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研究与监测电子教案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881ffd8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b.png)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引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通过一系列计划、措施和流程,确保监测过程中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具体措施包括:1. 标准化采样方法: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目的,制定标准采样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
2. 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施质量控制措施,例如定期进行空白样品和质控样品的测量,以评估设备性能。
3. 数据质量评估: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排查数据异常,实施数据验证和核对措施,确保数据的可信度。
4. 人员培训和管理:培训监测人员,提高其监测技能和意识,确保监测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管理,例如制定操作规范和考核制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在监测过程中实施的各种控制措施,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具体措施包括:1. 质量控制样品:定期引入质量控制样品,例如参比样品、质控样品等,进行测量和比对。
通过与质量控制样品对比,评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控制方案: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针对监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偏差,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纠正措施。
3. 实验室管理系统:确立实验室管理系统,包括实验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监控实验室操作和数据处理过程,确保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管理:利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及时传输。
建立完善的数据存档和查询系统,便于数据回溯和分析。
结论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标准化采样方法、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数据质量评估、人员培训和管理等措施,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通过质量控制样品、质量控制方案、实验室管理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等措施,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1f73a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8.png)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e5d66f4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9.png)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1. 引言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的过程。
它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2. 质量控制体系2.1 样品采集和保存样品采集是环境监测的第一步,对其进行准确、规范的采集至关重要。
采集前,应仔细选择取样点,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采样时应遵循标准方法,并避免污染和损伤样品。
采样结束后,样品应妥善保存,避免变质和损失。
2.2 仪器设备校准和维护环境监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需要定期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应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记录校准过程和结果。
同时,对仪器设备进行常规的维护保养,保持其正常运行状态。
2.3 质量控制样品质量控制样品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准确性和可靠性验证的重要手段。
应根据具体监测项目和要求,选取适当的质控样品,建立质控样品库。
质控样品的采集、储存和分析过程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并按照规定频次进行检测。
3. 数据质量控制3.1 数据处理和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包括数据的整理、计算、统计和插值等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使用合适的方法和模型。
对异常数据和离群值应进行合理的处理,避免对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3.2 质量控制指标为了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应制定并执行一系列质量控制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数据准确性、数据完整性、数据可靠性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和趋势,及时发现并纠正数据质量问题。
4. 质量控制审核和评价质量控制审核和评价是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相关文件和记录的审查,对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进行评价,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档案,为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5. 结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e07fa1000b1c59eef8c7b4b3.png)
2.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建立
11)人员
①所有从事监测活动的人员要具备与其承担工作相适应的 能力,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按照要求持证上岗。
• 持有合格证的人员,方能从事相应的监测工作。未取得 合格证者,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监测质量由 持证人员负责。
• 特殊岗位的人员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 专项资格确认。
四项任务: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为环 境管理制度服务的监测、污染事故及环境纠纷仲裁监测。
1.环境监测及其任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39号 2007
-------环境质量监测;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 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 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 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2.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建立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依据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 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
7.外部支持服务与供应品 19.监测方法确认程序
控制程序 20.开展新工作的评审程序
8.投诉/申诉处理程序 21.数据控制程序
9.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 22.期间核查程序
10.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23.设备管理程序
11.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24.量值溯源程序
12.记录的控制和管理程序
