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芜湖市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芜湖市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其中介绍了曾侯乙编钟如图所示。

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木槌敲击编钟使其振动发声
B.敲同一组编钟,通过改变钟的大小来改变音调高低
C.编钟具有特殊的音色,雄浑深沉
D.用不同力度敲响同一个编钟,响度相同
2.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B.控制速度
C.阻断噪声的传播D.美化环境
3.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冰雪消融B.露珠的形成
C.霜打枝头D.冰的形成
4.关于教室内涉及到的一些物理量,下列描述最接近实际的是()
A.同学感觉最舒适的室温约37℃B.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C.一张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300g D.空气的密度约为1.29×103kg/m3
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分别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情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沸腾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剧烈汽化现象
B.“白气”是液态小水滴,它是水汽化形成的
C.甲图是水沸腾前的情景,乙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D.乙图中气泡变小,是气泡中的水蒸气液化导致的
6.下列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日环食现象
B.海市蜃楼
C.水中倒影
D.雨后彩虹
7.图中所示的光路中正确的是()
A.B.C.
D.
8.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
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虚像
C.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D.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的距离大约是25cm
9.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B.桥C.人D.地面
10.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__________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__________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
12.夏日清晨,阳光明媚,周末小明和妈妈一同来到湖边散步,岸上拉着母子俩长长的影子,湖中柳影摇曳,小明指着自己的影子对妈妈说这是光的________形成的,又指着湖中柳树的倒影说这是光的________形成的.妈妈指着水中的鱼问小明,这又是光的什么形成的呢?小明告诉妈妈这是光的____________形成的.
13.“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红花是花__(选填“吸收”或“反射”)红色光;“鱼戏莲叶间”;看见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_(选填“折射”或“反射”)形成的像。

14.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一般会出现凝结水珠的现象,冬天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户玻璃的_______表面,夏天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户玻璃的________表面(选填“内”或“外”)。

15.新华社消息: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的第二位,中小学生近视率已达34.6%。

如图,______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选填“甲”或“乙”),矫正近视眼应佩带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片(选填“凸”或“凹”)。

16.如图所示,李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某物体的长度,那么他用的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这个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17.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可知此时冰的熔点是______℃,BC 段的“冰”处于______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
18.学习光的折射时,老师让我们用盛水的玻璃杯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如图所示,在白纸上写两个字母“B”(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正面观察到位于下方的字母发生了变化,让白纸前后移动,出现图丙和图丁现象,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______镜;出现图丙现象时,保持白纸位置不动,让玻璃杯向右侧移动,发现像______(选填“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或“保持不动”);图丁下方字母“B”成的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三、作图题
19.(1)如图甲所示,一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法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乙中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3)请画出丙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题
20.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时,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1所示,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观察先后两次发声时橡皮筋振动快慢及声音的特点,记录如下表:
序号橡皮筋长短橡皮筋粗细振动快慢声音
甲相同细快尖锐
乙相同粗慢低沉
(2)如图2所示,两次敲打音叉,观察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塑料球弹起高度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塑料球被弹起高度较大,而且音叉两次发出声音前者小些,后者大多了。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1)主要研究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高低与发声物体的频率是否有关;实验中运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2)主要研究声音的____________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是否有关;实验中通过观察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音叉微小的振动,是物理学中的_____________.法。

21.小明和小亮同学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两人组装的实验装置均如图甲所示。

(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先固定___________(选填“A”或“B”)铁圈。

(2)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实验中某时刻的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___℃。

(3)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丁所示,则图
___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4)小明和小亮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分析图像可知,两人实验时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小明在实验中的水比小亮实验中的水先沸腾,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5)小明和小亮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水在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③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2.小枫同学做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 实验时,用“水浴法加热”,试管里装有适量的______(选填“冰块”或“碎冰”),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乙图象,由图象______段可以推知冰是晶体;图甲中还有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的温度为______℃;
(2) 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得到图象中的DE段,DE段对应的温度叫做水的______,这段时间内图甲试管中的水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3) 结合两次实验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

2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光屏应______于平面镜;(填“平行”或“垂直”)
(2)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反射;
(3)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

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最好选择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便于确定观察________(选填“蜡烛A”、“蜡烛B”或“蜡烛A的像”);
(2)放置好蜡烛A后在平面上移动蜡烛B,能够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现象说明平面镜成的像________;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从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5.小华和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室里,老师已经为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准备带支架的蜡烛、光屏、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A和凸透镜B、平行光光源(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

