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三)鄂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说明文阅读(三)鄂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说明文阅读(三)
[例文讲解]
一. (2004 北京市海淀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成功登陆火星的“勇气”号探测器
(1)2004年1月4日,带着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千年梦想,“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经过半年多的飞行,成功登陆火星。

这对于了解火星及其演化,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都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火星是地球外侧的比邻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探测器登陆火星远比登陆月球艰难得多。

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制动火箭可以引导登月舱准确地进行软着陆;而火星大气的
密度虽然远远低于地球大气的密度,但仍可使登陆舱在着陆的数秒钟内烧毁。

同时,火星风
也能把登陆舱吹离目的地。

因此,航天专家们给火星起了个绰号叫“死亡行星”,意指探测火
星非常艰难,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3)美国科学家总结了四十多年来国内外火星探测的成功经验,并汲取了多次登陆挫败的教训,采用了多种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终于使“勇气”号成功登陆。

(4)“勇气”号是迄今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以移动的、自动化的大型实验室。

其实,它就是一台车式机器人,长1.6米。

宽2.3米,高1.5米,重174公斤,靠太阳能电池
板获得能源。

它有自己的大脑、颈、头、眼睛和手臂。

(5)“勇气”号的“大脑”是一台每秒能执行约2000万条指令的计算机。

不过,与人类不同的是,它的大脑并不在头部,而在腹部。

所谓“颈”和“头”,是指“勇气”号上部伸出
的一个桅杆式结构,上面有一对“眼睛”——其实是两台可拍摄火星表面彩色照片的全景照
(甲)两台相机的高度与人眼高度差不多,使“勇气”号能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相机。

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寻找有价值的探测目标。

(乙)当发现值得探
测的岩石等目标时,“勇
气”号会像地质学家一样,走上前去对岩石敲敲打打,搜集数据,然后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因此科学家们亲切地称其为“野外地质学家”。

(6)“勇气”号配备了野外科学考察所需的“全套武装”,其中包括全息摄像机和显微镜成像仪。

“勇气”号上有多台高清晰度摄像机,可以拍摄高分辨率的火星地表和天空影像。

而显微镜成像仪就像地质学家手中的放大镜一样,能以几百微米的超近距离对火星岩石纹理进行审视。

探测器还配备了一个相当于地质学家常用的小锤子式工具,能对岩石内部进行采样
研究。

另外还有一些先进仪器,可用来对岩石构造做进一步分析。

(7)“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拥有一套独特的通讯系统。

借助这套系统,“勇气”号可以直
接与地球控制中心交流信息。

(8)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勇气”号也将围绕此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它肩负着两大使命,一是用先进的生化手段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二是
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

(9)“勇气”号成功登陆火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不过,这条探索之路仍是漫长而艰难的。

尽管在这条道路上随时都可能遭受挫折,但是人类绝不会停止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

目前,航天专家们正计划在发射无人探测器的基础上,选派航天员登陆火星,对这颗神秘而美丽的红色星球做进一步的科学探索与研究。

1. 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用一句话概括介绍“勇气”号探测器。

(答案不超过42
个字)(3分)
2. 文中对“勇气”号的结构、装备及其功能进行说明的是第______________段到第
____________段。

(2分)
3. 既然火星被称为“死亡行星”,登陆非常困难,为什么人类还要坚持对火星的科学探索?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写出四点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形象、生动是这篇科普箴言的语言特点之一,请你以第(5)段中画线的(甲)(乙)两
个句子中的一个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 “勇气”号这一名称是从参加火星探测器命名比赛的一万份美国小学生作文中挑选出来的,中选文章的作者是一名9岁的小女孩。

人们为什么把为火星探测器命名这样神圣的使命交给孩子们呢?为什么“勇气”号这一命名能够中选呢?谈谈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从试题设置来看;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第2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3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第4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5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答案:1. “勇气”号探测器是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移动的、自动化的,用来对
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大型实验室。

