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环境检测作业指导书(水和废水)

水和废水采集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一、废水采样1.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
2.采样频次:一般工业污水按生产周期在8h内的每2h采样一次,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4h采样一次,每个生产周期不少于3次;其他污水采样24h不少于2次;3.采样位置:①从管道、水渠等落水口处取样时,直接用容器或聚乙烯桶,要注意悬浮物质分取均匀。
②从排污管道中取样:当排污管道水深大于1m时,1/4深度处采样,作为代表平均浓度的废水样。
如果小于或等于1m时,可只取1/2深度的废水样即可。
③从容器、贮罐、废水池等处取样:对盛有废液的小型容器,采样前先充分搅匀,然后取样。
废液分三层以上,不能搅匀时,可按各层量的多少的比例分层取样。
对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的大型贮罐或废水池,根据具体情况,可多点分层采样。
✱注意事项:水样性状描述要全面真实,包括颜色、嗅味、浑浊度,尤其是无色的工业废水注意气味描述。
二、地下水采样1.依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注意事项:①采样前使用水位仪测试埋深,采样深度应该在地下水水面0.5m以下,保证所采集地下水的代表性;②采样现场不得有吸烟和使用化妆品等影响质量的行为,汽车停在监测点下风向50m以外;③水位、水温、pH、电导率等指标必须现场测定,水位以m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水温保留一位小数,同时测定气象并描述。
三、地表水采样1.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注意事项:①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的沉积物;如无法采到有代表性的样品,则应详细记录采样情况,供使用该数据者参考;②测定油类的水样,应在水面至300mm采集柱状水样,并单独采样,全部用于测定。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中各种物质、能量和生物的定性和定量观测、记录和评价,旨在了解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是对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
本次作业指导书将为你提供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指导方法和步骤。
二、数据处理1. 数据清洗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后续的分析非常重要。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
异常值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或人为因素引起的,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判断和处理。
对于缺失值,可以通过插值法进行填补,如线性插值、多重插补等。
2. 数据转换某些数据的分布可能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为了满足分析的前提条件,可以对数据进行转换。
常用的数据转换方法包括对数转换、平方根转换、指数转换等。
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转换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三、数据分析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通过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统计指标,可以对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进行描述。
此外,还可以通过绘制直方图、箱线图等图表来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可以用来研究环境监测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如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等),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
此外,还可以利用散点图来直观地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因变量的取值。
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可以利用回归分析来研究环境因素对某个指标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回归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逐步回归等。
四、结果解释与评估在进行数据分析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
解释分析结果时,要注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要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
在线水质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在线水质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水质监测与治理概述 (4)1.1 水质监测的意义与目的 (4)1.1.1 保证水环境安全:通过对水体中各类污染物浓度的实时监测,评估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觉潜在的水污染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1.1.2 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监测饮用水源地水质,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4)1.1.3 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通过监测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水质状况,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1.1.4 预防和控制水污染:通过对污染源头的监测和控制,预防水污染的发生,降低水环境风险。
(4)1.2 水质治理的基本方法 (4)1.2.1 物理方法:利用物理作用分离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离心分离等。
(4)1.2.2 化学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使其浓度降低至允许排放标准。
常见化学方法有中和、氧化还原、混凝等。
(4)1.2.3 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部分无机污染物。
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人工湿地等。
(4)1.2.4 膜分离技术:通过特定孔径的膜材料,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截留和分离。
如反渗透、纳滤、超滤等。
(4)1.2.5 水质强化处理技术:结合多种处理方法,对特定污染物进行高效去除。
如高级氧化、电渗析等。
(5)1.2.6 水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恢复和重建水生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质改善。
包括生态浮床、人工湿地、滨岸带植被恢复等。
