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K-90两栖坦克共命运——库宾卡坦隽博物馆的K-78两栖装甲输送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K-90两栖坦克共命运——库宾卡坦隽
博物馆的K-78两栖装甲输送车
作者:阳亮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19期
阳亮
1950年春末,苏军工程技术委员会下属特种设计局根据技术任务书在K-90轻型两栖坦克
的基础上研制出一款新型履带式装甲输送车。
该车大量使用了M-2履带式火炮牵引车以及
YAA2-200、M-20和“莫斯科人”汽车的部件和装置。
装甲兵总部第2军用修理厂于1950年5~
6月间制造出了该车的试验样车,后被定型为K-78两栖装甲输送车,用于运载火炮、弹药及步
兵等。
苏军工程技术委员会下属特种设计局的专家们在阿纳托利·费奥多罗维奇·克拉夫采夫的
领导下,在1949~1950年间对新车的多个方案进行了研究(在同一代号下),这些方案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载重量及其吨位,总体布置整体上保持不变。
不过,有一种非两栖装甲车方案-K-78S(S代表陆上),它是根据K-75装甲输送车制造的,该车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水上推进器,且车体尾部的外形不同。
在装甲输送车的基础上还完成了装备85毫米反坦克炮的K-78两栖自
行火炮方案研究。
但最后的研制方案与K-90两栖坦克具有最大程度的通用性。
总体设计
K-78装甲输送车由驾驶室、车长室、动力舱、传动舱、载货(员)舱5个舱室组成(最初
的K-78装甲输送车研制方案由驾驶室、动力舱和载员(载货)舱三个舱室组成)。
其中驾驶室位于车辆前部左侧,其内布置有驾驶员座椅、操控传动装置的拉杆和踏板、方向盘、防浪板操
控装置、检测仪表、观察仪、部分备品、通话设备、无线电台、2个沿用T-55坦克的PPH潜望
观察仪、2个安装SG-43机枪的枢轴等。
驾驶员座椅下有排水阀。
车长室布置在车体左侧驾驶
室后。
其内布置有车长座椅、绞盘操纵杆、进气窗开关、通风机门控制装置、无线电台、坦克
通话设备等。
乘员2名,分别为驾驶员和车长。
车长室上方车顶有车长用舱门和可确保周视观察的TPK-1潜望观察仪。
在车顶车长舱门的
右前方以及其左侧安装有固定SG-43机枪用的底座。
车长舱门后方装有PT-20可拆卸探照灯底座。
车长可在其座椅上控制探照灯。
动力舱位于装甲输送车车体右前方,与驾驶室和车长室用带舱口的隔热板隔开。
动力舱安
装有带辅助空气滤清器的YAA2-204B发动机、2个燃油箱、通风机、水散热器、绞盘、喷射加
温器(用于发动机的预热及其在低温条件下的启动)。
动力舱上方车顶有一舱门,其舱盖上有
进气百叶窗。
排气百叶窗布置在通风机上方的车顶上。
传动舱在动力舱和车长室的后面、载员舱的下方。
传动舱内安装有YAA2-200机械式5速传动箱、分动(分配)箱、2个螺旋桨回动齿轮箱、末端传动装置(2个干式多片式侧摩擦离合器)、YAAZ-200和M-20汽车及M-2牵引车的万向轴、2个蓄电池、传动系机件与螺旋桨操控装置的传动装置。
传动系旋转部分均套有护套。
在连接分动箱和主传动装置的万向轴上安装有经
专用风道将空气从主传动装置导入动力舱的通风机。
该通风机可确保载员舱的换气通风和主传
动装置的冷却。
载员(载货)舱位于K-78装甲输送车的后部,用车体横隔板(框架)与动力舱和车长室隔开。
载员舱内布置有22副搭载兵使用的可拆卸硬座椅、排水系统的抽水泵和管道、2个机枪底座、备品箱、坦克通话设备、机枪弹带箱、手榴弹、火炮固定工具、武器备品和部分车辆备品。