25.标准物质管理程序 26.采样控制与管理程序 27.样品管理程序 28.监测质量控制程序 29.监(检)测报告控制程序 30.对客户的服务程序 3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32.偏离规定的控制程序 33.现场监测程序 34.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程序 35.无菌室环境控制和培养基质量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182bf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68.png)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环境监测实验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
4. 讨论: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工作。
四、教学资源1. 教室、实验室、实验器材。
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3. 环境监测教材、参考书。
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第3-4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第5-6周: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第7-8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第9-10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2. 实验操作: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3. 小组讨论:每周1课时,共计10课时。
4. 企业考察:安排1次,共计4课时。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水质监测实验2. 案例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 案例四:噪音监测实验5. 案例五:环境风险评估案例九、教学实践1. 实验一:水质采样与分析2. 实验二:空气质量采样与分析3. 实验三:土壤采样与分析4. 实验四:噪音监测与分析5. 实验五:环境风险评估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5097ac3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b.png)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 简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方法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系列工作。
它在环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2.1 质量保证的定义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措施和规定来确保环境监测过程中的数据准确、可靠和可比性,以及监测仪器设备的可用性和准确性。
2.2 质量保证的原则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标准化:制定标准的监测方法、设备、实验操作等,保证监测结果的可比性;- 规范化: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质量控制体系等,确保监测过程的规范和一致性;- 可追溯性:确保监测数据的来源可查、可信;- 可靠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持续性:采取长期监测和定期校准的方式,保障监测过程的持续性。
2.3 质量保证的措施为了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采取以下措施:2.3.1 标准化监测方法和程序制定和使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和程序,确保环境监测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2.3.2 仪器设备的校准和验证对监测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3.3 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使用质量控制样品来检验监测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检验监测设备的可用性。
2.3.4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估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的准确性、精确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评估。
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3.1 质量控制的定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和规定,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能满足监测目的和要求。
3.2 质量控制的目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 提供准确、可靠、可比的环境监测数据,以支持环境保护决策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确保监测结果能够满足监测目标和要求,以评估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状况;- 防止误差和偏差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影响,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教案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1f344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e.png)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二、教学重点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三、教学难点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PPT、实物样本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一幅污染严重的环境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环境监测?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进行环境监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监测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通过PPT向学生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包括收集样本、分析样本、评估结果等步骤。
2.讲解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如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种方法在不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三、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1.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问题,如采样误差、分析误差等。
2.通过PPT向学生介绍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包括标准化操作、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设计一套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方案,并向全班展示和讨论。
四、复习和总结1.通过PPT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的理解。
2.让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家庭周边环境的监测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老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质量保证措施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兴趣,本教案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https://img.taocdn.com/s3/m/a15b25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b.png)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环境监测是确保环境质量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以确保仪器设备、监测方法和操作流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量控制措施:1. 校准: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程进行,并记录校准结果。
2. 质控样品:在监测过程中加入一定数量的质控样品,用于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质控样品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分析。