(5)第2章在线水质监测技术 (5)2.1 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组成 (5)2.2 常见水质监测传感器 (5)2.3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5)第3章水质分析方法 (6)3.1 化学分析法 (6)3.1.1 滴定分析法 (6)3.1.2 沉淀分析法 (6)3.1.3 萃取分析法 (6)3.2 仪器分析法 (6)3.2.1 光谱分析法 (6)3.2.2 色谱分析法 (7)3.2.3 电化学分析法 (7)3.3 免疫分析法 (7)3.3.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7)3.3.2 免疫荧光法 (7)3.3.3 免疫传感器法 (7)第4章水质参数监测 (7)4.1 水质物理参数监测 (7)4.1.1 水温监测 (7)4.1.2 透明度监测 (7)4.1.3 水色监测 (7)4.1.4 水位监测 (8)4.2 水质化学参数监测 (8)4.2.1 pH值监测 (8)4.2.2 溶解氧监测 (8)4.2.3 高锰酸盐指数监测 (8)4.2.4 总氮、总磷监测 (8)4.2.5 重金属监测 (8)4.3 水质生物参数监测 (8)4.3.1 叶绿素a监测 (8)4.3.2 生物需氧量(BOD)监测 (8)4.3.3 大肠杆菌群监测 (8)4.3.4 浮游动植物监测 (8)4.3.5 水生生物毒性监测 (9)第5章水质污染源识别与解析 (9)5.1 污染源识别技术 (9)5.1.1 地表水污染源识别技术 (9)5.1.2 地下水污染源识别技术 (9)5.2 污染源解析方法 (9)5.2.1 污染源成分分析 (9)5.2.2 污染源贡献率评估 (9)5.3 污染源治理策略 (9)5.3.1 点源污染治理 (9)5.3.2 面源污染治理 (9)5.3.3 混合源污染治理 (10)5.3.4 污染源治理效果评估 (10)第6章水质预测与预警 (10)6.1 水质模型构建 (10)6.1.1 模型构建原则 (10)6.1.2 模型构建方法 (10)6.1.3 模型参数校验 (10)6.2 水质预测方法 (10)6.2.1 时间序列分析法 (10)6.2.2 人工神经网络法 (10)6.2.3 机器学习方法 (10)6.3 水质预警系统 (10)6.3.1 预警系统构建 (11)6.3.2 预警指标体系 (11)6.3.3 预警阈值设定 (11)6.3.4 预警等级划分 (11)6.3.5 预警信息发布 (11)第7章水质治理技术 (11)7.1 物理治理技术 (11)7.1.1 过滤技术 (11)7.1.2 沉淀技术 (11)7.1.3 吸附技术 (11)7.2 化学治理技术 (11)7.2.1 氧化还原技术 (11)7.2.2 絮凝技术 (12)7.2.3 调节pH值技术 (12)7.3 生物治理技术 (12)7.3.1 活性污泥法 (12)7.3.2 生物膜法 (12)7.3.3 人工湿地技术 (12)7.3.4 厌氧处理技术 (12)第8章水质治理工程实践 (12)8.1 工程设计要点 (12)8.1.1 设计原则 (12)8.1.2 设计内容 (13)8.2 工程施工与验收 (13)8.2.1 施工准备 (13)8.2.2 施工过程 (13)8.2.3 验收 (13)8.3 治理效果评估 (13)8.3.1 评估指标 (13)8.3.2 评估方法 (14)8.3.3 评估结果 (14)第9章水质监测与治理信息化 (14)9.1 信息管理系统 (14)9.1.1 系统概述 (14)9.1.2 系统功能 (14)9.1.3 系统架构 (14)9.2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4)9.2.1 数据分析方法 (14)9.2.2 决策支持 (15)9.3 智能化监测与治理技术 (15)9.3.1 人工智能技术 (15)9.3.2 物联网技术 (15)9.3.3 云计算技术 (15)9.3.4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15)第10章水质监测与治理发展趋势 (15)10.1 新型传感器技术 (16)10.1.1 纳米传感器 (16)10.1.2 光纤传感器 (16)10.1.3 生物传感器 (16)10.2 先进数据分析方法 (16)10.2.1 机器学习 (16)10.2.2 深度学习 (16)10.3 绿色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16)10.3.1 绿色治理技术 (17)10.3.2 可持续发展策略 (17)第1章水质监测与治理概述1.1 水质监测的意义与目的水质监测作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水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PM10和PM2.5的测定作业指导书环境空⽓PM10和PM2.5的测定作业指导书⼀、执⾏标准环境空⽓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 618-2011。
⼆、适⽤范围1、本标准适⽤于环境空⽓中 PM10和 PM2.5浓度的⼿⼯测定。
2、本标准的检出限为0.010mg/m3(以感量0.1mg分析天平,样品负载量为1.0mg,采集108 m3空⽓样品)。
三、测定原理分别通过具有⼀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使环境空⽓中 PM2.5和PM10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 PM2.5和PM10 浓度。
四、仪器设备1、切割器(1)PM10切割器、采样系统:切割粒径 Da50=(10±0.5)µm;捕集效率的⼏何标准差为σg=(1.5±0.1)µm。
其他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 HJ/T 93-2003 的规定。
(2)PM2.5 切割器、采样系统:切割粒径 Da50=(2.5±0.2)µm;捕集效率的⼏何标准差为σg =(1.2±0.1)µm。
其他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 HJ/T 93-2003 的规定。
2、采样器孔⼝流量计或其他符合本标准技术指标要求的流量计。
(1)⼤流量流量计:量程(0.8~1.4)m3/min;误差=2%。
(2)中流量流量计:量程(60~125)L/min;误差=2%。
(3)⼩流量流量计:量程<30 L/min;误差=2%。
3、滤膜:根据样品采集⽬的可选⽤玻璃纤维滤膜、⽯英滤膜等⽆机滤膜或聚氯⼄烯、聚丙烯、混合纤维素等有机滤膜。
滤膜对0.3µm标准粒⼦的截留效率不低于 99%。
空⽩滤膜按分析步骤进⾏平衡处理⾄恒重,称量后,放⼊⼲燥器中备⽤。
4、分析天平:感量 0.1mg 或 0.01mg。
5、恒温恒湿箱(室):箱(室)内空⽓温度在(15~30)°C 范围内可调,控温精度±1°C。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1 概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组成,一般分析单元能自动监测环境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参数。
其监测仪器一般分为点式监测仪器和开放光程监测臭氧、一氧化碳和PM10仪器。
本作业指导书用于对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参数监测仪器、采样装置等监测子站进行测试。
2 编制依据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 479-2009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483-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7-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1995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 9801-88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 6921-86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 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263—94 环境空气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3 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应满足以下表3—1、表3-2和表3-3中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的要求。
3。
1 外观要求3。
1。
1 应有制造计量器具CMC标志(进口产品应取得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和产品铭牌,铭牌上应标有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单位、出厂编号、制造日期等.3.1。
2 仪器表面无明显碰、划伤,外观整齐、清洁,零部件表面不得锈蚀。
3。
1.3 仪器各紧固件应连接牢固、可靠;各调节器件应功能正常,操作灵活方便。
水质监测作业指导书

水质监测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水是我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资源,保障水质的安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水质监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本指导书旨在为水质监测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操作步骤,以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二、监测项目1. pH值测定pH值是衡量水样酸碱程度的指标,利用酸碱试剂对水样进行标定,通过比色或电极法来测定pH值。
