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地区高血压前期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
吉林省西部地区高血压前期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吉林省西部地区人群高血压前期的患病情况并对高血压前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BMI与高血压前期的关联性,为该地区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年吉林省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
最终选取吉林省西部地区4009名成人常住居民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对调查所得数据库基于复杂加权进行患病情况估计,不同人群间高血压前期患病率比较采用基于抽样设计校正的Rao-Scott χ2检验,采用复杂加权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高血压前期的关联性,并进一步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BMI与高血压前期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1. 本次研究对象共4009人,经过复杂加权估计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为45.5%。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类型、吸烟和饮酒之间高血压前期的患病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 高血压前期人群中糖尿病、超重或肥胖、代谢综合症的比例均高于正常血压人群(P<0.05)。
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为男性、年龄偏高、食用蛋类及豆制品频率(以很少或从不为参照)经常/几乎每天、BMI为超重和肥胖,而偏瘦为保护因素。
男性中影响因素为食用蛋类及豆制品频率(以很少或从不为参照)经常/几乎每天,BMI为肥胖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偏瘦为保护因素。
女性危险因素为年龄偏高,BMI为超重和肥胖。
4. 对不同性别进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随着BMI升高,男性和女性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均呈增加趋势,且为线性关系(男性P非线性=0.600,女性P非线性=0.476),其中5%、25%、50%、75%、95%的体质指数在男性中分别为18.45、21.11、23.67、26.28、30.04Kg/m2,在女性中分别为18.56、21.33、23.58、26.03、
29.99 Kg/m2,对应的男性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分别为0.471(0.305,0.729)、0.887(0.637,1.236)、1.075(0.983,1.176)、2.095(1.355,3.238)、3.945(2.208,7.051),女性高血压前期患病风险分别为0.627(0.427,0.921)、0.799(0.616,1.035)、1.083(1.011,1.160)、1.406(1.048,1.887)、1.640(1.122,2.397)。
5. 在18~44岁年龄组中随着BMI升高,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也逐渐增加,且为线性关系(P非线性=0.816),5%、25%、50%、75%和95%的BMI为18.37、20.82、23.10、2
6.05、30.08 Kg/m2,对应的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分别为0.495(0.320,0.766)、0.646(0.452,0.924)、1.012(1.008,1.032)、1.585(1.091,2.302)、2.477(1.536,3.992)。
在45~59岁年龄组中随着BMI升高,高血压前期患病风险先升后降,然后稍有上升继续下降的“M”型曲线趋势(P非线性=0.019),其中5%、25%、50%、75%和95%的BMI分别为18.91、21.84、24.01、26.22、29.75 Kg/m2,对应的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分别为0.598(0.381,0.937)、1.127(0.893,1.422)、0.975(0.825,1.153)、1.949(1.345,2.826)、2.151(1.375,3.366)。
在60~79岁年龄组中BMI和高血压前期患病风险不存在相关性(χ2=8.460,P=0.076)。
结论: 1. 吉林省西部地区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偏高,随年龄增加有降低趋势,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
2. 高血压前期人群中糖尿病、超重或肥胖、代谢综合症的比例偏高。
3. 高血压前期影响因素在总人群中为性别、年龄、食用蛋类及豆制品频率和BMI,男性人群为食用蛋类及豆制品频率和BMI,女性人群为年龄和BMI。
4. 随着BMI的升高,男性和女性BMI和高血压前期患病风险均呈线性增加趋势。
在18~44岁年龄组随着BMI的升高,高血压前期患病风险线性增加;45~59岁年龄组BMI与高血压前期患病风险呈“M”型变化趋势;60~79岁年龄组BMI 与高血压前期之间没有关联。
关键词:
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危险因素,限制性立方样条
Abstract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rehypertension among the people in western of Jilin Province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 in western of Jilin Province, analysis the risk factor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risk factors on prehypertension, and finall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this area.
Methods The data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chronic disease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the adults in Jilin Province in 2012. A multi-stage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was conducted in the surve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 physical measurement and laboratory test. Finally, 4009 adult residents in western of Jilin Province were chosen as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mplex weighted computation, the 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 in different groups was estimated and compared by Rao-Scott χ2tes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rehypertension were analyz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SPSS ver20.0 was used in the analysis above. Further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was conducted between BMI and prehypertension using 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esults 1. A total of 4009 subjec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 was 45.5% assessed by complex weighting. The 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age, gender, occupation, smoking and drinking (P<0.05).