3. 质量保证计划:制定质量保证计划,明确各个监测环节的质量要求和具体措施。
质量保证计划应包括监测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数据处理和质量评估要求等内容。
4. 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标准操作程序、操作规范和培训。
通过内部质量控制,确保监测过程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量保证措施:1. 外部质量评估:定期进行外部质量评估,参与评估的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信誉度。
通过外部质量评估,加强监测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提高监测结果的可比性。
2. 质量控制审核:对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定期审核,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审核结果应及时记录和整理,并提出改进建议。
3. 问题处理:及时处理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保证问题不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问题处理应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并记录处理结果。
4. 监测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可靠和可追溯性。
数据管理应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分析等环节。
总之,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确保监测结果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正确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才能提高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fc9f60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4.png)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引言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因素的采样、监测和分析,以评估环境质量,并提供数据支持给决策者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通过建立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1. 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点位的选择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第一步。
在选择监测点位时,应考虑地理位置、环境背景和环境问题的特点。
同时,还需要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来确定监测点位的数量和布局,以确保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 仪器设备选择和校准仪器设备的选择和校准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选择仪器设备时,应考虑仪器的精度、稳定性和适应性。
在使用仪器设备之前,还需要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采样和分析方法采样和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标准化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环节。
采样时应注意采样点位的选择、采样时机的确定和采样方法的正确使用,以确保采样结果的可靠性。
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标准化也十分重要,只有合适的分析方法才能得到准确的监测结果。
4.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环节。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现场质量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和数据质量控制,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降低误差和偏差,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质量评估主要包括数据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评估,以及数据质量合格率的评价。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决策的可靠性。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1. 现场质量控制现场质量控制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对现场操作进行控制和监督,以确保现场操作的规范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https://img.taocdn.com/s3/m/dd758d6225c52cc58bd6be16.png)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验室质量控制就是要把监测分析误差控制在容许的限度内,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有把握达到所要求的质量。
同时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实验室分析工作的内容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关键和科学管理实验室的有效方法,从实验室管理的角度上控制又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这三个控制阶段相互影响并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1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质控工作的起始点,是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始之前所实施的控制。
所以预先控制也是预防性的控制,即以避免产生错误,尽量减少日后的纠正活动为目的的控制活动。
像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质量保证计划、人员训练和培训计划等都属于这种控制。
为了做好预先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1.1人员实验室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首要条件。
检测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者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检测人员必须经专业理论、基本操作、计量知识、误差理论考核合格,才能持证上岗。
1.2仪器设备现代化学分析需要合适的设备和仪器,实验的成功或失败常常可以追溯到设备和仪器的配备和使用的合理性。
因此必须有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以便有效地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准确度,确保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每台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后对仪器设备的检定状态用“合格”、“准用”、“停用”标志进行管理。
1.3环境仪器所处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大多数精密仪器都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有要求,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设备、辅助设施、操作空间、工作环境、能源、照明、温湿度、通风等条件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1.4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应有专人负责保管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做好出入库登记,并保证其安全有效。
2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实施的控制。