载员舱平台上可安装57毫米火炮及其载运弹药和班组、85毫米火炮及其弹药和班组或1938年
型122毫米榴弹炮及其班组(在无波浪的情况下)以及其它重量在2.5吨以下的承载物。
为了方便载员上下车以及火炮和其它军用物质的装卸,装甲输送车的后侧板被做成了可折
叠式。
借助于安装在载员舱右侧的手动绞盘升起和放下后侧板(绞盘接近口位于载员舱前壁)。
借助于由发动机驱动的绞盘,在后板放下的情况下经坡道板装载火炮系统。
此时,用作硬座椅
的2块横板顺着车辆安装并作为载重梁使用。
在载员舱车外两侧安装有进出坡道板,并布置有
部分备品。
装甲输送车尾部可折叠板下方固定有牵引装置。
载员舱顶用可拆卸帆布覆盖。
性能特点
由于K-78装甲输送车的研制是根据统一的技术任务书完成的,并且与K-90轻型两栖坦克
有最大程度的通用性,因而K-78装甲输送车和以“740项目”两栖坦克为基础研制的“750项目” (即BTR-50两栖装甲输送车)的技术性能有一定的可比性。
根据《BTR-50PA装甲输送车(1956年)装备及使用指南》以及《K-78装甲输送车的简要
说明》所提供的数据,K一78装甲输送车的水上载重量(2 500千克)比BTR-50PA装甲输送车的载重量多500千克,其最大速度(45.9千米/小时)也更大一些。
K-78装甲输送车的战斗全重为10.4吨,比BTR-50PA装甲输送车(14.3吨)轻3.9吨,不过K-78装甲输送车的燃油消耗
量少6~40%。
此外,该装甲输送车的外形矮小许多,且车底距地高更大一些。
在其结构中,使
用汽车工业领域内的成熟零部件被认为是K-78装甲输送车的一个优点。
YAA2-200大型载重汽
车发动机的使用也很重要。
这些特点实质上决定了该车的使用和维护费用很低。
K-78装甲输送车试验样车装备了使用M-2履带式火炮牵引车行动部分部件的履带推进装置。
该履带推进装置包括:履带、带张紧装置的诱导轮(与负重轮可互换)、车辆后部的主动轮、
每侧5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在苏军工程技术委员会下属特种设计局的方案中还提出了6个
负重轮和7个负重轮的方案)。
轮距为2 480毫米,转向时可确保2 960毫米的最小转向半径。
其悬挂装置采用独立扭杆悬挂。
K-78装甲输送车借助于安装在尾部的2个螺距为336毫米、直径为600毫米的螺旋桨实现
水上行驶。
水上最小转向半径借助于方向盘使用2个螺旋桨时为15米,使用单个螺旋桨时为
50米。
利用螺旋桨转向时的环流半径为1.5米。
其电气设备按单线方案制成。
车载电网电压为24V。
主电源为2个6STE-140蓄电池组和1
个功率为1.5千瓦的GSK-1500发电机。
K-78装甲输送车装有车内和车外照明设备以及道路信
号装置。
装有10P T-26无线电台用于车外通信,TPU-47坦克通话设备用于车内通信。
在K-78
装甲输送车上还装有抽水量为250升/分的机械抽水泵和抽水量为60升/分的手动抽水泵。
该装甲输送车的车首装甲包括:由6毫米厚钢板制成的倾角为78度的首上装甲、由15毫
米厚钢板制成的倾角为40度和35度的中间装甲、由15毫米厚钢板制成的倾角为35度的侧(艏)装甲。
车侧装甲板包括:由10毫米厚钢板制成的倾角为30度的上装甲板、由8毫米厚
钢板制成的下装甲板(垂直安装)。
尾部装甲板是由6毫米厚钢板制成的倾角为45度的下装甲板。
可折叠后板由倾角为75度的4毫米厚钢板、倾角为40度的6毫米厚钢板及倾角为30度的
6毫米厚钢板制成。
顶部装甲由倾角为68度的6毫米厚钢板和倾角为90度的4毫米厚钢板制成。
由6毫米厚钢板制成的可折叠装甲板无倾角。
样车试验
与K-90两栖坦克一样,该装甲输送车是以装甲兵总部第2军用修理厂为基础的一个设计团队凭借一己之力研制的(“750项目”装甲输送车是大型坦克厂在组织了5个主要科研机构的
