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钾长石制备白榴石及对牙科玻璃陶瓷的增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钾长石制备白榴石及对牙科玻璃陶瓷的增强作用
张临安;胡志强;聂铭歧;秦艺颖;杨晓冬
【摘要】以钾长石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晶化法制备了白榴石熔块.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热膨胀系数、抗折强度对样品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的温度制度对白榴石析晶、热膨胀系数的影响,以及白榴石掺杂对牙科玻璃陶瓷材料的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熔融温度为1 500℃、析晶温度为l 200℃、保温时间为4h时,样品的析晶能力最好,热膨胀系数为21.04×10-6/℃(20~500℃).当白榴石的掺杂量不大于50%时,掺杂白榴石可以有效地提高牙科玻璃陶瓷材料的抗折强度.
【期刊名称】《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34)006
【总页数】4页(P472-475)
【关键词】白榴石;钾长石;熔融晶化法;热膨胀系数
【作者】张临安;胡志强;聂铭歧;秦艺颖;杨晓冬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45.1;R783.1
白榴石因其具有热膨胀系数(TEC)高、硬度大、熔点高、半透明性好等优点,而被
广泛用作牙科玻璃陶瓷材料的内部增强体[1]。
白榴石不仅能够提高玻璃陶瓷材料
的抗折强度,而且因其(n=1.508)具有与牙科玻璃陶瓷(n=1.48)相近的折射率,而不会影响玻璃陶瓷材料的光泽度[2]。
更重要的是掺杂白榴石可以使玻璃陶瓷材料(TEC=(7~9)×10-6/℃)具有与金属基体(TEC(钛合金)=(10~12)×10-6/℃,
TEC(镍合金)=(15~16)×10-6/℃)相匹配的热膨胀系数(20~500 ℃),从而防止玻璃陶瓷材料与金属基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黏结断裂 [3]。
制备白榴石常用的方法有水热法[4-5]、溶胶-凝胶法[6]、共沉淀法[7]、熔盐法[8-9]、固相法[10-11]等方法。
其中固相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工艺过程简单可控、周期短、原料成本低等优点[10-11]。
熔融晶化法是制备熔块样品最常用的一种固
相法,通过这种方法所制得的样品具有结晶度高、均匀程度好等优点。
使用熔融晶化法制备白榴石时,温度制度是影响样品结晶度、晶粒尺寸等性能的主要的因素。
钾长石是熔融晶化法中常用的一种制备白榴石的天然矿物原料[12],其具有与白榴石相似的化学成分,在高温下能够分解,并生成白榴石和游离的二氧化硅[13],而且,以钾长石为原料,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生产工艺。
故作者以钾长石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晶化法制备白榴石[14],探讨不同的温度制度对制备白榴石的影响规律,以及白榴石掺杂对牙科玻璃陶瓷材料的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
1.1 白榴石的制备
按照质量分数钾长石68.2%、硝酸钾23.42%、氧化铝8.38%称取原料。
将原料
球磨混合均匀后放入刚玉坩埚中,在1 450~1 550 ℃下熔融1 h,再以5 ℃/min 的速率降温至900~1 400 ℃,保温4 h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熔块样品。
原料中所用钾长石的氧化物组成[14-15]为:SiO2 69.26%,Al2O3 17.17%,
K2O 11.20%,Na2O 1.42%,CaO 0.20%,MgO 0.42%,Fe2O3 0.23%,
TiO2 0.10%。
利用球磨粉碎将熔块样品制成粉末样品,将粉末样品压制成方条形,在1 100 ℃
下烧结1 h后在高于白榴石相变温度10 ℃的温度下退火30 min,冷却后打磨成48 mm×5mm×5 mm的方条形样品。
粉末样品用于测试样品的XRD,方条形样品用于测试样品的热膨胀系数。
1.2 牙科玻璃陶瓷材料的制备
按照SiO2 54.93%,Al2O3 15.43%,K2CO3 12.13%,Na2CO3 6.39%,CaCO3 1.87%,MgCO3 1.08%,BaCO3 1.71%,TiO2 3.40%,ZrO23.05% 称取原料。
混合均匀后在1 450 ℃下熔融2 h,然后将高温熔体水淬得到熔块样品,将熔块样品球磨粉碎,得到粉末样品。