实验室的检测过程一般是下达采样和质控任务后,采样人员按要求采集样品并送往实验室分析,实验人员确认仪器设备和环境符合要求后开始进行检测。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e51b1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6.png)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实验分析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2. 土壤监测土壤污染及其危害土壤采样和预处理方法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3. 水质监测水质污染及其危害水质采样和预处理方法水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4. 空气监测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采样和预处理方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5. 噪声监测噪声污染及其危害噪声测量仪器和方法噪声评价指标和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进行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采样和测定实验。
3. 讨论:分析环境监测数据,探讨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环境监测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2. 实验器材:采样工具、分析仪器等3. 课件:环境监测相关图片、视频等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课时理论教学和16课时实验教学。
2. 教学计划:环境监测概述(2课时)土壤监测(4课时)水质监测(4课时)空气监测(4课时)噪声监测(4课时)综合案例分析(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2. 教学难点: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解析。
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土壤监测3. 第三周:水质监测4. 第四周:空气监测5. 第五周:噪声监测6. 第六周:综合案例分析九、教学措施1.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5342f62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4.png)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引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至关重要。
以下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主要方面:1. 设备和技术: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的选择、校准和维护是保证监测数据质量的关键。
只有选用合适的设备和技术,才能获取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
2. 人员培训和素质: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素质提升,监测人员才能够准确、规范地开展监测工作。
3.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方法1. 校准和标准曲线:环境监测仪器需要定期校准,确保其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标准曲线则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与已知浓度标准品进行比较,来校准和验证仪器的准确性。
2. 质控样品:质控样品是一种以已知成分和浓度的样品,用于评估监测方法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定期分析质控样品并与参考值进行比较,可以评估监测的准确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3. 平行样品:平行样品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两个或多个样品的分析。
通过比较平行样品的结果,可以评估分析过程的一致性和重复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4. 参比材料:参比材料是一种特定成分和浓度已经被确认的样品,用于比较和验证不同实验室的监测结果。
通过参比材料的使用,可以评估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偏差,并提高监测结果的比较性和可靠性。
5. 质量控制图:质量控制图是一种用于监测和控制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具。
通过记录和分析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确保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技术、培训专业人员、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结合校准、质控样品、平行样品、参比材料和质量控制图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a58e2e6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7.png)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引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科学、准确、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对于环境评估、决策制定和环境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迫切。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旨在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措施:1. 标准操作程序:建立标准操作程序(SOP),明确环境监测各项操作的步骤、方法和要求,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 设备校准与维护:对环境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质量控制样品:引入质量控制样品(QC样品),通过与实际采样样品一同进行测试和比较,评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审核与验证: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与验证,排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控制措施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1. 现场质量控制:在现场采样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包括采样器的正确使用、样品的正确采集和保存等,确保采样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2. 实验室质量控制: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包括实验室设备的校准与维护、实验室人员的培训与资质认证等,确保实验室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质量控制标准:制定一系列质量控制标准和参考方法,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比对和准确性。
4. 数据质量评估: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可靠性统计分析、数据一致性比对等,评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信度,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支持。
环境研究与监测电子教案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环境研究与监测电子教案环境监测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f2c8d13da8114431b90dd8e9.png)
第六章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1.监测质量评价的常用术语及应用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 环境监测保证是指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精密、有代表性、完整性及可比性而应采取的全部措施。
措施包括:⑴制定监测计划⑵确定监测指标⑶规定监测系统⑷人员技术培训⑸实验室清洁度与安全。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监测计划所规定的监测质量而对监测过程采用的控制方法。
它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一个部分。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⑴实验室内部控制:空白实验、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密码样分析、质量控制图等。
控制结果反映实验室监测分析的稳定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校正,是实验室自我控制监测分析质量的程序。
⑵实验室外部控制:分析监测系统的现场评价、分发标准样品进行实验室间的评价等。
目的在于找出实验室内部不易发现的误差,特别是系统误差,及时予以校正,提高数据质量。
二、准确度1. 准确度的定义:准确度是测量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一个分析方法或分析测量系统的准确度是反映该方法或该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的综合指标,决定着这个结果的可靠性。