2. The proportion of diabetes, overweight or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blood pressure group (P<0.05).
3.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of prehypertens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ere male, increased age, eating eggs and soy products with often / almost every day and sometimes (with the reference group of little or non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ith the reference of normal BMI), but the underweight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For males, eating eggs and soy products with often / almost every day and sometimes (with the reference group of little or non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ith the reference of normal BMI)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prehypertension, and the underweight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The risk factors for females increased ag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ith the reference of normal BMI).
4. Restricted cubic spline analysis was used for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in different gend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hypertension risk displayed a linear increasing tendency with BMI in both males and females, of which 5%, 25%, 50%, 75%, 95% of BMI were 18.45, 21.11, 23.67, 26.28, 30.04 Kg/m2 in males and 18.56, 21.33, 23.58, 26.03, 29.99 Kg/m2in females, the correspondence risk of prehypertension were 0.471(0.305, 0.729), 0.887(0.637, 1.236), 1.075(0.983, 1.176), 2.095(1.355, 3.238), 3.945(2.208, 7.051) in males, and 0.627(0.427, 0.921), 0.799(0.616, 1.035), 1.083(1.011, 1.160), 1.406(1.048, 1.887), 1.640(1.122, 2.397) in females, respectively.
5. In the 18~44 years group the prehypertension had a linearly increase tendency along with the rise in BMI (P for nonlinearity=0.816). The 5%, 25%, 50%, 75%, 95% of BMI were 18.37, 20.82, 23.10, 2
6.05, 30.08 Kg/m2in 18~44 years group, the correspondence risk of prehypertension were 0.495(0.320, 0.766), 0.646(0.452, 0.924), 1.012(1.008, 1.032), 1.585(1.091, 2.302), 2.477(1.536, 3.992). In the 45~59 years group, the risk of prehypertension displayed a “M” shape curve tendency (P for nonlinearity=0.019), and the risks were 0.598(0.381, 0.937), 1.127(0.893, 1.422), 0.975(0.825, 1.153), 1.949(1.345, 2.826), 2.151(1.375, 3.366) based on the 5%, 25%, 50%, 75%, 95% of BMI which were 18.91, 21.84, 24.01, 26.22, 29.75 Kg/m2. But there was no association between prehypertension and BMI in 60~79 years group (P for correlation=0.076).
Conclusion 1. The 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 was higher and decreased with age in western of Jilin Province, and the prevalence in males was higher than females.
2. The proportion of diabetes, overweight or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prehypertension popula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with normal blood pressure.
3.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rehypertension were gender, age, the frequency of eating eggs and soy products, BMI in general populat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eating eggs and soy products, BMI in males, age and BMI in female.
4. The risk of prehypertension increased linearly in both males and females with the increase of BMI. A linear increasing tendency was showed in 18~44 years group, and an “M” trend relationship in 45~59 years group between the risk of prehypertension
and BMI. There was no association between them in 60~79 years group.
Keywords:
Prehypertension,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Restricted cubic spline
目录
第1章前言 (1)
1.1 高血压前期的患病情况 (2)
1.2 高血压前期病理生理学改变 (2)
1.3 高血压前期与心脑血管和肾脏疾病的风险 (3)
1.4 高血压前期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4)
1.5 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5)
1.6 高血压前期对高血压进展的影响 (6)
1.7 高血压前期的防治现状 (7)
第2章材料与方法 (9)
2.1 对象与方法 (9)
2.1.1 调查对象 (9)
2.1.2 调查方法 (9)
2.2 诊断标准 (9)
2.3 质量控制 (10)
2.4 统计学分析 (10)
第3章结果 (12)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2)
3.2 不同血压水平分类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趋势 (14)
3.3 不同性别随年龄增加高血压前期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15)
3.4 高血压前期患病情况在相关影响因素的分布 (16)
3.5 高血压前期在代谢性疾病中患病情况的比较 (17)
3.5.1 高血压前期在血脂异常中患病情况的比较 (17)
3.5.2 高血压前期在糖尿病中患病情况的比较 (17)
3.5.3 高血压前期在超重或肥胖中患病情况的比较 (18)
3.5.4 高血压前期在代谢综合症中患病情况的比较 (18)
3.6 高血压前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8)
