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者意识--《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录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 2019.4
38一、读题与审题
师:同学们,读了题目“天游峰的扫路人”,你们了解了什么?
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六年级上学期我们还学过好几篇写人的文章,这几篇课文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出示:郑成功 钱学森 詹天佑 鞋匠的儿子)
生:相同之处是一看就知道是写人的文章,不同之处是那几篇写的都是名人,还直接用他们的名字做课题了。
师:本篇课文的题目能不能换成扫路人本人的名字?为什么?
生:扫路人只是一个普通人,用他的名字做题目吸引不了读者。
师: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个课文题目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这个扫路人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点评: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对写人文章的拟题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文章的题目都值得好好考虑。
接着周老师引导学生由题目去思考文章的内容,这是在阅读,也是在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的拟题意识,题目与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蕴含着作者的写作用意。
】
二、研读人物与探究表达
师:读了课文,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作者是怎么写出人物的这个特点的?
生:“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从外貌描写看,这是一个很瘦、很朴素的老人。
生:“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jiǒng )炯有神。
”从这里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人很瘦、很精神。
师:同学们,这两处外貌描写删掉一处好不好?或者能不能放在一起写?作者又为什么分两次去写扫路人的外貌呢?
生:不好,第一次是远看,看到的主要是身材、衣着,第二次是近看,看到的是面容。
所以写的内容不一样。
他虽然瘦但有精神,跟他的职业也有关系。
师:从外貌描写的品读中,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生:瘦削、朴素、有精神)的老人。
生:“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qī)了一杯浓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我从老人引“我”进小屋、倒茶这个细节中,我感到扫路人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
师:从这里的动作描写中我们感到这是一位(生:热情友善)的老人。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从老人这句话中,我觉得扫路人是热爱这里的工作,不怕辛苦,以苦为乐。
师:老人说“不累”,连说两个“不累”,那么在你们看来,到底累不累呢?
生:当然累。
从游客们常常“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充分说明扫路人很辛苦、很劳累。
生:“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作者意识”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录评
◎周旭玲/执教 柏连凤/点评
(迎宾路小学,江苏 盐城 224000)
评课
本版编辑/张 倩
39
2019.4
•小学
一千八百多级。
”这句话中的数字充分说明老人很辛苦、很劳累。
师:从这些数据和游人的表现可以想象登一次山都不易,老人天天如此该有多辛苦多劳累!你来读一读第七节,读出老人的累、辛苦。
师:在大家眼里,这样做很累、很辛苦,老人却说——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老人说的时候是——生: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老人身体累,但心不累,而且很享受这个过程!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老人的感受。
师:我们这样前后联系地读,对比着读,可以充分体会到老人热爱工作、以苦为乐的精神。
生:“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从雪花泉的水、清爽的空气、花鸟作伴等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热爱这里的生活,热爱大自然。
生:从“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我感受到了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么大年纪了还自己种大米和青菜。
生:作者说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而且我们从扫路人的话中也体会到他的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师:谁能把老人的自信和豁达读出来?生: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师生:这是一个(生:热爱生活、自强不息、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
【点评:这一板块的语言实践活动就是品读感悟: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扫路人。
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本篇课文,可以说是小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典范,集中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对比衬托等多种写人的方法。
学生能读出多少、品味出多少,他就能体会学习到多少描写人物的技巧。
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地读,对比着读,感受作者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水乳交融的写法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
三、体悟作者情感与了解写作动机
师:作者游览归来后,这个与自己只有一面之缘的扫路人像天游峰一样,高高地矗立在作者的心中,
成了作者写作的对象。
作者为什么要写扫路人?我们能从课文里找寻到作者情感发展的轨迹吗?
生:好不得意——工作挺累吧——倒抽了一口气——再来看您——一直伴随。
生:我觉得作者是由自己费力登山,再看到扫路人,对他的工作产生了好奇。
交谈后对扫路人充满了敬佩之情。
师:作者从一开始匆匆一瞥的好奇,到交谈后的敬佩,到分别时心里深深地敬重让我们知道作者最后为什么写天游峰的扫路人。
【点评:散文作品是作者叙写自己所见的人、事、景、情,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我们在教学散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认作者的这种独特人生感悟。
而基于“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则不仅仅是阅读,是理解,更是要引领学生学习表达,启发学生应时应景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终极目的。
周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写作动机、写作目的,启发学生写作是要与人交流,是要表达出真情实感的。
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写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个普通人来表达作者对这种自强不息、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的欣赏。
】
四、走近作家作品与感悟作品风格
师:作者章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把爬山作为自己读书的另一种方式。
(出示图片)这本《一个人和九十九座山》就记录了他的足迹和他与大山的对话。
(出示书部分目录的幻灯片)
师:像《天游峰的扫路人》这样描写普通人的文章,章武还写了《撑排人》《导游女》等一系列作品,请大家课后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再去读一读,想一想
作者刻画人物特点有什么异同。
【点评:这个板块是把学生引入课后的读写当中。
《天游峰的扫路人》《撑排人》《导游女》是一个系列的作品,都是叙写普通人身上美好的品质。
引导学生课后去品读、去体悟这种描写陌生人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等生活细节去知人、识人、写人。
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会有大致相同的写作风格,学生课
后去涉猎会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语文与教课文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的目标不一样,教课文只是通过课文学习了一些语文知识,而教语文是以课文为例子,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升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我们的“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这样的教材学习,让学生学会拟题,学会描写的技巧,学会抒发真情实感和人生感悟。
】
评课
本版编辑/
张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