准确度用E或E相对表示。
2. 评价准确度的方法可采用测定回收率、对标准物质的分析、不同方法的对比等方法来评价准确度。
⑴回收率实验:在样品中加入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
这是目前实验常用而又方便的确定准确度的方法。
多次回收实验还可以发现方法的系统误差。
回收率的计算:回收率的控制:通常规定95~105%作为回收率的目标值。
当超出其范围时,可由下列公式计算可以接受的上、下限。
回收率实验方法简便,能综合反映多种因素引起的误差。
因此常用来判断某分析方法是否适合于特定试样的测定。
但由于分析过程中对样品和加标样品的操作完全相同,以至于干扰的影响、操作损失及环境沾污对二者也是完全相同的,误差可以相互抵消,因而难以对误差进行分析,以致无法找出测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说回收率对准确度的控制有一定限制,这时应同时使用其它控制方法。
环境监测教案17环境监测质量保证1
![环境监测教案17环境监测质量保证1](https://img.taocdn.com/s3/m/03e9296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3.png)
第十七讲第九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九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大规模环境监测活动中,描述和评价环境质量的基本数据往往需要多个实验室协作完成测定,要求各实验室提供的数据必须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保证程序,保证各实验室监测数据的质量,使环境监测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制订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监测指标及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系统。
其内容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贮存、运输、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溶剂和基准物质的选用,统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数据记录、整理和传输,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南和手册等。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一个部分,它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部分。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自我控制质量的常规程序。
第二节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一、实验室认可根据ISO/IEC指南2的定义,认可(accreditation)是“由权威机构对某一机构或人员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作出正式承认的程序”。
ISO/IEC 17011:2004《合格评定-对认可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机构的通用要求》中对认可给出的定义是:“正式表明合格评定机构具备实施特定合格评定工作的能力的第三方证明”。
实验室认可主要指由权威机构对检测/校准实验室及其人员有能力进行特定类型的检测/校准做出正式承认的程序,其实质是对实验室开展的特定的检测/校准项目的认可,并非实验室的所有业务活动。
我国的实验室认可工作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S)组织实施。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于2006年3月31日正式成立。
进行实验室认可:(1)表明实验室具备了按有关国际准则开展校准/检测的技术能力。
(2)增强实验室在校准/检测市场的竞争能力,赢得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信任。
《环境监测》电子教案
![《环境监测》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6be397cc17552706220823.png)
《环境监测》电子教案目录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发展 (2)2、环境标准及水污染监测概述 (4)3、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7)4、水质物理指标检验及部分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9)5、水质其他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12)6、水质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的测定 (14)7、特定有机污染物、水质底质监测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16)8、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和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19)9、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21)10、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23)11、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及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 (25)12、污染源监测和标准气体的配制 (27)13、固体废物监测 (30)14、土壤污染监测 (32)15、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34)16、噪声污染监测 (37)17、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内容及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40)18、实验室质量保证及标准分析方法 (42)19、环境监测标准物质、环境监测管理和环境质量图 (44)20、环境自动监测技术 (46)21、简易监测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48)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发展一、授课题目: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发展二、教学目的通过90分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定义以及它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明确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及作用,了解环境监测的发展以及常用的监测技术。
三、教学意义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各种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
四、教学重点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五、教学难点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区别环境优先监测六、教学方式电子课件七、讲授内容:(一)环境与环境污染①环境与环境质量②环境污染与污染源③环境污染的类型(二)环境监测的定义(三)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①环境监测的目的②环境监测的分类(四)环境监测特点与技术概述①环境监测的发展②环境污染的特点③环境监测的特点④环境监测技术概述⑤环境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八、讲授方法(一)环境与环境污染1. 关于环境污染与污染源联系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及环境污染等热点问题提出当前环境面临的状况,比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流域污染事件2. 环境污染的类型阐述不同环境污染分类方法,阐明该分类方法对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分类方法如:按环境要素分类、按污染源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按污染物生成过程分类、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按污染方式。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电子教案.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7f4a27767f5acfa1c7cdd6.png)