2. 溶解氧测定溶解氧是衡量水体中氧气含量的主要指标,通常使用溶解氧电极法进行测定。
3. 浊度测定浊度是衡量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含量的指标,可以使用浊度计或比色法进行测定。
4. 总大肠菌群检测总大肠菌群是衡量水体中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指标,一般采用膜过滤法将水样进行过滤,将过滤膜培养在专用培养基上,通过计数来确定总大肠菌群的浓度。
5. 重金属测定重金属是水体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可以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进行测定。
三、水样采集与处理1. 采集点的选择根据监测目的和需求,在各类水体中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确保采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
2. 采样器具准备准备干净的采样瓶、采样杯、滤膜、滤筒等必要的采样器具,并进行充分的清洗和消毒。
3. 采样方法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例如,溶解氧的采样需要密封瓶,防止氧气溶解度的变化;总大肠菌群的采样需要滤膜,将水样中的微生物固定在滤膜上。
4. 采样现场操作在采样点进行准备工作,标记好采样瓶,避免交叉污染。
在采样时,将瓶底接触水流,避免气泡和悬浮物的进入。
5. 混合样品处理对于大面积水体,需按照面积比例混合不同部位的采样样品,制备成混合样品,以提高代表性。
四、实验室操作与分析1. 样品保存正确保存采集的水样,避免样品中微生物生长和变质。
对于需保存较长时间的样品,应该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冷藏保存或冷冻保存。
2. 仪器设备准备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准备好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操作步骤与条件设定根据各个监测项目的操作标准,设置好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最新环境检测RBT214-2017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模板(含生态环境监测测机构补充要求)

XXXX有限公司受控状态:受控■非受控□受控章:发放编号:总页数: 161页(含封面)质量手册(2.0/1版)XXXX有限公司发布日期:XXXX年XX月XX日实施日期:XXXX年XX月XX日日2345《质量手册》(第2.0/1版)批准令为了保证本公司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现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63号)、RB/T 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等文件,编制了适用于本公司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运行,情况基本正常。
为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再次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进行了修订。
本《质量手册》(第2.0/1版)及相关的其他体系文件已经审定,予以发布,自XXXX年XX月XX日日起实施。
《质量手册》(第2.0/1版)阐明了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全面描述了本公司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本公司检验检测活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全体员工必须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XXXX有限公司总经理:XXXX年XX月XX日6公正性声明和承诺XXXX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环境检验检测机构,为确保检验检测的公正性,特做如下声明并承诺:1、本公司是依法注册成立、并取得资质认定的独立法人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报告)负责,对涉及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因自身原因导致检验检测数据出现错误、不准确或者其他后果的,本公司承担相应解释、召回报告的后果,并承担赔偿责任。
2、本公司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3、本公司建立和保持维护其公正和诚信的程序。
大气科学与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大气科学与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 概述 ..................................................................................................................................... 2 1.1 大气科学概述 ................................................................................................................... 2 1.2 环境监测概述 ................................................................................................................... 2 第二章 大气物理基础 ..................................................................................................................... 3 2.1 大气组成与结构 ............................................................................................................... 3 2.1.1 大气组成 ....................................................................................................................... 3 2.1.2 大气结构 ....................................................................................................................... 3 2.2 大气运动与天气系统 ....................................................................................................... 3 2.2.1 大气运动 ....................................................................................................................... 3 2.2.2 天气系统 ....................................................................................................................... 4 2.3 大气辐射与能量平衡 ....................................................................................................... 4 2.3.1 大气辐射 ....................................................................................................................... 4 2.3.2 能量平衡 ....................................................................................................................... 