将白榴石粉末样品按0,10%,20%,30%,40%,50%,60%的比例掺杂到牙科玻璃陶瓷材料粉末样品中,压制成方
条形样品。
之后在1 100~1 200 ℃下烧结2 h,再在高于白榴石相变温度10 ℃
的温度下退火30 min,自然冷却后打磨成48 mm×5mm×5 mm 的方条形样品。
1.3 实验测试
利用X射线衍射仪(D/Max-3B,Rigaku,Japan) 对粉末样品进行物相分析,测
定样品的析晶状态;使用扫描电镜(JSM-6460LV)观察熔块断面的晶粒尺寸;使用PCY型高温卧式膨胀仪(湘潭湘仪仪器有限公司)测试方条形样品的热膨胀系数[16];使用DZS-Ⅱ组装式材料表面与界面性能测试仪(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测定
方条形样品的抗折强度。
2.1 熔融温度和析晶温度对样品析晶的影响
图1所示为样品的XRD峰强的积分面积随熔融温度、析晶温度的变化曲线[3,17]。
由图可知,不同熔融温度所制样品的XRD峰强积分面积随着析晶温度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
说明样品在不同熔融温度下,都有一个最佳的析晶温度,且最佳析晶温度随熔融温度的增高而降低。
当熔融温度为1 450 ℃时,曲线变化最平缓;
熔融温度为1 550 ℃时,曲线变化最剧烈。
说明熔融温度越高,析晶温度对样品
析晶能力的影响越大;当熔融温度为1 500 ℃、析晶温度为1 200 ℃时,样品的XRD峰强积分面积最大。
说明在该温度条件下,样品的析晶状态最好。
原因可能是,随着熔融温度的提高,原料在熔融状态下所形成的玻璃态系统更稳定,增加了系统的晶核形成势垒,降低了系统的析晶能力。
2.2 熔融温度和析晶温度对样品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图2所示为样品的热膨胀系数TEC(20~500 ℃)随熔融温度、析晶温度的变化曲线。
由图2可知,熔融温度不同时,样品的TEC都是随着析晶温度的升高呈现先
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样品的最佳析晶温度随着熔融温度的提高而降低。
熔融温度为1 500 ℃时,样品的TEC高于1 450、1 550 ℃的TEC;且当熔融温度为
1 500 ℃、析晶温度为1 200 ℃时,样品的TEC最高为21.04×10-6/℃,比较接近白榴石的理论TEC((22~25)×10-6/℃),说明所制备样品的纯度较高。
结合图1中所得结论可确定制备白榴石最佳的熔融温度为1 500 ℃,最佳的析晶温度为
1 200 ℃。
2.3 保温时间对样品析晶的影响
图3为在1 500 ℃下熔融,1 200 ℃下保温0,2,4,6 h的样品的XRD曲线。
由图3可知,当保温时间低于2 h时,样品析晶不完全,不仅存在KAlSiO4杂相,且遗留有大量肉眼可分辨的玻璃相;当保温时间增加到4 h后,KAlSiO4杂相和
玻璃相逐渐消失,样品XRD峰强明显增加,系统析晶趋于完全。
但随着保温时间继续延长到6 h,样品XRD的峰强不再增加,说明样品保温4 h时析晶基本完全,再延长保温时间不能进一步提高样品的析晶度。
2.4 熔块样品SEM测试
图4所示为在1 500 ℃熔融,1 200 ℃保温4 h 所得熔块样品断面的SEM图像。
由图像不难看出,样品晶粒为柱状,且基本按照一定规则排列,晶粒尺寸平均为
3 μm×5μm×10μm,晶粒与晶粒之间存在极少量的不定型玻璃相。
2.5 白榴石掺杂量对牙科玻璃陶瓷材料的抗折强度的影响
图5为玻璃陶瓷材料的抗折强度随白榴石掺杂量的变化曲线。
由图5可知,牙科玻璃陶瓷材料的抗折强度随着白榴石掺杂量的提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当掺杂量为50%时,材料的抗折强度由原来的61.78 MPa提高到129.58 MPa,远远高于ISO9693:1999标准的最低要求(50 MPa),且比其他研究结果有了很大提高[18-20]。
说明在玻璃陶瓷材料中掺杂白榴石而形成的内部压应力可以提高材料的抗折强度[21-22],且在烧结过程中,样品中的少量玻璃相可起到填充空隙和助熔封接的作用,有助于坯体致密化和提高材料的抗折强度。
但随着白榴石掺杂量的增加,材料内部微裂纹过多,而使材料的抗折强度降低。
(1)以钾长石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晶化法制备白榴石。
当熔融温度为1 500 ℃,冷却速率为5 ℃/min,在1 200 ℃下保温4 h时所制得白榴石最为理想。
(2)白榴石颜色亮白,半透明性较佳,晶粒为3 μm×5μm×10μm的柱状,晶粒之间存在少量的玻璃相,TEC为21.04×10-6/℃,比较接近白榴石的理论
TEC((22~25)×10-6/℃),纯度较高。
(3)白榴石掺杂可以有效提高牙科玻璃陶瓷材料的抗折强度,当掺杂量为50%时,增强效果最佳,抗折强度由原来的61.78 MPa提高到129.58 MPa,提高了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