人员参与的情况下研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A·F·克拉夫采夫领导下的苏军工程技术委员会
下属特种设计局研制的车辆满足了订购方技术任务书的要求,并且成功通过了整车试验。
根据苏联部长会议1950年6月10日第2486-983号决议和陆军部长1950年5月17日第0099号命令,试验小组在1950年5月19日至6月23日对K-78两栖装甲输送车的试验样车进
行了工厂靶场试验。
试验目的包括:测定试验样车的战技性能是否符合所提出的要求、所有机
构工作是否可靠、是否便于在野外环境下以乘员之力进行各部件的保养与维修、是否方便运输
载员与其它军用物资、是否便于机枪及观察仪的保养等。
在试验过程中,装甲输送车行驶了2 037千米。
其中,在乡间土路上行驶l 523千米;在
公路上行驶了292千米;水上行驶了222千米。
发动机工作157小时,其中,无负载工作11小时,水上工作32小时。
K-78装甲输送车在靶场有许多波形起伏的土路上,以及在沥青和卵石
路面上进行了跑车试验。
这些试验在昼间和夜间进行。
车辆在土路上以该种道路条件下的最大
可能速度行驶。
试验中,K-78装甲输送车配齐了全套车载备品,注满燃滑油料,并装载压载物,使战斗全重达10.4吨。
车辆的上下坡、侧倾、入水角度和出水角度的试验在梁赞村莫斯科河河岸斜坡上进行。
水上试验在皮罗戈夫水库进行。
试验过程中,由靶场拥有丰富驾驶经验的工作人员、第2军用修理厂和特种设计局的驾驶
员驾驶车辆。
对车辆的保养与现场维修完全按照临时规程以乘员之力完成。
试验过程中环境温
度为6.2~25.2摄氏度。
最终,试验小组得出结论:1)在各项主要指标方面,K-78两栖装甲输送车完全符合经苏联
部长会议1950年6月10日第2486-983号决议核准的战技要求。
2)该装甲输送车主要以M-2
火炮牵引车批量生产的零部件为基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该装甲输送车的生产并降低了
生产费用。
3)K-78两栖装甲输送车可确保载运22—25名步兵或57~85毫米火炮及其班组和
部分弹药越过水障,并且拥有所要求的储备浮力和足够的稳定性。
4)所提供的装甲输送车试验样车存在一些降低其作战性能的结构和生产方面的缺点。
所发现的所有缺点通过改变某些结构
并改善制造品质均可以弥补。
需要改进的主要装置和部件包括车体、机枪、绞盘、散热器、防
浪板、悬挂扭力轴等。
还应该排除载员舱内的熏烟并确保便于布置乘员和载员。
5)试验小组认为,在弥补第一辆试验样车在试验中所暴露出的缺点并为发动机安装国产单整式射油器的情况下,制造2辆K-78两栖装甲输送车的试验样车用于进行国家试验是合理的。
1952年,克柳科沃车辆厂制造了2辆K-78试验样车。
但是,在进行工厂试验之后,1952
年10月24日苏联部长会议决议中止装甲输送车的进一步研制工作。
除A·F·克拉夫采夫之外,苏军工程技术委员会下属特种设计局的主任工程师O·B·涅克拉索夫、大尉工程师S·P·帕夫洛夫、扎伊采夫、罗佐夫斯基等均积极参与了该车的研制工作。
而今在库宾卡坦克装甲装备与
技术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保存下来的K-78装甲输送车试验样车(见题图)。
需要指出的是,在1949~1950年间,苏军工程技术委员会下属特种设计局在A·F·克拉
夫采夫的领导之下还研制了K-91重型坦克。
但是可以认为,K-90和K-78的失败,也导致了K-91所有研制工作的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