4 第三章 气象观测技术 ..................................................................................................................... 4 3.1 地面气象观测 ................................................................................................................... 4 3.1.1 概述 ............................................................................................................................... 4 3.1.2 观测方法 ....................................................................................................................... 4 3.1.3 观测内容 ....................................................................................................................... 5 3.2 高空气象观测 ................................................................................................................... 5 3.2.1 概述 ............................................................................................................................... 5 3.2.2 观测方法 ....................................................................................................................... 5 3.2.3 观测内容 ....................................................................................................................... 5 3.3 遥感技术 ........................................................................................................................... 5 3.3.1 概述 ............................................................................................................................... 5 3.3.2 遥感技术种类 ............................................................................................................... 5 3.3.3 遥感技术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 ................................................................................... 6 第四章 大气化学 ............................................................................................................................. 6 4.1 大气化学成分 ................................................................................................................... 6 4.2 大气化学反应 ................................................................................................................... 7 4.3 大气化学污染 ................................................................................................................... 7 第五章 环境监测方法 ..................................................................................................................... 7 5.1 水质监测 ........................................................................................................................... 7 5.2 土壤监测 ........................................................................................................................... 8 5.3 大气污染监测 ................................................................................................................... 8 第六章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 ......................................................................................................... 9 6.1 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 9 6.2 全球变暖的原因与影响 ................................................................................................... 9 6.2.1 全球变暖的原因 ........................................................................................................... 9 6.2.2 全球变暖的影响 ........................................................................................................... 9 6.3 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 9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 10
土壤检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土壤检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持有人:分发号:1、目的为了规范本公司土壤检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确保土壤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指导采样室、实验室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运输、流转、分析等工作。
2、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所进行的土壤检测。
3、依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66-2004《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94、内容4.1 样品采集4.1.1表层土壤样品的采集4.1.1.1表层土壤样品的采集一般采用挖掘方式进行,一般采用锹、铲及竹片等简单工具,也可进行钻孔取样。
4.1.1.2土壤采样的基本要求为尽量减少土壤扰动,保证土壤样品在采样过程不被二次污染。
4.1.2下层土壤样品的采集4.1.2.1 下层土壤的采集以钻孔取样为主,也可采用槽探的方式进行采样。
4.1.2.2 钻孔取样可采用人工或机械钻孔后取样。
手工钻探采样的设备包括螺纹钻、管钻、管式采样器等。
机械钻探包括实心螺旋钻、中空螺旋钻、套管钻等。
4.1.2.3 槽探一般靠人工或机械挖掘采样槽,然后用采样铲或采样刀进行采样。
槽探的断面呈长条形,根据地块类型和采样数量设置一定的断面宽度。
槽探取样可通过锤击敞口取土器取样和人工刻切块状土取样。
注:①采样次序自下而上,先采剖面的底层样品,再采中层样品,最后采上层样品。
