乐园建设思路4.1充分合理利用城镇空间
哈尔巴克乡青年水库原来是一个废弃水库,与水库相连的是坑塘,属于一处环境优良、生态良好的景观点。
充分改造哈尔巴克乡青年水库,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水上乐园。
首先,充分了解居民对水上乐园的期望和需求,在设计和设施选择上充分考虑居民意见和喜好。
其次,充分挖掘应用当地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在乐园中的植物、设施和活动场所等融入相关元素。
比如,基于西域都护府的文化故事营造文化场景,并通过虚拟技术和智慧屏幕进行充分展示,强化空间的景观性与人文性,增加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将水上乐园构建成居民满意且与城镇共同“生长”的新型城镇公园,有效地展示城镇特色、地域文化以及当地居民的情感内涵。
4.2创建融合性绿地生态系统
在小城镇中公共绿地建设对居民身心健康、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良好的绿地环境,实现“一步一景、步移景移”的美好愿望,可增加当地居民的归宿感和幸福感。
在建设水上乐园时,要提升公园的可视性和可达性。
基于可视性,要求消除公园边界,打造城市绿廊,将绿色景观融合到城镇中;增加公园内景观的开放度,确保人们能够从周边道路、建筑物或高地一览公园美景;合理利用灯光,将公园的重要景点和路径照亮,吸引夜间参观者;设置观景台、休息亭等设施,供游客远眺和享受公园美景。
基于可达性,要求乐园对于周边居民和游客非常便利,要确保乐园周边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方式;在乐园周边和内部设置清晰的导览信息和标志牌,指示前往公园的方向和路径;与周边社区合作,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居民对于乐园的兴趣。
4.3联合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
在建设水上乐园时联合社区开展宣讲等活动,激励社区居民参与公园的建设和规划。
在公园周边建设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在15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公园,通过优质的服务、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周全的保障和多元化的城镇配套与服务来满足居民。
此外,公园周边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成后,将带动其他社区、村委会等共同打造不同的15分钟生活圈,通过不同生活圈之间的共建共享,
营造更为强大的小城镇复合功能体。
5小城镇城园融合建设要点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更加趋向于构建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的生态融合城镇,推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成为重点任务。
基于城园融合视角,构建大融合、大生态、和谐统一的美丽城镇,总结出以下建设要点。
5.1空间布局融合
将绿色生态与城镇空间进行有机融合。
首先,通过整合该地区的环境资源,打造融合的蓝绿边界,整体优化绿地系统,构建出和谐相融的空间网络结构。
其次,建立起城镇到乡村的环线,使城乡紧密结合。
在建设水上乐园时,让城镇—公园—乡村三者之间的交通流线相互交融、景观空间相互融合,构建出有机联系、城绿相融的自然生态网络系统。
提升优化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不仅能使被遮掩的自然
-
-183
景观空间与人为打造的景观节点相互渗透,还能重新赋予碎片化的灰空间价值,真正让居民实现走出家门就是公园。
最后,通过城乡之间空间布局的融合,优化乡村的产业结构,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留在乡村,减少乡村人口流失。
5.2景观功能融合
在城园之间,使城镇的功能和公园的功能交互,即城镇就是一个大公园,从而创造出更加宜人的城镇环境。
将水上乐园作为城镇中的重点文化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和绿地的同时,充分围绕西域都护府和小白杏来进行文化建设。
此外,将城镇的历史、民族特色等与公园内的文化景观、艺术装置等结合,打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城镇公园。
通过无界公园的打造使公园与城镇中的公共绿地相连,优化城镇与公园之间的交通,打造便捷的路网体系,让居民更加快捷、方便地进出公园。
最后,在城乡之间建设乡村公路,串联起乡村的特色景点,形成“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
5.3城乡肌理融合
城镇和乡村肌理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均衡城市化和生产力布局,为城乡融合提供有效指导需要依托现有资源基础进行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向当地乡村布局。
通过突出地方特色,放大乡村优势,做好与周边乡村的紧密结合,实现城乡之间产业、交通、生态、文化、空间和风貌等方面的真正融合,让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共同享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高质量的品质生活,真正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总目标[8]。
让“在乡村生活、在城镇就业”成为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方式,建设美丽轮台的同时带动乡村腹地发展。
5.4公共服务融合
公共环境建设的生态性、安全性、互动性和舒适性在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促进城镇健康、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将内部空间、城镇公园及周边乡村的公共资源进行整合,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综合的服务,以此来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在水上乐园的建设中,不仅要通过保留场地记忆、打造复合功能的方式让居民对城镇及公园更加有归属感,还要通过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体验、居民休闲、城镇宣传和城乡共建等“公园+”模式,正向引导居民形式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此在增加城镇生态涵养的同时,还能使城镇更加美丽,城乡发展实现共赢,居民生活舒适度更高,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5.5产业创新融合
高质量的城镇化要求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高度耦合[9]。
通过公园与城镇融合,达到激发城镇经济活力、居民生活幸福的目的;通过城镇及周边乡村之间产业的融合,达到城乡共同富裕、居民就业不离家的美好愿景。
水上乐园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绿化的要求,更是要求公园的建设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及生态价值创造力,达到产业赋能的功能。
在城乡之间,基于其核心产业,衍生出乡村创新产业,通过打造以智慧农业、未来乡村和美丽乡村等为主题的未来乡村,构建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的融合格局,更新当地乡村的相关配套设施,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5.6数字科技融合
将数字科技融入城镇规划和园林建设中去,实现以人为本,以生态优先的空间环境布局,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为城园融合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带来新的建设模式和发展机会[10]。
通过将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与园林建设、城镇发展相结合,实现小城镇的数字化、智能化,帮助优化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更好地创造宜居城园融合空间;通过数字科技+表达、数字科技+导视、数字科技+小品和数字科技+灌溉等形式,让人们更便捷地出行和获取信息,更多元地接触文化,更便利地管理园林。
