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地4月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各地4月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山东省淄博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金坛①
辛弃疾
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说。
春正好、故园桃李,待君花发。
儿女灯前和泪拜,鸡豚社里归时节。
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
治国手,封侯喟:腾汗漫,排阊阖②。
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
常日念君归去好,而今却恨中年别。
笑江头、明月更多情,今宵缺。
【注】①汤朝美,江苏金坛人。
曾被谪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后遇赦返乡。
辛弃疾作此词送行。
②汗漫,指太空。
阊阖,指天门。
“腾汗漫”两句喻仕途腾达。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词的开篇就希望汤朝美不要提及十年一梦的痛苦的谪
16 .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常日念君归去好,而今却恨中年别” 这一转折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6分)
15 . B (“儿女” 一句是作者想象友人返乡后与家中儿女欢聚的 情景)
16 .①“常日念君归去好”体现了作者对身处蛮荒之地的朋友 的担心,希望他早日返乡。
②“恨别”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 舍之情,“中年别”更增加了离别之愁苦。
③一个“却”体现了作 者的矛盾心理,更为深沉地表达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山东省聊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 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蝉
【注】金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冠帽上用金铛、玉蝉、貂尾 作为装饰,谓之赵惠文冠。
后来比喻贵臣。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槐黄满地午阴迟, 吟苦每邀秋士和, 遍依碧树终无定, 一枕故园风露冷, 耐尽炎凉代序时。
心清难语夏虫知。
强伴金貂恐未宜。
平芜落叶怅归期。
A.首联交代了时令,用“槐黄满地”暗示“炎凉代序”的秋季,“耐”字则表达了煎熬难挨的情绪。
B.颔联是说,秋蝉的悲苦鸣叫常常会引发诗人的共情,但诗人的清高心志却非秋蝉所能理解感知。
C.尾联卒章显志,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表达了思乡归隐而又不得的惆怅之情。
D.这首诗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显示出咏物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特色。
16.刘勰认为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颈联句句写蝉,又句句言志。
①秋蝉频繁更换树木栖息,居无定所,暗指作者无人赏识、不被器重的苦闷之情。
②玉蝉不甘作为高官帽饰,喻指作者不想依附权贵的高洁之志。
颈联表达了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不想依附权贵的清高。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 “诗人的清高心志”错,诗歌中写“吟苦每邀秋士和,心清难语夏虫知”,诗人写的是“秋蝉的清高心志”。
故选B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句的能力。
“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意为描写景物,要想极尽其妙,功夫
在于“密附”,即以贴切的语言,如实地显示景物的特点,形成情景交融的的境界。
颈联写蝉的举动,“遍依碧树终无定,强伴金貂恐未宜”,蝉不断寻找绿树依附•,想要寻觅栖息之所,却终究居无定所;学生可联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良禽择木而栖”等相关诗句、常识,联想到这是作者在借蝉的居无定所,来写自己终无人赏识的苦闷。
“金貂”指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强伴金貂恐未宜”也是写蝉的清高志向,不愿成为权贵的冠带装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心志,即使怀才不遇,但也不愿依附权贵。
故而颈联是以贴切的语言,写出蝉寻觅栖身之所的举动,显示蝉在树间飞忙的特点,又融入了自己的心志表达,借物抒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但仍不愿依附权贵的高洁品性。
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5-16题。
老马
郝经®
百战归来力不任,消磨神骏老暖暖®。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物仍存万里心。
岁月淹延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
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
[注]①郝经:元初名儒,曾出使被扣,53岁得归,后受命出征,晚年创作本诗。
②骏履(ql∏qi∏):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③银壶缺:《晋书•王敦传》记载说,王敦每酒后辄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力不任”交待了老马历经百战后的状态,“消磨神骏”则凸显了其外在形象。