(意思对即可)
2. (4);(7)
3. 答案要点:
(1)了解火星及其溶化过程;
(2)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
(3)探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4)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
(5)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6)探索太空奥秘是人类千年梦想。

(答出其中四点,意思对即可)4. (甲)句:“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形象地写山了“勇气”号寻找探测目标时视角广阔,动作灵活的特点,写得饶有趣味。

(意思对即可)(乙)句:用“敲敲打打”、“搜集”、“前进”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工作时像地质学家一样科学
严谨,有条不紊,语言生动有趣。

(意思对即可)
5. 第一问题答案要点:
(1)孩子代表人类的未来和希望;
(2)相信孩子具有丰富的想像力;
(3)激发孩子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4)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

二. (2004年江西省)阅读下文,完成第l-6题。

生物入侵者
梅涛
(1)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

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

专家们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
“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
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2)在人类早期社会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
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3)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

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
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4)“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

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

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
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5)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

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

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
物的数量较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
(6)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
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7)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1.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归咎:
(2)束手无策:
2.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什么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生物入侵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请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再读上文,并就生物物种的迁移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l):一些专家主张人类不该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能够生存下来的虽然是强者,但它也会受到各种
因素的制约。

自然界的平衡终究会实现。

材料(2):2003年,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益突出,紫茎泽兰、豚草等在辽宁、云南等地蔓延,累计造成1.5亿亩森林受害。

这些地方正在全面围剿外来入侵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生物入侵”对人类的危害,提醒人们关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从试题设置来看,第1题考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第2、3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4题考查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第5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第6题为开
放性试题,加强学生对物种迁移这一课题的认识。

答案:l. (1)归罪
(2)比喻没有办法2. 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人为干预很少,大规模的物种迁
移难以形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3. 造成经济损失,威胁生物物种
4. “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来生活在某地区的,通过非自然途径转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
物物种。

5. 说明语言特点:
(l)生动形象;
(2)准确;举例略6. 能联系材料和选文,谈出自己对外来生物物种迁移的认识。

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70分钟)
(一)病毒的秘密

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大。

细菌虽然小,但它除了1
)病毒和细菌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下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时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

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
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一旦被排出体外,离开了安乐窝的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2)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致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

但病毒会“变异”,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

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
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

如果有过,现在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

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变异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协也就小得多了。

1. 文章第(1)段主要使用了两种说明方法,请从中选择一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影响病毒对人体的杀伤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请阅读文章第(2)自然段,作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毒和细胞一样,都只是仅仅拥有构成生命的单位——核酸。

B. 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细胞内部,靠“窃取”现成的营养生存。

C. 病毒“变异”之后,就全都变成了具有更大的“杀伤力”的病毒。

D. 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病毒对人类就没有威胁了。

(二)吃野生动物易患病
(1)野味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口福之乐,但其所携带的细菌和病毒也同时危害了人们的健
康。

(2)食用野生动物为什么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呢?科学家解释说,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大多生存环境不明,来路不清,卫生检疫部门又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致使带有病毒的野味走上了部分人的餐桌。

动物携带的许多病毒、寄生虫多生长在它们的肌肉、血液、内脏中,煎、炒、烹、炸根本奈何它不得。

科学实验表明,有些病毒在高温中竟.能生存十几分钟,甚至更长,这些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疾病。

(3)专家研究,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共患性疾病有狂犬病、结核病、鼠疫等一百多种。

艾滋病病毒最早就来自于非洲的灵长类动物——猿、猴身上。

又如蛇,被称为“百毒之王”,除毒蛇自身的蛇毒外,蛇还携带大量的病菌、病毒。

几乎什么病都得,寄生虫更多。

有的老蛇,用手一捋所感到的疙疙瘩瘩,就是其皮肉间成团成团的寄生虫。

人们在大啖其肉时,极易被
感染。

(4)目前SARS病肆虐全球,其首例病人就是广东一家野味店的厨师。

医疗专家认为他得病的原因与接触、食用野生动物有关。

最近科学家在探寻SARS病源的过程中发现,历来被我国南方及港澳地区视为山珍野味和滋补佳品的果子狸,可能就是SARS的祸首。

科学家从深圳某市场上出售的果子狸身上分离出了SARS病毒,经过基因全序列比较,它和人类的SARS病毒的同源性超过99.8%,在29780个核苷酸中不同点只有50到70个。