单元教学计划具体教学内容:项目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任务2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内容1.1 基本概念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对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通过配套实施各种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规程而达到保证各个监测环境(如采样、实验室分析测试等)的工作质量的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其目的就是利用数据语言来准确描述监测对象的内在和外在特征,监测工作的成果是监测数据,因此提高监测分析质量、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可靠,是环境监测的关键和核心问题。
对于数据质量常以“五性”来评价,即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
在许多情况下,对于同一个环境样品常需要众多实验室按规定和计划同时进行监测,整个监测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最终分析结果的失败。
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程序,由于人员技术水平、仪器设备的差异,难免出现调查资料互相矛盾、数据不能利用的现象,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错误的数据必然导致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决策,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因此人们常说“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
为此必须在环境监测过程的各环节中开展质量保证工作,这是实现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取得准确可靠的监测结果,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环境、评价环境、管理和治理环境,这就是实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根本意义。
1.2 质量保证的内容质量保证的内容包括:制订监测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并考虑经济成本和效益,确定对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系统,包括采样、样品的贮存、运输和预处理,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及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溶剂和基准物质的选用,统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措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南和手册等。
1.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部分。
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35512499b9d528ea81c7793d.png)
是参加本检验机构以外的同类检验机构的检验试 验或比对,以便对数据进行独立评价,实验室可 以从中发现所存在的系统误差等问题,以便及时 校正、提高数据质量。
第二节
误差
作为分析人员:
第一,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免测定过程中引入 的各类误差
• 第二,在测定结果中对引入的误差进行估计和正 确的表示。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来使分析 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真实值
• 随机误差 :由一些偶然和意外的原因产生的误差
方向上呈现非单向性
难以预期
误差数据大小不固定
四、误差的减免
系统误差的减免
⑴ 对照试验:标准样品、标准方法、加标回收率 ⑵ 空白试验 ⑶ 校准仪器 ⑷ 分析方法的校正
随机误差的减免 增加测定次数,取平均值表示分析结果
⑴ 以X=μ为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 出现的频率相等; ⑵ 测定数据小误差出现的频率较高大,而大误差出现的 频率较低
当“0”处于数字之前时,仅起到定位的作用,不是 有效数字了 例:1.0008 3.050 5位有效数字 4位有效数字
五、校准曲线 1、定义 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 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曲线 2、绘制 (1)配制在测量范围内的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 溶液 (2)按照与样品相同的测定步骤,测定各浓度标 准溶液的响应值 例如:六价铬测定中配制一组标准溶液,测定吸 光度值如下表:
1
铬的含量 (μg) 0.00
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 法能够准确的定量测定待测物质最大浓度或量, 称为该方法的测定上限 十、最佳测定范围 最佳测定范围亦称有效测定范围,系指在测定误 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特定方法的测定下 限至测定上限之间的浓度范围。在此范围内能够 准确的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最佳测定 范围应小于方法的适用范围。对测量结果的精密 度(通常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要求越高,相应 的最佳测定范围越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1.监测质量评价的常用术语及应用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 环境监测保证是指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精密、有代表性、完整性及可比性而应采取的全部措施。
措施包括:⑴ 制定监测计划⑵ 确定监测指标⑶ 规定监测系统⑷ 人员技术培训⑸ 实验室清洁度与安全。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监测计划所规定的监测质量而对监测过程采用的控制方法。
它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一个部分。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⑴ 实验室内部控制:空白实验、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密码样分析、质量控制图等。
控制结果反映实验室监测分析的稳定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校正,是实验室自我控制监测分析质量的程序。
⑵ 实验室外部控制:分析监测系统的现场评价、分发标准样品进行实验室间的评价等。
目的在于找出实验室内部不易发现的误差,特别是系统误差,及时予以校正,提高数据质量。
二、准确度1. 准确度的定义:准确度是测量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一个分析方法或分析测量系统的准确度是反映该方法或该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的综合指标,决定着这个结果的可靠性。
准确度用E或E相对表示。
2. 评价准确度的方法可采用测定回收率、对标准物质的分析、不同方法的对比等方法来评价准确度。
⑴ 回收率实验:在样品中加入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
这是目前实验常用而又方便的确定准确度的方法。
多次回收实验还可以发现方法的系统误差。
回收率的计算:回收率的控制:通常规定95~105%作为回收率的目标值。
当超出其范围时,可由下列公式计算可以接受的上、下限。
回收率实验方法简便,能综合反映多种因素引起的误差。
因此常用来判断某分析方法是否适合于特定试样的测定。
但由于分析过程中对样品和加标样品的操作完全相同,以至于干扰的影响、操作损失及环境沾污对二者也是完全相同的,误差可以相互抵消,因而难以对误差进行分析,以致无法找出测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说回收率对准确度的控制有一定限制,这时应同时使用其它控制方法。
例:用新铜试剂法测定铜样品,加入标准铜为0.40mg/L,测定5次。
数据如下:0.37、0.32、0.39、0.34、0.35(mg/L>。
计算①平均值、标准偏差、回收率;②该回收率是否在可接受的上、下限内?<注:此题为双侧检验)解:①②回收率87.5%在可接受的上、下限内。
⑵ 对标准物质的分析——七检法一个方法的准确度还可用对照实验来检验,即通过对标准物质的分析或用标准方法来分析相对照。
同样的分析方法有时也能因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而使分析结果有所差异。
通过对照可以找出差异所在,以此判断方法的准确度。
t检法也称为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检验的一般步骤:a. 提出一个否定假设。
b. 确定并计算七值:c. 选定n(f>,a,并查表ta(f>d. 判断假设是否成立:t≤t0.05(f>,则无显著性差异t>t0.05(f>,则有显著性差异注: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
统计检验有两类。
通常我们只关心总体均值μ是否等于已知值x,至于二者究竟那个大,对所研究的问题并不重要。
这种情况的假设为μ=x,否定假设为x≠μ。
有些时候,也需要专门研究x是否大于或小于μ。
这种情况的假设为<x≤μ)x≥μ,否定假设为x>μ(或x<μ)。
前者应用双侧检验,后者采用单侧检验。
例1.某标准物质A组分的浓度为4.47mg/L。
现以某种方法测定A组分,其5次测定值分别为 4.28、4.40、4.42、4.37、4.35mg/L。