测量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竹片或竹刀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样。
剖面每层样品采集1kg左右,装入样品袋,样品袋一般由棉布缝制而成,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供无机化合物测定)或将样品置于玻璃瓶内(供有机化合物测定)。
②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易分解有机物污染、恶臭污染土壤的采样,应采用无扰动式的采样方法和工具。
必须进行单独采样,禁止对样品进行均质化处理,不得采集混合样。
钻孔取样可采样快速击入法、快速压入法及回转法,主要工具包括土壤原状取土器和回转取土器。
槽探可采用人工刻切块状土取样。
环境检测现场采样作业指导书

采样作业指导书一、现场监测人员职责1、根据任务要求,准备好现场监测/采样所必需配备的全部仪器设备及耗材。
2、及时规范填写仪器出入库记录及仪器使用记录。
3、按规范进行现场监测/采样工作,并规范填写现场监测/采样记录,对现场监测/采样过程进行拍照或录像。
4、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采集、保存、处理样品,保证样品在采样、运输等各个环节均不被污染、不损失、不变质、不丢失。
5、工作中出现问题、特殊情况,及时沟通。
二、采样流程1、采样负责人或采样组长接到委托单及正式的检测方案后应仔细阅读项目委托单、监测方案,确定检测项目、种类、频次、检测方法等必要信息,第一时间与业务进行核实。
2、与客户确认现场情况及工况等信息,确定采样时间。
在现场监测或采样前,应先调查受测单位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污染源的主要来源、数量、污染防治设施、排放方式、排放规律,核查确认各污染物治理设施的名称或工艺流程,并确认其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并做相应记录3、准备所用仪器,试剂及其他物品。
检查仪器是否完好,试剂、物品是否准备齐全。
4、准时到达监测地点,与客户取得联系,核实现场情况及工况,确定监测点具体位置,了解监测点周边环境。
检查确认企业生产工况、污染物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现场仪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在监测期间,应有专人负责对受测污染源进行检查,保证生产设备和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工况条件符合要求,正式采样前应让客户填写现场监测情况核实记录表并确认。
5、按照监测方案,完成各频次的采样并进行拍照或录像。
拍照要求:除监管平台上照片外拍以下照片,采样结束后将采样照片整理好放采样组共享。
常规检测:1.企业大门及周边环境,2.监测点位,3.现场参数测定,4.现场校准,5.样品封存,6.添加固定剂,7.客户签字(现场监测核实记录表),8.样品全家福。
土壤调查:1.点位四至图,2.钻井工作,3.岩心图,4.VOC、SVOC、重金属采样过程(采样、装瓶),5.快筛照片,6.样品全家福(拍上冰袋等冷藏措施),7.建井下管,8.建井添加填料,9.成井后水井,10.成井洗井及采样前洗井(洗出的井水体积),11.采样时其他照片同常规采样时。
环境保护工程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工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议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增加,环境保护工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指导和参考,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环境效益。
二、工程前期准备1. 确立项目目标和规划在进行环境保护工程之前,必须明确该项目的目标和规划。
包括明确工程的性质、目的、范围,以及预期的环境改善效果和工程实施计划。
确保项目目标明确,以便在后续的工程实施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2. 环境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在进行环境保护工程之前,必须进行环境评估和可行性研究。
环境评估可以评估工程实施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为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可行性研究则需要评估该工程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等。
三、工程设计和方案制定1. 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需要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该方案应考虑环境保护的目标,确定适宜的工程技术和措施,确保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此外,还需要制定施工图纸和技术说明,以便后续的施工和操作人员能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工作。
2. 方案制定根据设计方案,制定环境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工程的实施步骤、施工方法、操作流程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确保工程实施过程中能够按照规范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环境保护效果。
四、工程实施和管理1. 施工准备在环境保护工程实施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必要的施工设备和材料,组织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施工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2. 施工和运维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环境保护工程的施工和运维。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图纸和技术说明进行操作,并按照要求进行安全措施的实施。
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验收和记录相关数据,以便后续的工程效果评估和监测。
3. 管理和监测对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测。
包括对工程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按照规范进行;对工程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工程措施。
环境空气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1 目的1.1 确保环境空气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的监测数据质量,防止监测过程造成污染环境。
1.2 监测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等有害物质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现行排放标准,评价净化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情况、污染防治措施的效益,为空气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环境空气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的测定, 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等有害物质等项目的测定。
3 管理职责监测人员负责试剂配制、玻璃器皿的清洁卫生及分析废液、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处理;负责监测仪器的调试、保养和日常维护;负责计算填报监测原始记录、分析结果。
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标准分析监测,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后由站长报出。
4 工作程序按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对环境空气、降尘、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进行监测。