通过数字科技引导小城镇景观的发展,解决城镇及景观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数字科技、艺术、城镇和园林四者的相互融合。
5.7地域文化融合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部分城镇规划过程中为满足特定文化群体对“乡愁”“乌托邦”的想象,打造了一些相似、雷同的小城镇,出现了千镇一
--184
面、城镇文化缺失的问题。
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生态环境、历史文脉、民俗习惯和语言特色等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有机融合,最终形成独特的、典型的地域文化表达。
在水上乐园建设时,要将其历史和民族习俗与公园建设相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水上乐园;在进行景观营造时,多运用乡土植物和能够代表小城镇特色的植物;将其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和代表历史人物等融入到绿色公共空间,用景观+数字科技技术来共同讲好文化故事,增强居民的记忆和认同感。
在城园融合建设中通过融入独特而新颖的地域文化,促进经济和旅游的发展,打造文化底蕴,优化人居环境。
5.8绿色低碳融合
绿色低碳是目前实现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构建绿色低碳城镇,不仅要提高城镇绿色覆盖率,最大化利用小城镇的空间,还要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提出发展规划。
将绿色低碳融入到城镇建设中去,从城镇建设角度出发,减少城镇运营成本、材料的运输成本和维护成本。
通过网络等途径加强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宣传,向居民宣传低碳理念,让居民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此外,还需对城镇绿化进行监督和调整,确保城镇绿化的观赏性、可塑性。
从园林建设角度出发,多运用乡土树种,尤其选择抗旱、抗寒等抗性树种,既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降低维护成本,还能增加当地地域文化的表达;保留和恢复小城镇中的原生植被,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采用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太阳能光伏板和智能灌溉系统等,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景观角度出发,用植物之间的相生关系,减少病虫的危害;通过生物法进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等。
通过不断地挖掘和构建小城镇的高品质、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推进小城镇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6结论与讨论
本文分别从空间布局、景观功能、城乡肌理、公共服务、产业创新、数字科技、地域文化和绿色低碳8个方面讲述了小城镇城园融合的建设要点。
通过这8个方面的融合,让绿地空间在当地发挥了更大的价值。
结合西域都护府文化、杏文化、工业文化等地域文化元素,可以实现生态价值转化[11]。
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数字科技的发展将会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创新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小城镇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绿色低碳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小城镇进行修复与改造的重要方向。
城园融合不单是自然、城镇、居民和人居环境之间的融合,还需要全面、宏观地考虑如何更好、更优地融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小城镇的自然风光和独特魅力,处理好人、自然、城镇和人居环境四者的关系,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以增加小城镇建设系统的生态性、持续性和韧性,形成开放、多元的城镇生态公园化的小城镇生活空间。
城园融合实现人、城镇、环境和产业相互统一、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是满足当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
此外,景观数字化、智能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12]。
无论是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化技术都将景观设计推向了更丰富、便捷、可持续和个性化的新高度。
然而数字化发展中不能丢失文化,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根基,是人们身份认同和情感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利用数字技术保护、传承和推广文化,使数字化的景观、智能化的系统与文化相融合,以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中城园融合的建设实质就是科学合理地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城镇与绿地空间的协调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城园融合的建设要点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创新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本文通过分析水上乐园的建设思路,分别从空间布局、景观功能、城乡肌理、公共服务、产业创新、数字科技、地域文化和绿色低碳8个方面阐述了小城镇城园融合的建设要点,为类似地区城园融合建
-
-185
设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戴昳雯.小城镇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以江西省永修县
艾城镇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2):65-66. [2]徐海顺,陆晓.城园共融: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城市绿
地建设研究[J].园林,2020(10):82-87.
[3]叶洁楠,章烨,王浩.新时期人本视角下公园城市建设
发展新模式探讨[J].中国园林,2021,37(8):24-28. [4]杨茅矛,张亚莉.新时代背景下公园城市多方共营建设
路径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6):141-144. [5]周燕,刘梦瑶,苟翡翠.城市蓝绿空间对居民心理健康
影响的研究进展评述[J].园林,2023,40(6):12-20. [6]冉蕊.基于场所记忆重塑的呈贡老城公共空间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2.[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9(乡镇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8]王强.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城乡融合规划设计:以成都
郫都区科创新城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5):64-66.
[9]林凯旋,倪佳佳,周敏.公园城市的思想溯源、价值认知
与规划路径[J].规划师,2020,36(15):19-24. [10]林鹏宇.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应用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22,39(2):42-48. [11]陈岚,谭林,陈春华.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分
析:以成都为例[J].中国名城,2022,36(5):65-72. [12]石浩宇.数字化技术赋能景观空间设计[J].文化产业,2023(19):61-63.
(责编:何艳)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