试问测定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解:假设无系统误差,即:a=0.05,t0.05(4>=2.78t>t0.05(f>,故假设不成立,存在系统误差。
例2.测定某标准物质中的铁含量,其10次测定平均值为1.054%,标准偏差为0.009%。
已知铁的保证值为 1.06%。
检验测定结果与保证值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假设无显著性差异,a=0.05,f=9,查表t0.05(9>=2.26>2.11,故假设成立,即测定结果与保证值无显著性差异。
例3. 用某方法9次回收率实验测定的平均值为89.7%,标准偏差为11.8%,试问该回收率是否达到100%。
解:假设P≥100%查表t0.10(8>=1.86<2.62,故假设不成立,该方法去回收率达不到100%。
例 4.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某水样中铅的含量,测定结果为0.306mg/L,为检验准确度,在测定水样的同时,平行测定含量为0.250mg/L的铅标准溶液10次所获数据为:0.254、0.256、0.254、0.252、0.247、0.251、0.248、0.254、0.246、0.248。
评价水样测定结果。
解:假设,查表t0.05(9>=2.26>0.79,故假设成立,测定值与预期值无显著性差异,水样的测定结果是准确的。
例 5 某监测中心给一个实验室氟化物样品,经过大量分析数据<可以认为),此时,含量为18.9μg,总体标准偏差。
现有另一个氟化物样品,想知道是否就是上述样品。
对其进行5次测定,得到平均值为20.0μg。
问有无统计根椐来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种样品。
解:设两样品是一致的,属于同一总体t0.05(4>=2.78>2.73,故假设成立,即两样品是同一个样品。
⑶ 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t检法比较不同条件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仪器、不同分析人员等)的两组测量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检验的假设是两总体均值相等,检验的前提是两总体偏差无显著差异,偏差来自同一总体,其偏差为偶然误差。
步骤:a.使用精密度检验判断两方法标准偏差有无显著性差异,若无显著性差异,再进行t检验法;b.假设两均值无显著性差异;c.计算总体标准偏差:计算统计值:d.根据显著性水平及自由度查t临界值表;e.判断假设是否成立:t≤ta(f>,则无显著性差异,t>ta(f>,则有显著性差异。
例:用两种不同方法测定某样品A物质含量数据如下。
求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设两方法标准偏差无限著性差异计算标准偏差:计算统计值:查t0.05(7>=2.37>1.36,故假设成立,两种测定方法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三、精密度1.精密度的基本概念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同一方法对一均匀试样进行重复分析时,所得分析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由分析的偶然误差决定,偶然误差越小,则分析的精密度越高。
精密度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通常与被测物的含量水平有关。
讨论精密度时常用以下术语:⑴平行性:在同一实验室,当操作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均相同时,用同样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多份平行样测定的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⑵重复性:在同一实验室,当操作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三因素中至少有一项不相同时,用同样方法对同一样品多次独立测定的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⑶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人员、设备及时间都不相同),用同样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的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2.精密度的检验——F检验法应用:比较不同条件下<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放行方法、不同分析人员等)测量的两组数据是否具有相同的精密度。
F检验法同t检验法步骤,统计值计算:,查表,并判断。
注:两组数据中偏差大的为,相对应的测定次数为四、灵敏度与检出限<略)五、空白实验空白实验是指除用水代替样品外,其他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过程。
空白实验应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
样品的分析相应值<吸光度、峰高等)通常不仅是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分析响应值,还包括所有其他因素<如实际的杂质、环境及操作过程中的沾污等)的分析响应值。
由于这些因素的大小经常变化,在每次进行样品分析的同时,均应作空白实验,其响应值为空白实验值。
当空白实验值较高时,应全面检查实验用水、容器、仪器性能及操作环境等诸影响因素。
六、校准曲线1.定义:校准曲线是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
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的变化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校准曲线根据测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工作曲线、标准曲线。
2.校准曲线的绘制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测定其响应值,选择适当的坐标纸,以响应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将数据标出,将各点连成一条适当的曲线,通常选用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
在曲线上,已知样品的y值,可找出对应的x值,其视差和读书误差可通过回归方程克服。
§2、回归分析一、回归分析的定义与用途环境监测中经常遇到相互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的变量。
变量之间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1.确定关系,如欧姆定律V=IR,已知三个变量中的任意两个,就能按公式求第三个。
2.相关关系:有些变量之间既有关系又无确定性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如BOD与COD之间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式E=E0-0.059lgC中E与lgC之间的关系;水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与某种水生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等。
回归分析就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统计方法。
回归分析有如下主要用途:1.建立回归方程:从一组数据出发,确定这些变量间的定量关系式,y=a+bx2.相关系数及其检验:评价变量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3.应用回归方程从一个变量值去估计另一变量值,已知x或y,求y 或x。
4.回归曲线的统计检验:对回归方程的主要参数作进一步的评价和比较。
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中主要应用的是一元线性方程。
它可以用于建立某种方法的校准曲线,研究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不同实验室测定多种浓度水平样品的结果。
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一组测定数据,包括:自变量x1 x2 x3…xn,因变量y1 y2 y3…yn。
如果x与y之间呈直线趋势,则可用一条直线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即y=a+bx,其中y为由x推算出的y的估计值<回归值);b为回归系数,即回归直线斜率;a为回归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对于上式,若实测值yi与回归值y的偏差越小,则可认为直线回归方程与实测点拟合越好。
用Q(a,b>表示实测值与回归值的差方和,则:要使Q<a,b)最小,用求极值的方法,分别对a,b求偏导,并令其=0,即最小二乘法:解方程组,可求出a、b的计算公式:将a、b代入y=a+bx,即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三、相关系数及其检验对任何两个变量x、y组成的一组数据,都可根据最小二乘法回归出一条直线,但只有x与y存在某种线性关系时,直线才有意义。
其线性关系的检验用相关系数。
1.相关系数的定义式:2.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物理意义取值范围: -1≤γ≤ 1,物理意义:γ=0,x与y无线性关系;γ=+1,x与y完全正相关;γ=-1,x与y完全负相关;0<γ<1,x与y正相关;-1<γ<0,x与y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