4.1 PM10的测定4.1.1 监测频率与时间PM10每周一、三、五监测,每次采集14小时,采气流量为0.8m3/min。
4.1.2 滤膜准备将没有针孔或任何缺陷的滤膜编号后,放入干燥器中平衡干燥24小时,然后称量滤膜重量,精确到0.1mg,填写《称量记录》,记录滤膜重量(W0),把称好的滤膜放入滤膜袋中。
4.1.3 滤膜的安放及采样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去采样头内及滤膜夹的灰尘,用镊子将滤膜绒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对正,拧紧,使之不漏气,安好采样头顶盖,按照采样器使用说明,设置采样时间即可采样,并记录采样地点、样号、时间、流量、大气压、温度等天象状况。
采样结束后,打开采样头,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采样面向里,将尘膜对折,放入号码相同的滤膜袋中带回实验室待分析用并记录采样标况体积V PM10。
4.1.4 尘膜的平衡及称量将尘膜置于干燥器中平衡24小时,然后称量尘膜,精确到0.1mg,记录下尘膜重量(W)。
海洋资源保护与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海洋资源保护与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海洋资源保护与环境监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指导学生了解海洋资源保护与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海洋资源保护的重要性1. 维护生态平衡: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保护海洋资源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2. 经济利益: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保护海洋资源意味着保护和发展相关的经济产业。
3. 社会福祉:海洋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资源,保护海洋资源有助于维护人类的饮食安全。
三、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监测海洋污染:海洋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源,避免海洋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
2. 监测海洋气候变化: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监测海洋温度、盐度等参数对研究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监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环境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四、海洋资源保护与环境监测的方法1. 设立保护区域:制定保护区域管理制度,限制开发活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加强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规范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3.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海洋资源保护的意识,鼓励大众参与到保护行动中。
4.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海洋资源保护和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海洋资源保护与环境监测的挑战1. 监测数据不足:由于海洋资源众多、广泛分布,对其进行全面监测存在困难。
2. 跨部门协作困难:海洋资源保护与环境监测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协调合作存在难度。
3. 人力物力不足:海洋资源保护与环境监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但资源有限。
六、作业要求1. 研究国内外相关海洋资源保护与环境监测的案例,分析其优点与不足。
2. 分析目前海洋资源保护与环境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2.22•【文号】环办监测函[2017]249号•【施行日期】2017.02.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的通知环办监测函[2017]2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办发〔2015〕56号)有关要求,规范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地表水网)监测工作,提高国家地表水网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作业指导书)。
本作业指导书包含28个文件,规定了国家地表水网监测任务全过程的操作规程,包括术语定义,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技术要求,现场监测项目操作注意事项,实验室分析测试方法选择,地表水监测项目操作作业指导书,内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要求以及数据处理及报送要求等内容。
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各地环境保护厅(局)应及时将作业指导书转发监测部门使用。
可登录我部网站()“通知公告”栏目检索下载作业指导书。
试行期间若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侯帮磊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15号邮编:100035电话:(010)66556824传真:(010)66556824邮箱:******************.cn附件: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7年2月22日。
雪迪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作业指导书

雪迪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作业指导书一、概述雪迪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是一款用于实时监测和分析环境中各种污染物浓度的工具。
本指导书旨在帮助用户了解该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以便正确地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二、系统组成雪迪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由以下几个主要组件组成:1. 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如PM2.5、CO2、温度、湿度等。
2. 数据采集器:负责采集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并将其发送至中央服务器。
3. 中央服务器:接收并存储来自数据采集器的数据,并提供数据分析和查询功能。
4. 用户界面:通过浏览器访问中央服务器,用户可以查看实时数据、生成报表和设置报警规则等。
三、使用方法1. 系统搭建和安装确保传感器正确连接至数据采集器,并将数据采集器与中央服务器进行网络连接。
然后,按照系统提供的安装指南进行软件的安装和配置。
2. 登录系统打开浏览器,输入系统的登录地址,进入用户界面。
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即可进入系统。
3. 实时数据监测在用户界面的首页中,可以看到系统实时监测的数据信息。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监测点位和监测指标,系统将实时显示相应的数据。
4. 数据查询与分析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界面中的查询功能,选择起止时间和监测指标,系统将返回相应的历史数据。
用户还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生成趋势图、柱状图等图表,以便更好地了解环境变化趋势。
5. 报表生成与导出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特定的时间段和监测指标,生成相应的报表。
系统将自动生成报表,并提供导出功能,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共享。