光具座等器材。

小华首先测量凸透镜A的焦距,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平行光光源发出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A上,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小,如图甲所示,凸透镜A的焦距f1=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保持凸透镜A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5cm
刻线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_______像(选填“虚”、“实”);这个成像规律应用在_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华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将凸透镜B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像。

由此现象可以判断:凸透镜A和凸透镜B的焦距大小关系为f1_______f2(选填“>或<”),小华移动光屏时,是向_______(选填“靠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的。

26.在“探究汽车行驶快慢”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事先用皮尺测量了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0m,再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一组照片(如图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4s曝光一次,照片中汽车的长度是2.0cm,照片中O到C的长度L=12.0cm。

(1)观察汽车行驶的频闪照片可知:OA<AB=BC。

由此可以得出汽车从O到C过程中,行驶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汽车从O到C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m/s。

(2)为了从表格的信息中计算出汽车从O行驶到C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格中将空缺的①②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②______。

照片中O到C的长度
①②汽车的平均速度v/m·s-1
L/cm
12.0
(3)在如图(a)s-t图像中,①②③三条曲线能大致描述汽车从O到C整个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填序号)。

(4)如图(b)是汽车“行车记录仪”中APP软件记录的一段时间内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汽车行驶得最慢的时刻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详解】
A.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同一组编钟的每个钟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编钟具有特殊的音色,雄浑深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用不同力度敲响编钟,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
A.封闭的玻璃屏只安装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所以不是为了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故A 不符合题意;
B.封闭的玻璃屏起不到控制速度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安装封闭的玻璃屏,能阻断噪声的传播,起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
D.封闭的玻璃屏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
A.冰雪消融是冰雪的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
D.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老师的身高在170cm左右,教室门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m左右,故B
C.一份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8g,故C不符合题意;
D.教室内空气的密度约为1.29kg/m3,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详解】
A.沸腾是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不只是在液体表面,A错误;
B.“白气”是液态小水滴,它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错误;
C.水沸腾前,温度不均匀,下面的水温度较高,上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气泡从水底往上升时,遇冷会液化为水,气泡会变小,所以乙图是水沸腾前的情景;而水沸腾时,下面的水和上面的水温度都一样,气泡从水底往上升时,水的压强变小,气泡会变大,所以甲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C错误;
D.由上述可知,乙图中气泡变小,是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导致的,D正确。

6.A
【详解】
A.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的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详解】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故A正确;B.入射角和反射角分别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夹角,图中∠i和∠r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为对称,故C错误;
D.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将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D错误。

故选A。

8.D
A.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错误;
B.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近视眼看不清远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所以要佩戴凹透镜使光线延迟会聚在视网膜上,故C错误;
D.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的距离大约是25cm,故D正确。

故选D。

9.A
【详解】
A.以水的参照物,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桥是运动的,与题意相符,故A符合题意;B.以桥为参照物,水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水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C.以人为参照物,因为人在桥上走,人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桥是运动的,而水与人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D.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与桥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桥是静止的,水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详解】
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要使像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减小物距,即降低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并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

故选D。

二、填空题
11.振动响度音调
【详解】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声.声音有三个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与声源的振幅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音色是由声源的材料、结构等决定,可用于区分不同的发声体.
12.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详解】
[1]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
[2]柳树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3]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
13.反射折射
【详解】
[1]荷花是不透明的物体,在太阳光折射下,荷花只反射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所以看到荷花呈红色;
[2]鱼在水中,人在岸上,鱼反射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折射光线是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射出的,所以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14.内外
【详解】
[1][2]冬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窗户玻璃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内表面;夏天使用空调,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窗户玻璃比室外温度低,室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

15.乙凹
【详解】
[1]甲图中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是远视眼的光路示意图,乙图中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

[2]近视眼因为晶状体比较厚,折光能力较强,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了让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应该佩带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16.1mm 2.72
【详解】
[1]图中的刻度尺每一厘米里有10个小格,一小格为1mm,故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记录刻度尺的读数时,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而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可知,物体的左端在1.00cm刻度处,右端在3.72cm刻度处,则物体的长度为
3.72cm -1.00cm=2.72cm
17.固液共存
【详解】
[1]由图可知,冰在0℃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熔化过程,故熔点为0℃。