3.6.1 总人群高血压前期的单因素分析 (18)
3.6.2 男性高血压前期的单因素分析 (20)
3.6.3 女性高血压前期的单因素分析 (22)
3.7 高血压前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5)
3.7.1 总人群高血压前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5)
3.7.2 男性高血压前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5)
3.7.3 女性高血压前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6)
3.8 BMI和高血压前期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26)
3.8.1 不同性别BMI和高血压前期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27)
3.8.2 不同年龄BMI和高血压前期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29)
第4章讨论 (33)
4.1 高血压前期患病现状 (33)
4.2 高血压前期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34)
4.2.1 高血压前期与血脂异常 (34)
4.2.2 高血压前期与糖尿病 (35)
4.2.3 高血压前期与超重或肥胖 (36)
4.2.4 高血压前期与代谢综合症 (36)
4.3 高血压前期的影响因素 (37)
4.4 BMI与高血压前期的剂量—反应关系 (38)
4.4.1 不同性别BMI与高血压前期的剂量—反应关系 (39)
4.4.2 不同年龄BMI与高血压前期的剂量—反应关系 (40)
第5章结论 (42)
参考文献 (43)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51)
致谢 (52)
第1章前言
高血压是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常会引发心、脑、肾脏等系统的并发症,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过快的生活节奏带来的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等各种原因,引起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
而我国是高血压的高发地区,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已对我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高血压防治已经成为目前慢性疾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疾病早期阶段出现的亚临床症状以及早期治疗带来的临床意义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高血压前期作为高血压的前兆表现,于2003年被首次提出。
为了降低高血压的发生人数以及高血压的进展比例,达到早期预防高血压的目的,2003年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JNC-7)提出高血压前期的概念[1],定义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80~89mmHg,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20~139mmHg,我国在2010年高血压指南中将这一血压水平定义为正常高值血压[2]。
2013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将120~129/80~84mmHg定义为正常血压,130~139/85~89mmHg定义为正常高值血压[3]。
在最近的JNC8指南中,没有将120~139/80~89mmHg的血压进行具体阐述。
这种划分血压的方法存在争议,但是CVD的发病风险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前期组中有明显不同,早期发现血压升高,对预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会产生重大影响。
高血压前期是高血压的早期阶段,国内外研究均证明,2年和4年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40.0%和63.0%,正常血压2年进展为高血压的比例为5.0%,高血压前期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高血压前期中已经发现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而且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程度显著高于正常血压人群,因此加强对此类人群的干预对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高血压前期的患病情况
我国高血压前期的患病情况在不同地域表现有所不同。
在华东地区,山东省成人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为23.4%[4],江苏苏南地区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57.0%[5],浙江省高血压前期患病率34.39%[6];在华北地区,北京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36.81%[7];在西北地区,甘肃省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为33.7%[8],新疆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34.24%[9],宁夏地区成人高血压前期标化率为40.3%[10];在华中地区,湖北省成人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42.83%[11],湖南省长沙市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34.6%[12],郑州市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为35.69%[13];在西南地区,成都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23.25%[14];在华南地区,顺德的检出率为38.6%[15];在东北地区,辽宁35岁以上农村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44.1%[16],白城和松原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42.2%[17],黑龙江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36.34%[18]。
由此可见,整体来说我国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而其他地区的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均相差不多。
北方空气污染、雾霾天气均高发,PM2.5等污染物颗粒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存在慢性作用,而且北方的饮食习惯(高盐高脂)对慢性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高血压前期患病率水平整体偏高,一项meta分析得出中国大陆地区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为22%~65%[19],而这个庞大的群体给进展为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军”。
1.2 高血压前期病理生理学改变
血管损害是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的基础,而血管损害在早期主要是内皮功能的损害,这与炎症和氧化应激有直接关系。
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也是心血管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血压前期人群已经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大动脉弹性受损、内膜厚度增加,并存在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损害。
机体在处于血压水平偏高的时候,长期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下的动脉内皮细胞就会出现受损,从而引起内皮的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
王晓春等[20]研究发现高血压前期与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均有差异,而在含服硝酸甘油使全身血管扩张后肱