6. 报警设置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系统的报警规则。
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系统将自动发送报警信息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7. 系统维护与管理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界面对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
包括传感器的校准和更换、数据采集器的升级和配置、用户权限的管理等。
四、注意事项1. 确保传感器的正确安装和连接,以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空气中PM10、PM2.5检测方法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中PM
10、PM
2.5
检测方法作业指导书
1.目的
分别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环
境空气中PM
2.5、PM
10
、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
和采样体积,计算出PM
2.5和PM
10
浓度。
2.监测频率与时间
PM
10、PM
2.5
每周一、三、五监测,每次采集14小时,采气流量为0.8m3/min。
3.滤膜准备
将没有针孔或任何缺陷的滤膜编号后,放入干燥器中平衡干燥24小时,然后称量滤膜重量,精确到0.1mg,填写《称量记录》,记录滤膜重量(W
),把称好的滤膜放入滤膜袋中。
4.滤膜的安放及采样
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去采样头内及滤膜夹的灰尘,用镊子将滤膜绒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对正,拧紧,使之不漏气,安好采样头顶盖,按照采样器使用说明,设置采样时间即可采样,并记录采样地点、样号、时间、流量、大气压、温度等天象状况。
采样结束后,打开采样头,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采样面向里,将尘膜对折,
放入号码相同的滤膜袋中带回实验室待分析用并记录采样标况体积V
PM10V
PM2.5。
5.尘膜的平衡及称量
将尘膜置于干燥器中平衡24小时,然后称量尘膜,精确到0.1mg,记录下尘膜重量(W)。
6.计算
式中:W-采样后尘膜重量(g);
W
-采样前滤膜重量(g);
V PM10V
PM2.5
-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m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第1页 共7页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1、目的及适用范围1.1目的 制定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对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控制进行规范,为中心站实验室监测工作提供质量保障。1.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环境监测所有监测项目1.3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 和完整性。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 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 况的程度。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 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 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 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即布点与采样、预处理与 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表1 描述了各个环节 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表 1 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
监测环节主要控制因素主要影响的目标布点系统1.监测目标2.监测点位、点数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
采样系统1.采样次数或采样频率2.采样仪器技术、方法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 完整性
运贮系统1.样品的运输2.样品保存准确度 分析测试系统1.样品的预处理2.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检测范围控制 精密度、准确度、可比性、 完整性3.分析人员素质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系统1.资料整理、处理及精度检验2.资料分布、分类管理制度的控制准确度、可比性、完整性
综合评价系统1.信息量的控制2.结果的表述及原因分析、对策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 完整性
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第2页 共7页1.4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QC)是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从而使监测数据具有法律作用。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等同采用 ISO/IEC17025:2005)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 控制下高效、规范的运作。
2、样品采集2.1 根据监测方案所确定的采样点位、污染物项目、频次、时间和方法进行采样。必要时制订采样计划,内容包括: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交通工具以及安全保障等。2.2 采样人员应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监测点位的周边情况,掌握采样方法、监测项目、采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的保存技术和采样量等,做好采样前的准备。2.3 采集样品时,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并对采样准备工作和采样过程实行必要的质量监督。需要时,可使用定位仪或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证实采样点位置。2.4 样品管理2.4.1 样品运输与交接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样品性质稳定,避免沾污、损失和丢失。样品接收、核查和发放各环节应受控;样品交接记录、样品标签及其包装应完整。若发现样品有异常或处于损坏状态,应如实记录,并尽快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必要时重新采样。2.4.2 样品保存样品应分区存放,并有明显标志,以免混淆。样品保存条件应符合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
3、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3.1 内部质量控制监测人员应执行相应监测方法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定,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内部质量控制措施。3.1.1 空白样品空白样品(包括全程序空白、采样器具空白、运输空白、现场空白和实验室空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第3页 共7页白等)测定结果一般应低于方法检出限。一般情况下,不应从样品测定