虽然还不能完全肯定人类的SARS病毒就是果子狸传染的,但根据进化原则,基本可以确定,果子狸的
SARS病毒是人类的SABS病毒的祖先。

(5)真没想到,被人们喜食的野生动物,竟.给人类带来了这么多疾病!因此,为了我们
美丽的地球,为了人类宝贵的生命,请不要食用野生动物。

1. 第(2)、(5)段加点的两个“竟”字除了“出乎意料”的意思外,前者还强调了_______________,后者还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了此文,你对蛇被称为“百毒之王”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l)说明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应该如何制止那些滥捕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请分别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谈谈
你的见解。

(不少于30字)
(三)令人恐怖的冰川病毒
目前,一种真正对人类形成威胁的现象,正在悄无声息地接近,它来自寒冷极地的冰川。

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速度正在加快。

人类对这一情况的担心,以前只是局限在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更多的陆地这方面。

但最近的海洋和气候学家的研究表明:冰川的融化,将会释放出被冻结的许多恐怖病毒。

这些病毒眼下被关在那个“魔瓶子”里,一旦有人启开瓶塞,人类可就要遭殃了。

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病毒即使经历几千、几万年可能依然保持着生命力。

这一点不久前在格陵兰岛上得到了证实。

当研究冰层物质的科学家们,从冰川和冰原深处取出大约13000年前的冰层样品时,令人惊骇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古老的冰芯中竟然释放出了一种能够攻击植物的细菌病毒。

这表明一旦环境和温度条件许可,这些冻结在极地冰川中的病毒和细菌就会再度活跃、繁殖、传
播甚至发生变异,引发大规模的疾病和灾难,从而会导致物种灭绝。

当然这种不幸至今还没有发生过,这是因为地球在它将过50亿年的运动中,它的环境和气候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变化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但不幸的是,人类自身却以破坏地
球环境使地球变暖的方式在给自己的脖子上套吊索。

研究者发现,在这些古老的冰层中所隐藏的病毒种类相当繁杂,如各种怪异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质病毒。

对这些可能重见天日的病毒。

美国斯塔摩尔教授指出:“尽管还不能确定有多少病毒会再次返回到现代文明社会中,也不能确定这些病毒中有多少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和自身健康,但确定无疑的是,这一切将会发生。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病毒已经在冰底埋藏了很长时间,它们的生命力和传染性不会像从前那样强烈,真正的危险可能会非常遥远。

然而,从理论上讲。

谁也不能武断地说,这些重见天日的古老的细菌和病毒不会再次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有无数生物物种在极短的时期内神秘的消失,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恐龙了。

今天主宰着地球的人类,会不会因为冰川融化所引发的灾难而重蹈恐龙灭绝
的覆辙?
1. 用一句话概括你从文中获取的信息。

2. 根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说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谁也不能武断地
...说,这些重见天日的古老的细菌和病毒不会再次给这个世
界带来灾难。

3. 作者认为冰川病毒可能肆虐人类的依据是什么?
4. 你如何理解“人类自身却以破坏地球环境使地球变暖的方式在给自己的脖子上套吊索”
这句话?
5. 文章末尾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6. 请根据文章透露的信息,拟一则关于环保的宣传标语。

(四)
载人宇宙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

我国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的主要用途是进行近地轨道飞行,试验载人航天技术;考察轨道上失重和空间辐射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发展航天医学;对地球资源进行勘(

测,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料。

我国研制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由乘员返回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和应急装置等部分组成。