B.颈联中的“风尘荏苒”指战争延续时间很长,写出了老马以往战斗生涯的艰辛。
C.尾联运用曹操和王敦的典故,含蓄蕴藉,表达的情感和曹操的《短歌行》相同。
D.本诗情感浓郁,起伏迭变,低沉昂扬相间,沉郁而又令人振奋,可谓独具特色。
16.本诗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7.(3分)C (情感相同错)
18.(6分)①以马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雄心犹在、
积极进取、老有所为自比有千里马之才,、昂扬奋进的精神;②“千金骨”运用典故, 但未得施展,壮志难酬;“伏杨”化用曹操
《龟虽寿》里的诗句抒发了诗人老有雄心的壮怀;③“自惜”用拟
人手法写出了老马对自己才能的怜惜,暗含诗人对得到重用的渴望。
(每条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轮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鹏鸽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公元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春作者自豫章赴临安途中。
这时的他在仕途上经历几番挫折,因作此词抒发感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上片首句直接点题写送别,“唱彻”“泪未干”五字,形
象生动地道出了无限的伤感。
B.词上片第二句,作者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运用反语的修
辞,表达了内心的激愤之情。
C.词下片中“只应” 一词加强了反向语气,富有言外之意,
国家分裂、人民苦难更值得关注。
D.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有别于人间行路的艰难,表达了对行人的担忧和离别的伤痛。
16.请简要赏析词上片的后两句。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I)(“有别于人间行路的艰难”应为“哪有人间行路难”,“对行人的担忧”应为“对世路艰难的感叹”)
16.①以景映情,烘托渲染。
先写江中之水,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这是对行人别后的关切;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墙埋了一半,暗喻人生之路儿番挫折, 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
②看似写景,实则关联着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且含而不露,富有余韵。
(答出①4分,答出②2 分,意思对即可)
山东省枣庄市2022年下学期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刘过
弓剑出榆塞,铜槊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
世事沐猴冠。
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铁①休弹。
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鹃鸾②。
【注】①铁(ji∂)休弹:反用《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故事。
冯谖为求得孟尝君提高对他的待遇,三次弹响自己的剑铁而唱“长镁,归来乎”,礼贤下士的孟尝君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
这里指:然而当今的统治者却昏愦无能,弹铁又有何用!②鹃(xi αo)鸾:猫头鹰与凤凰,以喻美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直抒胸臆。
作者认为引弓持剑出塞杀敌和持刀上蓬山砍柴都易如反掌,得不费力,失亦淡然。
B.作者评说世事的是非曲直时,对古人的评价,与辛弃疾的“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语义有相通之处。
C. “酒须饮,诗可作,铁休弹”运用典故,表面作者以冯谖自比,实则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愤激、批判之情。
D.作者认为穷困和显达并无二致,和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看法不完全一致。
16.有人评价这首词:“这首词正话反说,貌似牢骚,实则愤激;看似达观,实则沉痛。
”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1) “世事沐猴冠。
老子不分别,
内外与中间”看似牢骚之语,实则表达了词人满腹抑郁不平之气。
(2)“弓剑出榆塞,铅槊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看似奔放旷达,却并非词人心中的真实想法,完全是由于心中激愤难平。
(3)词人在词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抒发内心的不满和无奈,却在最后说“自有识鹃鸾”,前后落差巨大,满腹牢骚和激愤戛然而止。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词作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 “持刀上蓬山砍柴”理解有误。
铅桀:指写作、校勘等文字工作。
蓬山:秘书省的别称。
“铅藜上蓬山”代指“著书立说”。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弓剑出榆塞,铅桀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词人认为,引弓持剑出塞杀敌和提笔著书立说都易如反掌,武功文名得来容易,失去也可以淡然地面对。
此处虽看似奔放旷达,却并非词人心中的真实想法,既然才能足以让人建功立业,又为何非要“失去”呢?“失”本身就是对有才华有志向之人的一种不平,故而他说这番话完全是由于心中激愤难平。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几句反讽意味