动脉内径变化各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
由此可见,高血压前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主要表现在舒张功能障碍方面。
在高血压前期,大动脉弹性已发生显著受损,大动脉弹性受损的严重程度无异于与高血压患者的受损程度;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受损,为高血压靶器官受损的一个标记指标。
Bahrami H研究发现,高血压前期患者已经产生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同时伴有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长时间持续处于高血压时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患病情况以及损害程度均明显升高[21]。
微量清蛋白尿是肾损害的早期指标,也是评价高血压前期中发生肾损害的重要依据。
而不管是否已经发生了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都和肾动脉硬化严重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高血压前期患者可表现为早期损害和炎性因子的过表达,在合并微量蛋白尿和高血压前期的患者中发现肾损害和炎性因子水平均更高。
翁庆忠[22]通过258例患者进行研究得到,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2组中尿清蛋白排泄率及微量清蛋白尿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高血压前期1组中尿清蛋白排泄率及微量清蛋白尿阳性率虽高于正常血压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
1.3 高血压前期与心脑血管和肾脏疾病的风险
随着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大多数高血压前期人群有一个或同时伴随发生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这不仅仅包括血脂异常,家族的疾病史,吸烟,饮酒,胰岛素抵抗以及糖耐量异常等,而且这些危险因素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有研究表明,相比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人群存在较高的风险进展为CVD[23, 24],不过另外有些研究表明,只有在高血压前期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CVD的危险程度会增加[25, 26]。
一项meta分析的结果指出年龄在40~89岁人群中,从115/75mmHg起,血压水平与缺血性心脏疾病和卒中的死亡率呈对数线性关系[27]。
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持续性。
CVD不仅对高血压患者存在较大风险,而且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前期中也均存在患病风险。
对于高血压前期的患者,更加至关重要的是同时发生的CVD危险因素,且所有的高血压前期患者尤其以舒张压的升高较为明显,而且均伴有至少一个CVD危险因素。
高血压前期分为高值和低值两个亚组,而高值亚组对高血压和CVD的进展有更大的影响。
高值亚组的高血压前期人群每年有8%~14%的比例进展为高血压,而且相对正常血压来说,此血压水平人群有2~3倍的风险进展为高血压,而约2倍的危险程度进展为CVD[28]。
高血压前期会明显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
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患病率增加早在血压水平为117/75mmHg时就已经存在[27]。
高血压前期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29],有研究中表示这主要是由于高值亚组的高血压前期造成的,同样的,低值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患病风险也有增加[30, 31]。
与正常血压相比,低值亚组的高血压前期有44%的风险发生脑卒中,高值亚组拥有更高的风险[32]。
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高血压前期仅会增加年龄在55岁以下的人群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但该风险在校正后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25]。
而印度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却发现不同的结果,在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低于理想血压人群[33]。
肾脏作为高血压器官损害的重要靶器官之一,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证实高血压前期与肾脏损害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联。
不过很多横断面研究中对两者进行了研究。
高血压前期,尤其是其高值亚组与CKD和终末期肾脏疾病密切相关[34-37]。
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有的研究发现高血压前期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8, 39],另外的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到相似的结果。
由于高血压前期合并发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这些因素本身对肾脏损害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横断面中,血压升高和慢性肾脏损害的因果关系无法得到证实,因此高血压前期与肾脏损害之间的相关性还无法得到确证性的结论。
1.4 高血压前期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高血压前期患者已出现代谢异常指标的聚集。
高血压前期相比正常血压人群表现更复杂的代谢紊乱症状,表现为超重或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
有研究表明血压升高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具有相关性,轻度的血压升高对于胰岛素抵抗来说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为机体靶组织对胰岛素
生物反应性降低甚至丧失,然后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表现为外周组织特别是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减少,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减少。
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症诊断的关键因素。
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更高,相比正常血压人群,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患者更倾向于发生糖尿病。
西班牙的一项研究通过使用三酰甘油与高密度脂蛋白之比作为胰岛素抵抗的评价指标,发现高血压前期与代谢综合症和胰岛素抵抗均有关,而与肾功能损害无关。
中心性肥胖会增加高血压前期的发病风险。
一项队列研究发现,中心性肥胖和肥胖的人群有更高的高血压前期患病率。
Okssun等研究发现,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前期患病率升高有很大关系。
Wei yao的研究证实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腰围水平较高。
高血压前期与血脂异常有关。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血压前期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比例为49.6%[40]。
目前很多研究中发现胆固醇与高血压前期之间显著相关,不过高密度脂蛋白却没有研究发现其与高血压前期具有显著的关系。
在高血压前期人群中,不同血脂异常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不同。
高胆固醇血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要高于高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症。