结果中扣除全程序空白样品的测定结果。3.1.2 校准曲线采用校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仅限在其线性范围内使用。必要时,对校准曲线的相关性、精密度和置信区间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是否满足标准方法的要求。若不满足,需从分析方法、仪器设备、量器、试剂和操作等方面查找原因,改进后重新绘制校准曲线。校准曲线不得长期使用,不得相互借用。一般情况下,校准曲线应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3.1.3 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开展新的监测项目前,应通过实验确定方法检出限,并满足方法要求。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计算方法执行 HJ 168。3.1.4 平行样测定应按方法要求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样品做平行样品测定。3.1.5 加标回收率测定加标回收实验包括空白加标、基体加标及基体加标平行等。空白加标在与样品相同的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基体加标和基体加标平行是在样品前处理之前加标,加标样品与样品在相同的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加标物质的形态、加标量和加标的基体。加标量一般为样品浓度的 0.5~3 倍,且加标后的总浓度不应超过分析方法的测定上限。样品中待测物浓度在方法检出限附近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范围。加标后样品体积应无显著变化,否则应在计算回收率时考虑这项因素。每批相同基体类型的样品应随机抽取一定比例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及其平行样测定。3.1.6 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测定监测工作中应使用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或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的物质。应有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的管理程序,对其购置、核查、使用、运输、存储和安全处置等进行规定。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应与样品同步测定。进行质量控制时,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不应与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来源相同。应尽可能选择与样品基体类似的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测定,用于评价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或检查实验室(或操作人员)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第4页 共7页3.1.7 质量控制图
常用的质量控制图有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和均值-极差控制图等,在应用上分空白值控制图、平行样控制图和加标回收率控制图等,相关内容执行 GB/T 4091。日常分析时,质量控制样品与被测样品同时进行分析,将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标于质量控制图中,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测定值落在中心附近、上下警告线之内,则表示分析正常,此批样品测定结果可靠;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控制线之外,表示分析失控,测定结果不可信,应检查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警告线和上下控制线之间,虽分析结果可接受,但有失控倾向,应予以注意。3.1.8 方法比对或仪器比对对同一样品或一组样品可用不同的方法或不同的仪器进行比对测定分析,以检查分析结果的一致性。3.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指本机构内质量管理人员对监测人员或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下级机构监测活动的质量控制,可采取以下措施:3.2.1 密码平行样质量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样品作为密码平行样,交付监测人员进行测定。若平行样测定偏差超出规定允许偏差范围,应在样品有效保存期内补测;若补测结果仍超出规定的允许偏差,说明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失控,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必要时重新采样。3.2.2 密码质量控制样及密码加标样由质量管理人员使用有证标准样品/标准物质作为密码质量控制样品,或在随机抽取的规样品中加入适量标准样品/标准物质制成密码加标样,交付监测人员进行测定。如果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在给定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说明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受控。反之,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作废,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3.2.3 人员比对不同分析人员采用同一分析方法、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测定,比对结果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控制要求。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第5页 共7页3.2.4 实验室间比对可采用能力验证、比对测试或质量控制考核等方式
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证明各实验室间的监测数据的可比性。3..2.5 留样复测对于稳定的、测定过的样品保存一定时间后,若仍在测定有效期内,可进行重新测定。将两次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价该样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3.3 数据处理3.3.1 应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确保全面、客观地反映监测结果。不得利用数据有效性规则,达到不正当的目的;不得选择性地舍弃不利数据,人为干预监测和评价结果。3.3.2 有效数字及数值修约3.2.1 数值修约和计算按照 GB/T 8170 和相关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要求执行。3.3.2 记录测定数值时,应同时考虑计量器具的精密度、准确度和读数误差。对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有效数字位数可以记录到最小分度值,最多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3.3.3 精密度一般只取 1~2 位有效数字。3.3.4 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只舍不入,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个非 9 数字。如果小数点后多于 4个9,最多保留 4 位。校准曲线斜率的有效位数,应与自变量的有效数字位数相等。校准曲线截距的最后一位数,应与因变量的最后一位数取齐。3.3.4 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 GB/T 4883,当出现异常高值时,应查找原因,原因不明的异常高值不应随意剔除。3.3.5 数据校核及审核3.3.5.1 应对原始数据和拷贝数据进行校核。对可疑数据,应与样品分析的原始记录进行校对。3.3.5.2 监测原始记录应有监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的签名。监测人员负责填写原始记录;校核人员应检查数据记录是否完整、抄写或录入计算机时是否有误、数据是否异常等,并考虑以下因素:监测方法、监测条件、数据的有效位数、数据计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第6页 共7页算和处理过程、法定计量单位和质量控制数据等。
3.3.5.3 审核人员应对数据的准确性、逻辑性、可比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重点考虑以下因素:监测点位;监测工况;与历史数据的比较;总量与分量的逻辑关系;同一监测点位的同一监测因子,连续多次监测结果之间的变化趋势;同一监测点位、同一时间(段)的样品,有关联的