强烈,看似否定古人,实则是对如今世事的无情讽刺。
“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老子”二字,刻画出一个愤世嫉俗、睥睨一切的豪放文人形象。
这两句看似对“内外”、“中间”所包含的一切充满怀疑和否定,实则这种愤世嫉俗般的感慨,更突显出词人的满腹抑郁不平之气。
“酒须饮,诗可作,镁休弹"饮酒可以忘忧,作诗可以明志,弹铁却不能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刘过在此自比冯谖,是将当今昏庸无能、不辨是非的统治者与昔日礼贤下士、亲贤远佞的孟尝君进行对比,表达自己有心报国却不被采用的无奈悲慨,一个“休”字,包含了作者太多感慨。
统治者昏庸无能,不肯重用人才,词人一腔爱国情怀无处释放,自然满腹忧愤。
作者仿佛认为穷困和显达并无二致,“牙旗金甲”和“蹇驴破帽”没有什么区别。
但这其实并非他心中真实的想法,他满怀报国之志,希望建功立业,取得显达的地位,又怎会无视穷通之间的巨大差异,只是由于报国无门,心中抑郁难解,所以才满腹牢骚。
“世事只如此”仅着五字,却蕴含万般无奈。
激愤达到顶点后,作者一扫前文阴霾之气,一语道破全词的主旨:“自有识鹃鸾。
”在文恬武嬉、是非不分的环境下,刘过依然坚信必定有人能够辨忠奸、明是非,可见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狂放不羁的气魄。
词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抒发内心的不满和无奈,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主旨,前后落差巨大,满腹牢骚和激愤在最后一刻戛然而止,其雄浑、豪迈的气魄令人感动。
山东省济宁市2022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梦玉人引
范成大①
共登临处,飘风袂、倚空碧。
雨卷云飞,长有桂娥②看客。
箫鼓生春,遍锦城如画,雪山无色。
一梦才成,恍天涯南北。
舞余歌罢,料宣华③、回首尽陈迹。
万里秦吴,有情应问消息。
我欲归耕,如何重来得。
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梅花相忆。
【注】①范成大,吴县(今苏州)人,南宋名臣、诗人,曾任成都路制置使。
②桂娥,指嫦娥。
③宣华,意思是鲜明的花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三句回忆与故友一起登高赏景、凭栏远望,蕴含着词人对以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B.农人击鼓吹箫以庆祝春天到来,锦官城内美景如画,雪山与春天的勃勃生机相比黯然失色。
C.“回首尽陈迹”和“万里秦吴”两句透露出词人的落寞,并通过时空变化增加了沧桑感。
D.“折梅”含有送别远方朋友的寓意,词人借此典故赞颂纯洁坚贞的情操,更显含蓄蕴藉。
16.后人认为“一梦才成,恍天涯南北”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有同工之妙。
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15. D (“赞颂纯洁坚贞的情操”错,应是表达对朋友的相思之
情)
16.①“恍”有猛然、突然的意思。
两句诗都用这个词,突出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从梦境当中猛然醒来,回到现实之后的失落不甘和对人生变化的感慨。
②这两句诗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描写梦境,下启抒发感情。
梦境里的美好与现实中的失意,一虚一实,对比鲜明,表达效果显著。
(共6分。
每点3分,要点明确、意思对即可)
山东省潍坊市2022年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伯时天育骤骑图二首①
黄庭坚
其一
玉花照夜今无种②,物上追风亦不传。
想见真龙如此笔,蓑藜沙晚草迷川。
其二
明窗槃礴③万物表,写出人间真乘黄④。
邂逅今身犹姓李,可非前世江都王。
[注]①伯时:宋代画家李公麟的字。
天育:天子所畜养的马。
②玉花:玉花骋。
照夜:照夜白。
两者皆为唐玄宗坐骑名。
③槃礴:
箕踞而坐,表现不拘形迹的神态。
④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名。
⑤江
都王:唐代画家李绪,善画马。
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一项是(3分)
A.其一前两句反复强调玉花、照夜、追风等名马失传,为李公 麟所画骏马的出现蓄足了气势。
B.其一第四句紧承上句,以景收结,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后想 象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情景。
C∙其二后两句将李公麟与江都王作对比,表明了作者认为李公 麟在画马方面技高一筹的态度。
D.两首题画诗立意新,入思深,虽视角不同,但前后照应,相辅 相成,浑然一体,宛若一诗。
16 .两首诗在题咏的侧重点和具体写法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 析。
(6分)
古诗阅读专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菊梦
曹雪芹
九日登高台寺
沈辂
篱畔秋酣一觉清, 登仙非慕庄生蝶, 睡去依依随雁断, 醒时幽怨同谁诉, 和云伴月不分明。
忆旧还寻陶令盟。
惊回故故恼蛰鸣。
衰草寒烟无限情。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
对酒披襟形独放,凭风落帽笑谁加。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菊梦》抒梦中情,写醒时怨,虚实结合,写出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读后令人产生无限悲凉之情。
B.《菊梦》是《红楼梦》中众人结社赋诗时黛玉所作,这种风雅之事已成俗,可从沈诗中得到印证。
C.沈诗首联写登高所见所感,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含蓄而深沉。
D.曹诗借梦表达想与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结交,沈诗“对酒披襟”则直接描绘出作者率性而为的风姿。