[2]BC段为熔化过程,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8.凸透镜保持不动实
【详解】
[1]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字母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两次物距不同。

[2]图丙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u小于f,保持白纸位置不动,让玻璃杯向右侧移动,u 始终小于f,故像不动。

[3]图丁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根据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知,图丁下方字母“B”成的是实像。

三、作图题
19.(1);(2);(3)
【详解】
(1)先过入射点O垂直于水面画出法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画出折射光线。

如图所示: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
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3)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音调控制变量法响度转换法
【详解】
(2)[1]声音的尖锐、低沉反映的是声音音调的特性,说明该实验主要研究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发声物体的频率是否有关;
[2]两根橡皮筋长短相同,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说明实验中运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 两次敲打音叉力度不同,塑料球弹起高度不同;说明音叉振动时振幅不同,重敲音叉,塑料球被弹起高度较大,声音响度大,说明声音的响度是由振幅决定。

[4] 实验中通过观察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音叉微小的振动,是物理学中的转换法。

21.B 96 丁 98 小明组的水的质量比小亮的小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
(1)[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遵循自下而上的顺序,因此应该先固定B铁圈。

(2)[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6℃。

(3)[3]水在沸腾前,水温较低,底部少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冒出时,又同时有一部分水蒸气会马上液化成水,所以气泡少,且会在上升过程中变小,因此图丁是沸腾前的情形,水在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因此图丙是沸腾时的情形。

(4)[4]由图像知,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

[5]
水的质量的多少、水的初温的高低都能影响水沸腾的时间,小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小亮组的水先沸腾,水先沸腾的原因可能是小明组的水的质量比小亮的小(或小明组的水的初温比小亮的高)。

(5)[6]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前面的图象还可以得出: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2.碎冰使冰受热均匀,并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BC﹣2 沸点不能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详解】
(1)[1][2][3][4]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用“水浴法加热”,且试管里装有适量的碎冰,在加热过程中,碎冰受热均匀;并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故对应BC段;温度计分度值为1℃,且为零下,故读数为﹣2℃。

(2)[5][6]DE段对应温度为98℃,此时烧杯中的水已经沸腾,烧杯和试管中的水温相同,故DE段对应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由于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的水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3)[7]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为: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23.垂直漫不能在
【详解】
(1)[1]在探究光反射时规律的实验中,光屏应垂直于平面镜,使光屏能够呈现光线。

(2)[2]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光屏上,反射光线不再平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3)[3][4]光反射中,法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后,F板与反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了,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

24.蜡烛A的像与物体等大 B
【详解】
(1)[1]实验应选择在较暗环境下进行,这样更便于确定观察蜡烛A的像,当环境较暗时,点燃的蜡烛A所成的像更清晰,且环境干扰更少。

(2)[2]移动蜡烛B让其与A的像完全重合,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3]移动蜡烛B,在A所成的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应在B侧观察光屏,才可确定光屏上能否承接到像,因为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成像,在A侧观察时,总有光线反射到人眼中,那么总能观察到像,这样便无法确定光屏上是否承接到像。

25.0 实投影仪 > 靠近
【详解】
(1)[1]由图甲知,凸透镜到焦点之间的距离为10.0cm,所以凸透镜A的焦距为10.0cm。

(2)[2][3]由图乙知,物距等于15cm,此时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在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4][5]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凸透镜A成放大的实像,说明此时物距处于1倍和
2倍焦距之间;凸透镜B 成缩小的实像,说明物距大于2倍焦距。

因此凸透镜B 的焦距小于凸透镜A 的焦距,即
f 1> f 2
因为成的像变小,说明像距减小,故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26.先加速后匀速 20 汽车从 O 到C 实际运动的距离 s /m 汽车从 O 到 C 实际运动的时间 t /s ③ t 1 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最长
【详解】
(1)[1][2]因为相邻两段时间相同,距离OA <AB =BC ,所以先加速后匀速,OC 路程为
12.0cm 4m 24m 2.0cm
s =⨯= 汽车从O 到C 的平均速度约为 24m 20m/s 0.4s 3s v t =
==⨯ (2)[3][4]计算汽车从O 行驶到C 点的平均速度,需要汽车从O 行驶到C 实际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3)[5]先加速后匀速,所以开始图像的斜率小,之后斜率大,故选③。

(4)[6][7]配速定义是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t 1,t 2和t 3三个时刻中,t 1配速最大,所以通过相同路程时间最长,速度最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