返回座舱是飞船的核心部位,它是飞船上升和返回过程中宇航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不仅要求和其他舱段一样能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阶段的各种应力和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求能经受再入大气层和返回地面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

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工作场所,里面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

服务舱安装推进系统、电源和气源等设备,对飞船起服务保障作用。

应急救生装置保障能在应急情况下使宇航员安
全返回地面。

此外,载人宇宙飞船还采取如下措施以解决一些特殊问题。

一是环境控制措施,主要作用是调节舱内和航天服内的温度、湿度和压力,保证宇航员所需的氧气量、通风量、用水量,并吸收和处理废物。

二是人工控制措施,主要是在自动系统失灵的情况下,由人参与操作和控制飞船,处理应急状态下的一些情况,免生意外。

三是安全返回措施,主要是确保宇航员安全返回。

这除了设置可靠的防热保护层保证返回舱不致被烧毁外,还要使返回过程中的制动过载装置非常有效,以保证宇航员的身体能够承受;同时还要提高落点精度,以便及时发现宇航员。

四是高可靠性措施,主要是力争万无一失。

为此,在把宇航员送入太空之前,飞船各系统和设备均要进行可靠设计,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或三备份,飞船须在严格的环境条
件下进行地面测试,并进行模拟试验。

1. 上文三段依次介绍了我国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解决飞
船一些特殊问题的措施,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 从第二段看,对载人飞船各舱段的共同要求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3. 为确保宇航员安全返回,文中介绍了哪三点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文中看,宇宙飞船在正式载人飞行之前要完成哪三方面工作?目的是什么?
(1)工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人类何时飞出太阳系
(1)宇宙航行是当今人类最远大、最美好的理想。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宇宙航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航天,即冲出地球大气层,在太阳系的广阔空间内活动;第二阶段为宇航,即冲出太阳系、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活动。

(2)人类的航天时代,如果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算起,已有40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人类挣脱了地球的引力,飞出了地球村,登上了月球。

可人类总嫌飞天的步伐太慢,总以焦急的心情盼望着——何时才能飞出太阳系,进入宇航时代!20世纪70年代人类放飞的太空天使“先驱者”和“旅行者”探测器,到目前已飞行了二三十年,跋涉60亿千
米,已飞越了最远的冥王星轨道。

但它是否已飞出了太阳系呢?
3

)其实,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
如果以太阳风影响所及的范围来计算,半径可达亿千米
135
~180
15
1.5
万亿千米,约亿千米;如果以太阳的引力所及的范围计算,半径可达
光年。

由此可见,上述的飞行探测器离太阳系的边界还差得很远很远。

从宇宙的尺
度来说,太阳系只是沧海一粟,跨越一条小河沟容易,要跨越大洋,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

就目前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认识和所具有的航天技术,对宇航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还远远不能适应飞出太阳系的要求。

目前及今后的十年内,人类主要是重点开展太阳系内的航天活动,并开展一
系列的科学研究,努力取得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4)对于飞出太阳系的航行来说,眼下还只是一张白纸,任凭人们去设计、去幻想。

目前人们的设想之一是必须开发质量小、作用时间长和高能的空间动力能源。

如电能火箭、激光火箭、核能火箭,以及微波动力飞船、激光动力飞船、反物质推进星际飞船等等。

必须大大提高宇宙飞船速度,以每秒几百千米、几千千米、十几万千米甚至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这样,人们在数十年的有生之年,才有可能飞出太阳系,去别的恒星系、银河系或更遥远的
河外星系进行星际航行。

(5)何时能飞出太阳系,取决于我们地球人类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努力吧,也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人类向往星际航行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l. 上文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

2. 根据人们目前的设想,人类要能飞出太阳系必须突破飞行器的___________和_______
这两道难关。

3. 上文分别介绍了宇宙航行的两个阶段。

先介绍航天阶段的________________,再介绍宇
航阶段的_______________。

4. 末段“也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中的“也许”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