16.两首诗均以景结情,其意蕴却迥然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 C
16.①曹诗结句描写梦醒后的场景。
枯黄的草、寒冷的烟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衰败的意境,表达出满腹幽怨又无处诉说的悲凉之情。
②沈诗结句描写宴会结束时,意犹未尽的场景。
霞光满天,色彩绚烂,营造出一种宏远阔大的意境,进一步突出了诗人恣意豪放、自由洒脱的形象特点。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 “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含蓄而深沉”错误,王维诗表达的是登高望远,思念家中亲人的感情;而本诗中写的是诗人与朋友们一道登高观景,饮酒吟诗的愉悦心情,感情不一致,也并不含蓄深沉。
故选Co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重要句子的能力。
曹诗写“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梦醒之后,梦中追寻的美好均不复存在,只剩下衰草寒烟,让人感到无限凄冷。
与梦中寻找到的希望、美好相较,现实实在太过孤独凄凉,黛玉虽然有视为平生知己的宝玉,但是又没有谁可倾诉,表达出满腹幽怨又无处诉说的悲凉之情。
沈诗写“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宴会结束,在座众人诗文皆如珠玉,令人称赞;而“归去迟迟”,写出诗人与朋
友们迟迟不愿散去筵席,意犹未尽的心情。
此时的“满落霞”,不是黄昏的凄凉,而是绚烂美妙的晚霞之景,“满”字营造出宏远阔大的意境,烘托出诗人愉快自由、洒脱豪放的心情。
山东省中学联盟高中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
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9分)
别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③南万里情。
东道④若逢相识问,青袍⑤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刘长卿的好友。
②阖闾城:今江苏的苏州城。
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
③湖:指太湖。
④东道:一作“君去”。
⑤青袍:品级低的官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诗的首联可推测,这两位朋友是在城外江边偶遇,而且天
气变幻不定。
B.颈联实写了落日去帆的景色,侧面带出两人薄暮时分而恋恋
不舍的情景。
C.第八句不仅是作者一句牢骚,也暗含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
不得志之时。
D.全诗景、事和情交错复迭出现,寄托了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16.
前人论此诗,认为观察入微,情感丰富,对这一观点应怎
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解答】(1)B.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具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
故选:B。
(2)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采用了视觉与听觉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诗人和朋友笑谈之际,一阵毛毛细雨飘来,衣服微微润湿。
树上偶尔飘落几朵残花,声音全无。
“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这写出两位久违的朋友相见时的惬意之情,描绘了送别时的景物氛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既有实写也有虚写。
实写目送孤帆远去,
虚写的是想象中湖南的景物,都是对朋友深挚感情的反映;此外还运用了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万里情”直抒胸臆,惜别之情尤其突出。
其次,在感情方面: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1) B (2)示例一:①颔联写出两人笑谈之际,细得看不见却觉得微湿的雨和落到地上没声音的残花来反衬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
②情景交融,从水国“春寒阴复晴”的气候特征、“细雨湿衣” “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中丰富了对友人远去的无限愁绪,以及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③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
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
示例二:①颔联通过写两人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描绘一种极静的环境以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
②本诗情感丰富,蕴含作者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对孤帆远行的寂寞③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
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
译文: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赏析: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
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
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