1.5 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不良饮食习惯、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等[41]。
有资料显示,90%的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均存在数量不等的危险因素。
据有关研究发现,性别、年龄、超重或肥胖、慢性病家族史、空腹血糖、LDL、吸烟和饮酒等均为高血压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任国君[42]对德惠地区2013年11月~2014年1月1393名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血压前期及其影响因素得到,年龄增加、男性、城市、超重、甘油三酯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
路航[43]对吉林省部分农村进行调查,年龄、体力活动、体重指数和肥胖指数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在男性中,腰围会影响高血压前期的患病,女性中,体力强度、HDL-c水平和体质指数是影响因素。
金楠[44]发现在重庆市居民生活行为方式对高血压前期的影响中,除了农村、男性、年龄、超重肥胖,饮酒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李丽[45]通过研究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吸烟对
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发现吸烟会显著提高其血压水平。
在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吸烟可导致静息心率有所加快,而静息心率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可能危险因子,还有可能是高血压前期发展高血压的原因。
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加快以及刺激肾上腺素释放,引起血管收缩,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另外吸烟会使得烟草燃烧后吸入物对血脂代谢会有影响,刺激低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最终会使血液中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升高。
血脂会间接对血压水平产生影响导致血压升高。
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均已证实C反应蛋白是心血管疾病存在和发生发展的独立预测因素。
在高血压前期人群中,血清中C反应蛋白与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均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这也进一步的指示C反应蛋白可能是高血压进展的危险因素。
C反应蛋白对血压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 C反应蛋白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释放减少,从而血管舒张功能减弱;2. 血压升高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炎症反应,使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3. 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可以刺激内皮素等物质释放增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动脉内膜会增厚,最终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临床上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以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危险评估。
1.6 高血压前期对高血压进展的影响
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前期人群均有可能随着时间变化进展为高血压患者。
有研究将血压水平分为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和高血压四种分类水平[46]。
在4年进展中,35~64岁年龄组中,理想血压、正常血压和正常高值血压进展比例分别为5%、18%、37%,65~94岁年龄组中三者的进展比例为16%、26%、50%[47]。
高年龄组的进展比例高于低年龄组,正常高值血压的进展比例明显高于理想血压和正常血压。
高血压前期进展的比例不同于理想血压和正常血压,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 正常高值较其他血压水平更接近高血压,在进展高血压过程中需要更少的增量便可达到;2. 高血压前期相对而言会伴随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这在高血压进展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Pitsavos等人[48]的研究中,年龄增加、男性、文化程度低和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进展具有关联性。
腰围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在Pitsavos[48]和De Marco[49]的研
究中均得到了证实。
而一项台湾的研究[50],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影响因素均不能预测在随访中高血压的新发。
辽宁省一项研究高血压前期进展高血压的研究[51]中指出,在基线时年龄偏高、蒙古族、饮酒、超重肥胖、每天高盐摄入、很少锻炼身体、以及高血压的家族史与高血压的发病率是密切相关的。
而且暴躁易怒的性格和基线时偏高的血压水平在高血压进展中也有很大的影响[52, 53]。
在有关干预性研究中,研究者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对研究对象进行改善生活方式,最终减缓了高血压的进展[54-56],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上述危险因素在高血压进展中的可能存在影响。
不过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来预防疾病、延缓疾病进展过程以及改善预后状况。
1.7 高血压前期的防治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治未病”成为了大多数人对健康的一种新的追求。
“治未病”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一种方式[41]。
高血压前期的干预策略分为药物治疗和调整不良生活方式。
但是高血压前期检出进行治疗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药物治疗带来的效益会高于带来的负担。
所以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的发病环节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预防工作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部分。
2005年我国在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提出高血压前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血压升高的认识,通过主动改变生活方式等途径,最终减缓高血压的发生。
高血压前期人群存在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问题,比如吸烟、饮酒、少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
通过社区综合干预的方式,干预后的各项指标包括体重、血压以及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吸烟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具有更高的血脂异常、血压升高以及静息心率升高的发生率。
因此,戒烟也许会对预防高血压产生一定的效果,通过劝导高危人群戒烟,有助于减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另外要尽量戒酒,控制酒量不超过25g/日。
鉴于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和腰围成为必行的途径。
有研究说明在BMI>25Kg/m2的患者减重后,血压明显降低。
限制总热量的数量(参照热量计算方法)以及减少脂肪摄入量(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